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按回族文化的说法,圣人也会有过错(如人祖阿丹夫妇偷食禁果),只是他们所犯过错与常人不一样罢了。在回族文化看来,人是不完美的,是有缺憾的,由于人性的弱点,人难免会犯错误,会有过失。只要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真主尚且能宽恕人,人对自己的同类的过错有什麽不能原谅的呢?基于对人的这种认识,回族文化要求人们对待同胞的过失,既要指出其错误所在,促其改正,又要对有过之人宽容大度,不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有一段“圣训”说:“宽容忍让地对待对你轻率鲁莽的人;原谅对你不公正的人;对你刻薄的人施恩;与跟你断绝关系的人保持友谊。”

5.诚实守信

“民无信不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儒家的信条。回族文化讲诚信的特点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诚和信提高到信仰的高度来看待。回族中的长者和贤者经常拿这样一段“圣训”来警示周围的人:“不忠的人没有信仰,不履行诺言的人没有宗教。”并把说谎、爽约、背信弃义看作伪善者的三个特征,要人们警惕和防范。

6.中和均衡

回族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任何事物都主张中和、均衡,既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提倡中和、适度,反对偏激,反对极端。既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也反对科学极端主义(即信奉科学万能论的极端主义)。如对信仰与理性,主张相互调和,相辅相成;对物质与精神,提倡和谐统一;对今世与后世,主张两世兼顾;对公平与效率,主张平衡适度;对个人与集体,既维护集体利益,又确保个人的权益。所以,回族在对待诸如科学与信仰、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教民与公民、公与私、义与利等等关系时,不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难选择,其中和、均衡的理念使他们能够较自如地处理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人们看到他们既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又是科学技术的探索者和发明者;既是良好的教民,又是合格的公民;既是公平的倡导者,又是效率的追求者;既是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又是发展私营经济的生力军。

7.与各民族和睦相处

回族文化所讲的“爱”与“和”不限于回族内部,而广及于各民族。在历史上,回族与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团结友好。换言之,团结友好是回族与各民族关系的常态;偶尔也有摩擦,但那是由于误会和猜疑造成的;至于所谓“回乱”或“回民起义”是因不堪忍受统治者特别是有些地方的贪官污吏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民族歧视而引起的。从根本上讲,回族从自己的历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民族团结符合自身的利益。回族文化原本也提倡与各民族和睦相处。回族所尊崇的《古兰经》告诫其信仰者说:“未曾因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也未曾把你们从你们的家园驱逐出境者,真主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公平待遇他们。真主确是喜爱公平者的。”'6'反过来说,回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只有在因宗教信仰而受到侮辱、迫害、驱逐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正常状态下,是团结友好,和睦相处。不但如此,而且回族文化把“慈善”的概念提到了更高的境界,清代回族学者马注在其著作《清真指南》中指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这就要求人们不断超越自我,扩大爱的边界,从同胞到同道到同类以至于整个大自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博爱”。回族的这一“四善”说和博爱理念,不仅属于回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贡献,是迄今为止人类关于博爱理念的最圆满的表述,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出来。

8.和谐的个人——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国家——和谐的世界。把以上反映人与人之间和谐的7个方面加以总结的话,构成了这样一种不断递进的层次和紧密相联的链条:和谐的个人'7'——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国家——和谐的世界。换言之,和谐的世界由众多和谐的国家支撑,和谐的国家由众多和谐的社区(社会)支撑,和谐的社会由众多和谐的家庭支撑,和谐的家庭由众多和谐的个人支撑。这一点与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天下”并非是要征服世界,统领天下,而是要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和谐;“治国”的目的不是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而是实现政通人和,安居乐业;“齐家”的目的是为了家庭和睦;“修身”的目的是达到人内心的和善、和谐。反过来说,没有和谐的个人,就没有和谐的家庭,没有和谐的家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就没有和谐的国家,没有和谐的国家,就没有和谐的世界。这就是回族多种文化基因带来的创造性思维结出的优良果实,是把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结果。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回族文化不但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质量(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系统'8'及其生态平衡'9'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的维持有赖于生物多样性'10'的存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圈与人类本身延续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美好家园。茫茫大草原,使人心旷神怡,产生无限遐想和凝思;茂密的森林和走在丛林中的小径上或竹林丛中,其境其幽,宁谧而清静,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百花争艳,万紫千红,使人体味到生命的活力和人生的美好。猛虎下山之威武,鱼游水中之自如,骏马奔腾之矫健,猿猴攀缘之灵巧,大象出深林之雄壮,羚羊奔跑之轻盈,鸿雁过蓝天之整齐,熊猫行走之憨态,孔雀开屏之美丽,令人心旷神怡。夜莺之鸣声,悠扬婉转,娓娓动听;八音鸟之鸣声,尖柔多变,清脆悦耳。

回族文化强调人类在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所担负的责任,其生态观和环保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回族的生态观与她的宇宙观是分不开的。回族文化认为,真主创造了自然万物、日月星辰,使整个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和谐美妙,有高山,有平原;有沙漠,有绿洲;有陆地,有海洋;有湖泊,有河流;有戈壁,有草原;还有空气、阳光、水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无数种植物以及其它生物和无生物。《古兰经》启发人们说:“难道他们没有仰视天体吗?我是怎样建造它,点缀它,使它没有缺陷的?我曾展开大地,并将许多的山岳投在上面,还使各种美丽的植物生长出来,为的是启发和教诲每一个归依的仆人。”'11'“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利人航海船舶,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的大地复苏,并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与风向的改变,天地间受制的云,对于思维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12'

2.关于人类的使命

大自然中的所有这些景观——秀美的山川、茂密的森林、成群的动物、丰沛的雨水、灿烂的群星、广阔的海洋、微微的暖气、滚滚的寒流、蓝蓝的天空、飘动的云彩、潺潺的流水,以及由此而来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构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相互依存、生机盎然的宇宙大家庭。人类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但不是唯一的成员),而且是万物之灵长、天地间的精华,因而真让人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奉真主之命,受真主之托,治理好这个世界,建设好这个世界,使整个世界走向繁荣昌盛,使各族百姓安居乐业。为此,人除了处理好同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外,还得处理好同自身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3.关于正确认识大自然

处理好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把握两点:一是接近自然而不崇拜自然;二是开发自然而不滥用自然,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共存共荣。

根据回族文化,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如刮风下雨、日起日落、昼夜循环、四季交替等,绝无神秘之处,人们不应对此心怀恐惧,盲目加以崇拜,而应该仔细观察自然,探索自然,领悟其中的奥妙,总结其中的规律,坚定自己的信仰。《古兰经》号召人们说:“你们要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13'在《古兰经》的启发下,回族及其先民积极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但没有为“天地间的森罗万象”而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没有产生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心理;没有为自己树立什么山神、太阳神、水神、火神等偶像。相反,他们通过接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悟出了一些道理,把握了一些规律,最终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4.关于合理利用大自然

在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还要开发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古兰经》鼓励人们合理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享受真主的恩赐。《古兰经》指出:“他(指真主——笔者所加)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为你们的幕,并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许多果实,做你们的给养。”'14'“我(指真主——笔者所加)在大地上生产百谷,与葡萄和苜蓿,与木宰木敦和海枣,与茂密的园圃、水果和牧草,以供你们和你们的牲畜享受。”'15'这就告诉人们,大自然中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的。海水蒸发上升为云,又从云中降下雨水,雨水集中汇流成河,最后又归于大海。同时,水的循环给大地带来生机,土壤中的种子和树根需要水分时,恰逢天降甘霖,水滋润植物使之吸取周围其它养分,由于水、肥、阳光的光合作用,结出了人畜所需要的果实。一部分植物还可用作燃料以及纺织、房屋和器具的原料。吃过用过的废物返回土中,腐烂成肥,参加下一轮循环。生命如此循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大自然如同一个伟大的母亲,用其乳汁无私地滋养着人类。那么人类也应该相应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依为命,共存共荣。否则糟踏自然,滥用自然,势必自毁家园,自食其果。《古兰经》说:“灾害因众人所犯的罪恶而显现于大陆和海洋,以至真主使他们尝试自己行为的一点报酬,以便他们悔悟。”'16'今天,人类因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如海啸、地震、飓风、疯牛病、禽流感、非典和各种莫名其妙的疾病),尝够了苦果之后,提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口号。

5.关于环保的总原则

那么,回族文化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方面有哪些主张呢?在这方面,既有一些原则主张,又有很多具体要求。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方面的总原则是: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6.关于环保的具体要求

(1)节约资源,禁止浪费

具体要求很多,如对资源的消费要求有所节制,禁止浪费,认为浪费是犯罪。《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浪费,真主确是不喜欢浪费者。”'17'对于自然资源,不但匮乏时需要节约,而且富余时也不能浪费,相传,先知穆罕默德时代,一个人在涛涛的的河边做小净,准备礼拜,他看见这人用水无节制,就批评说:“即使在河边也不应为祈祷而洗脸三次以上”。至于对粮食和其它食物的浪费,更在禁止之列。

(2)禁止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先知穆罕默德禁止人们对树木乱砍滥伐,对野生动物乱捕滥杀。他首先下令将麦加、麦地纳和塔乙夫三城及其周围定为保护区,不允许人们砍伐树木,不允许人们捕猎野生动物。

(3)鼓励植树造林,保护动物

在禁止人们乱砍滥伐的同时,号召人们多植树,多造林,绿化、美化、优化环境。先知说:“任何人若手中拥有一棵树苗,明知明天就要死亡,也要把这棵树种下去”。对生命、对生物热爱之情达到如此高的程度。关于热爱生命,保护生物,先知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先知,被蚂蚁咬了一口,盛怒之下,便下令手下将一窝蚂蚁全部烧死。真主为此告诫他说:‘咬你的只是一只蚂蚁,而被你毁掉的却是一整窝,那一窝蚂蚁在赞颂我’。”

(4)保护动物有回赐,伤害动物有罪

先知借此晓喻人们:“对一只动物之善行同样可贵;对一只动物之暴行与对人之暴行有同样的罪孽”。他听说有人从鸟巢中抓了几只皱鸟,而母鸟在空中盘旋哀啼,他便问:“是谁抓了幼鸟而使母鸟伤心?”随即命令立即将幼鸟放回原处。他不允许人们把动物捆绑起来,不允许将动物用作练习射击的活靶,不允许捕猎动物,笼养取乐,或以耍弄动物为营生,如街头耍猴,用动物演出等。无论何种动物,若对人畜无伤害的可能,则不能伤害它们。

(5)关于动物的权利

回族文化认为,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如人们应当向它们提供所必需的饲料和水,即使病、老或闲置无用,也须饲养它们。动物的主人在役使它们时不能使它们超过负荷,过度劳累,也不能把它们约束在有害其健康的地方,不能使其受到同类或者异类动物的伤害。应该细心照料它们,以免受到伤害。屠宰时对它们态度要和善,等动物咽气,肉体冷却后才能开始剥皮、割肉。饲养动物的人有责任为它们准备好休息的场地,供给足够的饮水。在发情季节,为雌雄动物提供相遇的机会。从动物身上挤奶,应考虑母畜对幼畜的喂养的需要,不能使其幼仔受伤害。从蜂窝里取蜂蜜时,不能取尽,要留下适当的部分让蜜蜂自己食用。先知还给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个人在长途旅行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