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嗜血的权杖-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的不仅是要把秦桧搞下台,还要把他搞臭,让天下人都骂他,永世不得翻身! 
更绝的是,黄龟年等人咬住秦桧不放,在他们的鼓动下,高宗下了诏,表示永不任用秦桧! 
高宗敢为自己的话负责到底吗? 
大宋的臣子们,说你们什么好呢?跟金人斗,狠不起来,跟自己人斗,那是往死里整啊! 
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秦桧终于领悟到了! 
我秦桧还会回来的!我还会东山再起的! 
到时候,你们这些人就会知道什么叫狠!



第17章 静观其变 

秦桧这相是罢了,但高宗并没有像吕颐浩他们设想的那样,把他一罢到底,而是另有任用,任了个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从二品待遇,虽是一个闲职,但毕竟给他留了个台阶。 
高宗并不傻,他知道还有用得着秦桧的时候。 
得给自己六条后路啊! 
高宗留这一手,让秦桧看到了希望。 
东山再起,不是不可能,卧薪尝胆,静观其变,才是正道。 
临安是天子脚下,三教九流汇聚之地,秦桧刚刚罢官,心情烦闷,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闲居。 
去哪里呢?不能离朝廷太远,远了就会消息闭塞,不能及时掌握时局动态,影响到东山再起。太近的话,又闹得慌,看着吕颐浩那帮人一个个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嚣张样,这心就堵得慌,气不打一处来。 
高兴得太早了吧,谁胜谁败,现在还不是下定义的时候! 
好了,你们忙你们的,你们斗你们的,我先找个地方,休闲休闲,写写字,作作画,吟吟诗,喝点小酒,这个爽啊! 
我倒要看看,没了我,你们还能蹦跶多久! 
秦桧举家搬到了温州,在这里过上了闲居的生活,偶有官场失意的朋友,曾经跟自己混的小弟,到他这里叙叙旧,发发牢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再看朝廷这边,吕颐浩成功赶走了秦桧之后,在百官里面,一人独大,更加专横跋扈,除了皇帝之外,谁也不放在眼里。 
秦桧走了,我就是老大,谁不服就贬谁! 
抗金名将李纲,无论在朝廷还是地方都很有威望,吕颐浩嫉妒李纲,想排挤他,就上书说李纲放纵匪徒暴乱,图谋不轨。 
高宗本来就不喜欢李纲这样只忠于大宋,而不忠于他本人的大臣,于是就借机把李纲的职给降了! 
大臣李光为李纲打抱不平,吕颐浩就指责他和李纲结党,让谏官弹劾他,最后把他的官给罢了! 
编造罪名,打击异己,吕颐浩搞政治也有一套! 
斗吧,斗吧,大宋就是因为内斗而导致差点亡国! 
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内部倾轧呢? 
除此之外,吕颐浩这个人说做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面大张旗鼓地搞审计滥赏,一面自己又常常滥赏! 
作为堂堂的宰相,不但不能以身作则,反倒徇私枉法,朝廷上下哪个能服? 
再看内外形势,内部的叛乱仍然此起彼伏,牵制了宋军很大精力,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将领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平定内部叛乱上。 
大宋政权摇摇欲坠了,最高兴的莫过于伪齐的刘豫了,这个金太宗的儿皇帝,早就觊觎大宋的疆土了,他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金把宋灭了,自己来个不劳而获,把大宋领土全部收入囊下! 
那样该有多爽! 
历史就改写了! 
他算计的倒是挺好,金人难道是傻子吗?要打也得伪齐军队先上,金军配合! 
在金人的命令下,刘豫东拼西凑了三十万大军。 
在金军的支持下,伪齐军开始南侵,与大宋打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高宗,对金政策始终定不准,其实,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能保住现有疆土就行,剩下的就不要了,谁有能耐谁就占吧! 
这是他的底线。但就是连他这个底线,金人也不满足。 
兔子逼急了是会咬人的,何况人呢?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和脑袋,高宗实在没有办法,只能重用抗战派将领,进行自卫。 
跟伪齐的战争,南宋明显占有优势,胜多负少。 
伪齐的将领大部分都是大宋的旧将,跟金打仗的时候,不是溃败了,就是投降了,没什么真本事,为了混碗饭吃,投靠了刘豫。 
别看宋军打金人不行,要是打伪齐的军队,那还是有把握的,内战内行啊! 
有伪齐的军队在前面打头阵,牵制宋军,金军也不发动全面进攻了,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宋的要塞。 
金人不是一般的狡猾! 
让人高兴的事,宋军在与金军打的几场关键行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挫败了金军妄图短时间内灭宋的计划! 
绍兴元年(1131)十月,金兀术亲率十余万大军虎视眈眈地向宋地和尚原进发,打算从这里一路向南打下去,占据四川,对南宋形成包围态势! 
金的图谋能得逞吗? 
大宋的将士们得加油了! 
宋军这次变得聪明了! 
宋跟金打了这么多年仗,彼此都很了解,宋将吴玠、吴璘两兄弟针对金军擅长短兵相接、马上作战这一特点,为了避其锋芒,就研制了一批强弓劲弩,不与敌人面对面肉搏,只要金军一到弓弩射程之内,就万箭齐发,射得金军人仰马翻,无法靠近宋军,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 
战争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要是大宋的将领们都这么打,恐怕今天的大宋已经灭金了! 
金兀术这个气啊,自己有万夫不当之勇,可就是近不了身!一身的力气,使不出来,郁闷死了! 
给我往死里冲,我就不信他箭能一直射下去!金兀术亲自披挂上阵,鼓舞士气。 
有用吗?箭可是不长眼睛的哦! 
这不,金兀术张牙舞爪地咆哮,招来了一支流矢,中箭了! 
叫你嚣张,让你知道知道中箭是啥滋味! 
金军被彻底打垮了,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被俘的也不少! 
这是宋金直接交战以来,宋军取得的最大胜利! 
来时气势汹汹,回时抱头鼠窜!这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军。 
金人开始对大宋刮目相看! 
有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大宋上下沸腾了,一些人开始忘乎所以,原来金军也不过如此! 
出兵北伐!收复失地!把金人打回松花江去!主战派在叫喊! 
宰相吕颐浩认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接连上书道:“当年太祖取得天下的时候,不过只有十万人,现在我们有军队十六七万,韩世忠、张俊、陈思恭、张茶等人多次上奏,请求出兵收复中原,将士人人都有战心。再说了,金人把中原给了刘豫那样的无能之辈,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知道他治理不了国家。我们的精锐部队都是中原人,思乡心切,可以趁此良机一举收复中原,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的话,错过了机会,今后就难以再收复了!” 
高宗觉得也有道理,可是翻来覆去又一想,刚打一次胜仗,不能过度乐观,内部叛乱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事情得从长计议! 
于是高宗就把这事列为议题,让百官们讨论,能否出兵?怎么出兵?由谁率领? 
正当大家忙着讨论的时候,有人从金捎来消息,说金人让宋派重臣到金商谈议和! 
难道金要议和了?头一次这么主动啊,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高宗一直存议和之心,听到这个消息,怎能不兴奋! 
快,传令下去,立即停止讨论出兵的事情,千万别在这个时候得罪金,坏了议和的大事啊! 
高宗担心讨论出兵的事让金知道了,议和就成不了了! 
还不行,边境部队还在和伪齐打呢,快别打了,惹恼了金,议和又泡汤了!高宗急令边境停战。 
金军真想议和啊,一次失败就让他们丧失了对宋进攻的欲望? 
还不至于吧!他们没那么容易被打服,这只不过是他们的缓兵之计而已! 
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宋使韩肖胄从金回来,一同前来的还有金使李永寿、王翊。看这两人的名字就知道不是土生土长的金人,是大宋的投降分子,他们给高宗带来金提出议和条件:要宋归还伪齐的俘虏及从西北地区移民到宋境内的人民,并提出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地区割给刘豫的伪齐。 
这条件和秦桧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政策不谋而合! 
秦桧是奸细!他和金早就串通好了,要不然怎么想法一致! 
反对秦桧的人群再一次炸窝! 
岂有此理!要知道现在大宋打了胜仗,主动权在我们这里,金提出条件太无理了!坚决不能答应! 
朝廷上下同仇敌忾! 
高宗纵有求和之心,面对这么强烈的反对声音,也只能暂时放下。 
此刻,他想起了秦桧。看来议和要想成功,非秦桧不可啊!高宗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 
不过,还得慢慢来,太急了,恐怕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秦桧,你还是在温州再逍遥几天吧!高宗如此想。 
宋这边迟迟不表明态度,金那边也不急,议和的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谈着,也没个结果,就是耗着你,让你放松警惕,然后人家好打你个出其不意! 
这不,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联合伪齐又对宋发动了战争,目标是仙人关,还是要打通进入四川的通道。 
贼心不死啊! 
结果又是一样,吴氏兄弟打败了金兀术! 
两连败!金兀术你还嚣张不! 
接下来,宋军在与伪齐、金的战斗中,捷报频传! 
形势逐渐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定要坚持住! 
看吧,绝地大反击上演了,岳飞连续收复郢州、随州、襄阳、邓州、唐州、信阳军,与此同时,宋军的其他将领也在对金和伪齐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大宋形势一片大好!



第18章 东山再起 

且看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能写出这样的词的,也只有岳飞这样身经百战,且怀揣一颗报国心的人! 
多么远大的志向啊! 
岳飞等将领的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并没有让高宗坚定收复中原的决心,反倒使他觉得自己有了和金人议和的资本。 
你看,你们的军队现在打不过我了,还是赶快和我议和吧,大家都太平。 
靖康耻,他早就忘了,那有什么呢?要不是金人把钦宗及其他的兄弟抓走,这皇帝还轮不到我坐呢! 
嗯,金人算是帮了我的忙,只要让我把这皇位坐稳了,不像大哥赵恒那样被废掉,一切皆好商量。 
高宗心里是这么打算的。 
岳飞等将领此时还在一遍遍勾画恢复中原的宏伟蓝图呢! 
有了点和谈的资本,高宗就坐不住了,一方面假惺惺地勉励在前方打仗的将领们,你们的表现我都看了,我为你们骄傲,决不会亏待你们的;另一方面,在绍兴四年(1134年)秋,派魏良臣、王绘到挞懒那里求和。 
在金廷,挞懒算是议和派的首要人物,高宗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不过,高宗此时还没有想到,挞懒和秦桧的关系是如此的不一般! 
魏良臣、王绘两个人到金,首先遇到的是挞懒手下的一些将领,他们和秦桧共过事,秦桧为人圆滑,跟他们处得都不错,私人关系较好! 
自从秦桧南逃后,这些人一直没有他的音信,这回来了两个宋使,在洽谈工作的同时,顺便问一下秦桧的情况,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宋廷,只有这么个熟人! 
挞懒也如此,别看秦桧从他手底下跑了,但他并未在意,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吧! 
这年头,像秦桧这样执著的忠臣不多了! 
在议和的问题上,尽管高宗卑躬屈膝,一再强调只想保存现有的领土,但金人并不买账。金太宗对宋态度强硬,再有粘罕、兀术等人反对议和,挞懒也不敢擅作主张! 
挞懒指责宋没诚意,一边议和,一边打仗,这样下去,和谈没法谈! 
议和不成,那就撤吧,抓紧向高宗汇报!魏良臣、王绘就计划着往回返! 
临了,挞懒送他们一句话:“我们这边的一些想法,秦桧都了解,有什么不明白的,你们问他就可以了!” 
啊?原来秦桧在金有这么好的人缘,这么大的影响力,从上到下无不夸赞他。 
太不可思议了! 
魏良臣、王绘回来将这次金廷一行的详细情况向高宗进行了汇报,特别强调了金人对秦桧的关注。 
哎呀!没想到啊,秦桧在金有这样好的人脉关系,悔不该当初把他给罢了。 
高宗这个后悔呦! 
补救还来得及,但需要找个理由,什么样的理由好呢?高宗冥思苦想。 
别着急,理由马上就来了。 
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尚未完成灭宋的金太宗,带着一腔的遗憾撒手归西了。金太祖的嫡孙合刺即位,就是金熙宗。 
金熙宗年少,尚不能完全控制朝政,朝政被挞懒把持。 
议和有希望了! 
高宗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起用秦桧,让他在宋金议和中发挥作用。 
秦桧这个议和机器开始派上了用场,高宗要通过操作他,来完成对金议和。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金熙宗刚即位,挞懒刚得势,高宗就开始着手给秦桧复官了,任了个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撤官容易升官难啊,不可能一步到位,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得一步一步来。 
到了六月,秦桧又升了,任观文殿学士、知温州。 
在金廷,由于挞懒的主政,金军对宋的攻势趋于缓和,两军直接交锋的次数减少,金军由前沿转向幕后,主要支持伪齐军队与宋作战。 
宋军也开始转守为攻,积极进攻伪齐收复失地。 
在宋内部,随着对外局势好转,内部叛乱也逐渐平息。 
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自高宗登基以来,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宰相,一边内忧外患,一边马不停蹄地更换宰相。 
秦桧罢相后,吕颐浩留任,高宗又在吕颐浩的举荐下,任命朱胜非为宰相。 
到了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因处理水旱灾害不利,吕颐浩被罢官。 
在温州的秦桧,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挺美。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朱胜非被罢相,任用赵鼎为宰相。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又起用张浚为宰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