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三百年-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肌!  
  光绪十年(1884)四月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撤军,中国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与法通商等。   
  第二阶段:马尾海战,中国失败。   
  中方虽然声明将驻扎在越南北圻的军队撤回,但没确定时间。十年闰五月一日,法军去谅山“接防”。清军代表告以尚未接到撤防命令,法军便开枪打死清军代表,清军自卫还击,击毙法军近百人。   
  闰五月二十二日,法国一支舰队(司令孤拔)闯入中国海军基地福建马尾。闽浙总督何景、船政大臣何如璋声称为履行“和议”,对舰队须加以保护,不须先行向他开炮,但七月三日,该舰居然向福建水师轰击,击沉兵舰11艘,运输船19艘,清军死伤700余人。福建水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袭击,但他们立即英勇还击,击伤几艘敌舰。第二天,法国舰队又击毁了法国帮助建造的整个马尾造船厂。七月六日清政府不得不向法国宣战。   
  第三阶段:战争在海上与中越边境进行,中国虽胜犹败。   
  七月十日法国侵略军炮轰基隆,二十日登陆台湾并进攻沪尾,被孙开华部击退。八月十三日,法军再次进攻台湾,轰毁基隆炮台,翌日占领基隆。清军与法军在台湾多处激战,损失很大。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法舰攻镇海口岸,提督欧阳利见迎击,杨歧珍开炮还击,伤法舰。后来在海战中,孤拔受伤,不久病死澎湖。   
  与此同时法军大举进攻越南。在越南的中国军队分为西线和东线。西线是岑毓英的滇军和黑旗军,东线是潘鼎新的桂军。西线大胜法军于临洮,东线兵挫谅山,潘鼎新逃到龙州。法军占领镇南关。   
  因病开缺的冯子材奉命出关助剿,任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字翠亭,曾在向荣麾下参加过镇压太平军起义,作战勇猛。继二月二日败法军于越南扣波后,又于二月七日、八日、十日、十三日与苏元春、王孝祺等在镇南关大获全胜,法军全线动摇,谅山克复。   
  越南军箪食壶浆以迎冯子材,做清军向导。法军大败消息传至巴黎,茹弗理内阁倒台。但西太后、奕䜣、李鸿章等怕激怒法国,不敢乘胜追击,而将这个胜利作为乞和的资本“乘胜即收”,便于二月二十二日下令停战。   
  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共10款。主要内容是:一、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二、同意法国在广西、云南两省享有通商特权;中国如在这两省修铁路,须与法国商办;三、指定中越边界上两处地方为通商口岸。 
甲午之战 
  中日《甲午海战图》甲午之战是日本挑起的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它发生在光绪二十年(1894),二十一年结束。因为战争开头这年光绪二十年在甲子纪年系统中称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失败大大地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逐步强大起来。19世纪末日本便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争夺。朝鲜、中国离它近而且弱,因此它便寻找侵略的机会。   
  光绪二十年,机会终于来了。这年的正月初三,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口号是“逐灭倭夷”,“灭尽权贵”。四月二十八日,攻占了全罗道首府全州。日本就把这当成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机会,第二天日本内阁就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受朝鲜政府的请求,五月一日,清政府派出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直隶总督叶志超率兵入朝,协助镇压起义,1500名陆军(一说2400名)部署在汉城西南牙山。清朝出兵是在日本表示中国出兵协助朝鲜“戡乱”,日本政府“必无他意”的情况下的。驻日公使汪凤藻还于六日照会日本,告知中国出兵消息。   
  存心挑衅的日本政府在得知清朝出兵的消息后派出10000多陆军侵入朝鲜,占领汉城和一些重要据点。为了避免中日摩擦和战争,清政府提出双方撤军,但日方不同意。六月二十一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罡英为首的傀儡政权,并逼他邀请日军驱逐牙山清军。在主战派帝党的要求下,李鸿章派出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总兵左宝贵、马部练军总统丰陞阿4军先后入朝,并以重金租用“高升号”等三艘英国商船载兵两千增援牙山,由北洋海军济远、广乙等舰护航。日本间谍侦知我开船时间,日军事先派舰队守候在朝鲜西海岸。六月二十三日,当中国船舰驶至牙山口外半岛海面时遭到日舰袭击,英商船“高升号”被击沉,800多名官兵死难。“济远”号击伤,甲午战争爆发。就在海战发生那天,日军进攻牙山,聂士成移师成欢,叶志超退守公州。日军进攻成欢,聂士成英勇抵抗,击毙日军多人后退往平壤,叶志超不战而退到平壤。他谎报牙山大捷,获取赏银2万两。   
  七月初一,清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八月十六日,日军分四路进攻平壤,清军分路迎敌。马玉昆在大同江东面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卫汝贵在平壤城西阻止了日军进攻。守卫北门(玄武门)的左宝贵登城指挥,不幸中炮牺牲。担任总指挥的叶志超在事仍有可为的情况下再次率先逃跑,军心大乱,十七日平壤陷落。途中他拒绝聂士成“扼守安洲,深沟固垒以待”的建议,不顾一切狂奔,八月二十二日叶志超逃回国内。   
  八月十八日上午,载送援兵至朝鲜大东沟准备返航旅顺的北海舰队10艘,在黄海遇上一字形日本舰队12艘。日舰不仅舰多,而且吨位大,速度快,速射炮多。提督丁汝昌命令队舰马上成犄角迎战,“定远”、“镇远”两舰居中。日舰绕开“定远”、“镇远”两舰,向较弱的右翼的“扬威”、“超勇”两舰进攻。两舰中炮沉没。丁汝昌所在的指挥舰“定远”舰中弹,丁汝昌受伤,改由管带刘步蟾指挥。“定远”等轰击敌舰“赤诚”、“比睿”,两舰被迫退出战阵。下午,日舰首尾攻击北洋舰队,船体受伤,弹药将尽的“致远”猛冲迎面开来的敌舰“吉野”,但被“吉野”施放的鱼雷击中。全舰200多官兵除16人得救外,都壮烈牺牲。管带邓世昌落水后被他的太阳犬衔住,使不下沉。誓与军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殉难。“经远”舰中炮,200多人牺牲。“镇远”(管带林泰曾)击中敌指挥舰,丧失作战与指挥能力。北洋舰队在黄海之战中绝大多数指战员表现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个别贪生怕死者。“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与“广甲”舰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   
  黄海之战,双方都有损失:北洋舰队损失4舰,日舰重伤5舰。   
  以上为战争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在辽东半岛进行。侵朝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第一路由司令官山县有朋率领于九月二十六日从朝鲜的义州出发突过鸭绿江防线,二十八日占领九连城、安东。第二路由司令官大山岩率领下,由日舰队护送,于花园口登陆,于十月九日占领金州。翌日,进攻大连。守将赵怀业逃走,日军轻易占领了大连。接着进攻北洋海军基地所在地旅顺。旅顺设有海、陆炮台50多座,万余人驻守。但统帅龚照屿与其他将领同样逃走,只有总兵徐邦道一人率军抵抗,毕竟寡不敌众。十月二十六日,旅顺落于日军之手。   
  以上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进行。   
  清政府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把媾和的打算通知日本,然而,日本不肯。它们要消灭北洋舰队。   
  黄海海战后,中国海军本可重整旗鼓,与日本再决雌雄,但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后来在光绪二十一(1895)元月,日本派20000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日军从南帮炮台轰击北洋诸舰,并以鱼雷入口狙击。“定远”中鱼雷沉没,“来远”、“威远”、“靖远”相继沉没。北洋鱼雷艇12艘出口逃遁,全部被俘。诸洋员要求投降。刘步蟾自杀,丁汝昌与刘公岛守将总兵张文宣也服毒自杀。营务处道员牛昶炳召集诸将及洋员商议投降。最后在降书上盖上丁汝昌之印,悬白旗向日本投降。至此花费巨额白银经营10余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日军在进攻威海卫的同时,又大举进攻辽东。鉴于淮军将领作战指挥多次失败,清政府改派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辽东事务,湖南巡抚吴大澂与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率湘军6万出关与日军作战,均告失败。三月,日军相继攻陷了牛庄、营口与田庄台。   
  就在辽东之战进行之时,清政府就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议和。一月清政府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聘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到日本求和。日本为了歼灭全部北洋海军,拒绝和谈,斥责张、邵二人“全权不足”。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科士达同去,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光及美国顾问端迪臣在马关春帆楼谈判。在日本淫威胁迫下,李鸿章接受了日本全部无理要求,签订了《马关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为:一、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是中国的浩劫,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中国被帝国主义宰割进一步加深,但这也唤醒了一些有识之士,中国必须图强。康有为为首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戊戌变法,就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台湾保卫战 
  当《马关条约》约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条款传出后,全国愤怒,康有为率领1300多名在北京应试的举人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清政府一些要员如张之洞等也都认为割地万不可行。台湾人民对于割台无不惊骇、痛哭、愤怒。台湾军民同仇敌忾,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抵制割让台湾给日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二十一日,台湾绅民发表公告,发誓不服属于日本,坚决挽留台湾巡抚唐景崧及帮办刘永福率众抗日。二十五日台北罢市,宣布饷银不准运出,用于抗日。但清政府阻止人民反对割台,于四月二十六日下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文武官员陆续内渡,并派李经方(李鸿章之子)为割台使,到台湾与日方办理割让手续。五月十日,割台大臣李经芳与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基隆签订《交接台湾文据》。   
  为反抗日本霸占台湾,以台绅邱逢甲为首的台湾官民于五月二日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总统,宣告自立。六日日军登陆。十二日,唐景崧微服潜回大陆,邱逢甲等台绅也相继内渡。   
  唐景崧、邱逢甲走了,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并没夭折。爱国志士徐骧、吴汤兴、姜绍祖与台湾帮办刘永福携起手来,共同领导台湾人民抗日。抗日烈火顿时熊熊烧起来,他们拿起武器,频频打击敌人。   
  武装保卫台湾战从五月下旬开始,首先在北部地区打响。五月二十日,日军进犯台湾新竹,徐骧、吴汤兴、姜绍祖和部分清军,在新竹痛击日军,杀伤大量敌人。次日,日军进攻大湖口,被吴汤兴部击退。三十日,新竹被日军攻下。闰五月十七日,义军分三路反攻新竹,姜绍祖牺牲,徐骧、吴汤兴突围,退至大甲溪、台中。   
  第二阶段斗争转到中部地区。七月七日,日军攻打台湾府城台,提督陈尚志战死。八日,日军猛攻八卦山,义军与日军激战,吴汤兴牺牲,吴彭年与其指挥的七星队阵亡。徐骧撤至台南。七月九日,日军进攻彰化。   
  十一日,刘永福率黑旗军收复大莆林。六月底,日军攻占苗栗,七月十四日台湾义军再克苗栗,日军退入彰化城。日军进犯大甲溪,遭到吴彭年和徐骧伏击,歼灭日军1000多人,刘永福军和义军也有很大伤亡。   
  由于台湾军民斗争声势浩大,日本援军到七月下旬达到七八万人。   
  八月中旬,日军进攻嘉义,义军和清军用地雷炸死敌人数百。日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受重伤,后来死去。   
  二十一日,日军占领嘉义,义军首领徐骧殉难。二十七日,台湾军民在嘉义西南的曾文溪与日军展开了最后一次激战,失败。余部退入台南,受敌三路夹攻。九月四日,台湾全境落入日军之手。二十一日刘永福乘英国轮船回到厦门。   
  刘永福黑旗军与义军,面对在数量上与装备上都占有优势的日军,毫无畏色。他们坚持抗敌五个多月,使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加上病的伤的,一共有三万多人,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愿当亡国奴,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他们的战绩鼓舞人心,永垂青史。   
  刘永福军与义军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的。卖国的清政府免去了刘永福一切官职,不允许大陆人民支援他。甚至于刘永福派人募捐得来的经费都被清政府扣留。台湾的外国商人拒收刘永福发售的银票,日本派奸细与各国侵略者共同对反日斗争进行破坏。刘永福与义军失败,清政府罪责难逃。   
  台南失陷后,台湾的抗日斗争仍是前仆后继,此起彼伏,一直没间断。 
抗击八国联军 
  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军与义和团在京津两个战场反击俄、英、法、日、美、德、意、奥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了一次民族自卫战。战争因敌人的强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的软弱投降而失败,但清军特别是义和团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永垂青史。   
  叙述这次战争首先得交代义和团,义和团是甲午战争后在山东、直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