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种出好姻缘 作者:风飞凤(起点vip12-08-12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种田种出好姻缘 作者:风飞凤(起点vip12-08-12完结)-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越就偏大了,现在更是不好找。以前,程夫人还想把陆三小姐嫁给赵越,陆三小姐不愿意,程娇燕也不愿意,陆二爷,毕竟是个白衣秀士,他还身有残疾,实在不是个体面的亲家。

    程娇燕还在发愁,皇上那边却有了消息。原来,远在东北的大兴国国王,就是当年陈奎秀扶持过的那个大兴国的四王子,想和这边联姻,他派使臣过来,本来是想让他女儿,嫁给一个王子,可惜,朝熙和瑞熙都有了婚约,洪熙皇子现在本来就惴惴不安,更不敢娶一个外国公主了。

    皇上让使臣回去,问问他们的国王,肯不肯把女儿嫁给大秦国国师的孙子。赵承邦已经让皇上封为直郡王,但皇上觉得,没有国师的名头来的响亮。

    对方,不过是表达一种信息,知道女儿虽然不嫁皇子,嫁得皇上的表弟,他们表示很满意。皇上的表弟,说不定比亲弟还安全,还亲近。

    程娇燕见儿子是皇上赐婚,才不管外国公主儿子喜欢不呢,反正,她只喜欢享受那份荣耀。皇上让人根据陈振声的驸马府的样子,让人再修出一座府邸,他要按照公主的品格,给大兴国公主。

    监造的人,自然是赵承邦,赵承邦到陈府,把事儿扔给了陈奎秀:“我也不懂这些,你怎样给馨儿布置,就怎样给我儿子布置。我信得过你。”陈奎秀推辞不掉,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一面和茵茵紧锣密鼓地准备儿子的婚事,一面,还得抽空去看,赵越的府邸。

    不管淑贵妃、程娇燕怎样折腾,日子还是一样飞快地度过,一个月转瞬即逝,皇上先嫁馨公主,茵茵和陈奎秀无论以前准备怎样充分,这三天都是忙得脚不沾地。 头一天晚上,大部分的客人就会过来行礼,主家要准备简单的宴席答谢,这个最是累人,客人来得不定时,人数够一桌,就要开一桌宴席,门口迎客的,屋里招待的,伺候的下人来回地走动,还不算有客人吃醉酒闹事的,还有些客人,借了酒劲装疯卖傻地又哭又闹,诉说自己委屈的,痛骂自己被人陷害的,外院闹得一塌糊涂。 陈奎秀第二天说话嗓子就有点嘶哑,茵茵命人给他茶杯里泡上胖大海,可惜哪里有时间去喝?到了第三天,皇上亲自来的时候,他已经出不来音了。 内眷这边,也不轻松。虽然前一晚没有人来,第二天大婚,皇上和皇后按例不来,还有祖母辈分的,也不来,但程娇燕和赵家的亲戚会过来很多,这是舅家的。扈王爷、威王爷还有京城里茵茵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公主、郡主们,都会过来贺喜,茵茵能认识的不到十分之一,幸好皇后有先见之明,派了三个太监帮忙,他们不停地提点茵茵,那个是姑奶奶辈分公主的孩子,哪个是平辈的,哪个是郡主,哪个是公主的儿媳妇、女儿啊,茵茵不停地行礼,到了下午,就觉得这腿不是自己身上长的了。晚上,脚肿的鞋子脱不下来,喜鹃用剪刀把鞋子剪开了个口子,这才解决问题。 鸭蛋的脚比茵茵略大,她派人取了自己的鞋子,让茵茵第二天换上。 茵茵这还是只管前面迎客,后面厨房、新房、收拾嫁妆的,还有鸭蛋和顺阳、水儿等,她们提前五天就守在府里,和府里的几个管事的妈妈商量好了整个过程,不然,茵茵还会更累。 第三天比较好过,来得客人,都是祖父一辈的,可这听着叫奶奶,有的都是耄耋老人了,有的也才几岁大,索性来得人不算多,也没有那些繁琐的过程,茵茵还坐下陪了她们说了一会儿话,算是忙里偷闲,休息了一下。 皇后是开席前才到的,她在前面转了一圈,和到来的客人打招呼,然后就去了馨公主屋里,她的宴席,摆在馨公主新房外面的小客厅里,母女出宫,反而能没什么人打搅,坐下安安宁宁地吃了一顿饭。 那一桌饭菜,是按馨公主和皇后的口味特别做的,和外面宴席上的菜色不一样,这也是事先早就打听好,专门准备的,皇上和皇后退席也很早,不然,整个驸马府知道有他俩在,谁能安心吃饭呢。 皇后的情绪,有些黯然,她也和普通母亲一样,害怕女儿嫁到婆家受委屈,茵茵送她时,她意味深长地拉着她的手,重重捏了一下。 “你放心好了,馨公主聪明睿智,我也会好好帮着,她肯定会幸福的。”皇后这才一步三回头地上了凤辇,起驾回宫。 第四天和第五天,茵茵都在家里休息,陈奎秀也告假在家。两人吃饭时,相对苦笑:“看来这娶媳妇比嫁闺女,就是辛苦地多了。嫁闺女的人家,也别难受自己这边没人没东西,显得恓惶,光是这份累,他们就没有经受啊。” “振宇到时候,最好找个家庭简单点的媳妇,客人没那么多,咱们也就没那么累。”茵茵随口感慨。 “走一步看一步吧。后面的事情,谁也说不清。”陈奎秀敷衍地说,茵茵也不在意。 其实,茵茵和陈奎秀最担心的,是振声和公主相处,振声脾气倒是还算好,就是偶尔会犯犟,百说百好的人,一旦犟起来,九头牛都拉不回。茵茵和陈奎秀在他大婚前,一再叮嘱了,让他这几天收敛一点,孩子也答应他们了。可茵茵还是担心,振声到底做到了没有。毕竟谁犯犟,还会提前预知啊 总算是风平浪静地过了二十来天,茵茵又要准备明公主出嫁的礼物,他们这下,就是亲家了。馨公主是姐姐,这份礼物,也不能轻了,茵茵还是去了一趟驸马府,帮着馨公主查看了一遍礼物,这才罢休,等明公主大婚事毕,茵茵发现,这两个月极度疲累,忙得就只有一件事:婚礼

正文 第二三六章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三六章

    没等茵茵喘口气,宫里有人过来,宣布了一件让他们早就预料却不想接受的事情:太后宾天。

    这边刚送走公公,茵茵指挥着家人把换下家里的红色幔帐,又让喜鹃通知车夫,在门口等候,她要去儿子那里,陪着馨公主进宫吊唁。

    街上已经有人,敲着锣,通知百姓哀悼,全国停止婚嫁三个月,丧期不得演戏娱乐——

    街上的摊贩,都急急忙忙地除下红色的酒幌招牌,人们绷着脸,谁也不敢当着人面嬉笑。

    马车走到宫门口,就停了下来,已经有人先进去了,茵茵和馨公主缓步往里面走,前面有人哭哭啼啼,是威王的女儿黄夫人,还是侄女和姑姑亲,这若不是几个人搀扶,大概都走不成路了。

    馨儿还是公主呢,对祖母竟然没有人家显得悲切,茵茵忽然觉得自己没有安排好。她有点内疚地看了馨儿一眼,发现她这时候竟然眼圈是红的,还泪流不止,这才稍稍放心了一些。

    进宫的甬道前后都是人,等进了宫里的灵堂,穿着孝服跪下的人一大片。馨公主的位置,和茵茵不一起,两人分开,有宫女过来搀扶,灵堂悲号声四起。

    太后停丧二十七天,幸好这时候天气寒冷。

    馨公主要住宫里守灵,茵茵则得晚上回家。单调枯燥的日子,幸好有妞儿,她也要天天进宫,有时,和茵茵说好,她带着奶娘,抱上孩子,让茵茵看上一眼。

    小男孩长得像母亲,水嫩可爱,幸好眼睛取了两人中间,不然,男孩子像了妞儿眼睛那么妩媚,小时候还罢了,长大后可怎么办?让别的女人情何以堪。

    茵茵最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皇上在安葬太后之后,就病倒了。他好不容易经过调养,身体恢复了些,这么一折腾,一下子就又回到了从前。

    这回是皇后陪着皇上,去了温泉行宫,国事几乎都扔给了太子。贵妃和江妃,一下子都老实了,毕竟,皇后在皇上身边,她要弄个什么手脚,假传圣旨,把她俩斩了,那可没办法救活的。毕竟,她们的过错,随便整理整理,就够用了。淑贵妃当时觉得自己做事隐秘,毕竟纸包不住火,这时间长了,很多事都摆在明面上,她自己看着都害怕。

    皇后彻底断开皇上和国事的联系,让他专心养病,皇上好在年纪不大,竟然又熬过了冬天,不过,树叶又绿的时候,皇上还能在阳光下漫步。

    或许,皇上真的没有心力再管国事,或许,他享受了一段时间清闲,不想在承受那么重的负担,这个太子监国,现在都成了太子建国了。大大小小的国事,都扔到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身上。

    年青人和年纪大的人,考虑问题的方面和出发点,都很不一样。

    这天,陈奎秀回到家,和茵茵一起吃过晚饭,他不像以往那样去书房,而是坐下喝起茶来:“你想回渡口老家不?”

    “以前很想,可现在,那里的人都过来了。”除了桂枝,她婆婆老了,要靠她主持中匮,虽然不是大家族,但二十来号的人,吃穿用度,还是很费神的,尤其家里经济并不宽裕,处处需要精打细算,她的任务更重。

    再加上,她还和丈夫,从京里带回了生意,她俩用自己的积蓄和茵茵的支助,开了果子铺、绣铺,用这里的收入,购买了一些土地,他们已经是那个镇子数得上的财主了,那份忙碌,应该更甚。

    看茵茵陷入沉思,陈奎秀没有多言,默默喝茶。

    “你,是不是碰上什么挫折了?”茵茵终于想起回答他,“一朝君子一朝臣,你不想当官,咱们去哪里都好。渡口镇,扬州,那都不是什么事儿。”

    “今天发现,和太子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反正朝中,还有承邦他们,我嘛,想退出了。”他本来不想当官,还是当今硬是把他捆住的,他如今旧话重提,茵茵也能理解。

    “回渡口镇,大概也住不安心,妞儿和振声都在这里呢。”

    “他们也忙得顾不上咱。”他似乎很坚决。

    “那好你能向皇上告假吗?”

    皇上身体极度不适,他无论如何也不敢说这话。

    “再过一段时间。”说不定一年,也说不定两年,谁知道一段时间有多长?

    太子让陈福生进了礼部。

    一般,一榜进士,都是进翰林院的。刚开始整理些史料,慢慢参与皇上身边的事物,成为皇帝的幕僚,还会经常给皇上讲史论经,成为帝师。没有这样安排的。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陈福生当年受人蛊惑,做了洪熙皇子的幕僚。虽然他很快就发现不对,借着父母要他去科举的由头脱离了那个阵营,但他却在后面两年,并不敢和那几个人翻脸,现在,他也洗刷不掉“洪熙皇子的人”这个标签,太子怎可能会把他放到身边?

    鸭蛋在茵茵跟前哭了:“这孩子一步不慎,这辈子都翻不过身来了。说不定还会连累了京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他对皇上忠心耿耿,好好给皇上办差,总有一天会出头的。你也该看到,好些人年青得意,年老荒唐,也有人年青颇多挫折,到最后却能有很大成就。”

    这些话虽然在理,却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鸭蛋还是闷闷不乐,但陈福生的事儿,最后还是要靠他的表现来解决问题,这时候茵茵也爱莫能助。

    太后丧期过了,皇上为赵越修的宅子也好了,太子按父皇的意思,派礼部的人,去大兴国迎亲。陈福生这次也在被派出的官员中间。是啊,千里迢迢,不派他这样的年青人,难道要派走不动的老头去吗?

    但陈福生心里,却非常紧张,这次的钦差,是洪熙皇子的人,加上自己,和另一位官员,四位竟然三个都是,洪熙老实了一年,但他能甘心就这样活下去?再加上,皇上尚在,太子还没什么动作,皇上不在了呢?太子会不会拿洪熙开刀?洪熙绝不会坐以待毙。

    他心里烦恼,却没办法给皇上说,最后,还是母亲提醒,他想到了陈奎秀。太子还是很信任这位父亲跟前的宠臣的,而陈奎秀,和他陈福生,还有半个师生之宜,他把他的烦恼,都给陈奎秀说了。

    “你只能见机行事。如果拗不过那些人,就顺从他们,不然,他们不会让你活着回来。只要有命在,一切都好说。”

    “我最担心在太子这里,洗刷不清那些罪名。”

    “我明天,联合赵大人,先给太子垫个底,让他有防备。”

    陈福生也没更好的办法,带着一肚子的忧虑上路。

    洪熙皇子果然不肯放弃这次机会,他的贴身幕僚,带着人在边关等着陈福生一行:他们要游说大兴国国王,和洪熙合作。

    “洪熙皇子的封地,和贵国接壤,等洪熙皇子来到封地,咱们两家就并作一家,这地盘增大了一倍多,实力也大大增强,国王何愁根基不保,还靠什么和亲来保安宁呢?”这话,他们当然不会明说,但他们分散去蛊惑大兴国国王身边的重臣,还就有听进去,表示支持的。

    福生刚开始很惶然,唯恐大兴国王心志不坚,是这次和亲之行不能完美完成。他在驿馆住的第三天,就有仆人给他传话:他若有什么烦难解决不了,可以给国内写信求教。那人给他看的,就是陈奎秀给他的信物。陈福生不知道陈奎秀当年在这里生活过,还留有人脉,但他对陈奎秀的能力,是了解和钦佩的,这时,毫不犹豫地把那些人在这里的活动,写信送回了国内。

    和亲是大兴国王自己提出的,他征战半生,对战争深恶痛绝,洪熙一伙的游说并没有打动他,但他也没有明确表示拒绝,他还真害怕和洪熙到了封地,和他过不去。

    陈福生满怀忐忑,随着大兴国公主的车驾返回,一过界关,他忧虑地彻夜难眠:如果有人暗杀公主,两国和好的愿望势必落空,他这一次,无论如何都在皇上那里,留下坏印象了。

    幸好,他们回京路上,有几个县里闹了旱灾,灾民外逃,地方不靖,镇守边关的将军杨玉成,见他们带的人手不多,就好心派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兵队,一路护送他们进京。这些军人还真不含糊,每天晚上把他们住的驿馆把守的严严实实,任何人晚上不得走出房门半步,违令者“格杀勿论”

    顺利回到京城,陈福生瘦得都变了形,二十岁的帅小伙,变得又黑又瘦,胡子拉碴,猛看过去,跟个三十多岁的人一样。

    太子什么也没说,让陈福生一行人,回家休假,安排人主持了赵越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