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三百年-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禄等人的“诘问”。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接受变法主张的光绪帝下诏变法。   
  从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六日103天里,光绪帝下了几十道命令,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几方面的变革。   
  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减政府人员,革新吏治,广开言路,言论、出版自由。   
  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设立国家银行,修铁路,办邮电。   
  军事上:淘汰冗兵,训练海军、陆军,改用洋枪洋炮。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派留学生,设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提倡西学,奖励发明创造和科技工作。   
  以上改革归纳起来就是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自强、求富。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帝党共同努力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革新还没发生多少实际上的效力就被后党破坏了。变法开始时,慈禧太后没有说什么,但当她发现改革触及她的权力时,就迅速采取一系列手段加以破坏:将革新最重要人物——帝师翁同龢革职;控制京畿的军权,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任命刑部尚书崇礼署步军统领;令任命为二品以上的大臣必须到她面前谢恩;最后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搜捕维新派,结果康有为亡命香港,梁启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日本的劝告,与杨锐、刘光弟、林旭、康广仁、杨深秀被处斩。新政措施除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取消。   
  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发起政治运动的一次演习,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经济领域开展近代化的企图具有创新意义,使爱国救亡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新政 
  新政是晚清的第三次革新。   
  这次革新起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之时。这时候,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面临危机。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光绪二十六年(1901)十二月十日,慈禧太后于西安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预约变法”上谕,要求上至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提出革新意见。三月三日,设立督办政务处作新政实施机构。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清末革新。   
  清末革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三日设督办政务处,接着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销一些闲散机构(如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此外还变革法制,仿行宪政。   
  经济方面:设商部,订立“奖励工商章程”。   
  军事方面:裁绿营,练新军。   
  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设学校,派学生留学。   
  风俗习惯方面:废除满汉通婚禁令,禁鸦片,禁妇女缠足。   
  这次变法与戊戌变法在内容上差不多,但实实在在,成就最大,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新气象。慈禧太后搞新政的目的是挽救封建王朝的灭亡,但事与愿违:新教育和留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党人,假立宪促进了革命高潮,奖励工商和厂矿开设扩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练新军练出了大批清王朝的掘墓人。               
宪政改革    
  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905…1911)清政府进行了一次宪政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   
  所谓立宪改革就是将原来的专制君主国家形式改为议会君主体制,“按立宪国官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   
  为什么清政府要搞宪政改革呢?   
  庚子事件(即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发生后,慈禧太后“深念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是造成该事件的原因。她觉得不能按照原来的统治方式继续下去。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在西安她就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   
  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内阁制,制定宪法,国家很快强盛起来,继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后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专制的俄国。这个事实激起了中国资产阶级立宪念头。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出使日本大臣杨枢就建议实行君主立宪。江苏名士张謇写信给袁世凯,以日俄之胜负为例子,宣传宪政改革好处。后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魏光焘、云贵总督丁振铎、署两广总督岑春煊、驻法公使孙宝琦、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也都奏请立宪。慈禧太后终于接受了立宪的建议。但她也有将计就计,借立宪之名来实施加强中央集权之实的意图。   
  当年六月十四日清廷派载泽、徐世昌、绍英、戴鸿慈、端方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考察政治”。革命党人吴樾为揭穿清廷的骗局,乃于八月二十六日在正阳门火车站谋炸五大臣,炸伤载泽、绍英,清廷以李盛铎、尚其亨替代载泽、绍英两人。   
  第二年考察了10多个国家的宪政的五大臣回国后即请求清廷实行宪政,极言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等好处,并提出首先要改革官制。御前会议决定:1。十年以后施行宪政(1908年因国会请愿才改为以9年为期);2。大体效法日本;3。废现行督抚,新设督抚相当日本府县知事;中央政府组织略与日本现制相等。   
  要削减督抚权力,袁世凯第一个不愿意。议论到中央官制,又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于是朝廷出了个“五不议”:军机处不议,内务府不议,八旗不议,翰林院不议,太监事不议。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颁诏“预备仿行宪政”。   
  宪政改革从此搞了四项:   
  首先是改革官制。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宣布中央官制:“军机处为行政总汇……毋庸编改内阁……各部尚书亦为内阁政务大臣”。厘定十一部:外务部、吏部、学部、民政部(巡警部并入)、度支部(户部改用此名,财政处、税务处并入)、农工商部(商部并入)、陆军部(兵部改用此名,练兵处、太仆寺并入)、法部(刑部改用此名)、礼部(太常、光禄、鸿胪3寺并入)邮传部、理藩部。各部均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各部尚书军充政务大臣。这次厘定官制之前,二十七年总理衙门已改为外务部,二十八年撤销詹事府、通政使司,三十年,增设商部、巡警部和学部。   
  军机处、内阁和各部主管官员:   
  军机大臣:奕劻、瞿鸿、世续。   
  外务部管部大臣奕劻,尚书瞿鸿,礼部尚书溥良,度支部尚书溥,吏部尚书鹿传霖,陆军部尚书铁良,学部尚书荣庆,民政部尚书徐世昌,法部尚书戴鸿慈,邮传部尚书张百熙,理藩部尚书寿耆。   
  中央的官制改革只换了一些名称,总的是维护皇权,政务大臣汉人只占1/3,以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官制改革根本没实现,引起了社会特别是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清政府又对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省设提学、提法、交涉三司及巡警、劝业道,没有学政的省份增设学政。提学使司主管教育,提法使司管司法行政,交涉使司管理公众交涉,巡警道管巡警、户籍、卫生事务,劝业道管农工商和交通。   
  东三省改行省。撤销原东北地区的将军、都统、副都统,设东三省总督与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   
  第二、中央设资政院,各省设谘议局。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诏设中央资政院,同年九月谕设立各省成立民意机构谘议局,实际上是宣统元年成立。资政院和谘议局是议院正式成立前的预备机构。资政院“博采群言”,养心殿垂帘听政处为中央民意机构,有总裁、副总裁、秘书长和1、2、3等秘书。议员3百人,恰好25人钦定,其余来自各省。负责议定国家每年收支预算、决算、税法、公债、法规制定、弹劾大臣和奉旨交付讨论之事。谘议局有权议定本省行政兴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等,供督抚采纳。宣统二年九月,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会议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并有中外记者旁听,对传统的专制体制以极大的冲击。各省的谘议局具有地方议会性质,激起了地方立宪派的热情,促进了立宪运动的高涨。   
  第三是法制改革。法制改革是宪政改革的基石。清末法制改革,一是建立新的法律制度,二是建立新的法律体系,封建法制解体,近代法制确立。   
  第四是成立“责任内阁”。宣统三年(1911)四月十日,清政府在立宪派的催促下,被迫提前4年成立“责任内阁”;原来的内阁、军机处、吏部等实际是一个“皇族内阁”。国务大臣13人: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院等部大臣分别由梁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洵、绍昌、溥伦、盛宣怀、寿耆担任,他们也是国务大臣。13名国务大臣中,满贵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   
  宪政改革期间,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策动了三次请愿。第一次是宣统元年十二月,要求速开国会,第二次是宣统二年五月,也是要求速开国会,第三次是当年九月,不仅要求速开国会,还要求组织责任内阁。朝廷对第一、二次要求的回答是国民意识不一致,要九年预备,国民教育普及了才开。第三次请愿,参加代表多,奉天、四川学生声援,16省督抚联名要求组织内阁,明年开国会,声势浩大,朝廷为之震慑,乃表示将九年预备立宪改为六年。1913年开设议院,官职重新厘定,预行组织内阁,编订宪法。   
  这个“责任内阁”违背立宪原则,“预备立宪”成为骗局,引起强烈的义愤,“是时举国骚然,朝野上下,不啻加离心力百倍。”立宪派要求另组内阁,遭到拒绝。这个集权皇族的“责任内阁”激化了民族矛盾,导致了清末宪政改革失败。清末宪政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了人心,推翻封建专制清王朝成为人民的共同心愿。清王朝垮台的日子就要到了!               
清王朝军事简史    
  《清史稿·兵制》说:“有清以武功定天下。”清王朝的建立靠的是战争和武力,维持清朝统治靠的主要也是战争和武力,然而它的衰落也与武器落后,军队战斗力丧失、屡战屡败有很大关系。   
  武力凭借的是军队和武器。努尔哈赤开始起兵讨伐仇人尼堪外兰时“兵百人,甲十三副”。然而他重视发展武装,一年之后就发展到了500人,万历四十三年建立起一支数万人的八旗军队,皇太极时扩军,建立起汉军八旗(33000人)和蒙古八旗(22000人)。入关后又相继建立了绿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地方兵,如蒙兵、僧俗兵、藏兵、甘兵、贵州夷兵、山西、陕西边外的番兵、各省的乡兵等等。武器由关外时期的弓箭、刀矛、马匹发展到中期火器为主(60%)到晚清时期的洋枪洋炮。   
  《崇祯皇帝自缢图》17世纪法国绘画以骑兵为主的八旗兵是关外时期为努尔哈赤所创的经制兵,是一支劲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依靠八旗兵统一了女真,在东北建立了与明朝对立的后金割据政权。关外时期,八旗是支劲旅,战功赫赫。万历二十一年(1593)海西4部与科尔沁等5部九国之师攻打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率八旗攻其前军而败其余部,很快就打垮了九国之师的进攻。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率八旗进攻抚顺,掠人畜30万。天命四年萨尔浒一仗,八旗以6万兵力粉碎了明朝9万人马4路进攻,使明军永远失去了进攻后金的力量。六年努尔哈赤率八旗发动辽沈之役,夺取了明在东北的重镇沈阳和辽阳。皇太极即位后,指挥八旗两次入侵朝鲜使之臣服,三次出征统一漠南蒙古,五次入塞,掳掠大批人畜和金银财宝。崇德五年(1640),八旗在锦州、松山大败明军13万,消灭了明朝在东北的主力,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尽为清朝所有。   
  吴三桂降清,山海关一战,八旗入关,使清廷定鼎燕京。八旗与新组建的另一支经制兵——绿营兵合力,南征北战,镇压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南明政权以及地主阶级的抗清力量,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雅克萨驱逐俄罗斯侵略军,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反击廓尔喀入侵,镇压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镇压张格尔叛乱。通过这些战争,清朝有效地征服了中原,统一了边疆,迎来了康乾盛世,维持了清朝的统治。   
  但是从平定三藩开始,养尊处优的八旗兵战斗力开始下降。平定三藩时图海、赖塔、穆占这些八旗将领还敢打敢拼,战绩突出,而勒尔锦、尚善、喇布则畏敌如虎。喇布名为扬威大将军,统兵数万,竟多次败于仅有4000兵的敌将高大节。顺承郡王勒尔锦驻防荆州不敢过江,他把南怀仁所铸大炮掩埋起来首先退却。满洲亲王、贝勒以下在三藩面前畏怯不前的,有近20人在康熙十九年后被查办。勒尔锦革去郡王,贝乐尚普任安远靖寇大将军,主持岳州军务,日久无功,免去贝勒。平定三藩主要依靠绿营。绿营当时有40万投入战斗,在关键时刻是他们起作用。“云贵多山地,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皆捷。”雍正九年(1731),三等公、领侍卫大臣傅尔丹率军3万,其中八旗兵为主,从科布多进攻准噶尔,听信准部伪降将,中伏于和通泊,3万兵马几乎全部覆没。八旗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就是这次。乾隆帝整顿八旗,拔擢能臣勇将,战斗力有所提高。在两征金川、两征准部、平定回疆、两征廓尔喀的作战中,以八旗为主体的清军再次发挥了作用,最终取得了胜利。   
  嘉庆元年,川楚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八旗不是对手,旧日平定三藩时、准部、大小金川以及统一台湾时绿营还是发挥大作用的。但由于待遇低,训练废弛,这时也不行了。四川合州知县龚景翰主张募集乡勇。最后依靠乡兵,才将起义平定下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