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功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 
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赵希弁曰。黄帝素问。唐王冰注。冰谓汉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兼灵枢九卷。 
乃其数焉。先是第七亡逸。冰时始获。乃诠次注释。凡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今又亡刺法本病二篇。冰自号启 
玄子。(读书后志) 
陈振孙曰。唐太仆令王冰。注自号启玄子。案汉志。但有黄帝内外经。至隋志。乃有素问之名。又有全元 
起素问注八卷。嘉 中。光禄卿林亿。国子博士高保衡。承诏校定补注。亦颇采元起之说。附见其中。其为篇八 
十有一。王冰者。宝应中人也。(书录解题) 
沈作哲曰。王冰注素问叙气候。仲春有芍药荣。季春有牡丹华。仲夏有木槿荣。仲秋有景天华。皆月令历 
书所无。又以桃始华。为小桃华。王瓜生。为赤箭生。苦菜秀。为吴葵荣。戊寅元历皆有之。(寓简) 
刘完素曰。王冰迁移加减经文。亦有臆说。而不合古圣之书者也。虽言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既传于世。 
即文皆为 
墨字也。凡所改易之间。或不中其理者。使智哲以理推之。终莫得其真意。岂知未达真理。或不识其伪所致也。 
(原病式序) 
吕复曰。内经素问。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其师张公所藏。 
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 
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田艺蘅曰。素问王冰注。雷乃发声之下。有芍药荣。芍药香草。制食之毒者。莫良乎芍药。故独得药之名。 
所谓芍药之和具而御之。草谓之荣。与此不同。况今芍药。四月始荣。故知其伪也。又田鼠化为 。下有牡丹华。 
牡丹花也。一名百两金。一名鼠姑。广雅谓之木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此时虽当华。古人不重。始纪于晋。而 
盛称于唐。亦伪也。(留青日札) 
马莳曰。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混淆。 
汪昂曰。素问。在唐有王启玄之注。为注释之开山。注内有补经文所未及者。可谓有功先圣。然年世久远。 
间有讹缺。风气未开。复有略而无注者。 
四库全书提要曰。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 
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则素问 
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书经籍志。始着录也。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冰为宝应中 
人。乃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论以下。卷帙独 
多。与素问余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其刺法论。 
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按每 
篇注全本篇。第出于新校正。以为王冰者误。所注排决隐奥。多所发明。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 
以镇阳光。遂开明代薛己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于医理者矣。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志。并系失载。然又非本朝人所撰。藤原佐世编现下书目。在宽平中。时当唐季。则是书殆出于隋唐间人者欤。仍以着录焉。 
〔林氏(亿)素问补注〕(今本题云重广补注)宋志二十四卷 存 
表曰。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 札瘥。国家代有。将钦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次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艺伎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暗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腑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芳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顷在嘉 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人。俾之 
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寝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因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天禄琳琅书目曰。重修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函。十册。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孙奇高保衡校正。孙兆改误。按宋史艺文志。乃晁陈诸家着录。皆第称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而无重广补注之名。且书录解题。但称林亿高保衡承诏校定。并无孙奇之名。亦不言有孙兆改误之事。今本增入孙奇孙兆二人。则重广补注决死生。其验如神。所着有素问钩玄。仲景或问。诸药论。甚精。窦文正默幼从其子元学。荐之元世祖。而老不可征。诏有司。岁给衣米终其身。 
〔李氏(季安)内经指要〕佚 
吴澄序曰。医有内经。与儒家六经准。其三才之奥。诸术之源乎。然其辞古。其旨深。医流鲜能读。儒流谓非吾事。亦不暇读。何望其能采奥而究源也哉。吾兄李季安自为举时。博洽群书。纂事记言。细字大帙。堆案盈箧。余尝叹其用心之密。用力之勤。中岁从事于医。其心力之悉。又有加焉。所辑诸家方论。靡不该备。抑其末耳。若素问。若灵枢。若难经伤寒论。所谓医家六经者。融液贯彻。取素问一经。纲提类别。较然着明。一览可了。名曰内经指要。余夙嗜此经。每欲与人共论。而莫可令获见。此能不抵掌称快。而篇布 乎天下。俾观者有径可寻。有门可入。人人能读内经。而得其奥。而得其源。则于儒家穷理尽性之方。医家济人利物之务。其不大有所裨欤。季安应人之求。不择贵富。虽贫贱不能自存。必拯其危急。皇皇惟恐后。盖以儒者之道。行医者之术。此其实行也。非止善着书而已。(文集) 
〔罗氏(天益)内经类编〕佚 
刘 序曰。近世医有易列张氏学。于其书虽所不考。然自汉而下。则惟以张机王叔和孙思邈钱乙为得其传。其用药则本七方十剂而操纵之。其为法。自非暴卒。必先养胃气为本。而不治病也。识者以为近古。而东垣李明之。则得张氏之学人。而其论著治验。略见遗山集中。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一曰遇予言。先师尝教予曰。夫古虽有方。而方则有所自出也。均香港脚也。而有南北之异。南方多下湿。而其病。则经之所谓水清湿。而湿从下受者也。孙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则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则以所谓饮发于中。腑 于下。与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者。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于北。犹孙方施之南也。子为我分经病证而类之。则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凡三脱稿。而先师二毁之。研磨订定。三年而后成。名曰内经类编。敢望吾子序。夫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苟不于其所谓全书者。观其文而察其理焉。则未有识其真是而贯通之者。今先生之为此也。疑特令学人之熟于此。而后会于彼焉尔。苟为不然。则不若戒学人之从事于古方。而学人苟不能然。则不若从事古 
方者之为愈也。罗亦以为然。予闻李死今三十年。罗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文集)徐春甫曰。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潜心苦学。真积力久。居东垣门下十余年。尽得其妙。着有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行世(古今医统) 
〔朱氏(震亨)素问纠略〕一卷 存 
徐春甫曰。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浙之义乌人。自幼好学。日记千言。业举子。讲道入华山。拜许文懿公。一日。公谓以己疾久之。非精于医者弗能起。子多颖敏。其游艺于医而济人乎。于是丹溪复致力于医方。既而悟曰。执古方以疗今病。其势虽全。必也参之以素难。活泼权衡。乃能济世。遂出游求师。渡浙走吴。历南徐建业。皆无所遇。反还武州。闻太无先生。往拜之。数谒弗得接。求见愈 
笃。先生始接之。以刘张朱三家之书。为之敷扬其旨。彦修授教。而医益神。名益着。四方求疗者。辐辏于道。 
按证施方。录为医案可考。又着格致余论。致其秘云,(古今医统) 
〔滑氏(寿)读素问钞〕三卷 存 
仪真县志曰。滑寿世为许襄城人。当元时。父祖官江南。自许徙仪真。寿性警敏。学于韩说先生。日记千余 
言。操笔为文。词有思致。尤长于乐府。京口名医王居中客仪。寿数往叩居中。曰医祖黄帝岐伯。其言佚不传。 
世传者惟素问难经。子其习之。寿受读终卷。乃请于王。分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 
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钞而读之。自是寿学日益进。所向莫不奇中。 
按澹生堂书目。有滑氏素问注解三卷一册。想是同书。故今不揭出。 
〔汪氏(机)续素问钞〕三卷 存 
自序曰。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善其删去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于岐 
黄之学人不能也。但王氏所注。多略不取。于经文最难晓处。仅附其一二焉。然自滑氏观之。固无待于注。后之 
学人。未必皆滑氏。苟无注释,曷从而入首耶。爰复取王氏注。参补其间。而以续字弁之于首简。间有窃附己意 
者。则以愚谓二字别之。滑氏元本所辑者。不复识别。滑氏自注者如旧。别以今按二字。如此庶使原今所辑之注。 
各有分辨。或者或非。俾学人知所择焉。虽然。予之所辑。未必一一尽契经旨。而无 
所误。或者因予之误。推而至于无误。未可知也。谚云。抛砖引玉。亦或有补于万一云。正德己卯三月朔旦。 
祁门县志曰。汪机幼尝为邑诸生。母病呕。遂究心医学。凡岐黄扁仓诸遗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证奇疾。 
发无不中。名高难致。病者有听謦咳。顿喜遂瘳。所全活甚众。着有石山医案。医学原理。本草会编。素问钞。 
脉诀刊误。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伤寒选录。运气易览等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续素问钞九卷。明汪机撰。是编因滑寿素问钞。采王冰原注大略。因重为补录。凡所 
增入。以续字别之。九卷之中。分上中下三部。上四卷。中一卷。下四卷。其标目悉根据滑氏之旧。(存目) 
〔丁氏(瓒)素问钞补正〕十卷 存 
自序略曰。予被命守东嘉。夙夜只惧。勉修厥职,痛吾民往往误罹夭枉。故每自疚。乃召群医告曰。医者 
人之生命攸系。汝辈其知所慎乎。夫药之弗绩。术之弗精也,术之弗精。学之无本也。汝辈其尝学素问乎。曰。 
未也。奚为而弗学也。曰。病其言之隐赜也。其尝学素问钞乎。曰。未也。奚为而弗学也。曰。病其书之亥豕也。 
以故政暇。取其钞本。手自补正。以王氏注。有合于经者。亦并录之。使更相传录。择其子弟而诵习焉。犹恐其 
气运之难明。脉理之难晓也。因取五运六气主客之图。并诊家枢要。以附于后。庶几学人知所趣向。而吾民亦殆 
有赖矣。 
凡例曰。王注颇觉冗泛。今择取诸书增减。以附愚见。其有疑误。姑缺之以俟知者。一注释王氏颇详。因以 
为主。凡王注皆不名。滑氏则曰滑云。愚见则加圈以别之。一经 
文易晓者。一根据滑氏旧文。一五脏只详释一脏。余脏可以类推。 
休宁县志曰。丁瓒字汝器。西门人。丁氏自宋世业医。嘉靖初。丁绳以医名。子畜瓒。授其业。已藉数百 
缗欲与子。瓒谢归。医则奇中。人以仙目之。性好客。客常满。尝出五十缗。脱人于厄。书画有米倪风。年六十 
卒。 
四库全书提要曰。素问钞补正十二卷。明丁瓒编。瓒字点白。镇江人。嘉靖丁丑进士。官至温州府知府。初 
滑寿着素问钞。岁久传写多讹。瓒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复兼采王冰原注以明之。凡十二门。悉根据寿书旧例。又 
以五运六气主客图。并诊家枢要。附于后。(存目) 
〔吕氏(复)内经或问〕佚 
明史稿曰。吕复字符膺。鄞人。少孤贫。从师受经。习词赋。后以母患求医。遇名医衢人郑礼之于逆旅。遂 
谨事之。因得其古先禁方。及色脉药论诸书。讨求一年。试辄有验。自以为未精。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