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三百年-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安庆、绍兴起义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光复会成员在安庆和绍兴密谋举行的两次起义。安庆起义是徐锡麟在巡警学堂发动的,杀了安徽巡抚,但最后失败。绍兴起义是秋瑾预定同时在绍兴大通学校举行,然而尚未举行就不幸被捕。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年少即摒弃科举进入学堂,游学德国、日本。比较中外政治,深深感到满清政治的腐败,需要革命。   
  徐回国后捐了个道员,候补安徽。他到安徽后创办了巡警学堂,与革命党人经常通信,从大通等处潜运军火,准备武装起义。   
  偷运军火之事为安徽巡抚恩铭察觉,革命党人之一叶某在上海被捕,供出了徐锡麟并说他是首领。叶某提到徐锡麟时是报他的别名。恩铭要当时已当上警察长的徐锡麟协商侦探。徐怕事情败露,决定先发制人。他打算先杀恩铭,再杀安徽满人官员。事定后直下南京,再徐定大计。   
  徐锡麟与下文提到的秋瑾约定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二十六日同时起义。届时举行毕业典礼,安徽巡抚恩铭出席,伺机之后进攻南京,占领江苏、安徽和浙江。后来改期为六月初十。后来因为浙江会党有败露迹象,引起清廷警觉,于是徐、秋二人再次约定五月二十六日同时起义。   
  五月二十六日这一天上午八点恩铭与藩司冯煦、臬司联裕到会,徐即从靴统内拔出六响快枪两枝,一手一枝,轮流向恩铭射击,恩铭身中7枪,抢救无效死去。徐锡麟宣布起义,带领学生占领军械所。后徐锡麟被捕,视死如归,被剖腹剜心,不屈而死。   
  秋瑾(1877-1907)是清朝末年一位著名女革命家,女中豪杰。她是浙江绍兴人,字睿卿,号旦吾,又号竞雄、鉴湖女侠。   
  秋瑾少时聪颖好学,有才女之称。年18即依父命嫁与湖南人王延钧,生子女二人。她与丈夫志趣不同。光绪三十年(1904)秋与丈夫分家并到东京留学。她在东京与革命党人往来,并与湖南人刘道一、王时泽等结成秘密会,以反清恢复中原为宗旨。她还创办《中国白话报》,鼓吹革命。   
  第二年二月四日回国,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六月重返日本,加入同盟会。十月,日本文部省发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查禁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秋瑾便于十二月回国。   
  秋瑾秋瑾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八月与中国公学教员陈伯平等在虹口祥庆里租房建立机关。因制造炸药不慎,秋瑾伤手,陈伯平伤目。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秋瑾被邀主持浙江绍兴大通学堂校事。学堂是徐锡麟、陶成章创办,是光复会的活动中心。秋瑾利用学堂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她联络金华、处州、绍兴会党,发展会员,组织“光复军”。她与徐锡麟分头组织安徽、浙江两省起义。时间原定五月二十六日,后改六月十日,再改回五月二十六日。   
  徐锡麟的死讯,秋瑾六月初一日才在报上看到。浙江金华、兰溪几处光复军在五月中下旬或起事失败,或因他故遭受破坏,秋瑾为之寝食不安。秋瑾的活动,清政府已闻知。六月四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学生叫她从后门逃走,她却叫学生先走,她独处室内,自闻知徐锡麟死讯后,义不独生。   
  秋瑾被捕后,始终“坚不招供”。她义正词严地回答审问她的人:“革命党之事,不必多问。”最后她挥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她对恶魔般的清王朝的愤慨和对她的革命事业夭折的痛心。她在绝笔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达了她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必胜信念。六月初六日,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3岁。 
黄花岗起义 
  宣统二年(1910)正月同盟会员倪焕典在广州率3000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倪焕典牺牲。一些革命党人灰心丧气,企图通过暗杀来夺取胜利。针对这种情况,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开会,鼓舞斗志,并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大规模起义。为了作好准备,孙中山先生亲自到华侨中募捐,购买武器,黄兴、赵声在香港组织统筹部和800人敢死队,许多队员写了绝命书,表示必死的决心。林觉民就是写了绝命书的一位。   
  黄兴在广州建立了30多个秘密机关。由于叛徒出卖,一些机关遭受破坏。由于走漏风声,总督张鸣岐、提督李准为防革命党人和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新军发难,不给新军军械。同时,从香港过来的敢死队也只是一部分,原来的部署被打乱,参加起义的人数与原计划相比大减。原计划十路进兵,现只好改为四路进兵,黄兴集中力量攻打张鸣岐总督衙门。   
  攻打衙门是从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30开始的。起义军直捣总督衙门,张鸣岐已凿墙逃走。起义部队烧毁总督衙门房后,分三路迎接事先已联系好的新军、防营和民军。黄兴率领的一部行至双门底时,遇到前来响应的温带雄率领的防营数百名。由于温部未按原来约定的臂缠白布为记,黄部以为是敌人,双方互射,造成大批革命士兵伤亡。温带雄被打死。黄兴3指伤折,逃至香港。   
  起义军在途中又遭清军截击,双方展开巷战。由于参加起义的人太少,终于失败。牺牲86人,其中不少是爱国华侨。有的则被捕后就义。广州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收殓骸骨72具,合葬黄花岗。   
  孙中山称这次失败为“吾党第十次之失败”,但“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在同盟会领导下的一次成功的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不是偶然事件。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革命党人刘静庵、张难先等就在湖北组建了科学补习所,宣传革命。三十二年(1906)以后,由同盟会会员发起组织并以同盟会纲领为纲领的革命组织共进会和文学社等在新军中宣传革命。在15000名湖北新军中,1/3以上参加了革命组织或与革命组织有联系。宣统九月,共进社与文学社共推蒋翊武(文学社)为起义军总指挥,孙武(共进会)为参谋长,刘公为未来军政府总理,准备起义。同时派人到上海接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到湖北主持大计。   
  革命党人原定八月中秋起义,后因准备不充分而延期。八月十八日,孙武在制造炸弹时不慎炸伤,送进医院,机关暴露,当天党人彭楚藩、杨洪胜、刘复基等30人被捕,后来被害。十九日总督瑞澂下令逮捕革命党人,蒋翊武逃走,在这“群龙无首”之际,革命党人充分发挥了主动精神,自发串联,约定起义。十九日凌晨得知三烈士死难消息后,革命党人工程营后队队长熊秉坤召集各队代表,约定当晚二道点名时发难。晚上八时许,二排排长陶启胜领护兵巡棚查哨,看见金兆龙、程正瀛推枪上弹,持枪而待,即问金兆龙干什么?金兆龙说:“准备不测。”陶喝问:“你想造反吗?”金兆龙说:“反就反,你能怎样?”陶启胜上前扼住金兆龙手腕,呼令护兵逮捕他。程正瀛当即用枪托撞击陶启胜的头部,陶启胜忍痛急逃。程正瀛向他开了一枪。这时熊秉坤走到本队第一排第三棚,听到第二排呼喊声,知道有变故,即取枪在手,边装弹边走。远远看见陶启胜从对面跑来,熊向他开枪射击,陶下楼逃跑。这时全营顿时轰动起来,枪声大作。督队官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和司务长张文涛出来阻挠造反,没有一人退缩。阮荣发向人群开枪,打死士兵一人,起义士兵将他们三人打死。大队人马奔向楚望台军械所。枪库内士兵与起义军相互配合,占领了楚望台。   
  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被推举为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讲话,号召讨伐满清,宣布了纪律。起义军连夜攻打总督衙门。瑞澂急忙凿穿衙门后墙逃上“楚豫号”舰逃往上海。经过一夜战斗,革命士兵占领了武昌全城。第二天晚上和第三天早晨,驻汉阳、汉口新军起义。革命党的武装起义终于成功。不久,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省相继独立,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革命派的暗杀活动    
  在辛亥革命运动中,革命党人除多次进行武装起义外,还进行了几十次的暗杀活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把这些搞暗杀活动的分成两类:一类是游离于革命团体以外的人,一类是经受不住革命失败,铤而走险的人。   
  下面所说到的三次暗杀活动都是第二类人所为。这些革命党人对武装起义丧失了信心,本人又敢冒险。暗杀活动,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暗杀活动虽然成功,对清廷产生某些震慑,但其作用是很有限的。陈月清主编《近代中国》说:“反动社会的统治秩序不是个别人物所能独自决定和支配的,恐怖活动不能解决社会根本问题。对暗杀手段的崇拜是革命者不相信群众力量的表现。” 
汪精卫炸摄政王 
  汪精卫汪精卫(1883-1944)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法政大学,三十三年入同盟会,推为评议员,曾任《民报》主编。23岁后随孙中山、黄克强、胡汉民等游历各方。曾往南洋群岛组织同盟分会。后归国参加起义,多次失败。宣统二年(1910)元月中旬汪精卫偕同黄树中、黎仲实、陈璧君离香港到北京,在北京太平桥开了一家守真照相馆,作为秘密机关,以从事暗杀活动。他写信给“南洋同志”说:“此行无论事之成否,皆必无生还之望。”“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到北京后,他们计划过炸庆亲王奕沣、贝勒载洵、镇国将军载涛,都因不便而未行动,最后他们决计刺杀摄政王载沣。   
  他们首先在骡马市大街鸿太永铁铺铸造了一个可装四五十磅炸药的铁器,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汪精卫与喻培伦、监国摄政王载沣像黄复生在摄政王载沣必经的北京地安门什刹海附近的银锭桥下埋设炸弹,被人发现。三月七日汪精卫与黄树中被捕下狱。狱中,汪精卫书写供词,对自己暗杀事供认不讳。两人被判无期徒刑。狱中,汪精卫写了几首慷慨激昂的诗,但享受优厚待遇。清政府慑于反清革命运动的蓬勃高涨,遂于宣统三年九月十六日将他们释放。 
温生才毙孚琦 
  宣统三年三月初十,革命党人温生才在广州击毙广州将军孚琦。   
  温生才,字练生,广东梅县人。年少孤苦。14岁时被人骗去荷兰种植烟土。三年后转卖到吡叻,做锡矿工,每天只有六七毫工钱。在这里他参加了同盟会。做锡矿工时,不堪折磨,乘机逃回。跟随过沈宗济、荣勋、魏邦瀚,又到越南,充任常春亲兵,后来又归冯子材,执旗牌。阅历现状既多,特恨满族统治者。他一度重回吡叻,追随孙中山,革命之志益坚。   
  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二日,驻粤满族将军增祺被召入京,都统孚琦补缺任广州将军。三月初十这一天,华侨飞机师冯如在燕塘(广州东门外)演试飞机。孚琦浮夸习性,好事纵游,便停轿参观,他看罢飞机表演,又去农事试验场。之后到咨议局前商店麒麟阁门首时,早在这里守候的温生才知是孚琦,便从人群中飞出,冲向轿子,手持快枪,向孚琦射击。孚琦头部中弹。卫士为此突如其来的枪击吓得乱跑,轿夫也把轿搁下跑了。这就给了温生才从容射击的机会,孚琦总共中四枪:太阳穴一枪,脑门一枪,颈项一枪,身部一枪。温生才用的是五响手枪。   
  孚琦倒在轿内,两足突出轿外,鲜血涌出。   
  温生才后被警卫郑家卫跟踪。至东关凤仪街时,郑又约河南侦缉队黄熙材共同追踪。出永胜街,郑上前抱住温生才,并鸣号,召诸巡士将温拿获。   
  十六日,温就义。就义前,温神色自若,绝无怯容,沿途自言自笑。走到惠爱街时对路两旁观者说:“今天我代同胞复仇,各同胞务必发奋做人。”“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彭家珍炸良弼 
  武昌起义后,感到大事不妙的清廷急忙启用还乡的袁世凯。袁世凯深感革命形势不可逆转,便想乘机篡夺革命果实而逼宣统下台。皇族亲贵良弼与载涛等反对退位。他们筹建“宗社党”,与南方革命军对抗并企图除掉袁世凯。   
  良弼,字赉臣,满洲人,是皇室成员,光绪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有军事知识。回国后任近卫军统制,至军咨使,主张用武力对付革命派。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人。16岁时考入武备学堂。毕业后到日本学军事,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后历任奉天讲武堂讲师,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参加了同盟会。他觉得不除良弼,就实现不了共和。于是他断然决定谋杀良弼。   
  宣统三年十二月初八,彭家珍乘快车到达北京,下榻金台旅馆。当晚他穿上整齐的军服、配上漂亮的腰刀,冒充良弼的好友——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泰,乘馆中马车径直来到西城红罗厂良弼住所。他走到良弼家门口,守门人告诉他良弼不在家。正当他怏怏不乐地准备折回时,良弼恰好从外面回来。他高喊“赉臣”!良弼对深夜有人来访感到意外,下车后上台阶往屋里走,彭急下车,将炸弹投向良弼,炸断左腿,昏厥于地。良弼被扶入屋里,请川田、池上两个日医治疗。但肌理中含药毒,又由于失血过多,良弼终于在初十那天死去。   
  炸弹爆炸之时,弹片触石反弹,彭家珍头中弹片死去。   
  良弼被刺身亡,加速了清帝逊位的步伐。 
李沛基炸凤山 
  荣禄凤山,满洲人。光绪间总统四镇新军。宣统三年九月任广州将军。他一到职即被革命党人周之贞炸死。   
  凤山被认为是满族人中比较开通的。开始随荣禄治武卫军,陆军大臣铁良十分器重他。曾出访欧洲,考察德奥陆军。回国后任军咨府参谋。他曾认为陆军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