《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从而对改变阿拉伯文学面貌起了有利作用。印刷术和报纸的出现,为文 

学繁荣提供了现代物质手段。1828年,在埃及最早鼓吹维新的报纸《埃及纪 

事报》发行,1865年,最早提倡阿拉伯文艺的月刊《蜂王》创刊。另外,黎 

巴嫩、叙利亚的许多文人也来到埃及主办了《埃及报》、《金字塔报》、《莫 

卡泰姆报》等报刊,表达了阿拉伯人要求社会改革、抒发民族感情的共同愿 

望。属文艺性的刊物在埃及还有《埃及作家》、《使命》、《新月》、《文 

艺撷华》等。正是在这诸多条件下,阿拉伯文学才出现了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的繁荣表现为创作题材的扩大。既有政治性、社会 

性的,也有宗教和其它方面的;既表现作家个人的感受,也反映作家生活的 

时代和民族的感情等。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埃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迈哈 

穆德·萨米·巴鲁迪(详见本章)。他参加了阿拉比领导的反英斗争,后被 

长期流放锡兰岛。他的诗歌在阿拉伯诗歌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黎巴嫩 

诗人易卜拉欣·雅齐吉(1847—1906)的诗歌也号召阿拉伯人民起来反抗外 

国侵略。此时期在贝鲁特和突尼斯等地也出现了一批受过西方教会教育的阿 


… Page 72…

拉伯作家和诗人。他们在其作品中,号召阿拉伯人民冲破阻碍社会发展的中 

世纪传统和习惯势力,吸取西方文化,为创造阿拉伯新文化作出了可贵努 

力。其中伯特鲁斯·布斯塔尼(1819—1883)编纂了号称百科全书的《知识 

界》,法里斯·舍德耶格(1805—1887)、纳绥夫·雅齐吉(1800—1871)、 

易卜拉欣·雅齐吉、穆罕默德·贝赖姆(1840—1889)等人曾致力于创办阿 

拉伯文的报刊杂志,并写了大量文章,揭露入侵者的罪行,传播西方进步思 

想。另外,还有埃及作家阿卜杜拉·奈迪姆 (1854—1886)、叙利亚作家艾 

迪卜·伊斯哈格 (1856—1885)、哲马伦丁(1839—1898)和埃及著名政论 

家阿卜杜拉·拉赫曼·卡瓦基比(1849—1902)等人也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 

作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埃及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提出了 

结束英国军事占领和实施宪政等改良主义政治纲领。其中代表人物有反对保 

守、主张创新的伊斯兰教维新派学者、作家穆罕默德·阿卜杜。他著有《论 

一神教》(1897)和《伊斯兰教、基督教与科学和文明》(1902)等著作及 

散见于报刊的文章,并注释了由谢里夫·赖迪编辑的《修辞坦途》和赫迈扎 

尼的《玛卡梅韵文故事》。他的作品风格典雅、雄浑有力。他的思想对其后 

阿拉伯作家有较大影响。另外,卡西姆·艾敏(1865—1908)也较著名。他 

游学欧洲,回国后加入民族独立运动,以维护女权而出名。他著有《妇女的 

解放》 (1899)和《新女性》(1906)等,认为必须使妇女得到解放,埃及 

社会才能进步,才能摆脱外国的奴役。他的文风平实晓畅,用词精当,论理 

性强。 

     这一时期处于阿拉伯文学领袖地位的埃及还有穆斯培法·卡米勒(1874 

—1908)、赛阿德·宰额鲁勒(?—1927)、穆斯塔法·曼法鲁蒂(1876— 

1924)、杰尔吉·宰丹(1861—1914)、叶阿古卜·赛鲁夫(1852—1927) 

等著名作家。其中前两位又是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他们的散文洋溢着追求 

独立解放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他们的演说词和政论文是阿拉伯文学的宝贵财 

富。杰尔吉·宰丹与叶阿古卜·赛鲁夫原籍黎巴嫩,长期定居埃及。他们大 

量的有关历史、社会、宗教的作品在阿拉伯国家有较大影响。穆斯塔法·曼 

法鲁蒂著有小说集《泪珠集》和社会杂文集《观点集》等。他的作品揭露社 

会弊端,同情不幸者的苦难,宣扬改良主义思想。其小说多取村于现实生活 

或法国文学作品,往往蒙上一层悲戚哀伤色彩,读后令人伤心落泪。语言运 

用注意节奏和谐,明白通畅。其作品在阿拉伯世界颇为流行。 

     阿拉伯文学囊括了诸多国家,他们共同点是反映民族解放运动和改良主 

义思想,都为创造高度发达的阿拉伯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由于这些国 

家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所以其文学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在19世纪后半 

期至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时期,在政治与文化方面处于领导地位的埃及的 

文学成就最高。紧接着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整体的 

黎巴嫩和叙利亚也加入了阿拉伯新文艺运动,其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20 


… Page 73…

世纪初,伊拉克也作为一个新成员出现。至于马格里布 (摩洛哥、突尼斯、 

阿尔及利亚)和阿拉伯半岛其它国家,除个别作家外,一般来说新文学发展 

较晚。不过纵观这一时期的阿拉伯文学创作,各国成就虽有大小不同,但都 

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都为下一时期阿拉伯文学的发展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 

     巴鲁迪 

    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 (1838—1904)是埃及著名诗人和阿拉伯文艺 

复兴运动的先锋与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开罗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曾做过朝廷 

的大官。7岁时其父亲故去,他在家人抚养下读完小学,12岁入专门培养贵 

族子弟的军事学校。1854年,巴鲁迪从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军官。但他却对 

文学非常喜爱,特别是酷爱阿拉伯诗歌,所以他在背诵了大量的阿拉伯古代 

作家的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始练习写诗。 

     巴鲁迪早期的生活取向和诗歌创作,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自我满足和嘻戏 

享乐的状态中。虽然他对当时埃及统治者的对外妥协、对内专制的政策非常 

不满,对其间矫揉造作、落后时代的文学创作持鄙视态度,但由于他在1863 

年认识了埃及统治者伊司马仪并被委以重任,所以他在平步青云中沉浸在安 

谧、幸福的享受中,并沉浸在中古时期阿拉伯诗歌的美的格律中。 

     1877年爆发了俄土战争,巴鲁迪作为支持土耳其的埃及军队中的一员, 

参加了这次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祖国的怀念,使他颇多感慨。 

回国后,又适逢埃及驱赶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陶菲格上台后 

残酷镇压革命运动与疯狂逮捕爱国人士的倒行逆施的局面,使巴鲁迪的民族 

义愤和爱国主义精神被大大激发起来。1879年1月,巴鲁迪组织领导成立了 

反对英法控制和陶菲格卖国政策的埃及第一个政党——祖国党。1882年 2 

月,祖国党人组成新政府,巴鲁迪任首相,拟定了新的方针政策,辞退所有 

外国阁员。这是巴鲁迪生活道路和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 

     以巴鲁迪为首的祖国党政府的成立,使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感到非常 

恐慌,并内外联手对新政府采取了扼杀手段。1882年7月,英国入侵埃及, 

年轻的祖国党政府虽然带领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 

败,巴鲁迪和其他领导人也被放逐到锡兰。巴鲁迪这一流放就是17年。他 

在流放地写了大量的诗歌以反映他内心的痛苦和对时局的思索。他还在此期 

间学会了英语,选编了收有阿拉伯古代30个诗人作品的《古代诗选》。 

     1900年巴鲁迪获赦回到了埃及,并以一个著名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的身 

份生活于开罗。1904年,巴鲁迪不幸去世。他的遗孀主持出版了《巴鲁迪诗 

集》两卷和他编选的《古代诗选》四卷。 

     巴鲁迪诗作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首先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民族 

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实际上是对当时内忧外患时局的抗争和对民族解放运动 

的支持与鼓励。如他对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描写: 

         问问基泽大建筑, 


… Page 74…

            了解你所不曾知。 

            千年百载尽逝去, 

            战胜风侵真稀奇。 

            尽管灾难无数计, 

            嵬嵬巨塔旷野立。 

            历史见证具安在, 

            展示建者大业绩。 

            民族盛衰多变易, 

            时代更替不停息。 

            雄伟壮丽金字塔, 

            异口同声大奇迹。 

            狮身人面兽真奇, 

            屈膝匍匐卧在地。 

            怎么建造是学问, 

  亚当子孙有能力。此诗通过对金字塔的描写,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 

       其次,埃及以及其它阿拉伯国家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和巴鲁迪本人的曲 

  折经历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巴鲁迪早期的诗作,即阿拉比革 

  命之前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诗人悠闲的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其特点是 

  意境优美、韵味深长。如《咏棉》: 

            朵朵棉花金灿灿, 

            恰似娇娘美服扮。 

            棉桃碧绿如宝石, 

            花朵绽开星烁闪。 

            黧黑干条土里扎, 

            绿色枝杈四下展。 

            每每瞥见这瑰宝, 

            实现希望在眼前。 

       巴鲁迪在被伊司马仪重用后,曾想改革社会,造福于民。但他起初只是 

  想采取一种改良手段,当爆发人民起义,英法武装干涉时,巴鲁迪对时局又 

  充满忧患。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忠告民众,战争是一场悲剧,事情或许 

  不像所想那样的顺利。”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巴鲁迪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他用诗句表达了与人民一致的心迹:“他们违背了我的主张,发动了起义。 

  他们本应听我的劝告,但事情已无可挽回,是件好事或坏事不再是秘密。他 

  们若呼唤号召我,我就响应,我的秉性是实现理想,信守诺言。”他的《巴 

  鲁迪鼓动革命》更是号召革命的宣言书: 

       民众啊,愤起吧! 



① 转引自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第361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年。 


… Page 75…

       珍惜宝贵的年华, 

       以各种方式和途径, 

       去争得我们的利益。 



       ……… 



       你们若不是缄默无声的死人, 

       就应该奋起投入战斗, 

       把侮辱、欺压统统铲掉。 

       我呼吁、我号召 



       …… 



       巴鲁迪在《起义的原因》等诗里,还通过对祖国历史的回顾,进行了理 

  性的思念,阐述了人民要革命的原因。如该诗说: 

       在安谧、宁静之后, 

       埃及时运不济, 

       王室基础动摇, 

       混乱、腐败比比皆是。 

       敲诈、欺凌,农民不得不抛弃土地, 

       破产、倒闭,商人不得不停止生意。 

       恐怖笼罩了一切, 

       时到子夜,青年还未能入睡。 

       唉,沉睡的埃及! 



       …… 



       虽然我可以到别的地方 

            实现我的愿望, 

       但那儿不是我的同胞。 

       不管灾难多么严重, 

       再有两个月,结果终将揭晓。 

       巴鲁迪还在一些诗歌里表达了对外国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前途的忧 

  伤。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这一帮歹徒恶棍,给民众带来比殇子更严重的 

                                       ① 

  痛苦和不幸。甚至连傻瓜也要把他 从内阁中赶出,人们厌恶地唾弃他。埃 

  及由于这帮人而遭屈辱,国基不稳,社会动乱,自豪的国中之花埃及,却要 

  卑躬屈膝,驯服于外人。民族遭到不幸,独立之国埃及遭到不幸。”但诗人 

  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他在此诗结尾部分写道:“人们啊,不要急躁!美好 

  的未来终将实现。……只要我们坚持斗争,必将使敌人灾难临头。” 

       阿拉比领导的起义失败,巴鲁迪被流放到锡兰岛后所写的诗作,充满痛 

  苦孤独和思念企盼之情。如《思乡》:“背井离乡,我心凄迷,挚友旧好, 

  相隔万里。形影相吊,举目无亲,同伴见我,悲怆嘘唏。卫国保教,昭昭天 



① 指内阁中的外国代理人。 


… Page 76…

  理,强横定罪,放逐异地?坚忍不拔,决不翻悔,嫉妒之辈,向隅而泣。我 

  择自尊,任凭祸临,壮志崇高,我越坚毅。”还有《悼亡妻》也抒发了他这 

  种思想感情。 

       巴鲁迪这些诗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激越的感情色彩,艺术方面韵律 

  和谐、描写真实,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巴鲁迪诗歌还明显地体现出阿拉伯诗歌与西方文学交流融汇的特 

  色。巴鲁迪除向阿拉伯文学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外,还向英国等西方国家文 

  学学习。他有条件游历接触了欧洲和其它阿拉伯国家及其文学,并博览了大 

  批埃及古代文学作品,这都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受西方文学的 

  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的革新方面,这在同时代其它埃及以至阿拉伯诗人 

  身上是不多见的。他的诗歌创作虽然倾向于古典文学,但他的题材是创新 

  的,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的,并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创作,使传统 

  的阿拉伯古典诗歌重放光芒,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