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8-金匮要略浅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98-金匮要略浅注-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或热痛。(为此证中之更甚者。以)栀子大黄汤主之。 
此为酒瘅而出其方治也。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凡)病黄家。(概属湿热交郁而成。小便为气化之主。)但利其小便。(下 
窍气通。则诸气自不能久郁。)假令脉浮。(则气病全滞于表分。徒利其小便。无益也。 
)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此以下皆治正黄瘅方也。 
徐忠可云、黄瘅家。不独谷瘅。酒瘅女劳瘅有分别。即正黄瘅。病邪乘虚。所着不 
同。予治一黄瘅。百药不效而垂毙者。见其偏于上。令服鲜射干一味斤许而愈。又见有 
偏于阴者。令服鲜益母草一味数斤而愈。其凡有黄瘅初起。非系谷瘅酒瘅女劳瘅者。辄 
令将车前根叶子合捣。取自然汁。酒服数碗而愈。甚有卧床不起者。令将车前一味自然 
汁数盂。置床头。随意饮之而愈。然则汗下之说。亦设言以启悟。其可无变通耶。 
x桂枝加黄 汤x(见水气) 
诸黄。(缘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罨面。湿合热郁而成黄。热久则湿去而干也。 
以)猪膏发煎主之。 
此言黄瘅中另有一种燥证。饮食不消。胃胀有燥屎者。而出其方治也。徐氏谓为谷 
气实所致。并述治友人骆天游黄瘅。腹大如鼓。百药不效。服猪膏发灰各四两。一剂而 
愈。 
按此条师止言诸黄二字。而未详其证。余参各家之说而注之。实未惬意。沈自南注。 
浮浅又极附会。余素不喜。惟此条确有悟机。姑录而互参之。其云、此黄瘅血分通治 
之方也。寒湿入于血分。久而生热。郁 
蒸气血不利。证显津枯血燥。皮肤黄而暗晦。即为阴黄。当以猪脂润燥。发灰入血和阴。 
俾脾胃之阴得其和。则气血不滞。而湿热自小便去矣。盖瘅皆因湿热郁蒸。相延日久 
阴血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 
x猪膏发煎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瘅病。(审其当用表里两解法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若夫脉沉腹满在里。 
则为大黄硝石汤证。脉浮无汗在表。则为桂枝加黄 汤证矣。当知此方非治黄通用之 
方。) 
此为黄瘅而出表里两解之方也。徐云、治黄瘅不贵补。存此以备虚证耳。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十分末)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实也。黄瘅最难得汗。若)自汗出。(表和也。) 
此为表和里实。(实者)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此为黄瘅而出其里实之方也。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峻。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瘅病。(实热者。小盒饭赤短。若)小便色不变。(而且)欲自利。(其无内热。 
确凿有据。可知其)腹满而喘。(非里实气盛。乃为虚满虚喘也。虽有瘅热。亦)不 
可(以寒下之药)除(其)热。热除(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宜先调其胃降 
其逆。然后消息治之。以)小半夏汤主之。 
此为黄瘅之虚证。误治增病。而出其救治之方。非谓小半夏汤即能治黄瘅也。后人 
以理中汤加茵陈蒿。颇有意义。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 
诸黄腹痛而呕者。(少阳之木邪克土也。)宜柴胡汤。 
此言黄瘅有土受木克之证。以柴胡汤治其呕痛。亦非谓柴胡汤治诸黄也。止言柴胡 
汤。未分大小。意者随见证而临时择用也。 
x柴胡汤方x(见呕吐) 
男子黄。小便自利。(知非湿热交郁之黄。而为土虚其色外现之黄。)当与虚劳小 
建中汤。 
此为虚黄证而出其方也。黄证不外于郁。虚得补则气畅而郁开。郁开则黄去矣。单 
言男子者。谓在妇人则血分有热。正未可知。又当另有消息也。 
尤在泾云、黄瘅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 
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 
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 
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 
黄瘅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x附方x 
瓜蒂散 治诸黄。(方见 病) 按删繁方云。服讫吐出黄汁。亦治脉浮欲吐者之法 
也。 
x千金麻黄醇酒汤x 治黄瘅。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卷七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
属性:寸口脉动而弱。(为惊悸之主脉也。惊自外至。气乱则脉动。)动即为惊。(悸自 
内惕。气怯则脉弱。)弱则为浮。(外有所触。内不自主。则脉动而弱。有惊与悸而并 
见者。有惊与悸而各见者。) 
此言惊属外一边。悸属内一边。惊悸并见。为内已虚而外复干之也。 
师曰。(衄为清道之血。从督脉由风府贯顶下鼻中。其所以上越而妄出者。由肝肾 
之郁热逼也。若其人)尺脉浮。(则知肾有游火矣。)目睛晕黄。(则知肝有蓄热矣。 
肝肾之火上冲。则)衄未止。(若)晕黄云。目睛慧了。(肝肾之热俱除。故)知衄今 
止。 
此言血随火而升也。 
又曰、(衄既为阳经清道之血。总非阴经所主。彼手足少阳之脉。不能入鼻 。所以 
不主衄也。主之者惟手足太阳手足阳明四经。太阳行身之表。为开。春生夏长。阳气 
在表。有开之义之也。故)从春至夏衄者(属)太阳。 
(阳明行身之里。为阖。秋收冬藏。阳气在里。有阖之义。故)从秋至冬衄者(属) 
阳明。 
此以四时合四经。而提衄血之大纲也。四时宜活看。 
尤在泾云、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则为吐。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则为衄。故衄 
病皆在阳经。但春夏阳气浮。则属太阳。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所以然者。 
就阴阳言。则阳主外。阴主内。就三阳言。则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之脉。不入鼻 
。故不主衄也。 
或问衄皆在阳。是已。然所谓尺脉浮。目睛晕黄者。非阴中事乎。曰、前所谓尺脉 
浮。目睛晕黄者。言火自阴中出。非言衄自阴中来也。此所谓太阳阳明者。言衄所从出 
之路也。谁谓病之在阳者。不即为阴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为阴血已亡。)不可(再)汗。(以重竭其阴。若)汗出必额上陷。(中 
之)脉(为热所烁而)紧急。(目得血而能视。血亡则目)直视不能 (阳归于阴则卧。 
阳亢则)不得眠。 
此言衄家当以发汗为戒也。知所戒。则知所治矣。况泻心汤黄土汤皆衄证之的方乎。 
高士宗云、欲辨衄之重轻。须察衄之冷热。衄出觉热者。乃阳明络脉之血。轻也。 
治宜凉血滋阴。衄出觉冷者。乃阳明经脉之血。重也。治宜温经助阳。要言不烦。特附 
录于此。 
男(元犀)按、泻心汤。即凉血之剂。黄土汤。即温经之剂。但后人多用滋阴。究 
不若养阴引阳之为得矣。 
病患面无色。(便知其血气衰而不华于面也。身)无寒热。( 
便知其外无病而内自亏也。然内经云。察色按脉。当别阴阳。今按其脉。沉为肾。弦为 
肝。其)脉沉弦(并见)者(是龙雷之火迅发。血随上溢 
而为)衄。(若察其面无色。按其)脉浮弱。(浮为阴虚。弱为阳弱。浮弱之极)手按之( 
即)绝者。(阳不下交于阴。则阴失阳而脱陷。所以)下血。(若察其面无色。按其脉 
浮弱。而竟见)烦咳者。(曷故。盖日月出矣。爝火无光。此为胸中之阳不宣。而阴火 
乘之。乘于心则烦。乘于肺则咳。咳则气逆于上。而血随之。可以)必(其)吐血。 
合参此条面无色三字是主。盖人身中阴阳相杂。而阴实统于阳。血者阴也。故阳能 
统阴。则血无妄出。今面无色。知其阳和不足。阳和不足。则阴火乘之。假令脉平。则 
如平人无事。尚可支持而度日也。今观其面。既已无色。察其证。又无表邪之寒热。而 
诊其脉。何以忽见此沉弦之象。当知沉为肾。弦为肝。沉弦并见。为肝肾之气不靖。龙 
雷之火肆逆于上。逼血奔于清道。则为衄矣。若面无色。其脉不为沉而为浮。不为弦而 
为弱。浮为阴虚。弱为阳弱。极其虚弱之象。以手按之即绝。此为阴阳两虚。而阳为阴 
主。若虚在下焦之阴。无元阳以维之。而血下漏矣。面无色。脉浮弱。按之绝者。忽见 
烦咳证。烦属心。咳属肺。心肺病。而胸中之阳。不能以御阴火。血随虚火涌于浊道。 
则从口出矣。以上三条。皆起于真阳不足。血无所统。故治血之良法。大概苦寒不如甘 
温。补肾必兼补脾。所以黄土汤原治先便后血之证。其方下小注云。亦主吐衄。此即金 
针之度也。余每用此方。以干姜易附子。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取效更捷。甚者加干侧 
柏四两。鲜竹茹六斤。 
夫(人卒然)吐血。(血后不咳。其证顺而易愈。若)咳逆上气。(则阴虚而阳无 
附丽矣。若)其脉数而(身)有热。(夜间)不得卧者。(是既耗之阴。而从独胜之阳。 
有不尽不已之势。主)死。 
此言血后真阴亏而难复也。若用滋润之剂。恐阴云四合。龙雷之火愈升。若用辛温 
之方。又恐孤阳独 
胜。而燎原之势莫当。师所以定其死而不出方也。余于死证中觅一生路。用二加龙骨汤 
加阿胶。愈者颇多。 
(吐血。有不尽由于气虚不摄者。亦有不尽由于阴虚火盛者。)夫(不有)酒客(热 
积于胃。而上熏于肺者乎。熏于肺。则肺为热伤。未有不)咳者。(咳则击动络脉。) 
必致吐血。此(与上言吐血分途。以其)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此言酒客吐血。专主湿热而言。凡湿热盛者。皆可作酒客观也。师未出方。余用泻 
心汤及猪苓汤。或五苓散去桂加知母石膏竹茹多效。 
寸口脉(轻按)弦而(重按)大。弦则为(阳气微而递)减。大则为(外盛而中) 
芤。减则(阳不自振。)为(诸)寒。芤则(阴不守中。)为(中)虚。虚寒相搏。此 
名为革。(革脉不易明。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之。则不易明者。明矣。见此 
脉者。)妇人则(不能安胎而)半产(不能调经而)漏下。男子则亡血。 
此因上二节一言阴虚。一言阳盛。恐人误走滋阴泻火一路。故于此节急提出虚寒失血 
之证。以见阳虚阴必走也。可见古人立言精密。 
(上言衄家不可汗。虑其亡阴。然而不止亡其阴也。凡)亡血(者。既亡其阴。)不 
可发其表。(更伤其阳。若服表药。令其)汗出。(阳不外固。)即寒栗(阴不内守。 
)而(动)振。 
此遥承上节衄后复汗为竭其阴。此则并亡其阳也。 
(试言瘀血之证)病患(血瘀。则气为之不利而)胸满(血瘀不荣于唇。则)唇痿。 
(血瘀而色应于舌。则)舌青(血瘀而气不化液。则)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 
(上虽燥而中无热也。病非外感。则身)无寒热。脉微大来迟。(以血积经隧。则脉涩不 
利也。)腹(本)不满。(而)其人(竟自)言我满。(外无形而内有滞。知其血积在 
阴。而非气壅在阳也。此)为有瘀血。 
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既现如此之热状。应见数大之热脉。乃)其脉反无 
热。此(非阳之外扰。)为阴(之内)伏。(阴者何。)是(即)瘀血也。(瘀属有形。)当下 
之。 
此二节。辨瘀血之见证也。 
徐忠可云、仲景论妇人有瘀血。以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则此所谓唇痿口燥。 
即口干燥。足证瘀血无疑矣。然前一证言漱水不欲咽。后一证又言渴。可知瘀血证。不 
甚。则但漱水。甚则亦有渴者。盖痰久而热郁也。 
(试为惊者出其方。)火邪者。(所包者广。不止以火逼劫亡阳惊狂一证。然举其 
方治。可以启其悟机。但认得火邪为主。即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此为惊证出其方也。以火邪二字为主。而其方不过举以示其概也。 
徐忠可云、惊悸似属神明边病。然仲景以此冠于吐衄下血及瘀血之上。可知此方重 
在治其瘀结。以复其阳。而无取乎镇坠。故治惊全以宣阳散结宁心去逆为主。至于悸。 
则又专责之痰。而以半夏麻黄发其阳。化其痰为主。谓结邪不去。则惊无由安。而正阳 
不发。则悸邪不去也。 
x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为悸者出其方。)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此为悸证出其方也。但悸病有心包血虚火旺者。有肾水虚而不交于心者。有肾邪凌 
心者。有心脏自虚者。有痰饮所致者。此则别无虚证。惟饮气之为病欤。 
x半夏麻黄丸方x 
半夏 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为吐血不止者出其方。凡吐血者。热伤阳络。当清其热。劳伤阳络。当理其损。 
今)吐血(服诸寒凉止血之药而)不止者。(是热伏阴分。必用温散之品。宣发其热。 
则阴分之血。不为热所逼而自止。以)柏叶汤主之。 
此为吐血不止者出其方也。吐血无止法。强止之。则停瘀而变证百出。惟导其归经。 
是第一法。详于时方妙用三字经实在易三书。不赘。又徐氏谓此方有用柏叶一把。干 
姜三片。阿胶一挺合煮。入马通汁一升服。无马通以童便代之。存参。 
x柏叶汤方x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为先便后血者出其方。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以)黄土汤主之。 
尤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