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邪放淫之意。又曰。业太素者。不必师太素。但师风鉴。风鉴精。而太素之说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隐行怪。无 
所不至。是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王士岂为之。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曰。诊脉以之治病。其 
血气之盛衰。及风寒暑湿之中人。可验而知也。乃相传有太素脉之说。以候人之寿夭穷通。智愚善恶。纤悉皆备。 
夫脉乃气血之见端。其长而坚浓者。为寿之征。其短小而薄弱者。为夭之征。清而有神者。为智之征。浊而无神。 
为愚之征。理或宜然。若善恶已不可知。穷通则与脉何与。然或得寿之脉。而其人或不谨于风寒劳倦。患病而死。 
得夭之脉。而其人爱护调摄。得以永年。又有血气甚清。而神志昏浊者。形质甚浊。而神志清明者。即寿夭智愚。 
亦不 
能皆验。况其他乎。又书中更神其说。以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财若干。父母何人。子孙何若。则更荒唐矣。 
天下或有习此术。而言多验者。此必别有他术。以推测而幸中。借此以神其说耳。若尽于脉见之。断断无是理也。 
此论俱为得矣。其命名之义。取之乎所谓质之始也。魏时亨王文洁以为张太素者精此术。而后世称之。殆未可信。 
盖太素脉之术。虽无裨于治法。以其托言于医流别编为一卷。附于诊法之后。 

卷二十一
明堂经脉(一)
属性:〔神农明堂图〕隋志一卷 佚 
〔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卷 存 
按是书每图随病候而设焉。附以人神及尻神。逐岁所在。雷火针法。药方数道。盖其根据托。成于明人之手者 
也。 
〔黄帝针灸经〕隋志十二卷 佚 
〔黄帝流注脉经〕隋志一卷 佚 
〔黄帝明堂偃侧人图〕(新唐志。作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隋志十二卷 佚 
〔黄帝针灸虾蟆忌〕隋志一卷 存 
〔按太医和气氏奕世所传。有黄帝虾蟆经轴子一卷。盖此书也。首举虾兔图。随月生毁日月HT 避炙HT 法(书 
中。蚀刺字。俱讹作HT HT 。)次载灸刺避忌法八门。其事虽似渺茫。非后人可为假托者也。考日中有乌。月中有 
虾兔。其说来尚矣。史龟策传曰。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淮南子精 
神训曰。日中有 乌。而月中有蟾蜍。又说林训曰。月照天下。蚀于詹诸。乌力胜日。而服于 礼。论衡顺鼓篇 
曰。月中之兽。兔蟾蜍也。其类在地。螺与 也。参同契曰。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生 
光。李善文选谢庄月赋注曰。张衡灵宪云。月者阴精之宗。积成为兽。象兔形。春秋元命苞云。月之为言阙也。 
两说。蟾 与兔者。阴阳双居。明阳之制阴。阴之倚阳。太平御览。引抱朴子曰。黄帝医经。有虾蟆图。言月生 
始二日。虾蟆始生。人亦不可针灸其处。 
据此则此书。当汉人所撰。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人图〕(唐志。无人字。) 隋志一卷 佚 
〔黄帝明堂经〕(宋志。作灸经明堂。)旧唐志三卷 佚 
〔黄帝内经明堂〕旧唐志十三卷 佚 
〔黄帝杂注针经〕旧唐志一卷 佚 
〔黄帝针经〕旧唐志十卷 佚 
〔明堂针灸图〕读书后志三卷 佚 
赵希弁曰。上题云黄帝。论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 
〔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宋史。无黄帝二字。)崇文总目一卷 佚 
〔岐伯灸经〕(宋史。作黄帝问岐伯灸经。)新唐志一卷 佚 
〔岐伯针经〕宋志一卷 佚 
〔黄帝岐伯针论〕艺文略二卷 佚 
〔扁鹊偃侧针灸图〕隋志三卷 佚 
〔扁鹊针传〕崇文总目一卷 佚 
〔子午经〕读书后志一卷 佚 
赵希弁曰。上题云扁鹊撰。论针砭之要。成歌咏。盖后人根据托者。 
〔涪翁针经〕佚 
后汉书郭玉传曰。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 
时而效。乃着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华氏(佗)枕中灸刺经〕隋志一卷 佚 
〔吕氏(广)玉匮针经〕(旧不着吕氏名。今据太平御览玉匮针经序录之。崇文总目。作金滕玉匮针经。 
吕博撰。)隋志二卷(旧新唐志。作十二卷。崇 
文总目。作三卷。)佚 
〔募 经〕佚 
皇甫谧曰。吕广撰募 经云。太仓在脐上三寸。非也。 
〔皇甫氏(谧)黄帝甲乙经〕(旧唐志。作黄帝三部针经。)隋志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旧唐 
志。作十三卷。)存 
宋志曰。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二卷。即甲乙经。 
自序曰。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 
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 
伊芳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 
本。非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其他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 
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重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 
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 
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 
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芳尹汤 
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办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 
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 
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 
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 
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 
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 
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后 
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 
晋书曰。皇甫谧字士安。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以着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后得风痹疾。因而学医。习 
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太平御览) 
王焘曰。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 
学人。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外台秘要) 
林亿等序曰。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艺文志。 
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 
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 
遂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 
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长少。脉之长短。血 
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 
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 
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简编脱落者已多。是使文本错乱,义理颠倒。世失其传。学之者鲜矣。唐甄权但修 
明堂图。孙思邈从而和之。其余篇第。亦不能尽言之。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令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经千金方 
及翼。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玉成缮写。将备亲览。恭惟主上圣哲衣冠文物。光辉上下。孝慈仁德。蒙被众庶。大 
颁岐黄。远及方外。使皇化兆于无穷。和气浃而充塞。兹亦助人灵顺阴阳明教化之一端云。国士博士臣高保衡。 
尚书屯田郎中臣孙奇。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上。 
四库全书提要曰。“甲乙经八卷。晋皇甫谧撰。是编皆论针灸之道。隋书经籍志。称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 
音一卷。梁十二卷。不着撰人姓名。考此书首。有谧自序。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 
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 
甘滦。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案此四字。文义未明,疑有脱误。今仍旧本录之。谨附识于此。)要皆浅 
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至为十二卷。(案至字。文义未明。亦疑有误。)云云。 
是此书乃裒合旧文而成。故隋志冠以黄帝。然删除谧名。似乎黄帝所自作。则于文为谬。旧唐经籍志。称黄帝三 
部针经十三卷。始着谧名。然较梁本多一卷。其并音一卷计之欤。新唐书艺文志。既有黄帝甲乙经十二卷。又有 
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兼袭二志之文。则更舛误矣。书凡一百一十八篇。内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篇。疾形脉 
诊篇。针灸禁忌篇。五 
脏传病发寒热篇。阴受病发痹篇。阳受病发风篇。各分上下经脉篇。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篇。各分上中下。实一 
百二十八篇。句中夹注。多引杨上善太素经。孙思邈千金方。王冰素问注。王惟德铜人图。参考异同。其书皆在 
谧后。盖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所加。非谧之旧也。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 
图三卷。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黄帝 
明堂三卷。又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杨元孙黄帝明堂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且节解 
章分。具有条理。亦寻省较易。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盖有由矣。” 
按弟坚曰。此书命以甲乙。未有详解。按杨玄操难经序。昔皇甫玄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外台秘要。引此 
书。其疟病中云。出庚卷第七。水肿中云。出第八辛卷。又明堂及香港脚中。并引丙卷。然则玄晏原书。以十干列。 
故以甲乙命名。隋志。黄帝甲乙经十卷。可以证焉。今传本并玄晏自序。作十二卷。盖非其真也。魏都赋。次舍 
甲乙。西南其户。李善注。甲乙。次舍之处。以甲乙纪之也。景福殿赋。辛壬癸甲。为之名秩。吕延济注。言以 
甲乙为名次也。此其义一尔。 
〔徐氏(悦)龙衔素钺并孔穴虾蟆图〕(旧新唐志。 。作针经二字。)隋志三卷 佚 
〔亡名氏杂针经〕隋志四卷 佚 
〔程氏(天祚)针经〕隋志六卷 佚 
〔亡名氏灸经〕隋志五卷 佚 
〔曹氏(阙名)灸方〕隋志七卷 佚 
〔秦氏(承祖)偃侧杂针灸经〕隋志三卷 佚 
〔偃侧人经〕隋志二卷 佚 
〔明堂图〕旧唐志三卷 佚 
〔徐氏(叔向)针灸要钞〕隋志一卷 佚 
〔张氏(子存)赤乌神针经〕(旧不着撰人名字。今据唐志订补。)隋志一卷 佚 
〔亡名氏明堂流注〕隋志六卷 佚 
〔明堂孔穴〕隋志五卷 佚 
〔明堂孔穴〕隋志一卷 佚 
〔新撰针灸穴〕隋志一卷 佚 
〔明堂孔穴图〕隋志三卷 佚 
〔偃侧图〕隋志八卷 佚 
〔偃侧图〕隋志二卷 佚 
〔明堂虾蟆图〕隋志一卷 佚 
〔针灸图要诀〕隋志一卷 佚 
〔针灸图经〕隋志十一卷注本十八卷 佚 
〔针灸经〕隋志一卷 佚 
〔十二人图〕隋志一卷 佚 
〔流注针经〕隋志一卷 佚 
〔曹氏(阙名)灸经〕隋志一卷 佚 
〔谢氏(阙名)针经〕隋志一卷 佚 
〔殷氏(元)针经〕隋志一卷 佚 
〔亡名氏要用孔穴〕隋志一卷 佚 
〔九部针经〕隋志一卷 佚 
〔释氏(僧匡)针灸经〕隋志一卷 佚 
〔亡名氏三奇六仪针要经〕隋志一卷 佚 
〔杨氏(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旧唐志十三卷 阙 
自序曰。臣闻星汉照回。□□分其澜□□巫 水□□□ 
□□□□□所以□□□□化通乾坤之气。象人之秀异。得□□□虽四体百节。必有攸系。而五脏六腑。咸存厥司。 
在于十二经脉□□纲领是犹玉绳分晷。而□者不□金□ HT 。而晦明是□。至于□□□财□□□□□□乃细而运 
之者广。言命则微而摄之者大。血气为其宗本。经络导其源流。呼吸运其阴阳。营卫通其表里。始终相袭。上下 
分□亦□□荣输□□□□□□相倾。躁静交兢。而昼夜不息。循环无穷。圣人参天地之功。测形神之理。贯穿秘 
奥。弘长事业。秋毫不遗。一言罕谬。教兴绝□仁被群有。旧制此经。分为三卷。□候交杂。窥察难明。支体□ 
经复兴八脉亦如沮漳沅澧□波于□汉丰 □ 分态于河宗。是以十二经脉。各为一卷。奇经八脉,复为一卷。合 
为十三卷焉。欲使九野区分。望□□□□□六音疏□变混□而归□且也□□□□□累气殊流合济无乖胜范□禀皇 
明。以宣后学。有巢在昔。而大壮成□栋字网罟犹秘以明离照其佃渔今乃成之。圣曰。取诸不远。然□□□□□ 
□□□□太素陈其宗旨。明堂表其□见。是犹天一地二。亦渐通其妙物焉。 
〔杨氏(玄操)撰注黄帝明堂经〕旧唐志三卷 佚 
〔亡名氏灸经〕旧唐志一卷 佚 
〔雷氏(阙名)灸经〕新唐志一卷 佚 
〔甄氏(权)针经钞〕(旧不着撰人名氏。今据崇文总目订补。)新唐志三卷 佚 
〔针方〕(旧不着选人名氏。今据唐书本传订补。)新唐志一卷 佚 
〔明堂人形图〕(同上)新唐志一卷 佚 
〔米氏(遂)明堂论〕(崇文总目。作朱遂。)新唐志一卷 佚 
〔孙氏(思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