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摄大乘论略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鹞还剩ㄎ模┽尩诙涠摦愔驴山狻a尩谒木洹=褡g與餘譯稍異。今譯特尚空無必不可言說以為理趣。可知。○四離欲甚深。
    論曰無欲釋曰此下(至)出離此一段文今譯甚深義含始終。隋唐兩譯及無性論大抵相同。而意趣溌浴?芍=褡g引無上依經即是大乘終門之說。而諸部大乘方等深經說以此旨為其綱紀。言雜深法即如等者斯指惑等空無性而已。非實有如謂等便為妙物。後譚圓教者於此交際生一解解。大濫拢級膩y方等大宗。不可不知。○第五滅陰甚深。
    論曰諸佛釋曰此下(至)最勝。諸譯率同。隋譯少異。於諸譯中今譯特善矣。凡諸大乘經中所說蘊即真如悉同此旨。後代譚陰即是者動入解見。以如今所說者輒謂是始教也終教也等。掉頭不顧。執僻見處錯為圓妙。豈可不慨哉。我今試問彼焉。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皆同所說陰即是非一非異之旨。寧可言彼華嚴乃至涅槃悉始教也終教也廢棄之乎。廢棄如此經典而何經典中有汝所計陰即是哉。然此理公然如大王路。但於此理有七地已還所證與八地已上所照之異。此義甚深。非此所啟。可尋華嚴法華等疏鈔中矣。○第六成熟甚深。
    論曰諸佛釋曰此下事成。諸譯旨同。無性釋論文義明著。可見。○第三顯現甚深。
    論曰由失。釋曰此下佛耶。諸譯旨同。文義了然。可解。○第八菩提涅槃甚深。
    論曰或現釋曰此下(至)後故。初二句釋諸譯旨同。但第三句文義頗異。隋譯第三句言不生亦不有。與今意同。而無釋文。唐譯第三句云此未曾非有亦無解釋。然此句與今義成左右。雖各有理今譯及諸譯其旨奇絕。可知。○第九住甚深。
    論曰如來釋曰此一(至)住此明諸佛反道逆行住四最勝住不可思議。諸譯粗同。今譯旨趣深玄。可知。唐譯第四句云最勝自體住。隋譯云自位最勝者。可知。○第十顯現自體甚深。
    論曰佛一釋曰此下(至)境界。三譯釋義全同。釋初二句二義可知。無性釋中但有前義。釋後二句中諸佛不現不字恐未字形铡!鸬谑粶缁笊跎睢
    論曰諸惑釋曰此下(至)圓智。此乃明諸佛滅二障永盡不同二乘速滅般涅槃。初說留惑事乃出諸佛二障究竟永滅所由耳。諸譯文義大旨相同。餘文可解。○第十二不可思議甚深。
    論曰諸惑釋曰此下(至)思議。此亦明菩薩留惑淨用至成佛果大用顯現。若集二諦是菩薩覺分。如淨名佛道品等廣說。可尋。留惑淨用反道逆行並皆最甚深祕密境界。非初業菩薩及二乘之所能測。何況於凡夫乎。更輒作解成惡見取矣。○三結釋。
    論曰由此(至)思議甚深○第九明念法身中二。初標章二正釋。今初。
    釋曰佛有(至)應緣法身。○二正釋中二。初問起。
    論曰諸菩釋曰法身(至)幾相○二答釋中大分為二。初略說七相。後復次諸佛下明淨土清淨。初中有三。一總標七相。二別釋七相。三說頌重明。今初。
    論曰若略釋曰此七(至)清淨。此釋餘譯所無而其旨要妙。可知。○二別釋中七。今初諸佛於一功德至無礙自在。於中有二。初正釋。後說偈釋難。今初。
    論曰可等釋三世(至)無等文旨分明。可解。六通慧如上明。○二說偈釋難。
    論曰此中釋曰若諸(至)緣故諸譯相似。但明因不具中今譯云此位中。此似約此世間謂永無般涅槃性。可察。有六通差別者。通字是道字形铡?芍6N不可轉業地論一(二十四紙)云云。○二如來身常住。
    論曰二如釋曰以十(至)為相。三因證法身者。上第十六明五種相。第四常住為相中引三證云。真如清淨相故。昔顛倒道最為極故。應作正事求究竟故。是為三因。今所出者即當彼第一因。可知。七因證餘身者。下第十八(二十六紙)明二身常住。至彼當知。餘文明著。可解。○三如來最無失。
    論曰三如釋曰一切(至)相離○四事無功用。
    論曰四一釋曰作意(至)不盡如來所作事業成所作智所現。故一切無功用。可知。○五大富樂位。
    論曰五如釋曰大富(至)清淨淨土中有八不可得等者。瑜伽七十八(二十六紙)說八事易得二事難得。淨土中與此相摺ㄔ圃疲┦墙馍蠲芩f。與今全同。佛土清淨次卷當辨。○六如來最無染著。
    論曰六如釋曰上心(至)亦爾。今譯其旨周足。餘譯無釋。可知。○七如來於世間有大事。
    論曰七如釋曰如來(至)般涅槃。○三說頌重明。
    論曰此中(至)此念釋曰此中法身文旨分明。明應以七圓德如次配對上七相而消釋也。○第二明淨土清淨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攝大乘論釋第十八。
    論曰復次釋曰前(至)土相問意可解。○二答釋中二。初出所說經。二正明淨土相。今初也。
    論曰如言釋曰總舉(至)功德。釋如言之文可怪。隋譯云如百十偈修多羅菩薩藏緣起中說。唐譯云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然今所此所出經文即佛地經序品之說。而立十八圓滿名以判經文者是佛地論一之釋文也。由是觀之。今佛地經乃百千契經中之一分乎。華嚴經雖明十萬頌現流經中無如此說。可考。○二正明淨土相中二。初明十八圓淨。後結釋受用中土功德。初中亦二。初正明十八圓淨。後別明佛住處。初中十八。今初色相圓淨。
    論曰佛世釋曰一全(至)圓淨。唐譯文稍有異。名為顯色圓滿。○二形貌圓淨(唐云形色圓滿)。
    論曰無理釋曰此莊圓淨如此顯形二色以何為體。謂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拢咚蘩麩o漏純淨佛之因緣成就。隨十地菩薩變為淨土。器土即以無漏色蘊四塵而為體性。佛所變土者定唯無漏。菩薩變者通有無漏。五八識變唯是有無漏。六七識變通有漏。一切色法准此可知。○三量圓淨(唐云分量)。
    論曰大城釋曰徑度(至)圓淨。他受用土隨十地菩薩所宜而現大小勝劣前後故轉。初地淨土百葉臺上。二地淨土千華臺上。如此漸漸轉大。漸漸轉妙。如餘處辨。○四處圓淨(唐云方所圓滿)。
    論出過釋曰三界(至)為體。他受用土者。瑜伽七十九云。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知。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是故說名清淨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雜集六云。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云云)佛地經云。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論曰。非三界愛所執受故離相應所緣二俊S增。言超過三界故。是道諦善性所攝。彼出三釋。有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自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若他受用之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法華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十地所見乃是報土。地前所見乃是化土。隨宜而現。所得定方別指一處。欲令眾生起勝欣心別指處所。雖然如是橫豎二義隨眾生心量而有局通。此實則是變易不思議境界。非分段眾生之所測知也。若非苦集下乃起下之辭也。○五因圓淨。
    論曰出釋曰二乘(至)善法今約八等已上善明。唐譯云勝出世義。不云八地上。或處言初地已上生受用土。或處云已入二地菩薩。或處云八地已上。蓋斯由菩薩受變易身或住類智通分齊不可定根也。天台師於變易報建立方便土十方無障礙土。其旨精妙。可尋。明淨土用者如法苑義林七之末(六紙)明。又孔目章第四(六紙)約六因四緣辨。可見。今云無分別智無分別後智者約正助因。無分別後智造受用土正因也。無分別智及加行智並是助因也。汎明因緣則信願及福慧諸度悉是受用土因緣也。仿乃由智為主因故以智說因圓淨。○六果圓淨。
    論曰最清釋曰菩薩(至)圓淨二智因行所感最極自在。淨識為果。非是苦諦。佛地論云。最極自在淨識為相。謂大宮殿最極自在佛無漏心以為體相。唯有識故非離識外別有寶等。即佛淨心如是變現似眾寶等(云云)法苑七末(九紙)云云。七至圓淨。
    論曰如來釋曰如此(至)圓淨佛地論云。如來所都謂大宮殿諸佛世尊為主。非餘。以殊勝故。唯屬世尊。或唯世尊住持攝受。非餘所能。乃至他受用土雖諸佛變。然一合相亦一相身。攝受為主。不相障礙(文)法苑章七末云云。○八助圓淨(唐云輔翼圓滿)。
    論曰菩薩釋曰自受(至)圓淨佛地論云。諸大菩薩眾所雲集。謂大宮殿常有無量大菩薩僧常來輔翼。故無怨敵能為摺Γ酥粒┲T佛慈悲於自識上隨菩薩宣現粗妙土。菩薩隨自善根願力於自識上似佛所生淨土相現。雖是自心各別變現而同一處形相相似。謂為一土共集其中(云云)○九眷屬圓淨。
    論曰無量釋曰淨土(至)所食。佛地論云。謂大宮殿唯有天等眷屬圍繞。無有餘類等者。等取藥叉揵達俊⑺芈褰衣份本o洛莫呼洛伽等。莫呼劣伽即攝大蟒。云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等以為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摺;蛴谐墒焖星槭粳F如是變化種類如為眨俦葤偼醅F化無量轉論王眾眷屬圍繞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以供養佛。或自化身作三天龍等翼從如來。故無有過(文)當知他受用中有二乘及八部並是權現不可思議之事。不可以情謂則揣度焉。○十持圓淨(唐云住持圓滿)。
    論曰大法釋曰大乘(至)等業。佛地云。此淨土中諸佛菩薩後得無漏能。說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樂。又正體智受真如味生大喜樂。能任持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故。○十一業圓淨(唐云三事業圓滿)。
    論曰一切釋曰凡夫(至)利益。佛地云。作諸眾生一切義利。謂於此中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義利。現益名義當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利。離惡名義攝善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如是等別雖在寂定。由先所修加行願力任吣茏饕磺杏星橐磺辛x利(文)○十二利益圓淨。
    論曰一切釋曰三界(至)畏不佛地論一(十五紙右)廣譯(云云)大旨不異。可尋。○十三無怖畏圓淨。
    論曰非一釋曰淨土(至)有不佛地論云云。大意相同。但彼明如來永離一切魔菩薩住淨土中離粗四魔無五怖畏。可尋。○十四住處圓淨。
    論曰勝一釋曰非惟(至)入路。佛地論釋大旨相同。可見。○十五路圓淨。
    論曰大念釋曰大乘(至)何法。佛地論中二釋。初以三紗慧釋餘慧行已。次云。此說菩薩因三妙慧得入淨土故名撸贰H糁T如來大念即是無分別智。由念安住真如理故。大慧即後所得智。分別諸法真俗相故。此二皆有造作淨土增上業用。故俱名行。由此二智通生淨土故名撸贰;虼竽钚惺亲岳小葦z記故。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別故。如其次第通生如來二種淨土故(文)○十六乘圓淨。
    論曰大奢釋曰大乘門入佛地論釋云云。其致一揆可見。○十七門圓淨。
    論曰大空釋曰於大(至)何法。佛地論云。謂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解脫即是出離涅槃即大空。等名解脫門。依從此門而入淨土偏計所執生法無我。說名為空。緣此三摩地名空解脫門。相謂十相。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樱衅吲松爬鲜馈<词悄鶚劇o如是相故名無相。緣此三摩地名無相解脫門。願謂求願。觀三界苦無所求願。故名無願。緣此三摩地名無願解脫門。由此空等三解脫門得入淨土。故名為門。大如前說。此淨土中亦應有事。路乘門等為令有情欣樂實德故就行說(文)寂曰。今此結釋應思契經旨不。○十八依止圓淨。
    論曰無量釋曰以大(至)住處。佛地論云云。與今文義頗異。彼就事明。今乃以真如法界為大蓮華王。今文深玄旨趣無窮。可察。○二別明如來住處。
    論曰大寶釋曰此別(至)功德。如世間下乃起下之辭也。可知。○二結釋受用淨土功德。
    論曰如此釋曰恒無(至)此知。佛地論中云一向淨名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今論二譯可解。問。上來所敘十八圓淨即明他受用土相。所以變化土中為當有淨土。為當無淨土。答。瑜伽莊嚴集論古說中判淨穢土。以受用土為淨。以變化土為穢。未嘗細判變化土中有淨穢別。於唯識佛地等論並言變化土通淨穢。而所謂淨者或指彌勒出世時。或指暫變淨。然則雖曰淨土此與瑜伽等所謂清淨世界其義大別。以義會之則諸論無摺H玷べさ葎t以法身菩薩所得一向淨一向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變易不思議境界建立他受用淨剎。其餘切三界所繫眾生所感世界不同淨穢二相都名穢土。如唯識等就其穢土中更判淨穢以分其相而已。如是所判大抵大乘始門之說也。若據大乘終極之說則不必如斯。欲知其旨者應須披讀華嚴經及探玄記等而思惟研覈牟。○第十明法身業中二。初正明五業。二說偈明諸佛同業。初中亦二。初總標。後別釋。今初。
    論曰復次釋曰諸佛(至)暫離此一段釋妙互深矣。法界即如來藏心。是心浥如虛空。本來寂滅清淨光明。但由無明妄動自體成殼。耄Р厥且越癫伙@現。無所有中起惑業苦。是心內熏緣了萌生則虛妄三道漸除。陰殼滅卻。本淨顯現。今此五業即法界五義所生妙業。而亦此業能顯法界性。可知。餘譯全無此一段釋。可見。○二別釋五業中五。初救濟災橫業。
    論曰一救釋曰此明(至)災橫。值遇如來者免災除。厄等其事如經論出。不遑此載。○二救濟惡道業。
    論曰二救釋曰此明(至)行善隋唐二釋本末文合。今譯釋文不順本論。恐文有脫錯乎。或可救濟其因果亦隨無之謂乎。無性論中有其因若無果亦無之語。應考。○三救濟行非方便業。
    論曰三救釋曰此明(至)救中。通慧導者是神通輪。三輪立名三神變。亦名三示導。如婆沙一百三俱舍論二十七明。○四救濟行身見業。
    論曰四救釋曰此明(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