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斜者。直者。有窍者。无窍者。了无相类。唯希范之心。则红而 。如所绘焉。肝则有独片者。有二片者。有 
三片者。肾则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有在心之左。至若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欧诠少得 
目疾。肝有白点。此又别内外之应。其中黄漫者脂也。(僧幻云史记标注。引存真图。) 
〔杨氏(介)存真图〕读书后志一卷 佚 
杨介曰。黄帝时医有俞跗。一拨见病因。能割皮解肌。湔浣肠胃。以祛百病云。宜贼欧希范被刑时。州吏吴 
简令画工就图之记。详得其状。或以书考之则未完。崇宁中。泗贼于市。郡守李夷行遣医并画工往观。决膜摘膏。 
曲折图之。得尽纤悉。介取以校之。其自喉咽而下。心肺肝脾胆胃之系属小肠。大肠腰肾膀胱之营叠其中。经络 
联附。水谷泌别。精血运输。源委流达。悉如古书。无少异者。(僧幻云史记标注引。) 
政和三年洛阳贾伟节存真环中图序曰。杨君介吉老以所见五脏之真。绘而为图。取烟萝子所画。条析而厘正 
之。又益之十二经。以存真环中名之。(同上。幻云曰。存真。五脏六腑图也。环中。十二经图也。) 
赵希弁曰。存真图一卷。上皇朝杨介编。崇宁间。泗州刑贼于市。郡守李夷行遣医并画工往。亲决膜摘膏 
肓。曲折 
图之。尽得纤悉。介校以古书。无少异者。比欧希范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益于医家也。王莽时。捕得翟义党 
王孙庆。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亦是此意。 
王明清曰。杨介吉老者。泗州人。以医术闻四方。(挥尘余话) 
〔亡名氏医门玉髓〕书录解题一卷 佚 
陈振孙曰。不知作者。皆为歌诀。论五脏六腑相传之理。 
〔朱氏(肱)内外二景图〕读书敏求记一卷 未见 
钱曾曰。政和八年。朱肱取嘉 中丁德用画左右手足。并荣俞经合原。及石藏用画任督二脉十二经疏注。杨 
介画心肺肝胆脾胃之系属。大小肠膀胱之营垒。较其讹舛。补以针法。名曰内外二景图。此系旧钞。复以朱界其 
穴而标之。未知有刊本行世否。 
〔亡名氏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八卷 存 
钱雷序曰。余上世仲 氏仕宋。以医名世。神宗擢翰林医院。赐金紫。家学传今。父祖皆继是业。源远而绪 
分。痛余考早世。无所指授。乃从业宗泉王先生。先生。光禄大夫上柱国谷斋先生后。谷斋事高庙,以内科。全 
皇太后濒危。事文庙以幼科苏皇太子风蹶。立殊勋。征进御院。加授太保谨身殿大学士。名震朝野。诸撰摭补偏 
拾遗。剔歧彰隐。先生出其后。学迈凡伦。余传其秘奥。道遂行。爰售知抚院藩臬郡邑诸公。岁辛未代巡虬峰 
孙公亦效。公改巡江右。征往讲医论道。历三时以归。归则先生即世矣。不获启手足。心犹痛焉,人亡书亦散亡 
矣。购其遗得一书。曰脏腑证治图说人 
镜经。尽采素灵十二经。奇经八脉。次第汇编。每经主之以脏。配之以腑。继以图说。 脉步穴所在。五运有太 
过不及平气。而先后之不齐。六气有司天在泉。淫胜厥复之不一。气运主客所临。胥为民病。而又别是动所生之 
见证。脉诊四时顺逆。而推阴阳表里寒热。血气虚实之所因。详五邪十变。而断平病死生之有定。各经投以药饵。 
正逆引导。随其气味浓薄。升降所宜。相虚实。垂子母补泻之法。内景别喉咽分气食。揭七冲四海八会。而知荣 
卫经脉之流行。外景列正背侧图。着头面胸背腹胁腰脊足股骨节。而举形体之悉备。手足虽分十二经。而周流交 
接。条贯互根。至简至妙。譬之探奇武库。张乐洞庭。其义备。挈裘于领。提网于纲。其要举。不必皓首穷研。 
丹铅椠录。而包括无遗也。深得轩岐心法。高出于诸贤之纂辑。会而通之。可以辨证。可以处方。可以拯疲癃。 
可以寿国脉。如运之掌矣。然求其人。惜无序引赞跋可稽。考之医鉴。有徐仲融者。得异人授以葫芦。启视乃扁 
鹊人镜经。史言长桑君饮以上池之水。尽见脏腑 结。是经岂扁鹊所遗耶。何以又有后贤之绪论在也。谛疑之。 
必有豪杰之士。神符心悟。探赜钩玄。着为济世之典。用以指画后人。若泛舟以适波。斯蹑蹬以登岱华。引之以 
入俞跗雷公之域,而不止也,余侍先生。纂述协力。着有脉经本旨。药性统宗。病源纲目。体仁拔萃。灵素枢机。 
非不微有发明。未暇HT 梓。而汲汲是编。不敢隐秘自私。不特为吾辈筌蹄。虽以呈缙绅钜公。一纵目焉。必能知 
证疗之概。断不粗工所误矣。是书扶济之功。岂谫浅耶。而余之附骥。岂不远哉。 
〔施氏(沛)脏腑指掌图书〕一卷 存 
凡例曰。脏腑之在胸腹。犹匣匮之藏禁器。非经神圣论列。岂能洞见隔垣。世有内照图。谓为汉华元化所作。 
其论理人形。列别脏腑。颇为简明。但相传既久。未免为后人所乱。余得宋时杨介所绘存真图原本。及王海藏大 
法等书。互相参考。而一轨于灵素。纂为是编。与他集迥别。览者辨之。一正误。如或指膈膜为膻中。或谓膻中 
为父母。或谓喉中有三窍。或谓膀胱无上口。皆误也。至误引难经。以人之上口。作膀胱下口。曰口广二寸半。 
尤足令人绝倒。 
〔贾氏(诠)脏腑性鉴〕未见 
〔尤氏(乘)脏腑性鉴增补〕二卷 存 
凡例曰。脏腑性鉴。实本之扁鹊人镜经。传自北齐徐之才祖仲融。至明杭医钱雷。得之其师王君宗泉者。鸳 
水贾君诠附灵素要义。发明脏腑体性。改名脏腑性鉴。余今重加补辑。凡耳目所及。汇纂增补。其中非轩岐问答。 
则先哲绪编。及某脏某腑见证。并诊法治法。针灸穴法。兼附无遗。则又余之管见也。 
〔李氏(中梓)内外景说〕未见 
〔沈氏(彤)释骨〕一卷 存 
沈彤曰。骨为身之干。其载于内经甲乙经者。以十百数。皆有其部。与其形象。然名之单复分总。散见错出。 
能辨析而会通者实鲜。余方嗟其为学人之阙。适吴生文球从事经穴。数以是请。遂与之详考而条释。以贻之。 
四库全书总目曰。沈彤字贯云。号果堂。吴江人。尝预修三礼。及一统志。议叙九品官。(尚书小疏注○ 
案彤所着周官禄田考。贯云作冠云。) 
又曰。释骨一卷。国朝沈彤撰。是编取内经所载人身诸 
骨。参以他书所说。胪而释之。中间多所辨正。如谓经筋篇。足少阳之脉。循耳后上额鱼。额乃头字之讹。谓曲 
角之曲。经文刊本。皆误作周。据气腑论注改定。谓颔字。说文作 。与颐同训。 盖自口内言之。如从口外言。 
则两旁为颔。颔前为颐。两不相假。故内经无通称者。谓或骨之或。乃古域字。引说文为证。谓齿数奇当为牡。 
偶当牝。说文玉篇。并以牙为牡齿。恐误。谓曲牙二穴。侠口旁四分。王冰以为颊车穴。恐非经义。谓高骨通指 
脊骨。不专指命门穴上一节。谓膺中有六穴。穴在骨间。则骨当有七。谓张介宾误以胁下为 。谓 骨。即肩端 
骨。谓经脉篇。斜下贯胛之胛。乃胂字之讹。谓本 篇肘内大骨。内字乃外字之讹。掌后两骨。骨字乃筋字之讹 
。谓掌后兑骨。非手髁。谓壅骨。在鱼际傍寸口前。非掌后高骨。谓楗。即髀骨之直者。谓骨空论。颏下为辅。 
下字乃上字之讹。谓刺腰痛论。成骨在膝外廉。膝字。乃 字之讹。其考证皆极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并可以 
纠针砭之谬。已加载所着果堂集。此其别行之本。序称为吴文球。讲明经穴而作。则其本旨。以谈医而起。今附 
存其目于医家焉。 

卷十七
诊法(一)
属性:〔黄帝脉诀〕崇文总目一卷 佚 
〔黄帝脉经〕宋志一卷(读书后志作三卷)佚 
赵希弁曰。上题云黄帝撰。论诊脉之要。凡二十一篇。 
〔素女脉诀〕佚 
〔夫子脉诀〕佚 
贾公彦曰。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曰夫子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 
得服食其药。(礼记正义) 
〔扁鹊脉经〕宋志一卷 佚 
按王氏脉经。引有扁鹊脉法数条。 
〔扁鹊脉髓〕 竹堂书目 未见 
〔仓公生死秘要〕崇文总目一卷 佚 
〔涪翁诊脉法〕佚 
按上见于后汉书郭玉传。 
〔张仲景脉经〕宋志一卷 佚 
〔华氏(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隋志一卷 佚 
按脉经引。有华佗察声色要诀。或此书之遗也。 
〔脉诀〕佚 
按上见于杨玄操八十一难经注。 
〔脉经〕未见 
按上见于濒湖脉学。 
〔亡名氏脉经〕隋志十四卷 佚 
〔脉生死要说〕隋志二卷 佚 
〔黄氏(公兴)脉经〕隋志六卷 佚 
〔亡名氏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决事脉〕隋志一卷 佚 
〔脉经略〕隋志一卷 佚 
〔脉经〕隋志二卷 佚 
〔王氏(叔和)脉经〕隋志十卷 存 
自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 
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 
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 
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斥兹偏见。各逞己能。致微 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 
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 
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高湛养生论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 
又曰。王叔和性沉静。好着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 
大行于世。(太平御览) 
林亿等进呈札子曰。臣等承诏。典校古医经方书。所校雠中。脉经一部。乃王叔和之所撰集也。叔和西晋 
高平人。性度沉靖。尤好着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其行事具唐甘伯宗名医传中。臣等观其书。叙阴 
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 。若网在纲。 
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其文约。其事详者。独何哉。盖其为书。一 
本黄帝内经。间有疏略未尽处。而又辅以扁鹊仲景元化之法。自余奇怪异端不经之说。一切不取。不如是。何以 
历数千百年。而传用无毫发之失乎。又其大较。以为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兼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之惑。专之 
指下。不可以尽隐伏。而乃广述形证虚实。详明声色王相。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故得十全无一失之谬。为果不 
疑。然而自晋室东渡。南北限隔。天下多事。于养生之书。实未皇暇。虽好事之家。仅有传者。而承疑习非。将 
丧道真。非夫圣人。曷为厘正。恭惟主上体大舜好生之德。玩神禹叙极之文。推锡福之良心。鉴慎疾之深意。出 
是古书。俾从新定。臣等各殚所学。博求众本。据经为断。去取非私。大抵世之传授不一。其别有三。有以隋巢 
元方时行病源。为第十卷者。考其时而缪自破。有以第五分上下卷。而撮诸篇之文。别增篇目者。推其本文。 
而义无取稽。是二者均之未睹厥真。各秘其所藏尔。今则考以素问九墟灵枢太素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并千金方及 
翼。说脉之篇。以校之。除去重复。补其脱漏。其篇第亦颇为改易。使以类相从。仍旧为一十卷。总九十七篇。 
施之于人。俾披卷者。足以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无待饮上池之水矣。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郎中臣 
孙奇。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陈孔硕序曰。予少时。母多疾。课医率不效。因自誓学为方。求古今医书。而穷其原。得所谓王叔和脉诀者。 
怪其词俚而指浅。更访老医。得脉经十卷。盖祖黄帝岐伯扁鹊经。以及于张氏伤寒论。条贯甚明。真王氏书也。 
验之乃建本。自是求之建阳书坊。绝无鬻者。板亦不存。嘉定己巳岁。京城疫。朝旨会孔硕董诸医。治方药。以 
拯民病。因从医学。求得脉经。复传阁本。校之与予前后所见者。同一建本也。乃知脉诀出。而脉经隐。医者不 
读。鬻者不售。板遂亦不存。今之俗医。问以王氏书。则皆诵脉诀以对。蜀人史堪以儒生名能医。其所着方书。 
脾胃条。引脉诀中语。而议之曰。此叔和知之而未尽也,予每叹曰。冤哉叔和。如史载之之工。尚引诀而罪经。 
余又何怪焉。因思今世俗医。知有朱氏伤寒百问。而不知有伤寒论。俗儒知诵时文。而不知诵经史。其过一律也。 
因取所录建本脉经。略改误文。写以大字。刊之广西漕司。庶几学人知有本原云。然恨无他本可校。以俟后之仁 
者。长乐陈孔硕。 
何大任后序曰。医之学以七经为本。犹儒家之六艺也。然七经中。其论脉理精微。莫详于王氏脉经。纲举目 
分。言近旨远。是以自西晋至于今日。与黄帝卢扁之书并传。学人咸宗师之。南渡以来。此经罕得善本。凡所刊 
行。类多讹舛。大任每切病之。有家藏绍圣小字监本。历岁既深。陈故漫灭。字画不能无谬。然昔贤参考。必不 
失真。久欲校正传之未暇。兹再承乏医学。偶一时教官。如毛君升李君邦彦王君邦佐高君宗卿。皆洽闻者。知大 
任有志于斯。乃同博验群书。孜孜凡累月。正其误千有余字,遂鸠工创刊于本局。与众共之。其中旧有阙文。意 
涉疑似者。亦不敢妄加补注。尚 
赖后之贤者。嘉定丁丑仲夏望日。濠梁何大任后序。 
赵希弁曰。脉经十卷。上晋王叔和撰。纂岐伯华佗等论脉要诀。 
吕复曰。脉经十卷。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本诸内经素问九灵。及扁鹊仲景元化之说。裒次而成。实医门之龟鉴。 
诊切之指的。自与近代仿托钤诀者不同。历岁既深。传授不一。各秘所藏。互有得失。至宋秘阁林亿等。始考证 
谬妄。颇加改易。意其新撰四时经之类。皆林氏所增入。陈孔硕何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