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脾胃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4-脾胃论-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疮、痍。 
及治五般痔疾,肛门肿痛,或下鲜血。 
黄连(去芦) 黄芩(去芦) 大黄(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 
。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卷下
白术散
属性:治虚热而渴。 
人参(去芦) 白术 木香 白茯苓(去皮) 藿香叶(去土) 甘草(炒,以上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件为粗末。每服三钱至五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 
如不能食而渴,洁古先师倍加葛根;如能食而渴,白虎汤加人参服之。 

卷下
加减平胃散
属性: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哕恶心,噫气 
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 
膈气、反胃。 
甘草(锉,炒,二两) 浓朴(去粗皮,姜制炒香) 陈皮(去白,以上各三两二钱) 苍术(去 
粗皮,米泔浸,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 
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如米谷不化,食饮多伤,加枳实;如胸中气不快,心下 
痞气,加枳壳、木香;如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黄 、人参;如心下痞闷,腹胀者,加浓 
朴,甘草减半;如遇夏,则加炒黄芩;如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遇有痰涎,加 
半夏、陈皮;凡加时,除苍术、浓朴外,根据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加半夏五分;如嗽, 
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当归、黄 。如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如大便硬,加大黄 
三钱,芒硝二钱,先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 

卷下
散滞气汤
属性:治因忧气结,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虽食不散,常常有痞气。 
当归身(二分) 陈皮(三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姜(五 
片) 红花(少许 
上件锉如麻豆大。都和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湿面、 

卷下
通幽汤
属性: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 
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曰下脘不通。 
桃仁泥 红花(以上各一分) 生地黄 熟地黄(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 炙甘草 升麻(以上各一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 

卷下
润肠丸
属性:治饮食劳倦,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秘,皆能闭塞也。 
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 
大黄(去皮) 当归梢 羌活(以上各五钱) 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 麻子仁(去皮取仁, 
一两二钱五分)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 
用白汤送下。 

卷下
导气除燥汤
属性:治饮食劳倦,而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滑石(炒黄) 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钱) 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以上各三钱) 黄柏(去 
皮,四钱,酒洗)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如急,不拘时候 

卷下
丁香茱萸汤
属性:治胃虚呕哕吐逆,膈咽不通。 
干生姜 黄柏(以 
上各二分) 丁香 炙甘草 柴胡 橘皮 半夏(以上各五分) 升麻(七分) 吴茱萸 草豆蔻 黄 
人参(以上各一钱) 当归身(一钱五分) 苍术(二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冷物。 

卷下
草豆蔻丸
属性:治脾胃虚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上焦元气,遇冬肾与膀胱之寒水旺时,子能令母实,致 
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乘脾胃,此大复其仇也。经云∶大胜必大复。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 
元气已绝于外,又大寒大燥二气并乘之,则苦恶风寒,耳鸣,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 
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目不欲开。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 
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 
,此脾胃虚之极也。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为霍乱之渐。膈咽不通,噎塞,极则有声,喘 
喝闭塞。或日阳中,或暖房内稍缓,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 
不可以回顾,小便溲而时躁。此药主秋冬寒凉大复气之药也。 
泽泻(一分,小便数减半) 柴胡(二分或四分,须详胁痛多少用) 神曲 姜黄(以上各四分) 
当归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以上各六分) 桃仁(汤洗,去皮尖,七分) 白僵蚕 吴茱萸( 
汤洗去苦烈味,焙干) 益智仁 黄 陈皮 人参(以上各八分) 半夏(一钱,汤洗七次) 草 
豆蔻仁(一钱四分,面裹烧,面熟为度,去皮用仁) 麦 面(炒黄,一钱五分) 
上件一十八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细末一处研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熟白汤送下,旋斟酌多少。 

卷下
神圣复气汤
属性:治复气乘冬,足太阳寒气,足少阴肾水之旺。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 
木受邪。腰背胸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浊涕不止,或如 肉,不闻 
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KT KT ,耳鸣耳 
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两胁缩急而 
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出,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掌中寒,风痹麻木, 
小便数而昼多夜频,而欠,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 
,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牵心腹,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烦心 
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气,腹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 
皆寒水来复,火土之杂也。 
黑附子(炮裹,去皮脐) 干姜(炮,为末,以上各三分) 防风(锉如豆大) 郁李仁(汤浸 
去皮尖,另研如泥) 人参(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酒洗,六分) 半夏(汤泡七次) 升麻(锉,以 
上各七分) 甘草(锉) 本(以上各八分) 柴胡(锉如豆大) 羌活(锉如豆大,以上各一钱) 白 
葵花(五朵,去心细剪入) 
上件药都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 
橘皮(五分) 草豆蔻仁(面裹烧熟,去皮) 黄 (以上各一钱) 
上件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 
生地黄(二分酒洗) 黄柏(酒浸) 黄连(酒浸) 枳壳(以上各三分) 
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 
细辛(二分) 川芎(细末) 蔓荆子(以上各三分) 
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 
此浸者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又能治啮颊、啮唇、啮舌,舌根 
强硬等证,如神。忌肉汤,宜食肉,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大抵肾并膀胱经中有寒,元气不足 
者,皆宜服之。 

卷下
脾胃将理法
属性:白粥、粳米、绿豆、小豆、盐豉之类,皆淡渗利小便,且小便数不可更利,况大泻阳气 
,反行阴道。切禁湿面,如食之觉快,勿禁。 
药中不可服泽泻、猪苓、茯苓、灯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类,皆行阴道,而泻 
阳道也;如渴,如小便不利,或闭塞不通则服,得利勿再服。 
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类,皆伤元气。 
若服升沉之药,先一日将理,次日腹空服,服毕更宜将理十日;先三日尤甚,不然则反害也。 
夫诸病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 
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之药,是不绝生 
化之源也。钱仲阳医小儿,深得此理。《内经》∶必先哕气,毋伐天和,是为至治。又曰∶ 
无违时,无伐化。又曰∶无伐生生之气。皆此常道也。用药之法,若反其常道,而变生异证 
,则当从权施治。假令病患饮酒,或过食寒,或过食热,皆可以增病。如此,则以权衡应 
变治之。权变之药,岂可常用乎。 

卷下
摄养
属性:忌浴当风,汗当风。须以手摩汗孔合,方许见风,必无中风中寒之疾。 
遇卒风暴寒,衣服不能御者,则宜争努周身之气以当之,气弱不能御者病。 
如衣薄而气短,则添衣,于无风处居止;气尚短,则以沸汤一碗熏其口鼻,即不短也。 
如久居高屋,或天寒阴湿所遏,令气短者,亦如前法熏之。 
如居周密小室,或大热而处寒凉气短,则出就风日。凡气短,皆宜食滋味汤饮,令胃调和。 
或大热能食而渴,喜寒饮,当从权以饮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寒喜热物,亦根据时暂食。 
睡不安,则宜少食;饱而睡不安,则少行坐。 
遇天气更改,风寒阴晦,宜预避之。大抵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为上。 

卷下
远欲
属性: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取之轻而弃之重耶! 
残躯六十有五,耳目半失于视听,百脉沸腾而烦心,身如众派漂流,瞑目则魂如浪去,神气 
衰于前日,饮食减于囊时,但应人事,病皆弥甚,以己之所有,岂止隋候之珠哉!安于淡薄 
,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 
,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苟能持此,亦庶几于道,可谓得其真趣矣。 

卷下
省言箴
属性: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 
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后序
属性:黄帝着《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 
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万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 
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 
气之道,纳谷为宝。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冲和百脉, 
颐养神明,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或因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及喜怒悲 
愉,伤胃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则痰动于体、 
而成痼疾,致真气弥然而内消也。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 
来侮土,乃立国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经禁病禁时禁之则,使学人知此病,用此药, 
因心会通,溯流得源,远溯轩岐,吻合无间。善乎!鲁齐先生之言曰∶东垣先生之学,医之 
王道也!观此书则可见矣。 
x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x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