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百年对语-欧美文学与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百年对语-欧美文学与中国-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翻译欧美文学的确切时间,目前尚不知道,但其历史不会很短。据周作人《茶话·明译<伊索寓言>》(1925)—文记载,早在1625年就有《伊索寓言》的片断译出,书名叫《况义》。1840年,这本书又译作《意拾蒙引》在广东出版。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在宣扬基督教教义时,夹杂着西方文学的一鳞半爪。诗歌、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零星出现在国人眼前。这时的翻译正处于萌芽状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

  其正使国人惊叹于欧美文学成就的翻译,应从林纾大量译介西方文学名著开始。1899年,林纾以冷红生为笔名,翻译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译名《巴黎茶花女遗事》,小说经郴纾生动文笔介绍进来之后,一时有外国《红楼梦》之称,风行大江南北。严复1904年赠诗林纾时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可见其影响之大。此后,严复,梁启超等人不断在理论上倡导文学翻译,尤其是小说翻译,而林纾等译家卓有成效的工作,更使欧美文学翻译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中西文学的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进化和平等观念的传入

  欧美文学在这个时期的风行,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帝国主义列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屡屡入侵,尤其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震动极大。一向以天朝自居的堂堂大国,竟然败于倭夷日本,一时间朝野上下的有识之士,都深感中国国运已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他们惊叹于西方的船坚炮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此前,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掀起的以不学习西人军事技术洋务运动,已被证明是肤浅的,并不能真正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以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为首的维新派,提倡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想,把西方立宪制作为他们的政治理想,开始了又一向西方学习的高潮。其间,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大量输入,严复等人的译介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严复曾留学英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颇有研究。同洋务派不同的是,他对西方的强大不作皮毛之解,认为必须从文化和政治方面去探讨其强大的深层原因。回国后,严复大声疾呼,力主改革政治,提倡民主,推进科学,同时,他大量译介西方学术著作,对西方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刻分析,对传统封建思想作严厉抨击,给国人很大震撼。

  严复翻译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天演论》,这是赫胥黎为阐发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写的一本专著。在译著的《自序》中,严复指出,译此书的目的在于“自强保种”,即后人所说的救亡图存。每译一篇,严复都在书后作文,用书中理论,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启发民众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例如,严复从达尔文证明“物竞天择”的理论时联系到人类社会,指出在生存竞争中,不思进取者必然处于不利的生存环境。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实在有限。进取者富裕强盛,懈怠者贫困衰亡。因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人类各民族间的发展也是适用的。

  严复的学说,对晚清的思想界有深刻影响。一时间,谈论《天演论》成为时尚。达尔文、斯宾塞的名字,传于众人之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遍见各处文章。而最根本的是,一种以进化论为指导的历史观建立起来,保守落后的今不如昔历史观受到批判。反映在文学上,则是文学史观的变化,诗文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粱启超的《小说丛话》、刘师培的《论文杂论》都指出,宋元以来白话文学的兴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思想的传播。因此,口语与书面文字的合一是必然的趋势,这一天终久会到来。这实际上是后来白话文学运动的先声。

  如果说《天演论》注重的是科学精神,而卢梭的《民约论》则注重民主精神的宣扬。粱启超、刘师培等曾著文大力介绍,译成中文后同样风靡神州。这本书以“天赋人权”为核心,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这与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动摇了它们的统治地位,对封建制度提出了挑战。由此,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也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曾被视为中兴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成了满清的忠顺奴隶,被视为叛逆恶魔的洪秀全成了民众争取自由民主的代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与此相关,对文学作品人物的评价也有质的变化。《水浒传》历来被视为诲盗之作,但现在,它是对“暴君酷吏之专制”听反抗,是“独立自强而倡民主民权之萌芽”。评价 《红楼梦》,也不再称其为诲淫之作,而是因为“男女婚姻之不自由”,作者所控诉的是“为鬼为域于青天白日之间”的封建伦理纲常之“酷毒”。同时,从人性论出发,指出《红楼梦》是一出人生悲剧,它反映了在封建道德压制之下,健康的人性得不到发展,两相冲突,最后人性毁灭(均见粱启超《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2号,1904年)。这样,从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家庭制度与婚姻制度的角度,来评价这两部奇书,无疑能更深刻的揭示作品主题和形象有真实含义,也是在西方思想影响下,中国的近代文学评论的一大突破。

  总之,晚清时期,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渴望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心态弥漫于整个国家,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日益深入民心。对传统文化人们多了分怀疑,开始具有自觉的批判意识。这为欧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标志着带有近代意识的资产阶级文学创作、理论成熟的时期即将到来。这种意识的核心是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同时又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强烈的使命感、积极的批判性,成为这种意识的另一个层面。

  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在欧美文学的影响下,晚清时期的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景象。思想界的革命已经影响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在文学创作方面,受欧美文学影响较大的有两次,即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由粱启超、谭嗣同等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内提出,并试作“新诗”。不过,此时所谓的“新”,不只是“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谭嗣同、夏曾佑等人的诗作,不时引用格致术语、新旧约圣经和西洋历史典故,取材狭隘,用语生涩,并无多大影响。但它反映了人们对新文化,新思想的现实要求,体现出宝贵的试探精神,也还是很有意义的。正如谭嗣同的绝笔诗所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梁启超已看出这种满纸堆积新名词的缺点。戊戌变法失败后,粱启超流亡到日本,著《饮冰室诗话》,继续鼓吹“诗界革命”,并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者说“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主张,耍求在不破坏旧风格的前提下,诗歌要反映现实政治社会内容,是对近代以来进步的诗歌潮流的一个概括和要求。

  体现了梁启超这一诗论理论的是黄遵宪的诗作。黄遵宪攻击旧文人尊古贱今的文学史观,宣布他们沿习剽窃古人作品的罪状,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题材,贯注了新的思想,新的气象,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的领域,如《今别离》四首,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片、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现象。他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描写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如

  《逐客篇》、《度辽将军歌》、《哀旅顺》、《台湾行》等,都是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主题,情绪都是前所未有的,有“史诗”之称,成为诗界革命的一杆大旗。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文坛的又一次文学改良运动。在欧美文学的影响下,人们的小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汉书·艺文志》认为,小说乃“街谈巷语,道听涂 (途)说者之所造也。”君子是不会去写的。在诸子十家中,小说家排于末流,并无可观者,轻蔑之意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梁启超看到了小说的社会作用。他把小说的发展提高到革新政治、开启民智的层次上论棕,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他把小说看作具有神奇功能的东西,从维新变法的立场出发,强调发挥小说的感染力,进而达到塑造国民灵魂、改良社会制度的层次,政治功利性是十分明显的。这里,他透露出一个信息,对欧美文学的接收,中国一开始就具有自觉的功利色彩,这一色彩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延绵相继,反映出当时救亡与启蒙并存、救亡压倒启蒙的主旋律。这种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也隐藏着一种悲剧的可能性,即文学自身的丧失。

  在梁启超等人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了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强有力的工具,一批职业小说家也出现了,“政治小说”、“科学小说”、“社会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欧美小说的翻译和介绍成为这时期的主流。所统计,晚清小说刊行1500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则占全数的2/3。其中,林纾翻译的小说数量最多,发行量大,影响尤为深远。

  林纾虽然文风承袭桐城派,但思想在当时还算是个新派。谈及译介起因,他说是因为痛感于清朝军事一而再,再而三地败于西方列强,“故日为叫旦之鸡,冀我同胞警醒,恒于小说中摅其胸臆。” (《(不如归)序》)遗憾的是,虽有雄心壮志,他却不能自主选择译本质量,因为他并不懂外文,而是由别人口译他笔录的;而且译文使用文言,误译、改译之处甚多,原文风格并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尽管如此,林纾小说还是吸引了一批爱好文学的青年。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冰心等现代文学大家,都有过一段耽读林纾小说的时期。

  林纾小说,涉及欧美各国,如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挪威、瑞士、比利时、西班牙等,包括不同时期的文学大师。这些作家中,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塞万提斯、莎士比亚,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笛福、斯威夫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潮中的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狄更斯、托尔斯泰、易卜生等。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洋溢着人道主义热情,对人生、社会不懈地探求。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旧文学的崭新世界。它为中国真正打开了一扇窥视外国文学的窗口,引起了人们直接阅读西方文学的风气,拓宽了读者眼界,有利于人们把中国文学的传统经验和外国文学的优点结合起来,冲破旧小说的框套,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文学去努力。

  除小主翻译外,马君武、苏曼珠等人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陈独秀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鲁迅、周作人译有《域外小说集》。“五四”以后被大力提倡的话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也以“文明新戏”的名义介绍过来。这些译介影响都不很大,但已显示出欧美文学影响的强劲势力。

  欧美文学影响下的两次文学改良运动,尤其是小说界革命中的小说翻译,对当时的中国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反对纲常伦理、弘扬健康人性,反对愚昧迷信、宣传科学自信,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欧美文学中深含的自由、民主、平等、人道的思想则更深层地影响着下一个时期的中国文学精神,人道的思想则更深层地影响着下一个时期的中国文学精神,进而为重塑民族性格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历史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系。这大概就是欧美文学影响的深层含义,也是思想家们引进欧美文学的初衷。

  资产阶级纯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研究也有长足进步。如果说维新派掀起的文学改良运动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希图借此向国民灌输科学和民主精神,而对文学的审美特性还没能足够重视的话,那么,王国维的文学思想,是第一个超越这种功利性,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系统的资产阶级纯文学理论体系。它运用欧洲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原有的文学思想资料进行加工,系统地提出中国资产阶级的纯文学理论,开辟了中国纯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王国维对西方的接受,不同于洋务派和维新派。他不是只重自然科学,希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不是为了寻求真理,谋求在政治了改造中国。他对民族危机、现实黑暗、革命风潮统统感到迷惑不解。他接受西学的目的在于解决他心目中的“人生之问题”。

  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核心之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它是对封建思想体系最具破坏力的因子,起着怀疑、破坏封建思想、弘扬民主精神的重大作用。不过,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开始就显得格外渺小,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王国维体素羸弱,性格优郁孤高,从小受到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在接触到西方哲学时,他立刻倾心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唯意志论,并进而研究了康德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著作,还有其他学者的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兼收并容,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世界观。在人生观上,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荡;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是不可忍受的重负。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王国维也认为人生是悲苦的,而摆脱这种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