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谬妄。颇加改易。意其新撰四时经之类。皆林氏所增入。陈孔硕何大任毛升王宗卿辈。皆尝审订刊传。今不多见。 
近人谢坚白以其所藏旧本。刻于豫章。传者始广。 
袁表曰。西晋太医令王叔和作脉经十篇。凡十万一千余言。其首篇。论著人脉有三部。曰寸。曰关。曰尺。 
持脉之法。大都二十有四种。曰浮。曰芤。曰洪。曰滑。曰数。曰促。曰弦。曰紧。曰沉。曰伏。曰革。曰实。 
曰微。曰涩。曰细。曰软。曰弱。曰虚。曰散。曰缓。曰迟。曰结。曰代。曰动。次本其所主五脏六腑。阴阳荣 
卫。虚实逆顺。轻重从横。伏匿迟疾。短长射人。疾病所起。与其将瘥难已之候。其第二第三第六篇。着人脉本 
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五脏。曰肝为厥阴。心为手少阴。脾为足太阴。肺为手太阴。肾为足少阴。六腑。曰胆 
为足少阳。小肠为手太阳。胃为足阳明。大肠为手阳明。膀胱为足太阳。三焦为手少阳。十二经之外。又有奇经 
八脉。曰阳维。曰阴维。曰阳跷。曰阴跷。曰冲。曰督。曰任。曰带。因以各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同异。用 
为施治补泻之方。其第七篇。论著治病之法。大都有八。曰汗。曰吐。曰下。曰温。曰灸。曰刺,曰火。曰水。 
察人阴阳交并虚实生死损至。以合治法可否之宜。第 
四第五篇,决四时百病生死之分。本仲景扁鹊华佗所以察声色消息死生之理。第八篇。着杂病医宜。第九篇。平 
妇人童子。其末篇。有手检图二十一部。今观其文。则皆覆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三部二十四种。形证所属。 
无图可见。岂叔和所着。故有图。久不复传耶。乃宋臣林亿札割中。则称世之传授。其别有三。有以随巢元方时行 
病源。为第十篇。有以第五篇分上下。而撮全经之文。别增篇目者。亿曾据素问九墟灵枢太素难经甲乙仲景诸书。 
校其脱漏。仍为十篇以传。则知末篇传疑已久。亿但补正其文。而所谓手检图二十一部云者,直存旧目。无从考 
证耳。 
徐灵胎曰。王叔和着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晰。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其中旨趣。亦 
不能画一。使人有所执持。然其汇簇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愚按脉之为道。不过验其血气之 
盛衰寒热。及邪气之流在何经何脏。与所现之证。参观互考。以究其生克顺逆之理。而后吉凶可凭。所以内经难 
经。及仲景之论脉。其立论反若甚疏。而应验如神。若执脉经之说。以为某病当见某脉。某脉当得某病。虽内经 
亦间有之。不如是之拘泥繁琐也。试而不验。于是或咎脉之不准。或咎病之非真。或咎方药之不对证。而不知皆 
非也。盖病有与脉相合者。有与脉不相合者。兼有与脉相反者。同一脉也。见于此证为宜。见于彼证为不宜。同 
一证也。见某脉为宜。见某脉为不宜。一病可见数十脉。一脉可现数百症。变动不拘。若泥定一说。则从脉而证 
不合。从证而脉又不合。反令人彷徨无所适从。所以古今论脉之家。彼此互异。是非各别。人持一论。得失相 
半。总出不知变通之精义。所以愈密而愈疏也。读脉经 
者。知古来谈脉之详密如此。因以考其异同。辨其得失。审其真伪。穷其变通。则自有心得。若欲泥脉以治病。 
必至全无把握。学人必当先参于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说。而贯通之。则胸中先有定见。见后人之论。皆足以广我 
之见闻。而识力愈真。此读脉经之法也。(医学源流论) 
按丹州公医心方。引养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语。据此。叔和名熙。以字行者也。先友山本莱园(允) 
亦尝谓之。 
又按此书第三卷。称新撰者。叔和以素问诸经之文。有杂而难了。乃新抄事要者。四时经,盖隋志所载三部 
四时五脏辨诊色决事脉一卷是也。吕复以此二件。为宋臣所搀。误矣。先子曰。脉经第十卷。首标曰手检图三十 
部。明袁表校本。及沈际飞本。作二十一部。今阅之以气口一脉。分为九道。以论三阴三阳奇经之脉。其义未太 
明。且不及手三阳任督冲之六脉。知是不止其图。其文亦残阙。不可复寻绎焉。吴山甫云。手检图脉法。惟通融 
之士。能知能行。亦未知图与经文。既亡且缺也。 
〔脉诀〕宋志一卷 佚 
赵希弁曰。上题曰王叔和。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根据托者。然最行于世。朱子曰。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 
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宜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寸尺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指。然世 
之高医。以其赝也。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郭长阳医书跋) 
陈言曰。脉为医门之先。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为太素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 
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着。六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 
于覆瓿。正道翳于 辞。良可叹息。(三因方) 
王好古曰。陈无择云。王叔和脉诀,即高阳生剽窃。是亦后人增益者杂之也。何以知其然。予观刘元宾注本 
杂病生死歌。后比之他本。即少八句。观此八句。不甚滑溜。与上文书意叠、后人安得不疑。与本草朱书杂乱。 
素问之亡混淆。何以异哉。宜乎识者非之。继而纷纭不已也。(汤液本草) 
柳贯曰。脉诀熟在人口。宜谓叔和作。而不知叔和所辑者。脉经耳。当叔和时。盖未有歌括之比。疑宋之 
中世。始次为韵语。取便讲习。摭其条肆。而忘其根节者也。(脉经序) 
谢缙翁曰。称王叔和脉诀者。不知起于何时。惟陈无择三因方序脉云。六朝时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 
刘元宾从而和之。其说似深知脉经者。而于篇后。又自着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则无择盖亦未尝详读脉经者也。按 
脉经。论脉形状秘诀。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其言芤脉云。中央空两边实。又云。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寒虚相搏。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云。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脉诀乃以芤为七表之阳 
脉。仲景辨脉法云。脉浮大数动滑。阳也。脉沉涩弱弦微。阴也。而脉诀九道。以动为阴。七表以弦为阳。似此 
之误颇多。脉经则与仲景合。而经中第十卷。分上下中央为九道者。的然非歌诀九道之谓也。宋熙宁初。林亿校 
正脉经。序中于脉诀。未尝见称。陈孔硕序始云。脉诀出而脉经隐。愚疑脉诀。或熙宁以后人所作。是不可得知 
也。(脉经序) 
吕复曰。脉诀一卷。乃六朝高阳生所撰。托以叔和之名。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学人。通真子刘元 
宾为之注。且作歌括附其后。辞既鄙俚。意亦滋晦。今代王光国删其旧辞。而益以新语。既不出其畦迳。安能得 
乎本原。(医史沧洲翁传) 
王世相曰。诊候之法。不易精也。轩岐微蕴。越人叔和撰难经脉经。犹未尽泄其奥。五代高阳生着脉诀。 
假叔和之名。语多 牾。辞语鄙俚。又被俗学妄注。世医家传户诵。茫然无所下手。不过藉此求食而已。于诊视 
何益哉。(濒湖脉学引医开) 
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着脉经。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 
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濒湖脉学) 
按高阳生不审何代人。刘元宾熙宁元 间注此书。则知为宋以前人。而此书隋唐志并不着于录。且其辞理鄙 
俗。决非成于六朝时者。其称五代高阳生。近是。然亦未见何据。杨玄操八十一难经注。载王叔和脉诀云。三部 
之位。辄相去一寸。合为三寸。今本无此语。则其所引。别自一书。赵继宗儒医精要。论诊脉专主叔和脉诀。分 
各脏与左右手歌括之误。其言亦有理。 
〔刘氏(元宾)脉诀机要〕宋志三卷 未见 
自序曰。余窃窥百氏。滥肩九流。乃至医家。尤甚厉意。尝读黄帝难经。粗究玄理。八十一难之内。诊候者 
二十四首。详夫圣人用意。岂徒然哉。盖后之学人。浅识难量。罔得精粹。今辄于前代名流脉诀中。拣择当用者。 
乃成机要一部。虽言辞鄙陋。所贵从俗。使学人先晓径路。然后探难经之妙旨。是不难矣。 
赵希弁曰。脉诀机要三卷。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宁以后人也。 
刘 曰。刘元宾。字子仪。号通真子。主邵州郡邵阳县 
簿。(幼幼新书) 
王 曰。蜀人通真子注叔和脉经。已行于世。而其道未行。遂历湖汉江浙。亦未有目之者。及至淮之邵伯镇。 
旅于僧舍。亦然无闻于人。又将顾而之他。主僧闻之曰。子若不设肆。人谁之知。市有寺屋。吾给子器具。请试 
为之。既而医道大行。妻子具而家产丰。一日主僧将化。召其来前。密语曰。子前生在此。铺街凿井。今享此报。 
更宜积德。他生后世,又非今日之比也。言讫而化。(泰定养生论) 
安福县志曰。刘元宾连魁乡举。历任潭州司理。通阴阳医药术数。真宗试之。赐名通真子。所着有集正历。 
横天卦图。神巧万全方。注解叔和脉诀。伤寒论。洞天针灸经。 
按刘元宾自序。旧附于补注脉诀卷首。署曰西晋王叔和序。盖后人所妄改也。 
又按弟坚曰。刘元宾里贯。或为安福人。或为蜀人。然脉要秘括序。题云庐陵通真子。则二说俱非。或以其 
尝寓安福。而修县志者。误为土人也。其仕履。刘方明曰。主邵州邵阳县簿。又神巧万全方诸痢门云。熙宁四年。 
予亲老在邵阳。盖子仪初为邵阳主簿。而后任潭州司理矣。王中阳曰。至淮之邵伯镇。旅于僧舍,淮无邵伯镇。 
殊可疑尔。真宗试之赐名。是史书所未历见。医学源流。称自称通真子。似得其实。而子仪实非真宗时人。则县 
志所言亦不免差误也。 
〔通真子续注脉赋〕宋志一卷 未见 
〔补注王叔和脉诀〕三卷 存 
自序曰。夫医之道。元自于黄帝。流于卢人扁鹊。太仓华佗之徒。而派于皇甫士安张仲景王叔和之辈。为末 
也。习末而不求其源。使之疗疾。未见其生。惟见其死。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 
若然妄为之 
医。是不可也。予昔因母氏多病。积有年矣。学古之外。元慕此术。凡百家方书。罔不究览。晚得王叔和脉诀。 
观其词语。亦甚鄙俗。今之医者。多所诵习。然问之旨趣。则十有十。百有百。未有以知之元者,孰不知叔和之 
意。皆出于黄帝之书矣。小子不敏。辄因暇日。为之注解。大约多本八十一难经。及素问为词焉。故注或称经者。 
即难经尔。或曰。某论某篇者。即素问之篇目尔。二经之中。或无所证。则引他书。以释其义。若巢氏病源之类。 
是也。其叔和之语。有不甚稳者。亦略加改正。盖欲浅于医者。识究其源。而无虚虚实实之所。使人人用心医而 
无差尔。维时宋元 五年七月望日。通真子谨序。 
按僧幻云史记附标曰。通其子脉诀补注多异本。或题曰新刊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或曰增修注王叔和脉诀 
机要。俱各一册。脉要秘括。以五脏色脉为第一。补注脉诀。并脉诀机要。以诊候入式歌为第一。但脉诀机要诀。 
无诊候入式歌之题。据此宋志所载。似与此书不异。 
〔亡名氏王叔和脉诀发蒙〕艺文略三卷 佚 
〔李氏( )集解脉诀〕国史经籍志十二卷 未见 
〔张氏(元素)洁古注叔和脉诀〕国史经籍志十卷 存 
苍岩山人序曰。脉诀之书。其医家之入门也。洁古父子。世传医学。熟究方书。洞察脉理。随脉辨证。随证 
注药。兼集诸家之善。以释后学之疑。其用心亦良矣。江南医士。HT 所未睹。今虞成夫喜得兹本。不欲私藏。亟 
刻诸梓。推展活人之惠。其志尤可嘉。以HT 见洁古之有功于叔和。而虞又有功于洁古也。岂小补哉。 
〔戴氏(起宗)脉诀刊误集解〕二卷 存 
题词曰。六朝高阳生剽窃晋太医令王叔和脉经。撮其切 
要。撰为脉诀。蔡西山辨之详矣。世相因人相授。咸曰王叔和脉诀。既不能正其名。又安能辨其文之非。讹承惑 
固。是以罔觉。今刊其误。题曰脉诀。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先正其名也。窃取灵素内经。秦越人张仲景华佗王 
叔和。乃历代名医之书以证。又述诸家所解集长短。知我者其惟脉诀乎。罪我者其惟脉诀乎。 
吴澄序曰。医流鲜读王氏脉经。而偏熟于脉诀。诀盖庸下人所撰,其讹谬也。奚怪焉。戴同父儒者也。而究 
心于医书。刊脉诀之误。又集古医经。及诸家书为之解。予谓此儿童之谣。俚俗之语。何足以辱通人点窜之笔。 
况解书为其高深玄奥。不得不借易晓之辞。以明难明之义也。今歌诀浅近。夫人能知之。而复援引高深玄奥者为 
证。则是以所难明。解所易晓。得无类奏九韶三夏之音。以聪折杨皇华之耳乎。同父曰。此歌诚浅近。然医流仅 
知习此而已。窃虑因其书之误。而遂以误人也。行而见迷途之人。其能已于一呼哉。予察同父之言。盖仁人之用 
心如是。而着书其可也。临川吴澄序。 
朱升曰。愚久见此序。而未见其书。岁乙巳秋。得之于金陵郝安常伯。即借而传抄之。客子光阴有限。故不 
及全。而节其要云。 
徐春甫曰。戴同父名起宗。建业人。任儒学教授文学。以作圣为己功。谓医为性命之学。遂潜心以究内经之 
秘。撰五运六气之旨。刊脉诀之误。辟邪说正本源。诚有功于医者也。 
〔脉诀刊误附录〕一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脉诀刊误二卷。附录一卷。元戴启宗 
撰。启宗字同父。金陵人。官龙与路儒学教授。考隋书经籍志载王叔和脉经十卷。唐志并同。而无所谓脉诀者。 
吕复群经古方论曰。脉诀一卷。乃六朝高阳生所撰。托以叔和之名。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学人。通真子 
刘元宾为之注。且续歌括附其后。词既鄙俚。意亦滋晦。其说良是。然以高阳生为六朝人。则不应隋志唐志皆不 
着录。是亦考之未审。文献通考。以为熙宁以前人伪托。得其实矣。其书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