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脾胃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4-脾胃论-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分,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如病患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 
;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 
也,盖甘酸适足益其病尔,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也。 
今详《内经》、《针经》热中寒中之证列于下。 
《调经论》云∶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又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 
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 
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 
曰寒中。 
先病热中证者,冲脉之火附二阴之里,传之督脉;督脉者,第二十一椎下长强穴是 
也。与足太阳膀胱寒气为附经督脉,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马,其势不可遏。太阳 
寒气,细细如线,逆太阳寒气上行,冲顶入额,下鼻尖,入手太阳于胸中,手太阳者,丙, 
热气也;足膀胱者,壬,寒气也。壬能克丙,寒热逆于胸中,故脉盛大。其手太阳小肠热气 
不能交入膀胱经者,故十一经之盛气积于胸中,故其脉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极,子能 
令母实,手阳明大肠经,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气挟子之势,故脉涩而大便不通。以 
此言脉盛大以涩者,手阳明大肠脉也。 
《黄帝针经》∶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 
里以补之。 
若见此病中一证,皆大寒,禁用诸甘酸药,上已明之矣。 

卷中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属性: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 
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 
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KT KT 无所见。小便频数 
,大便难而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遭,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 
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 
。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 
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 人参汤主之。 

卷中
黄人参汤
属性:黄 (一钱,如自汗过多,更加一钱) 升麻(六分) 人参(去芦) 橘皮(不去白) 麦门冬( 
去心) 苍术(无汗更加五分) 白术(以上各五分) 黄柏(酒洗,以救水之源) 炒曲(以上三 
分) 当归身(酒洗) 炙甘草(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九个) 
上件同 咀。都和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或空心服之。忌 
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 
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如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胁下 
痛或缩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痛 
,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川芎以上各三分, 本、生地黄以上各二分,细辛一分 
;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个;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 
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泥以上各五分,桃 
仁三枚(汤泡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 
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 
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患必显风证,单血 
药不可复加之,止常服黄 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以上各五钱,二味, 咀, 
以水四盏,煎至二盏,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如胸中气滞,加 
青皮皮用清香可爱者一分或二分,并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不足,惟当补 
元气,不当泻之;如气滞大甚,或补药大过,或病患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缩砂仁 
以上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与正药同煎;如腹痛不恶寒者,加白芍药五分,黄芩二 
分,却减五味子。 
夫脾胃虚弱,过六七月间,河涨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 
,行步不正,脚欹,眼黑欲倒,此肾水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当急救之。滋肺气以补水之 
上源,又使庚大肠不受邪热,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则亡津液,亡津液则七神无所根据。经云 
∶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之义,为庚金受囚也。 
若亡津液,汗大泄,湿令亢甚,则清肃之气亡,燥金受囚,风木无可以制,故风湿相搏 
,骨节烦疼,一身尽痛,亢则害,承乃制是也。孙思邈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 
庚大肠,益五脏之元气。 
壬膀胱之寒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绝矣 
。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为热伤元气,以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 
,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 
当此之时,无病之人,亦或有二证,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 
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屋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 
气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顺散主之是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 
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 
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洁古云∶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中暑。中暑者,阴证,当发 
散也。中热者,阳证,为热伤元气,非形体受病也。 
若虚损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将理失所,违时伐化,必困乏无力,懒语气短, 
气弱气促,似喘非喘,骨乏无力,其形如梦寐,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 
若风犯汗眼,皮肤必搐,项筋皮枯毛焦,身体皆重,肢节时有烦疼,或一身尽痛,或渴 
或不渴,或小便黄涩,此风湿相搏也。 
头痛或头重,上热壅盛,口鼻气短气促,身心烦乱,有不乐生之意,情思惨凄,此阴胜 
阳之极也。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厥者,四肢如在火中,为热厥;四肢寒冷者,为寒厥。 
寒厥则腹中有寒,热厥则腹中有热,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溃,痹而不仁,传力肉痿诬 
。证中皆有肺疾,用药之人,当以此调之。气上冲胸,皆厥证也。痿者,四肢痿软而无力也 
,其心烦冤不止。厥者,气逆也,甚则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痿多相须也,于前已立黄 人 
参五味子麦门冬汤中,每服加白茯苓二分、泽泻四分,猪苓、白术以上各一分。如小便快 
利,不黄涩者,只加泽泻二分,与二术上下分消其湿。 
如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足欹侧者,已中痿邪,加酒洗黄柏、知母三分或五分, 
令二足涌出气力矣。 
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枚,炒黄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 
,当以意斟酌;若防食则止,候食进,则再服。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 
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 
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 
心烦冤而不止也。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 
用五味子、泽泻、茯苓、猪苓、黄柏、知母、苍术、白术之药,只根据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 
药亦须用酒黄柏二分或三分,如更时令,清燥之气大行,却加辛温泻之。若湿气胜,风证不 
退,眩运麻木不已,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卷中
除风湿羌活汤
属性:羌活(一两) 防风(去芦) 苍术(酒浸,去皮) 黄 (以上各一钱) 升麻(七分) 炙甘草 独 
活柴胡(以上各五分) 川芎(去头痛) 黄柏 橘皮 本(以上各三分) 泽泻(去须,一分) 猪 
苓(去黑皮) 茯苓(以上各二分) 黄连(去须,一分) 
上 咀。每服秤三钱或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量虚实施用。 
如有不尽证候,根据加减法用之。 
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 
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 
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 
,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 肉红 
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主之。 

卷中
调中益气汤
属性:黄 (一钱) 人参(去芦头,有嗽者去之) 甘草 苍术(以上各五分) 柴胡(一味为上气不 
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上气,从阴引阳也) 
橘皮(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 升 
麻(以上各二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件锉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宿食消尽服之。宁 
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腹在旦是也。 
如时头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真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无此证则去之。 
如大 
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如身体沉重,虽 
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时暂从权而祛湿也,不可常用 
,兼足太阴已病,其脉亦络于心中,故显湿热相合而烦乱;如胃气不和,加汤洗半夏五分, 
生姜三片;有嗽,加生姜,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如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 
太阴脾所作也;如兼躁热,加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二分;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如夏月, 
须加白芍药三分;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 
如恶热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药五分,生黄芩 
二分。 
如恶寒腹中痛,加中桂三分,去黄芩,谓之桂枝芍药汤,亦于芍药汤中加之同煎;如冬 
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大寒之药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少许制之。 
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内经》曰 
∶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急有 
音,不得卧,加吴茱萸五分或一钱五分,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 
如夏月有此证,为 
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也,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热 
汤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饮食 
压之,使不令胃中留停,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 
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时上见寒热,病四时也,又或将理 
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热大寒之处益其病,当临 
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难治矣。 
《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 
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 
而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云∶视前痛者,常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 
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后治他病。 

卷中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属性:《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 
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 
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 
故治痿独取于阳明。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 
,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 
,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 
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 
治之。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甘 
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 
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 
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 
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 
气汤。 

卷中
清暑益气汤
属性:黄 (汗少减五分) 苍术(泔浸,去皮) 升麻(以上各一钱) 人参(去芦) 泽泻 神曲( 
炒黄) 橘皮 白术(以上各五分)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三分) 青皮(去白, 
二分半) 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枚) 
上件同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 
,临病斟酌。 
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