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不相似也。内经不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邪盛而实。当写三法。或可以也。 
精夺而虚当补。将无他治欤。第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是以发汗 
吐下之别称也。向使此无彼。曷果例用欤。仲景治外感。分六经。别腑脏。亦尝发汗吐下也。而太阳有解肌。少 
阳则三禁。并病用刺法。岂无其故欤。子和亦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又曰。识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法疗 
十形。又何必知药性。求得法哉。岂子和真书。亡于金源氏之南迁。此特后人附会其说。而执迷妄意者。遂以卤 
莽之言。为的确之论。甚至认虚为实。假寒为燠。其于适事为故。与夫各安其气之说。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独 
无憾焉。 
按邵柏崖刊本。第六第七第八三卷。是也。子和受法于刘守真。药多用寒凉。金史并归潜志备述之。则是书 
出自子和。亦不可疑。朱彦修刘宗浓律以自家之说为后人所附会。殆属偏执。 
〔杂记九门〕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九卷。是也。 
〔撮要图〕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卷。是也。 
〔治病杂论〕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一卷。是也。 
〔三法六门〕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二卷。是也。 
〔治法心要〕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三卷。是也。据医史。是书系常仲明摭子和遗说。而录成者也。 
〔世传神效名方〕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五卷。是也。 
〔三复指迷〕一卷 佚 
〔张氏经验方〕国史经籍志二卷 佚 
〔李氏(杲)内外伤辨惑论〕医藏目录三卷 存 
自序曰。仆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讲诵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所延医。坦然不 
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十 
六年矣。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谓此书果行。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是亦仁人君子。济人利物 
之事。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仅力疾成之。虽未为完备。聊答 
尊师慈悯之志。师。宋文正公之后也。丁未岁重九日。东垣老人李杲明之题。 
四库全书提要曰。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金李杲撰。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人。尝以纳资得官。监济 
源税。案元砚坚作东垣老人传。称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则当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时年五十五。 
入元十七年乃终。故旧本亦或题元人。而元史亦加载方伎传也。初杲母婴 
疾。为众医杂治而死。迄莫知为何证。杲自伤不知医理。逐捐千金。从易州张元素学。尽得其法。而名乃出于元 
素上。卓为医家大宗。是编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别阴阳寒热有余不足。而大旨总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 
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虚人感冒。法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其阐发医理。至为深微。前 
有自序。题丁未岁。序中称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以长历推之。其书盖出于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 
〔脾胃论〕国史经籍志三卷 存 
元好问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 
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 
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 
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 
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 
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丁宁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 
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 
罗天益后序曰。黄帝着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 
而论之。为广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 
先生尝阅内 
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之道。内谷为宝。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冲和百脉。颐养神明。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或因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及喜怒悲愉。伤胃 
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则 动于体。而成痼疾。致真气 然而内消也。 
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乘侮土。乃立国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经禁病禁时禁 
之则。使学人如此病用此药。因心会道。溯流得源。远溯轩岐。吻合无间。善乎鲁斋先生之言曰。东垣先生之学。 
医之王道也。观此书可见矣。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 
四库全书提要曰。脾胃论三卷。金李杲撰。杲既着辨惑论。恐世俗不悟。复为此书。其说以土为万物之母。 
故独重脾胃。引经立论。精凿不磨。明孙一圭医旨绪论云。东垣生当金元之交。中原扰攘。土失其所。人疲奔命。 
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思伤脾。或以饥饱伤脾。病有缓急。不得不以急者为先务。此真知杲者也。前有元好问序。 
考遗山文集。有杲所着伤寒会要引一篇。备载其所治验,元史方伎传全取之。而此序独不见集中。意其偶有散佚 
欤。又有罗天益后序一篇。天益字谦父。杲晚年弟子。尽得其传。元砚坚东垣老人传。称杲临终取平日所着书。 
检勘卷帙。以次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者。即其人也。 
〔兰室秘藏〕国史经籍志三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兰室秘藏三卷。金李杲撰。其曰兰室秘藏者。盖取黄帝素问藏诸灵兰之室语。前有至元丙 
子罗天益序。在杲殁后二十五年。疑即砚坚所谓临终以付天益者。 
也其治病分二十一。门以饮食劳倦居首。他如中满腹胀。如心腹痞。如胃脘痛诸门。皆谆谆于脾胃。盖其所独重也。 
东垣发明内伤之类外感。实有至理。而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脾虚损论一篇。极言寒凉峻利之害。 
尤深切着明。盖预睹刘张两家末流攻伐之弊。而早防其渐也。至于前代医方。自金匮要略以下。大抵药味无多。 
故唐书许允宗传。记允宗之言曰。病之于药。有正相当。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自专。病即立愈。今人 
不能别脉。莫识病证。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疗病。不亦疏乎。其言。历代医家。传为名论。惟杲此书。载所自制诸方。动至一二十味。而君臣佐使。相 
制相用。条理井然。他人罕能效之者。斯则事由神解。不涉言诠。读是书者。能喻法外之意则善矣。 
〔活法机要〕医藏目录一卷 存 
〔医学发明)医藏目录一卷 存 
〔万愈方〕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医说辨惑论〕未见 
熊均曰。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先生。洁古老人之门弟也。金亡值元。遂为元人。著作甚多。惟有用药珍 
珠囊。脾胃论。内外伤辨。医学发明。五经活法机要。兰室秘藏。疮疡论。医说辨惑论等书。刊行。 
〔东垣试效方〕九卷 存 
砚坚序曰。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兵有法。良将不拘于法。药有方。良医不拘于方。非曰尽废其旧也。昔 
人因病制方。邪之微甚。人之虚实。莫不详辨而参酌之。然后随其 
六气所侵。脏腑所受。剂品小大。平毒多寡。适与病等。丝发不舛。故投之无不如意。后人不揣其本。而□其方。 
但曰此方治此病。幸而中者时有之。不幸而误者。固多矣。谚云。□方三年。无病不治。医病三年。无方可治。 
斯言□鄙。切中世医之病。东垣老人李君明之可谓用药不拘于方者也。凡求治者。以脉证别之。以语言察之。以 
内经断之。对证设方。其□如响。问有不合者。略增损辄效。盖病之变无第。君之方□□无穷。所以万举万全也。 
罗谦父受学其门。君尝而以□病所制方录之。其悉月增□益。浸以岁编。凡有闻于君者。又缀而为论。将板行以 
世。以广君之道。抑予闻李君教人。讲释经书之暇。每令熟读本草。川陆所产。治疗所主。气味之浓薄。补泻之 
轻重。根茎无用。华叶异宜。一一精究。初不以方示之。意盖有在矣。谦父不私所有。推以及人。善则善矣。李 
君教人之本意。殆不然也。君所着医学发明。脾胃论。内外伤辨。药象论等书。皆平日究心。将以惠天下后世者。 
必须合数书而观之。庶知君制方之旨。免泥而不通之患。若持此编。谓君之能尽在是。非李君望于后人也。至元 
三年立春后五日。邙城砚坚序。 
王博文序曰。东垣先生受学于易上老人张元素。真积力久。自得于心。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经。别脉。识证。 
处方而已。谓不明经。则无以知天地造化之蕴。不别脉。则无以察病邪之所在。气血之虚实。不识证。则不能必 
其病之主名以疗之。不处方。则何以克其必救。故先生每治人之疾。先诊其脉。既别脉矣。必断之曰。此药证也。 
则又历谓其难素诸经之旨。以明其证之无瘥。然后执□处方。以命其药味。君臣佐使之制。加减炮制之宜。或丸 
或散。俾病者饵之。以 
取其效。一洗世医胶柱鼓瑟。刻舟觅剑之弊。所以为一代名士者。以此也。今太医罗君谦夫。师先生有年矣。尽 
传其平生之学。亦为当世闻人。今将此方。厘为九卷。锓梓以传。不独使其师之术业。表见于世。□亦惠天下后 
学之士。俾获安全之利也。其用心之忠浓。诚可嘉尚。□为序其端。噫。先生此方。特立法之大□耳。不知变者。 
按以治疾。或有不效。则尤之曰。此制方之不精也。则误矣。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又 
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吾于此书亦云。 
先生姓李氏。讳杲。字明之。东垣其自号云。至元十七年岁次庚辰清明后二日。通议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 
东鲁王博文序。 
按明初吴县倪维德校订是书。刊行于世。见医史朱右。敕山老人传。及明史本传。 

卷五十一
方论(二十九)
属性:〔赵氏(大中)风科集验名方〕(旧阙撰人名氏。验字作论。今据读书敏求记补订。)国史经籍志二十八卷 阙 
赵素序曰。夫方者。乃九州风物之宜。治病之方也。上古大圣人帝羲帝农帝轩。忧患后世生灵之疾苦。所以 
作也。曰方。曰法。曰术。乃雷公巫彭之所授也。上自周秦。下及唐宋。皆以风论为首。诸科为亚。其次方书。 
偏曲阔略。未可以为后世法则也。予云游三十载。仿佛半天下。历江湖。省蛮蜀之药。适幽云。晓羌戎之剂。齐 
楚不同。夏丽各异。居方隅未可言有所得也。谚云。不愿为相者。可以为医。非谙于病者。难以知药。噫。医非 
细事。可知五行万物之数之气之味之性用。方剂始可为据也。故将耳闻目见。得效作验者。书为十集。目之曰风 
科集验名方。实非利禄之学。以备国家无疆之地。资医药夭横之急尔。时岁在昭阳赤奋若。仲夏着雍敦祥朔旦。 
大元 特赐虚白处士河中心庵赵素才卿敬题。 
大元诸路覆实官安庆光华序曰。予世居恒山。幼适欠州。太祖亲差驰 。燕然覆天下材谷。每于致知格物。 
恨未究底蕴。奉遇吾师明阳先生朝经暮典。温故知新。乃至医卜道释。儒农工商。技艺罔不传习。目若权衡。手 
如刀尺。未有不知其要略者。岁庚子间。又会心庵。乃明阳嗣法之子。至 
丙午岁。蒙恩特赐皇极道院。赐号虚白处士。来镇阳也。予一日中酒风。吐血数碗。诸医不救。处士用一物解之。 
不三日保康。翌日亲谒。诘其所处之方。遂出示一书。题曰风科经验名方。通乎圣惠。乃北京太医赵大中奉敕编 
修。值金乱遁于吴山。有车怀赵子中。传习湮没其本。虚白处士涉于荆湖间。获元本失其序引。岁丙申挟策。归 
明大元。复居恒山。仕宦名家。凡有中风者。治之不逾月而痊愈。奚可数焉。予怜其编缉诸风未备者。补缀完美。 
不揆荒芜而序。其笔汗之劳。使疾人不置拐杖。而复登车上马。天下万世。有赖不为细事矣。 
左斗元序曰。先正有言。达则愿为良相。不达愿为良医。医固非良相比也。然任大责重。其有关于人之休戚 
则一也。医岂易书哉。医之良。非医之良也。方良也。元贞丙申夏。官医提举刘公君卿访予沙羡寓舍。出示虚白 
赵处士所着风科一编。曰。此济世奇书也。然传愈久。讹愈多。盖不特以一亥为三家而已。知君平日爱人以德。 
有志活人。敢以校雠为请。予不敏。载念自幼多疾。视人之疾。犹己之疾。今既不得如王 陆宣公。达以行其志。 
独不能推二公当时辑秘要裒集验方之心。以淑诸人乎。遂不复辞让。乃研精披究。于是取素问。灵枢。难经。中 
藏巢源。千金。外台。圣惠。医说等书。及南北经验名方。并说文本书。逐一参订。讹者正之。脱者补之。复者 
削之。舛者窜之。略者增之。疑者缺之。又取经子史集。古今圣贤。名医治风药品。治理制度。动风食忌。列于 
前。庶成全书。门类七十有七。今增广一百六十有五道。计二百四十二类。元方六百三十二。今续添一千三百四 
十七道。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每 
类则取圣贤议论。病证源流。或脉法针法灸法备载篇首。使览者即了然于心目之间。其愿为良医者。皆有所根据。 
察脉以验病。遵方而用药。可以已疾。而免医误之诮。乃予之深愿。亦刘公相属之盛心。是书也。予朝斯夕斯。 
疲精竭神。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