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三百年-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是通过武举。乡试武举,中式者为武举人,会式中式者为武进士。会试中式者授予不同等级的武职。顺治元年规定,一甲进士,授参将,第二名授游击,第三名授都司。二甲进士授守备,三甲进士授署守备。后来规定有变化。   
  第四是世代承袭。公以下,恩骑尉以上都准按品补授武职。承袭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网替,不计次数。但只有少数人如八大亲王才有此权利。另一种是有次数规定,职位逐次递降。这是大多数情况。   
  第五是恩荫。雍正年间规定,京官一品尚书等,外官总督、将军,其荫生可用为都司衔都司;京官二品侍郎等,外官巡抚、提督,其荫生可用为署都司衔管都司,如此等等。   
  与前代不同的一点是清朝选举实行官缺制度。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官缺(满洲缺、蒙古缺、汉人缺等)。地方上按“冲(正当交通要冲、位置重要)”、“繁(事务多的地方)”、“疲(欠赋多的地方)”、“难(刁民多,案件多的地方)”划分官缺。 
任命 
  入关前官吏任命由汗操纵。   
  入关后授予官职大权操在皇帝手里。礼部和军机处可以推荐乃至任命大学士、九卿、尚书、将军以及省级、县级的主要官员,但得先报名单和材料,得到皇帝批准才行。皇帝可以直接任命官员,特简:京官京堂以上,外官道府以上各缺由衙门或吏部具题打报告,请旨授予。5品以下的京官、4品以上的外官,初次任用,还必须朝见皇帝“验看”,这在乾隆年间成为一个制度。被任命的官员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出身必须“清白”,不得是八旗或汉人的家奴。2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或捐纳取得做官资格。状元可授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编修。詹事府、翰林院、吏部、礼部及各司郎官必须由科举出身的人担任。3必须根据已定的官缺任用。官缺有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和汉官缺。是什么族的官缺由什么族的人去担任。但汉缺可由满人担任。4汉官不得在原籍任职。   
  任官有几种。一是署职,即见习,也叫分发。见习两三年后实授。二是兼职,三是署理,即代理。四是护理,低级官兼任高级官。五是加衔,本官基础上加高级官衔,一般是虚衔。六是差委,由皇帝派叫差,由衙门堂官派叫委。七是革职留用。 
品衔和俸禄 
  品衔就是等级。关外时期,官职世代承袭,由小到大分备御(原为牛录额真,天聪八年改为牛录章京)、游击(天聪八年改为甲喇章京)、副将(天聪八年改为梅勒章京)、总兵(天聪八年改为昂邦章京)5级。后面4种世职又各分3级。   
  入关后清代官职有九品,每品有正有从,9×2=18,共18等。九品以上是官,以下是吏。 
品级 
  正一品:太师太保太傅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大臣/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总督(加尚书衔)左、右都御使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帅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左、右侍郎副都统总兵/从二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布政使副将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按察使参将/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游击   
  正四品:顺天府尹通政司副使大理、太常、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道员都司管带官/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知府城门领   
  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郎中同知守备/从五品: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员外郎知州千总   
  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通判知县门千总卫千总营千总土千总/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土知州州同武略佐骑卫   
  正七品编修七品笔帖式太仆寺主簿府学教授/从七品:检讨中书园子监博士州判   
  正八品县丞学正御医教谕部院衙门笔帖式外委千总/从八品:典簿训导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登仕郎府知事县主簿九品笔帖式外委把总/从九品:翰林院待诏登仕佐郎国子监典籍司狱额外外委   
  未入流:典史驿丞   
  清朝官员品级十分复杂,以上仅是品级举例,晚清官级没包括在内。详见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 
俸禄 
  关外时期官员俸禄不清楚,入关后,俸禄有禄米和俸银两部分。下面是入关后各类品级官员的俸禄。   
  这个俸禄标准从清初直到清末都没变。到晚清俸禄变低,有时还有折扣。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下)说,他在光绪任京官俸银只是六折发给。六品官春秋两季应是60两,折扣后还有其他扣除,只得32两。翰林院官员为了增收,盼望放差。学差3年,大省份有三四万,小的万余。其次是主考,一次可得数千两,最苦是去广西,只有九百两。   
  京官除了贪污外就是靠地方官送钱。   
  清初地方官员采取征火耗的办法增收,雍正朝开始有了养廉银。这部分钱比正俸高很多倍。养廉银有地方差别。直隶总督每年15000两,知县6001200两。云南总督2万两,知县8001200两。此外官员还有办公费,多入个人腰包。 
考核 
  关外官员考核始于皇太极六部设立三年后的天聪八年(1634)。这一年考核六部官员。内三院、都察院官员也纳入考核对象。八旗驻防官员任职三年后也要考核。他们第一次考核是崇德元年(1636),经过考核,根据表现平定是否称职,然后陟黜。   
  入关后清朝对官吏的考核承袭明制,采取京察、大计2法。顺治二年开始大计,考核外官,3年一次;九年五月决定以京察考核京官,六年一次,后来改为3年一次,实际开始以京察考核京官是十年四月。京察、大计都是考核才(才干)、守(操守)、政(政务)和年(年龄、健康)4方面。每个方面有3项,才有长、平、短,守有廉、平、贪,政有勤、平、怠,年有青、中、老。根据《清仁宗实录》十七年记载,嘉庆十六年大计,下面是浙江和云南大计结果:浙江卓异官11员,年老官7员,有病官员1名,才力不及2员,浮躁官1名;云南卓异10员,不谨官2员,年老官4员,有病官2员,才力不足官2员,浮躁官2员。   
  大计的考核有两种。县、府、州、道、司考核下属,造册报督抚,督抚复核,写出考评语,送吏部复核。布政使、按察使则由督抚出具考评语送吏部。吏部复核后上报皇帝。大计有卓异与供职两等。京察,形式有三:一、三品以上的大臣,首先自陈,吏部填写履历列题,报告皇帝。督抚也作为京察对象。他们与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被放在不同的册子里上报。三品以下的官员,如京堂、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左右春坊与庶子等与皇帝比较亲近的官员,由吏部填写履历报皇帝,由皇帝引见。四品以下的官员,如翰詹、科道、司官、小京官等,由各衙门考核,吏部与大学士、都察院、京畿道对他们进行复核,评出等第,上报皇帝。京察有三等:一等称职,二等勤职,三等为供职。   
  官员根据等级升级、保留职务或降职。               
任用外国人    
  任用外国人是清朝的一贯政策,但晚清与清初有较大的不同。   
  清初使用的外国人少,供职的部门比较单一。   
  被任用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汤若望与南怀仁。汤若望是德国人,天主教传教士。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来华,善天文,编成《崇祯历书》。顺治元年向清朝赠送浑天仪、太阳象限仪、望远镜。次年整理成《时宪历》,任钦天监正。康熙三年由于杨光先诬告下狱。   
  南怀仁(1622-1688),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善历法。康熙三年由于杨光先诬告与汤若望同时下狱。康熙七年十二月,南怀仁奏言所颁民历与天象不合。负责天文的官员通过会议、测验认为所奏是实,而南怀仁的历算合符实际,康熙帝便以他为监副,废杨光正旧法,用南怀仁新法。九年,南怀仁要求改造观象台仪器,康熙帝同意他的建议,并升他为监正。   
  南怀仁还懂兵器。三藩造反时,他奉旨制造战炮320位。平叛后,南怀仁加官工部右侍郎。此外,南怀仁还当翻译,搞测量,教数学。康熙帝向他学过数学。二十七年,南怀仁病故,谥勤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以地图多不合经纬度,派大臣何国栋带领西方传教士分赴各省测绘地图。这些传教士有日尔曼人白进、费稳,法兰西人雷孝思、杜德美、汤尚贤、冯秉正、德玛诺,葡萄牙人麦大成等。经过数年努力,绘成《皇览全舆图》。   
  前清时期还有葡萄牙人福文高、意大利人闵明我供职于钦天监。   
  据《清稗类钞》,康熙朝,朝鲜人金简在国子监肄业后当官,当到工部侍郎。   
  晚清从洋务运动开始受聘的外国人比清初多得多,供职的部门也多:   
  法律。美国人丁韪良曾任清政府国际法顾问,被授予三品、二品官衔。   
  教育部门。英人包尔腾于咸丰十一年(1861)任第一任英文教习,丁韪良在同治四年(1865)任同文馆教习。英人巴克斯自光绪二十九年开始任京师大学堂英文教习,长达10年。美国人柏尔根光绪九年(1883)来华,曾任山东潍县广文学堂校长。美国人丁家立受聘担任天津中西学堂总教习,后来该校更名为北洋大学,他仍任总教习。   
  海关。英人在这个机构任职的人特多。咸丰五年(1855)英人李泰国任上海江海关税务司,九年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任中国海关税务长48年,英人安格联历任海关帮办、副税务司、税务司、副总税务司、署理总税务司等职。英人贺壁礼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入中国海关,先后在镇江、北京、厦门等地任帮办、副税务司,还代表中国参加光绪四年(1878)巴黎博览会。在海关任过职的还有德国阿理文、夏德,丹麦欧森,葡萄牙人罗竹谢,英人金登干、易纨士、马士、葛德立、戴乐乐、魏尔特等。   
  外交。同治六年(1867)美国人蒲安臣担任清政府“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同治七年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普、俄等国。英人马格里曾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美国人科士达在光绪二十年(1894)被清政府聘请为赴日议和使节的法律和外交顾问。   
  军工。美国人科尔被任为江南造船厂总监工。法国人日意格在同治五年(1866)受左宗棠委派,筹建福州船政局,任正监督,两年后加提督衔;法国人德克碑任副监督,官至浙江总兵,获提督衔。李鸿章创金陵机器局,又任上面提到的英人马格里为技师,造水雷失败(一说制造大炮在大沽炮台爆炸),被解职后担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   
  军队。受聘在清朝军队任职的以英国人多。英国人琅威理担任北洋海军总教习。美国人华尔于咸丰十年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当大副,后来任洋枪队的副将,进攻太平军。德国人汉纳根担任新军陆军教官,英人葛雷森被聘为北洋海军总教习。英人马格里、德国人谢福音于同治九年(1870)来华,为李鸿章聘为陆军教官,在天津训练清军。此外法人毕乃尔被派往刘铭传处教练枪炮,帮助攻下太平军所据江阴,后来又参加镇压捻军,赏加提督衔。   
  交通。法国人沙海昂光绪二十五年(1899)来华,任京汉铁路工程师。英国人金达受李鸿章之聘任山海关北洋官铁路局总工程师,对中国铁路建设做了贡献。   
  矿业。光绪二十五年(1899)美国人胡佛来中国,任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1929-1933年成为美国总统。   
  医疗。美国人胡美在光绪三十年(1904)至1919年在长沙雅礼医院任主任医生,美国人毕德格受聘办北洋医学馆,为北洋海军培养了一批医务人员。   
  这个时期聘请的洋员数目大。仅淮系集团聘请的洋教习、洋技师、洋顾问、洋幕僚和洋将就达140人左右。   
  这个时期,受聘的洋人表现不同。多数传播了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有的为维护中国利益英勇斗争,有的还献出了生命,例如在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德员哈卜门、英员阿德成、美员马吉芬与中国官兵并肩作战,清廷晋升他们并赐以宝星。英员尼格路士和余锡尔还献出了生命。但有的表现很不光彩。一、索取巨额回报。科士达当顾问,协助日方迫使清廷答应日方提出的空前苛刻的条件。工作不到半年,向清廷索取白银15万两。二、利用他们的职务从事控制中国的侵略活动。英人赫德任中国海关税务长48年,控制中国财政收入,干涉中国内政。此外,他在光绪二年(1876)担任李鸿章助理期间,配合英国公使威妥玛进行讹诈,订立《烟台条约》。中法战争期间,他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签订《中法新约》。他还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控制中国的财政收入,帮助列强特别是英国在中国的侵略活动。同治七年(1867)美国人蒲安臣为出访英、美、法、普、俄等国,擅自与美国国务卿签订《中美续增条约》,以扩大掠夺华工,加强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文化、宗教侵略。赫德的弟弟赫政以驻藏帮办大臣升泰翻译的身份,欺骗清政府于光绪十九年同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使英国取得了对哲孟雄(锡金)的统治权和在西藏通商的利益。三、为虎作伥。甲午战争后期,日军向停泊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昼夜围攻,北洋海军总教习英人马格禄威胁丁汝昌投降,洋员浩威在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后竟冒充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向日本投降。               
名王名臣列传    
  王是最高爵位,一般赐与皇子。因为世袭的原因,子孙也能享有王爵。此外,清初一些有大功的人也获赐王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