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百年对语-欧美文学与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百年对语-欧美文学与中国-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书紧紧联系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对十九世纪末以来欧美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诸方面的影响,作了简略而清晰的介绍,力图勾划出一条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轨迹,进而探讨中西文学交流,尤其是欧美文学对中国文学发生影响的一些基本规律,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百年对语

  寻找的沉重与选择的无奈

  中西之间的文学交流,虽然很早就存在,但国人真正注意欧美文学已是19世纪末叶的事了。随着西方列强炮舰的压境,清王朝被迫改变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国人也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从此,中因迈入了艰难而屈辱的近代化历程,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伴随着西方列强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的,是欧美各种意识形态的涌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欧美文学的影响。欧美文学的进入,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它对作为封建思想载体的中国旧文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并以其先进的思想迫使中国文学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文学从文学观念、文学内容到文学形式各方面都开始了同样艰难的近代化后来是现代化的历程。但是,由于欧美文学的传入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而来的,这种中西交流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政治阴影。这阴影是如此沉重,同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伴,极大地影响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学交流,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面貌。

  研究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对他国文学的影响,是比较文学的重要方面,被称为影响研究。当民族文学刚刚诞生,或文学传统发生方向上的根本变化时,文学影响最为频繁,成效也最为显著。它不仅具有文学背景,而且常常与社会的、政治的,甚至经济的背景相联系。欧美文学的传入正处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进而直接催动着中国新文化的产生及与旧文学的决裂。因此,这期间,欧美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频仍,颇有成效。

  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中国的文学传统紧密相连,其间的联系是不可割裂的。但是,一国的民族文学又处在与别国文学不间断的交流之中,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文学似乎更迫切地向欧美各国文学学习,试图把握并表现变化万端的社会现实,而且,它还怀有试图运用文学的力量来促进社会变革的野心。因此,中国文学家们接受外国文学影响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他们按照自已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和对文学功能的认识,在学习欧美文学时总是各取所需。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景象:在旧文学向新文学过渡时期,各种相互对立的文学运动和代表人物同时出现,从古到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技巧,广泛地译介欧美文学,而不管它们之间是否相互矛盾。

  文学比较并不仅仅限于文学间的影响研究,更重要的,还有文学与人类其他知识领域的比较,如文学与人文科学中的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文学与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等,这被称为平行研究。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根本上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方向,而人文科学的各领域则与文学的发展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其中哲学思潮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考察欧美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必须把它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同时注意哲学思潮对作家的人生观和文学观念的影响。例如,在晚清,由于进化论和民约论的传入,中国文学出现了文学发展论,许多被封建统治者贬斥的文学名著 (如《红楼梦》)得到了重新评价,文学的功能也得到了重新认识。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由于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提倡,文学的地位大大提高,文学加强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一批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手法,新的语言也随之出现。

  文学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翻译、模仿、仿效、借用、出源等,其中主要的又是前两种。翻译是外国作品对本国文学发生影响的首要媒介,除了少数能直接阅读外文原著的作家外,大多数读者总是通过翻译来了解外国文学并受其影响的。但是,由于翻译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他的译作符合自己时代的口味,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只有这样,译作才能被人接受,才能融入文学传统。例如,林纾翻译的小说,往往经过他的即兴发挥,使用的是文言,带有他对人世的理解。后人重译这些小说,使用的是现代语言,又作了现代意义的诠释。因此,小说的内容与精神对读者的影响也不一样,其中的写人状物之技巧更是有了天壤之别。同时,译者对译本的选择也很有关系,这与前面谈到的与译者对社会、对文学的看法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绝对不会翻译巴尔扎克的小说,解放初期文学翻译大多是俄苏文学,而新时期文学翻译又多以欧美现代派作品为主。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接受的内容与广度。

  模仿指的是作家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服从于另一个作家或某一部作品,但在细节安排、场景描写等方面又与原作有所不同。不少人对此颇有非议,但事实上这是作家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巴金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早期的许多作品,在取材立意、表现手法乃至语言运用上都存在着对外国作家的模仿痕迹。但是,他的模仿又带有中国传统,使得他的创作呈现出另一种特色。还有一种模仿,即对作品的某个细节、某个手法的模仿与借鉴。这在文学影响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国文学的现代作品大多带有这种痕迹,成为文学影响的明证。鲁迅的小说,曹禺的戏剧,朦胧诗派的诗歌,都属这种现象,只不过他们运用得更为纯熟、隐蔽而已。

  作家从某部外国作品、某个外国作家受到思想上的影响也值得注意。这种影响可能在某部作品中表现出来,更多地是在作家的诸多作品中表现出来。我们常常把一些作家划归某某派,如现实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现代派作家,这至少显示出他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内容上有共通性和一致性。俄罗斯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更多地属于这一类。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技巧上并无建树,其发挥影响的法宝也是在思想这一层面。

  因此,文学影响的方面是异常广泛的,既有思想观念,又有内容形式。艺术创新常常来自这种全方位的变革,接受外国文学影响,在异质文化的撞击中捕捉创造火花是最近便的了。作家的创作,常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从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到文学观的形成,从作家题材选择、人物刻画、心灵呈现、手法表现到语言运用,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因此,以作品为基础,对作家作品所受外来影响进行分析,是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多欧美文学传入时正值中国文学欲发生质变之时,它的影响更可说无所不在。我们今天习惯了的许多东西事实上来自欧美文学,只是已被融入了我们的文学传统而已。不断发现新质,探求其中奥秘,便是我们的任务。

  文学影响与接受中还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又被人忽视的问题,即接受误区。前面谈到,欧美文学的影响是不平等的。接受者常常伴有政治因素的考虑,这使得接受者常常很难静下心来纯粹地从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接受外来影响。例如,对于现代派文学,中国作家过去常常认为它比较悲观,不能给人鼓舞和激励,是西方社会没落的产物;它过于重视个人而忽视社会,会造成社会的失衡与混乱;现代派手法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普通读者并不能理解等。即使比较开明的鲁迅,在评价现代派时,也往往以颓废、反革命相称,对现代派在文学上的贡献视而不见。他感兴趣的似乎只有一些现代派文学技巧,如象征、意识流、时空交错结构等,虽然他自己颇有一些现代派的精神因子。可是,对于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并不突出的东欧、北欧等弱小民族文学,他却不遗余力加以译介。原因是他认为这些民族境遇与中国相似,文学中呐喊与反抗的精神符合时代需要。鲁迅和建国后17年文学推崇俄苏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种理由,但俄罗斯文学在19世纪的艺术成就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了。

  我们无意苛求古人,也深深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当我们走出历史,静心独坐时,常会有难以弥补的缺憾悄入心头。我们常把文学看得太高,赋予了它过多的使命,岂知它原来也是凡夫俗子。欧美文学固然被本国民众格外看重,成功的作家常被当作民族精神的代表,但没有谁曾期望这些作家振臂一呼,救民于水火。或许,这一点,倒真值得我们好好向欧美人学习,抛弃那不堪忍受的文以载道观念带来的重负。

  百年的中西文学交流史,是部充满艰辛、屈辱、挑战和亢奋的历史。很难说这是场平等意义上的交流。在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下,交流呈现出西方输出远大于接受的态势,中国的理论、创作的批评各界总是被动地跟着西方走,还没有产生独立发展的力量。但是,随着民族自立的经济发展,这种态势正逐渐扭转,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这场交流也不是单纯的文学影响与接受,而往往与政治、哲学甚至经济、军事搅和在一起。政治风云和军事局面,常常改变着国人对欧美文学的选择。回首往事,我们常有不堪重负的心悸与失落。我们并不理解传统的精髓,却一味抛弃;我们也不了解西方的优劣,却一味接受。结果,中国文学的质量一直很难令人满意,充斥文坛的是大量的幼稚之作。这与我国应有的文学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我们不仅要有辉煌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再拥有灿烂的今天,这样未来才会明媚如春。诚然,“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但是,最主要的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语)然后,还得送出去,自豪而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文明成果。可以同样说,没有送去的,人不能算作新人,没有送去的,文艺不能算作新文艺。我们期待着这另一种“新”的文艺早日茁壮成长。

  目前国内研究欧美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文章、专著甚多,但大多限于某一时段,或某一层面,真正对这百年沧桑作条分缕析的还不多,更不说站在宠观高度从各个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了。这本小册子作的是一种尝度,但是,要想在这样小的一本册子里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无疑有点蚍蜉撼树的味道,更不说笔者力不从心了,颇有疏漏和谬误。不揣浅陋地写下这么一本,无非是想探访一下新文学发展轨迹,表达自己的某种渴望。

  欧美文学与晚清文学

  中国翻译欧美文学的确切时间,目前尚不知道,但其历史不会很短。据周作人《茶话·明译<伊索寓言>》(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