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又名:道破天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又名:道破天机)-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聪明人说.我不对上司笑也不对上司怒.我表情平静,平静得没有任何表情,上司还能挑我什么毛病?我想.这也许更麻烦。没有表情的脸会让人感到麻木,感到冷漠,感到不可捉摸。上司也是人.他当然也会有这种感觉。一旦有了这种感觉.上司就揣测你的心理,麻木往往是与工作没有积极性联系在一起的.冷漠更是与骄横自大相关,不可捉摸就是深不可测。当你的上司认为你不积极工作.认为你目空一切不把上司放在眼里,认为你老谋深算.难以控制,你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掌握权力的上司就像站在梯子中间.随时会上去也随时会下来的。说句公道话,上司活得也不太容易,有时心理要比下级还紧张.还疑神疑鬼,如果你的表情使用不当,让上司产生怀疑.确实是个大麻烦。
也许有入质疑.笑也不行.怒也不行,不笑不怒还不行,我们这不是无法活了吗?当然有法活下去,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大事.却总是在一丝不苟地前进。最关键最绝妙的方法其实也最筒单.那就是现场发挥,灵活运用。也就是说要将所有的表情变换使用。
你有时微笑.有时愤怒,有时可以把你活跃得像浪花飞腾。有时又平衡得像一张铁板。这要看上司的情绪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表情。上司对你微笑时,你要做惭愧状.这会使上司觉得你是腼腆和谦虚。上司对你愤怒时,你要苦笑讪笑,这会使上司的愤怒时问缩短。但上司要是平静下来,你一定做出点愤怒恼怒和愠怒状.这会使他感到你确实是受了委屈。总之.人类的表情很丰富.你一定要丰富多彩地表现。不过,对真正有学问、有水平、有真知灼见的上司.你就别玩弄你那张可怜的脸了.干不好工作,你就是把脸皮扭成麻花也白搭。

习惯
最近在街上看到一本畅销书,书不厚,价钱也不便宜。翻过来调过去讲着一个“习惯决定命运”的道理。作者认为,“世界上之所以有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成功的习惯,而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好。”据说这本书最大的卖点就是总结出了哪些是成功的习惯,哪些是失败的习惯。
我简直不明白怎么会有人去买这种愚蠢的书。什么叫“成功的习惯”?拿破仑称霸欧洲的时候是什么习惯?后来他兵败滑铁卢的时候又是什么习惯?到底什么叫良好的习惯?
衣着不整,随意乱发脾气,对生活不负责任,经常烂醉如泥属于良好的习惯吗?在我读过的名人传记中,有以上坏习惯的人多了去了。比如爱因斯坦,从来不知道把自己穿得像个人样;再比如说丘吉尔,喜欢泡在浴缸里发表政见,为了迁就他这一特殊的习惯,秘书只好在他洗澡的时候陪在一旁以随时记录有价值的思想;另外如贝多芬、卢梭、高更等,在他们身上随便找一找,就能抓出一大把坏习惯来,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因为这些坏习惯,使得自己的生活遭人误解和非议,你能说这些习惯是成功的习惯,或者说是失败的习惯?
我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你就必须按着别人的要求养成自己的习惯。别人吃饭的时候,你也要吃饭;别人睡觉的时候,你也要熄灯;别人要做扫除的时候,你也要撸胳膊挽袖子。你不能说我的习惯和你的不一样,但是当你稍微有了一点资本以后,你就可以让别人习惯你,而不是你去习惯别人。这就像演员上戏,没有名声的时候,只好去巴结导演随叫随到;有了名声,就可以跟人家谈“档期”了。
人的一生就是在“习惯别人”和让别人“习惯自己”中度过的,只不过有的人在“习惯别人”的方面做得好一点,有的人在“习惯自己”的方面表现得突出一点,如此而已。而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从“习惯别人”开始到最后使别人“习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失败的人莫过于从“习惯自己”开始到最后不得不去“习惯别人”。从“习惯别人”到“习惯自己”,那是顺风顺水,而从“习惯自己”到“习惯别人”,那可是马不喝水强按头,难受啊!
 
28。19  官场趣谈(十九)
“官书”、“官学”与“官风”
看到这个题目,恐读者一时难解其意。所谓官书、官学,即指官员写书、拿学位。写书与拿学位,本是司空见惯之事,为何会把它与“官风”扯到一起?在笔者看来,如今某些官员写书拿学位,已非比寻常,实在有议一议的必要。
农人种田,学者著书,各有分工,自古亦然。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官员出书,却忽然火爆起来。而且数量之多,部头之大,就连那些专事学术的人,也难以望其项背。本来,官员平日事务缠身,能忙里偷闲,著书立说,是一件可敬可叹的事。可问题在于,时下官员出书虽有佳品,但大多数,却是些滥竽充数之作。
早些年,大学生凤毛麟角,那时官员拿文凭,至多还是本科,后来大学生多了,本科已稀松平常,于是官员就去拿硕士。近年来,社会上又热衷博士头衔,故机关干部攻博又是一窝蜂。有人曾把国内的博士分为三类:一是学子攻博,曰学博;二是老板攻博,曰商博;三是官员攻博,曰官博。不可否认,官博之中,确有不少真材实料,但浑水摸鱼的,肯定也不少。
写书与读学位,按理都是些苦差,无心做学问的人,是用不着凑热闹的。可如今官员为何对出书、拿学位情有独钟呢?站在经济学的立场看,出书、拿学位的背后,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利益的驱动。不过这里的利益,并非官员赚稿费养家餬口,也不是拿文凭评职称。官场的利益最大化,是职位的最大化。就是说,官员出书拿学位,大多是奔着升官晋职去的。
那么,出书、拿学位与官员的升迁有何瓜葛呢?
改革开放后,中央一手抓经济改革,一手抓干部制度改革。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对干部队伍建设,明确提出了“四化”要求: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其中的“知识化”与“专业化”,就是指当官要有学问。如何才算得有学问呢?我曾说过,官场如商场,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是说,选官的人与被选人之间,信息是不充分的。下级要想得到提拔,就得向上级显示出自己“有学问”的信息。可显示信息就像商家做广告,推介策略大有讲究。
比如,下级向上级表示有学问,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多接近领导,让领导了解你的学识。二是出书、拿学位。多接近领导,需要寻找机会,而这种机会,不是人人可以寻得。再说,与领导面对面沟通,须得有真本事才行,要是只有半桶水,万一被领导看出破绽,露了马脚,就会弄巧成拙。而出书拿学位不同,看一个人有没有知识,懂不懂专业,著作与文凭,最有说服力。要是你有专著问世,有了博士头衔,即便跟领导接触不多,在领导眼里,你也是专家型干部。
既然出书、拿学位是“显示”学问的上选,那么官场中人,自是要你追我赶,唯恐落后。有学问的,可以自己动笔;那些没学问的,就剪刀糨糊,拼拼凑凑。反正手中有权,花钱买个书号,美其名“合作出版”,再找下级单位一包销,就算大功告成。要不,就干脆请人捉刀,代写书稿。不久前,南方一家报纸曾有披露,某官员为了出书往上爬,可肚子里又没多少墨水,于是不惜重金买书稿。结果事情败露,升官不成,反落了个撤职处分。
更具讽刺的是,某些腐败分子想升官,也打起出书的主意。原河南省人大办公厅副主任李国富,跌落下马是因为索贿受贿,他分管基建,借办公楼装修,大行收贿,转手又去跑官,可他为了升官,还出版过两本专著,其中一本,竟是《反腐败论》。
官书如此,官学亦然。有些人本来不学无术,也不愿读书,可为了拿文凭升官,只好考试请枪手,听课请助手,作业请帮手,就是自己不动手。结果文凭拿了,官也升了,可仍是腹中空空,学问了了。这不仅令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忿忿不平,而且毁损了大学的名节,搞坏了官场的风气。
事实上,一个人的学问,与他是否出书,是否有高学位,并无必然联系。古往今来,有学问而述而不作的,大有人在;有大成就而无高学历的,也不乏其人。据我所知,毛泽东就只是中专毕业,周恩来生前也未出版过什么书,还有美国前总统里根,出身演员,既无高学历,更无专著问世。可谁能否认,毛泽东、周恩来是一代政治伟人?里根是一位成功的美国总统?所以,不出书不等于没学问,没有高学历不等于没大学问。
当然,我并非反对官员写书拿学位。倘若确有真知灼见,能把它写出来,交给出版社发行,对国家民族是一幸事;若真有兴趣读书,为学得知识,去拿个博士学位,也未尝不可。我们要警惕的,是有人把出书作为升官的筹码;把学历作为往上爬的阶梯。
搞现代化建设,要求干部知识化、专业化,是对的。但如果把知识化、专业化等同于出书和高学历,那未免就简单化了。眼前的难题在于,不看专著与学历,干部部门在选人时,如何甄别一个干部更有知识、更懂专业呢?干部部门的人手少,下面干部人数多,没有铁标准、硬指标,确实难分高下。不过在我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老百姓来说话。
老百姓选人,不会理会你是否出书,也不会在意你有无高学历,老百姓看重的,是实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个人若无真才实学,没有为民谋利的能力,书写得再多,学位再高,老百姓也不会选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把选人权交给群众,谁有真学问,谁是假学问,老百姓自有公断。如此一来,那些想借助出书拿学位升官的人,就立马没了市场。所以,解决官书官学问题,说到底还是要扩大民主,坚持靠多数人选人。

湖北襄樊百姓议论官场世风经典语录
腐败不臭,廉洁不香。腐败不是新闻,廉洁才是新闻。腐败不丢人,廉洁不光彩。
大腐败没有关系,小腐败也算廉洁。
买官卖官是正常事,提拔自己人是正常事。
层层讨好,层层买官,层层腐败。
大买大进,小买小进,不买后退。
大贪判轻了,小贪没事了,不贪活该了。
腐败分子活灵活现,正直廉洁的人灰头土脸。
腐败分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保护他。
没有权力的群众愿意谈腐败,有权力的官员不愿意谈腐败。
反腐败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机制,腐败却形成了网络。
反腐败的理论不新鲜,腐败的理论却花样翻新。
最可怕的不是腐败,是对腐败的麻木。
对腐败的麻木与冷漠,比引起群众愤怒更可怕。
腐败者还在腐,反腐者还在反,怨声依然载道。
襄樊的媒体噤若寒蝉,襄樊的媒体装聋作哑,襄樊的媒体轻描淡写。

俗语点评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也得看那“青山”的所有权属于谁,对公家的青山、别人的青山,许多人通常是不客气的,不砍得寸草不留是不会罢休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问题是在功利主义的蛊惑下,人们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等待“日久”了,他们看人,越来越注重的是眼下能不能派上用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有人批评说,这是迂腐!只要是工程,先揽下再说。转手把它包给有金刚钻的人去做,照样赚钱。
 
第二十六章 官员的自白
26。1  一
一位局长的“厚黑哲学”
李宗吾先生著有奇书《厚黑学》,他总结出一个规律:古往今来的大奸大雄,无不是靠厚脸皮、黑心肝起家,刘邦是这样,曹操是这样,刘备孙权也是这样。他总结得太好了,真是令人茅塞顿开呀。其实,在机关工作,要想出人头地,也得靠厚黑两个字。我在局机关干了二十多年了,如今已当上了局长。说我能力强,那是骗人的,比我能力强的人太多了,怎么没有当上局长;说我政绩卓著,那也是美言我,比我政绩好的人多了,却没有当上局长;说我学历高,那不是事实,我只是初中毕业,而在我们单位博士、硕士多的是,偏偏没有当上局长。我反复思考自己的特长,还真是在于厚黑学用得好、用得妙。
我的脸皮厚极了,夸张点说,它厚比城墙。为了达到升职的目的,我煞费苦心,不择手段,豁出了脸皮不要了。我想,脸皮值几个钱。只要能够升职,让我做猫做狗做牛都行呀;只要能上进,让我学驴叫学老鼠叫学蛤蟆叫我都认了;只要能提拔,让我认三十个四十个干爹干妈、干爷爷干奶奶也没问题。有人说我脸皮厚,我听到之后,感到很高兴,因为在我看来这是表扬我,我是摸到厚黑学的边了。想想看,既然脸皮薄了吃亏,脸皮厚了有很多好处可赚,那么我为什么不把脸皮变得厚一些呢,我干嘛守着薄脸皮吃苦呢,世上的人谁不想生活得好一点呢。再说了,国家没有规定脸皮厚就违法,也没有公开下文件禁止脸皮厚,那么,我把脸皮弄得厚一些又有什么不妥呢。这叫适者生存嘛。我脸皮厚心理素质就好,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光屁股追狼胆大不害臊。如果有人说我是流氓、恶棍、地痞、无赖,我都不在意,我认为,没有人骂的人是没有出息的,骂的人越多,说明我的影响越大。有人议论我,说我是厚黑先生。你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反正我不在乎。
脸皮厚让我真正尝到了甜头。当年,我身为中层干部,在竞争副局长时,是我的脸皮起了决定性作用。那时,我在中层干部中是小字辈,能力和工作业绩都差得很远。我想,自己能力不行,工作业绩也不突出。那么只好发挥脸皮厚的优势了。正巧我们局长的老婆有病,我就毛遂自荐当了局长家的义务褓母。别看我工作能力不行,但我在食堂当过厨师,在打扫卫生、做菜做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