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嗜血的权杖-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此结下梁子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让秦桧恨得最深的人就是胡铨。 
为什么呢?给出答案之前,先说说胡铨这个人,他为人正直,性情刚烈,不畏强权,敢爱敢恨,说话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虽然官做得不大,但在朝廷里面混得不错,人缘好,口碑佳。 
不愧为一代贤良啊! 
前面交代得明白,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初次议和时,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愤然上书要求斩杀秦桧。 
当时,为这议和之事,举国上下闹得是沸沸扬扬,反对者甚多,上书劝谏的人也都排起了队。但反对归反对,一般人都对事不对人,就议和论议和,没有把矛头对准人,纵使有驳斥秦桧的,言语也无外乎是什么秦桧犯错误啦、秦桧误国啦、秦桧奸细啦……顶多要求高宗罢他的官,流放到岭南,至于公然提出要秦桧命的,只有胡铨一个! 
当着天下人面,竟敢叫嚣斩杀当朝宰相,你说说,这让本来就心小如针眼的秦桧,能不恨得咬牙切齿吗? 
不把胡铨杀了,我这老脸往哪放?秦桧越想越气,越气越想。 
但在当时,议和是头等大事,秦桧也明白,不能因为个人怨恨坏了社稷大事,所以,暂且咬咬牙,借着勾龙渊弹劾胡铨之机,先把胡铨打发出朝廷,等议和之事忙活完了,再慢慢找他算账。 
就这样,秦桧以胡铨狂妄凶狠、扰乱人心之罪,将他除名,贬到昭州。 
胡铨被贬,朝廷里的主战派不答应了,因为胡铨是他们的一面旗帜,你想想,敢于磨刀霍霍向宰相的人,那可是极其难得的英雄人物啊! 
人多力量大,反对议和的官员们联合起来,广造舆论声势,力保胡铨! 
一心议和的高宗和秦桧,一面对反对议和的官员进行适当打击,显示议和决心,另一面,也不想过度激化矛盾,引起公愤。 
稳定压倒一切! 
在这个背景下,秦桧不得不作出让步,让胡铨监广州盐仓,后来又改为签书威武军判官。 
秦桧真的就此妥协了吗?不,那样的话,他就不是秦桧了!他之所以把胡铨贬了又升,用的就是缓兵之计,先把大家伙稳住,等议和事情成了,再跟你们一一算总账。 
这不,绍兴十一年(1141年)底,宋金议和刚签完字。秦桧就开始跟胡铨算旧账了。 
说来道去,其实,秦桧与胡铨的仇怨,根结就在一个“命”字。胡铨上书要的是秦桧的命,秦桧报复胡铨,要的也是他的命。 
大权在握的秦桧,恨不得立刻杀了胡铨,以解心头之恨! 
但官场不同战场,战场上想杀人,挥刀就砍,无须理由!官场则不然,要想杀人,必须给出个理由。 
秦桧要想杀胡铨,必须在胡铨身上找到该杀的理由,就像在岳飞身上找到该杀的理由一样。 
大同小异! 
然而在胡铨身上找罪状何其容易! 
第一,胡铨是文官,手里没有兵权,要是给他罗织个谋反罪,缺乏基本条件。 
第二,胡铨为人清廉,且官职不大,没有实权,要是给他编造个贪污受贿罪,说死也没人相信。 
第三,胡铨虽然敢于直言,但句句为国,没有私心,找不到触犯皇帝大忌的话语来,即使有时发点小牢骚,也不至于获死罪。 
所以,秦桧在胡铨身上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直接置其于死地的罪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来跟胡铨这场复仇之战,不能速战速决,得慢慢寻找机会,一点一点把他往绝路上逼。 
治不了死罪,那就治个不死的罪,别急,慢慢来,积少成多嘛! 
按照秦桧的一贯做法,要想治胡铨的罪,必须有谏官弹劾才行。 
这个差事交给谁呢?用不用招投标啊?要知道当时的谏官们对这事那是相当感兴趣,只要把这活接下来,在朝廷上睁眼说上几句瞎话,升官发财的好事就不用愁喽! 
秦桧寻思来寻思去,最后就把这活交给殿中侍御史罗汝楫。 
罗汝楫作为谏官,在弹劾人上很有一套,算是台谏里的业务骨干,实战经验丰富,弹劾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深受秦桧的器重。 
要是把胡铨这事给办明白了,自己的前程就有望了。罗汝楫把官场这点事看得明明白白。 
有经验就是有经验,不用秦桧交代太多,只要稍微示意一下,就可以了。 
罗汝楫登场了!他弹劾胡铨的罪名叫饰非横议,说胡铨如何如何极力掩饰自己的过错,如何如何恣意议论朝政。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向皇帝表明,胡铨这人是死孩子灌牛奶,没得救了,不但不知悔改,反倒对朝政指指点点。 
罗汝楫先把这火给点着了,秦桧在一旁再加点油,高宗被熊熊大火这么一烧,就晕了头,诏令除去胡铨之名,贬送到新州管制。 
治了胡铨的罪,秦桧心里多少有些舒坦了。 
罗汝楫因为弹劾有功,很快就被秦桧提拔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读。 
这官升得好容易! 
胡铨被贬到了新州管制起来,离朝廷远了,传递信息起来就很不方便,秦桧就是想给他致命一击,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找到下手的机会。 
胡铨在新州安安静静待了六年。 
在六年中,秦桧也没闲着,又是粉饰太平,又是禁止野史,又是铲除异己,忙得不亦乐乎。 
不过,他心里还想着胡铨,想着要胡铃的命,可是一个在朝廷,一个在新州,想要直接交手,谈何容易! 
无奈啊,秦桧! 
到了绍兴十八年(1148年),一件和胡铨有关的事件,让秦桧又借机发了一回飙。 
迪功郎王廷珪是胡铨的同乡兼好友,他对胡铨的大无畏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忍不住写了两首赞美胡铨的诗,内容如下: 
曩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右群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樟海间。 
岂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如贾生还。 
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柱倾危。 
痴儿不了官中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端能饱吃新州饭,在此江山足扶持。 
这两首诗意思就是在赞扬胡铨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可歌可泣的精神。 
诗是好诗,写好了,没事自己关上门,慢慢赏析也就行了。槽糕的是,王廷珪的保密意识不强,这两首诗很快就被公开发表了,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秦桧的耳朵里。 
为一个朝廷罪犯歌功颂德的行为本身就是犯罪。秦桧给王廷珪定了个基调。 
既然找不到胡铨的最新罪状,就先拿他的死党开刀,王廷珪被贬到了辰州。 
墙倒众人推,胡铨得罪了秦桧,连连被贬,就连和他有来往的人,都不能幸免! 
一些人看出了门道,要想讨好秦桧,检举揭发胡铨是一条捷径! 
趁着胡铨还活着,秦桧还当权,还不抓紧来个落井下石,收集罗胡铨的罪状,到秦桧那里换个一官半职。 
新州守臣张棣就是成功的范例。 
时间也是绍兴十八年(1148年),在新州被管制六年的胡铨,一天,家里来了位好友,贵客临门,当然好酒好菜招待。 
酒过三巡,郁郁不得志的胡铨难免要和朋友发发牢骚,对朝政发表一番看法,文人永远改不了议论时政的毛病。 
也许六年管制生活,在胡铨内心积压了太多太多的苦闷;也许是酒精的作用,让他感慨万千,也许……总之,他用一腔愤懑,写下了一首《好事近》的词:“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胡铨写这首词,意思就是在告诉人们,我胡铨即使隐居山林,也无时无刻不关心国事,本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无奈奸臣当道,时机不成熟啊! 
酒喝高了的胡铨,忘记了自己在新州的身份,是一个受人管制的罪犯,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官府的监视之下。 
这首《好事近》给他带来的不是好事而是祸端! 
新州守臣张棣拿到这首词,如彩票中了五百万一样兴奋,因为他知道,自己找到升官发财的金钥匙了! 
秦桧正愁对胡铨没有下手的机会,这下好了,罪证在手,胡铨又该被贬了,照这样贬下去,胡铨离死不远了。 
秦桧心里一万个得意! 
他把胡铨作词的事情向高宗添油加醋地作了汇报,控告胡铨诽谤朝廷。 
朝廷是谁的啊,不是皇帝的吗?诽谤朝廷就等于诽谤皇帝。 
高宗听了能不生气吗?一怒之下就把胡铨从新州一路贬到了吉阳军,也就是今天的海南三亚。 
三亚好啊,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到那里即使不做官,住起来也一定很爽。 
别高兴得太早,1148年的海南三亚,贫瘠荒凉,是专门用于流放官场上失意人的地方。 
被流放这里的人,实际上等于被宣判了无期徒刑,等死吧!



第39章 铲除异己之赵鼎 

如果说秦桧对胡铨的恨是因为一个“命”字的话,那么他对赵鼎的恨就因为一个“权”字。 
常言道,一山容不得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秦桧与赵鼎同为宰相,就如同这二虎,为了权力,必有一争。 
借着议和的东风,善于迎合高宗的秦桧很快在与赵鼎的争权夺势中占据了上风。 
绍兴八年(1138年),因皇子的待遇问题忤逆高宗,加之秦桧暗中频频放箭,处境艰难的赵鼎被迫辞职,离京出任绍兴知府。 
老实说,赵鼎此时并未对仕途失去信心,他对时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大宋的宰相干长的少,特别是靖康以来,宰相走马灯似地换,今天用张三,明天用李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宰相都是几度沉浮,罢了再用,用了再罢,反复折腾。像什么吕颐浩、朱胜非、秦桧,包括他赵鼎在内,都曾两次出任宰相。所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赵鼎判断,这秦桧的宰相帽子也戴不长,等他和高宗蜜月期一过,肯定也会被打发了,到那时,凭借自己资历和威望,想不东山再起,恐怕都难喽! 
久在官场混的赵鼎,自以为经验丰富,没把罢相当回事,他盘算着,当前秦桧在朝中的风头正劲,如果与他针锋相对硬对硬,恐怕吃亏的是自己,不如以退为进,先离京避避他的锋芒,等他风头过了,再来个后发制人,一举东山再起! 
胸有成竹的赵鼎,就向高宗递交了辞呈,到绍兴避风头去了。他走的那天,秦桧作为六卿之首,带领百官前去送别。 
一个得志,一个失意,两个人水火不容,见面时的气氛别提多尴尬了。 
赵鼎打心眼里对秦桧是一百个不服,心里暗想,你别太得意了,等我东山再起的时候,有你好看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恃十拿九稳会东山再起的赵鼎,表现出一股傲慢之气,丝毫没把秦桧当回事,只是朝他作了一个揖,然后就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秦桧是颜面扫地! 
恨你一万年! 
赵鼎聪明,秦桧也不傻,他从赵鼎的举动中,看出了其东山再起的野心。 
越是失意的人越是不能放松警惕!秦桧时刻提醒自己。 
为了防止赵鼎伺机反扑,秦桧对他采取的是步步紧逼的策略,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 
赵鼎任职的地方是绍兴,绍兴又距临安不远,朝廷里的各种信息可以及时传到那里,为他日后复出提供方便。 
他不会也要来个静观其变吧?曾经有过沉浮经历的秦桧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堵住赵鼎复出的路,秦桧立即采取果断行动,把赵鼎改任泉州知府。任命书交到赵鼎手里的时候,他刚到越丐祠,还没抵达绍兴府。 
出手之快啊! 
君命难违!带着一腔愤懑赵鼎又长途跋涉赶往泉州上任。 
把赵鼎打发远了,弹劾的机会也就来了,听命于秦桧的谏官们开始蠢蠢欲动了。 
赵鼎身在泉州,心却在朝廷;秦桧身在朝廷,心却在泉州。秦桧对他是一百个不放心,虽然贬了他的官,但他手里有皇帝钦赐的节钺,身份仍是朝中重臣,随时都可能被皇帝重新起用。 
怎样才能夺了他的节钺呢?秦桧思来想去,决定还是故技重施,让谏官来弹劾他。 
理由是什么呢?那得翻翻赵鼎的旧账,在张邦昌篡位的时候,赵鼎曾经接受过张邦昌的伪命。哎,这是一条罪状!别管当时他是真的接受还是假的接受,也别问当时接受的人很多,为何只弹劾他一个?反正赵鼎在泉州,有口也难辩! 
秦桧把这个简单的任务交给了谏官谢祖信,让他到朝廷上弹劾赵鼎。 
有谏官的弹劾,有宰相的附和,本来就是非难分的高宗,自然也难逃一个糊涂,下令夺了赵鼎的节钺。 
所谓步步紧逼,就是一步一步紧紧逼近,环环相扣,不能断档。前面谢祖信刚大功告成,秦桧立刻指示后面的王次翁跟进。 
秦桧对自己的头号政敌赵鼎,是一刻也不敢放松。他知道,像赵鼎这样的政坛老客,只要一次小小的机会,就能立刻来个咸鱼翻身,让自己落下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场,到那时,可没后悔药吃啊! 
必须对赵鼎穷追猛打,一刻也不能松懈,直到把他逼死为止!秦桧对手下的谏官们如此交代。 
还是那句老话,想把赵鼎往死里逼,得给他量身制造一些罪状。 
什么罪状合身呢?秦桧得开动开动脑筋了。 
再说这赵鼎,初到泉州,人生地不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先花些时间,下些工夫,搞清楚,泉州这地方,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只有找到了病根,才好对症下药,把泉州这一亩三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政绩的出现是需要时间的!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到了秦桧那里,就变成歪理了,他就用这个歪理在赵鼎身上做起了文章。什么文章?就是拿赵鼎的政绩说事,给他扣个治郡废弛的帽子,让御史中丞王次翁以这个帽子为幌子,上书攻讦赵鼎。 
赵鼎真的治郡废弛吗?当然不是,你想想,赵鼎长途跋涉的赶到泉州,屁股还没坐热呢,哪来的政绩啊?如果在这个时候,拿政绩问题来攻击他,很明显是鸡蛋里挑骨头,存心找茬。 
当然了,和赵鼎僵到了这份上,秦桧也没什么好避讳的,我就找你的茬儿怎么了! 
现在关键就是要看高宗的了,不管秦桧和王次翁怎么捏造,怎么胡说,只要高宗稍微动动脑子,只要他眼里还把赵鼎当个贤臣,他就不会让秦桧得逞。 
高宗,看你的了! 
对这件事情,高宗有自己的看法:第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