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增长理论-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知识的累积和传播的方法。关于人均资源的探讨则从资本这一章开始,然后在人口这一
章中继续探讨。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向研究国际贸易,因为它是人口资源分布比例不同的
结果。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是一个单独的主题,实际上它从属于每个章节,
但是考虑到政府的重要意义,把政府问题单独放在最后一章来研讨是适宜的。每一章的
处理方法是相同的:从适合增长的角度来说,我们感兴趣的是经济关系、制度和信仰;
从演变的角度来说,我们感兴趣的是事物为何产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以及是否能够看
出任何趋向。
    在经济增长的种种因素中,我们对我们的主题进行这样的划分使得有必要经常强调
几个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进展将会导致其他方面的进展。比如,
倘若能从国外得到更多的资本,它多半与新技术有联系,而且很可能影响制度和人们态
度的格局。如果发现了新知识,必将刺激投资,同时制度也将会受到冲击。若是制度自
由化了,人的努力将会增加,同时应用于生产的知识和资本也将会更多。
    社会变化是累积的,不同的因素会起到相互加强的作用。
    尽管有这种内在的相互关系,仍有人断言,某一个因素比一切别的因素更为重要。
例如,亚当·斯密和一大批自由经济学家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主要在于有正确
的制度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不怎么需要关心作出努力的意愿,知识的积累和资本的积
累,因为这一切都是人类天生的反应,只不过受到了错误制度的抑制而已。在另一方面,
马尔萨斯认为不发达国家的主要障碍乃是缺少需求,今天可以理解为“低估与业余闲暇
有关的收入”,这个观点至今仍有不少附和者。另外一个学派则坚持认为技术不熟练是
妨碍增长的瓶颈环节;例如,杜鲁门总统对不发达国家的计划宣称,不发达国家从发达
国家那里所需要的主要是技术援助。还有另一学派则认为,资本是个瓶颈环节,他们宣
称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得到新技术,他们还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敌视经济增长
的所有制度都将改变或废品。最后,还有一个学派则把重点全都放在自然资源上,他们
实际上主张每个国家应根据其自然资源来筹集资本和建立制度。由于这些不同的重点,
“不发达”一词就具有不同的含意。一个国家被列为不发达的原因可能有:与其他国家
比较它的技术落后;或是它的制度相对来说不利于投资;或者说与西欧相比,它的人均
资源较低;或者是由于人均产出较低;或是它虽拥有可贵的自然资源(矿产物、水力和
土地),但尚未开始利用。一个国家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不发达,但在别的意义上则不能
算不发达,但事实上这些指标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因而当人们互相指责对方提出
“不发达”一词时应用其二含义而不应用别的一些含义时,就会感到奇怪。
    当然,确实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某一阻碍增长的因素可能比其他因素更为突出,
这就是说这个缺陷在这一点上是最突出的,或者说从这点出发比从其他点开始要容易。
例如,可以设想,有些国家当前主要阻碍其增长的是制度(比如说,腐败的政府或恶劣
的佃租法),这就是说倘若制度改变,更多的知识和资本就会涌现,别无他法。同样,
也可以设想,在别的地方现行的制度并非经济增长的障碍,主要短缺的是资本。还有其
他一些地方,若农民以肥料和良种的形式引进新技术,就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的
时候需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问题上而排除其他大多数的问题。不过,这只能是一个暂
时的策略,因为倘若一个人成功地克服了一个瓶颈难题,结果常常却又有其他难题会突
出起来。如果农民开始用良种和肥料,就需要新的资本来经营额外产出;如果有了资本,
抵押和别的投资法必须制订得恰如其分;如果制度改进了,某些别的阻碍增长的因素就
会呈现出来。因此,虽则改良者开始时只研讨一个因素,他必须记住若要取得完全的成
功,除了他当前关心的因素外,还会牵涉到许多别的变化。
    在本书中,我们把各种增长的起因加以区分只是为了分析的目的。由于这些起因是
相互关连的,为了避免误解就必须把本书作为整体来研究;每一句话、每一段落或每一
章节应不成问题地看成与别处所写的相联系。若是将上下文割裂开,那就会成为谬误。
还有某些题目,如宗教在好几章里都提到了,但每次都是从经济增长的某些不同方面加
以论证的。
    当人们不得不仔细剖析无法进行解剖的题目时,造成一定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我
们试图把混乱压缩到最低限度,用的方法是在文章里经常运用前后参照的方法,但是若
读者希望得到某一题目的全部观点,则必须为此目的使用索引。

 
序章



  正如我们所已经论述过的,促使经济增长的三个近因为经济活动、增进知识和增加
资本。在本章和下一章里,我们先探讨经济活动。
    所谓经济活动,我们意指为提高一定努力和资源的产量,或者为降低一定产量的成
本所作的努力。经济活动对经济增长说来是必要的,就是说除非人们尽力去挣得更多的
成果,否则他们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果。增长是人类努力的结果。大自然对人类并不特
别仁慈;若是对大自然任其自流,那么到处将出现杂草、洪水、瘟疫和其他灾难,人类
通过思考和采取行动才能防止这些灾难。只有接受环境的各式各样的挑战,人类才能通
过无数的途径用比较少的努力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产品。
    接受大自然提出的挑战就要乐于进行试验、发掘机会、不放过机会和考虑整个策略。
在产生最大增长的社会里,人们的眼光注视着经济机会,并且愿意随时抓住机会。
    目前各个社会互相之间差别极大,这表现在其成员发掘和开拓利用经济机会的程度
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内部的团体之间(比如说,地区、宗教和种族团体之间),
以及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行为方式之间都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可以追
溯到三个明显的原因,即对物质产品和为取得这些产品所需付出的努力的关系的评价有
不同的看法;对现有的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制度在鼓励努力的程度上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鼓励的方法是消除作出努力的障碍还是保障个人取得其努力的成果。许多已被注意
到的努力上的差别是由于制度的缺陷造成的,那些渴望促进经济增长的社会改革者主要
关心的是使制度进行适当的改变,其手段是通过宣传,或是通过立法。不过在作出努力
的意愿方面确实存在着心理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分析这些差别。毋庸说态度
和制度并非互不相关;我们把两者加以分开的目的只是为了进行分析。
    

 
第一节 对商品的欲望



  当我们说某一团体对努力后取得的商品评价并不很高时,这类差异也许由于对商品
和劳务不很赏识,或者认为为取得商品和劳务所需作出的努力的心理代价过高。第一种
看法,对商品评价较低可能是由于禁欲主义,或对别的活动的评价更高、或者由于眼界
狭隘。第二种看法,我们必须记住经济上的努力包括发掘和利用各种机会的一切手段,
不仅要工作,而且还要有能动性和进取精神。我们将依次研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的教规公认一个人的消费少于他的同伴是突出的美德。由好几条途径引出
的结论认为,消费少是高尚的生活方式。首先,有的教规强调学会压抑个人天生欲望的
价值,如食欲、性欲、安逸感及其他满足;它们鼓励各种形式的斋戒和别的苦行作为精
神超度的手段。其次,有的教规认为一个人谋生需要消耗时间,而这些时间原本可以花
在修身养性或进行宗教礼拜上;不是所有宗教都持此观点——有的宗教认为工作和祈祷
同样受到上帝的赞美,并认为工作是谋取精神美德的一种手段。第三,一个人谋生有时
会带来侵犯其同伴的倾向,因而为了避免这种倾向,最好还是尽量限制个人消费。
    大多数的教规对僧侣教士或对别的在职业上从事实施、维护和传播教规的人提出的
要求与对凡人俗夫的要求是有区别的。通常要求僧侣教士过贫苦的生活。但即使在理论
上也并非总是如此,如在非洲,有的宗教对僧侣并不要求他们比其教徒更为禁欲。此外,
这个理论往往并未付诸实践,虽说有不少教会要求其僧侣教士成为禁欲主义的完美典型,
可是,有的僧侣教士却过着吃喝玩乐的奢侈生活。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离是由于教
规在僧侣教士与教会之间划了一条界线。如果教规并不制止教会富裕起来——几乎没有
一个宗教反对它的教会积聚财富,那末就很难要求教会里管理财富的个别僧侣教士压抑
自己而不去享受一部分财富。
    教规对僧侣教士的要求与对一般凡人的要求,在划分时不可能严格到毫无漏洞,因
为虽则僧侣教士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圣洁献身的模范,但教规却仅仅指望一般凡人在某种
程度上以僧侣教士为榜样。尽管如此,就禁欲主义而言,教规更多地指望于一般信徒时
时或在特定的日子或时期里实行各种形式的苦行禁欲(特别是在斋戒期间)。但在这些
禁欲时期结束以后,通常就有相应的喜庆节日或欢乐宴会,信徒们在这些日子里不同程
度地进行纵情欢乐是受到鼓励的。不少斋戒节和喜庆的起源是与农业季节有关;在收割
前青黄不接时期人们实行斋戒,而当农产品存入谷仓时就举行欢庆以示感恩。
    世界上要求凡人多多少少维护重视禁欲理想的只有印度教和佛教统治的地区,甚至
在这些地区这种理想也不见得真正影响凡人的品行。也许在这些国家,有的人原本可能
去从事商业,可是却被吸引去过僧侣生活,但到处都发生这种情况。另一可能是这种受
吸引过僧侣生活的人在数量上多于别的地区,而且产生“僧侣教士过多”的现象,这只
是从有限的经济意义上来解释的,即没有去从事经济事业的人才过多。
    还有普通俗人原本可以利用来作为资本形成的资源却被用来供养比例上不相称的、
人数众多的僧侣阶级。倘若情况是这样,那只不过证实了这些地区宗教势力的强大和僧
侣生活的吸引力。一个宗教吸引大批社会成员从事僧侣职业的力量主要并不在于它是否
强调禁欲主义的美德。地理上距离如此遥远的17世纪的西班牙和当代的西藏据说都是由
于僧侣过多而造成了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但是这类说法与调查那些决定多少资源可用来
作为资本形成的各种势力更有关系,而与讨论禁欲主义对普通俗人行为的影响关系不大。
    完全可以说这种影响不大。世界上没有一处的俗人们会仅仅由于他们相信提高目前
生活水平将凌辱他们的灵魂而不乐意去抓住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机会。也许他们认为不
值得花费气力,但这是不同的命题,我们后面还将讨论这一问题。
    如果不涉及到花费力气的话,没有俗人会仅仅由于怕提高消费水平会阻碍灵魂得救
而拒绝这样做。因此,若是向印度或缅甸的农民供应高产的种籽或化肥,在他们宗教教
规方面没有任何可以阻止他们不去应用这些对他们工作有帮助的事物,也不会阻止他们
去享受可能最终取得的优异成果。宗教可能制止人们去追求某些生活方式(这将在以后
再讨论),但并不能制止任何人去享受在不触犯教规下所挣来的较高的生活水平。

    (二)财富和社会地位

    在大多数的社会里,禁欲主义与作为攫取权力的手段和取得较高社会地位标志的财
富相比,前者的吸引力不如后者。
    摆阔挥霍消费的吸引力是人们熟悉的话题。为了这个目的,即使不能用来享受的财
物也有人会想望它们。许多人猎取他们无法享受的物品,仅仅是为了炫耀他们的地位—
—文学作品里充斥着描绘某些家庭设有钢琴而又无人弹奏它们,不懂艺术的百万富翁却
拥有私人画廊,有人牧养牛群不是为了肉食和牛奶而是为了表现其部落的地位,还有例
子表明有人获取财物只是为了挥霍或破坏,类似的例证还有,如不少想望的财物只是出
风头,而并非为了个人享受。那些从社会地位较低上升到较高的人们,为了切望自己的
优越地位受到公认,他们特别热衷于这类炫耀铺张。在工业化国家里的暴发户就十分沉
湎于纵情挥霍。在殖民地国家里,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种族不同,往往可以看到那
里的中层和上层阶级热衷于摆排场的挥霍。这是因为他们表现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就
是表明,他们与统治者“同等优越”,至少他们能盖得起同样大的住宅,驾驶着同样大
的汽车,或者举办同样奢侈的宴席。这类过份的消费常常削弱殖民地人民的地位,使得
他们负债累累和减少他们可能节省和投资于积聚财富的钱财数字。
    财富又可作为通往权力的一种手段而受到人们的想望,——它可以使人得到收买的
权力、政治权势、压服雇员或其他形式的权力。
    但是,财富未必终是通往权力或威望的最轻易的捷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富
翁都能进入最上层或靠近最上层的社会圈子。但在许多别的社会里则不尽然。比如说,
在印度教社会中受到其他人尊重的也许是僧侣等级的人;又比如说,在古代中国却是有
学问的人士受到尊重。在别的地方受到尊重的是军人,或者是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才拥有
声望。在任何国家里,最富有进取心的年轻人为了出人头地就力求走上能赢得最崇高荣
誉的道路:不论是通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