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氏无此加减故详录之) 
又曰。霍乱吐利已。服理中四逆四顺热不解者。竹叶汤主之。 
(与竹叶石膏汤方不同) 
又曰。毒冷霍乱。吐利烦呕。转筋。肉冷汗出。手足指皆肿。喘息 
垂死绝语音不出。百方不效。脉不通者。服人参汤。取瘥乃止。随吐。续更服勿止。并灸之。 
又曰。老人羸劣。冷气恶心。饮食不化。心腹虚满。拘急短气。霍 
乱呕逆。四肢厥冷。心烦气闷。流汗。扶老理中汤。原系理中散。常服 
以蜜为丸。 
又曰。霍乱四逆。吐少呕多者。附子粳米汤主之。 
又曰。妇人霍乱。呕逆。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 
吐涎沫。可服小青龙汤。涎沫止。次治其痞。可与甘草泻心汤。 
又曰。中热霍乱。暴利心烦。脉数。欲得冷水者。以新汲并水顿 
服一升。 
又曰。凡霍乱。灸之或未能立瘥。终无死忧。不可逆灸。或但先 
下后吐。当随病状灸之。雍曰。治霍乱之法。惟千金要方最为详备。 
除以前录外。尚有霍乱余症。及转筋危症等十六法。灸法十八法。当参同用之。 
活人书曰。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躁。四 
肢逆冷。汗自出。两脚转筋。宜服香薷散。须井中沉令极冷。顿服之。 
乃效。雍曰。香薷、浓朴、 豆。皆古人治霍乱要药。故此药为有理。 
中暑霍乱。惟纳冷水饮则不复吐逆。时有以新汲水服理中丸。亦佳。灵苑方煮良姜末。沉令极冷服。皆宜冷服。 
问曰。传信载柳州尝得干霍乱。吐之愈。诸家未见有言干霍乱 
者。有之乎。雍曰。有之。第当时不能究其说。真言少伪耳。近世之 
人。尤不知也。霍乱者。五乱之一也。皆作吐利。无干而不吐利者。其 
不吐利者。乱气也。按灵枢经五乱之症。惟乱于肠胃一症名霍乱。故 
作吐利。其余四症。皆不作吐利。只谓之乱气。柳州之疾。盖乱气干 
心之症。非霍乱也。谓为干霍乱者虽谬。然尚不失为五乱之一。今则 
无复知乱气之名矣。 

卷十七
虚烦七条
属性:孙真人曰。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 
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热也。不可下。 
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难救也。此虚烦。但 
当用竹叶汤。若呕者。以橘皮汤一剂。不愈。为可重辨也。此法宫泰 
数用。甚效验。伤寒后虚烦。亦服此汤。 
活人书曰。王叔和云。有热不可大攻。攻热者则寒起。正宜服竹 
叶汤。 
仲景曰。伤寒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雍曰。千金方竹叶汤有二方。霍乱热不解者。用竹叶汤。与竹叶 
石膏汤方不同。若里虚烦不可攻者。当以竹叶汤。与前所说虚烦症 
同。当用之。即仲景竹叶石膏汤也。 
雍曰。王仲弓云。凡似伤寒症有五。一曰 。二曰湿。三曰 。四 
曰霍乱。五曰虚烦。以上四症见仲景论。独虚烦始于孙氏。 
庞氏曰。虚烦似伤寒。身亦热而烦躁。头不痛。身不疼。脉不数 
者。宜竹叶石膏汤主之。兼治中 吐逆。脉滑数者。 
又曰。虚烦。或呕逆吐。脉弦细芤迟。手足微寒。胸寒者。橘皮汤主之。兼治暴寒下利。只用生姜橘皮二物。水煎。 

卷十八
伤寒温疫论一条
属性:雍曰。伤寒时气。症类亦多。或名伤寒。或名温病。或曰时行。或 
曰温疫。或曰温毒。或以为轻。或以为重。论说不一。益令人惑。大抵 
其病往往有一种实时发者。必轻。经时而发者。必重也。且如伤寒一 
病。仲景以为冬伤于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盖初感即发。无蕴 
积之毒瓦斯。虽为伤寒。而其病亦轻。 
仲景又曰。不即病。寒毒藏于肌 
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是则既伤于寒。又感于温。两邪 
相搏。合为一病。如人遇盗。又有同恶济之者。何可支也。故伤寒冬 
不即发。遇春而发者。比于冬之伤寒为重也。又有夏至而发者。盖寒 
毒浅近在肤腠。正气易胜。故难久留。是以即发。其毒稍深。则入于 
肌肉。正气不能胜。必假春温之气开疏腠理。而后可发。是以出为温 
病。又其毒之盛者。经时既久。深入骨髓。非假大暑消烁。则其毒不 
可动。此冬伤于寒。至夏为热病者。所以又重于温也。故古人谓冬伤 
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甚者夏至以后发为暑病也。此三者。 
其为伤寒。本一也。惟有即发不即发之异。随脉变动。遂大不同。又 
有冬不伤寒。至春感不正之气而病。其病无寒毒之气为之根。虽名 
温病。又比冬伤于寒。至春再感温气为病轻。然春温冬寒之病。乃 
由自感自致之病也。若夫一乡一邦一家皆同息者。是则温之为疫者 
然也。非冬伤于寒自感自致之病也。盖以春时应暖而反寒。夏热反 
凉。秋凉反热。冬寒反暖。气候不正。盛强者感之必轻。衰弱者得之 
必重。故名温疫。亦曰天行时行也。设在冬寒之日。而一方一乡一家 
皆同此病者。亦时行之寒疫也。大抵冬伤于寒。经时而后发者。有寒 
毒为之根。再感四时不正之气而病。则其病安得不重。如冬病伤寒。 
春病温气。与夫时行瘟疫之类。皆无根本蕴积之类。才感即发。中人 
浅薄。不得与寒毒蕴蓄有时而发者同论也。惟温毒一病。既非伤寒。 
又非温病。乃在冬时表尝感寒。先感冬温不正之毒。后复为寒所折。 
肤腠闭密。其毒进不得入。退不得泄。必假天气暄热。去其外寒。而 
后温气得通。郁积既久。毒伤肌肤。故斑如锦文。或烂为疮。而后可 
出。仲景曰。其冬有非节之暖。名为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谓 
此温毒也。亦有所感轻浅则易出。所感深重。则非节之暖。人人皆 
感。故每为疫。其实先温后寒。所以与伤寒大异。然而时之气有正有 
不正。何也。大论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秋气冰冽。此 
则四时正气之序。所谓四时正气之病也。 
又曰。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 
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 
气。是谓不正之气毒伤人者也。雍论伤寒名例。已见于初卷。今辨析 
时行温疫。详言着于篇下。 

卷十八
温病六条
属性:雍曰。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为别一种病。不思冬伤于寒。 
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 
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 
素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 
为病温。此皆谓伤寒而成温者。比之伤寒热病为轻。而比之春温之 
疾为重也。其治法与伤寒皆不同。或有冬不伤寒。至春自伤风寒而 
病者。初无寒毒为之根源。不得谓之伤寒。第可名曰温病也。又或有 
春天行非节之气中人。长幼病状相似者。此则温气成疫也。故谓之 
瘟疫。瘟疫之病。多不传经。故不拘日数。治之发汗吐下。随症可施 
行。其不伤寒。至春触冒自感之温。治与疫同。又轻于疫也。或曰。春 
时触冒自感之温。古无其名。何也。曰。假令春时有触冒自感风寒而 
病。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者。既非伤寒。又非疫气。不因春时温气 
而名温病。当何名也。如夏月之疾。由冬感者为热病。不由冬感者为 
暑为 。春时亦如此也。活人书葳蕤汤方云。治风温。兼疗冬温。及 
春月中风伤寒。即其药也。曰。何以辨其冬感春感之异。曰。但传经。 
皆冬感也。皆以伤寒治。不传经者。皆春感也。皆以温气治之。今于 
诸家方论下别而言之。庶几易明。然春温之病。古无专治之法。温疫 
之法兼之也。 
活人书曰。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 
者。为温病。盖由春温暖之气而发也。雍曰。此谓伤寒之温也。即素 
问所谓凡病伤寒而成温病者是也。其治与伤寒同。故朱氏自注曰。 
非徒温疫也。 
又曰。治温病。与冬月伤寒夏月热病不同。盖热轻故也。雍曰。 
此谓春温非伤寒者。若伤寒成温。则其热轻于热病。而重于冬月伤 
寒也。盖冬月伤寒。为轻。至春发为温病。为重。夏月热病。为尤重 
也。朱氏注曰。春秋初末。阳气在里。其病稍轻。纵不用药治之。五六 
日亦自安。即此推之。则此春温之病。乃谓非伤寒成温者。 
又曰。升麻汤解肌汤最良。热多者。小柴胡汤主之。不渴。外有 
微热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也。烦躁发渴。脉实。 
大便闭塞者。大柴胡微利也。虚烦者。竹叶汤。次第服之。此治春温 
之法。其伤寒成温者。并根据伤寒治之。治温疫之法。并同春温。而加 
疫药也。 
又曰。一岁之中。长幼疾多相似。此温疫也。四时皆有不正之 
气。春夏亦有寒凉时。秋冬亦有暄暑时。人感疫疠之气。故一岁之 
中。病无长幼。悉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老君神 
明散、务成子萤火丸、圣散子、败毒散主之。雍曰。此谓春温成疫之 
治法也。若夏暑成疫。秋瘟成疫。冬寒成疫。皆不得同治。各因其时 
而治之。况一岁之中。长幼疾状相似者。即谓之疫。如疟利相似。咽 
喉病相似。赤目相似。皆即疫也。皆谓非触冒自取之。因时行之气而 
得也。 
又曰。春应暖而凉气折之。则责邪在肝。升麻解肌汤主之。夏应 
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射干汤、半夏桂枝甘草汤选用之。秋应 
凉而反大热抑之。则责邪在肺。温热相搏。民多病疟。宜白虎加苍术 
汤。煎茵陈汤调五苓散。冬应寒而反大温抑之。则伏寒变为温。宜葳 
蕤汤。土无正名。因火而名。当随其经而取之。此又治四时温气之 
法。温疫皆同治也。 

卷十八
风温温毒四条
属性:千金方曰。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 
状不仁。默默欲眠。下之者。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加烧针者。 
则耳聋难言。但吐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宣服葳蕤汤。活人书 
曰。脉尺寸俱浮。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欲 
收。嘿嘿但欲卧者。风温也。病患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 
则发风温。主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 
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若惊痫。目乱无精。 
治者复发其汗。如此死者。医杀之也。活人书曰。风温不可发汗。宜 
葳蕤汤。风温身灼热者。知母葛根汤。风温加渴甚者。栝篓根汤。风 
温脉浮。身重汗出。汉防己汤。 
活人书曰。初春病患。肌肉发斑瘾疹。迹如锦纹。或咳心闷但呕 
者。此名温毒也。温毒发斑者。冬时触冒寒毒。至春始发。病初在表。 
症如伤寒。或已发汗吐下而表症未罢。毒瓦斯不散。或发斑。黑膏主 
之。(成疮者自作疮毒治。不可用黑膏。)又有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 
气。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 
发。则肌肉斑烂。瘾疹如锦文。内攻心闷。但呕清汁。葛根橘皮汤主 
之。雍曰。不必初春春夏。皆发其斑。与伤寒不同。瘾疹如锦文而不 
作疮烂者是也。其发疮脓烂者。实时行热毒豌豆疮也。二者初症。皆 
先有表证如伤寒。又有瘾疹赤白二种。初无表症。暴感温气而作。其 
毒轻浅。风尸之类也。又有一种遍身如锦。初亦无表症。暴感而作。 
如丹如疹。其毒亦轻。皆详见小儿疮疹后斑疮瘾疹论辨中。 
雍曰。仲景言风温温毒二症。又与二说不同。仲景之言曰。伤寒 
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 
根据后坏病症而治之。若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过于风。变为风 
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此 
乃伤寒后四种坏病。此病最为重也。又非但前所谓风温温毒而已。 
其用药亦当不同。然则仲景所言。伤寒坏病、中风、温毒也。诸家所 
言者。冬春自感风温温毒也。其治之轻重。不得不异也。四种坏病 
中。又有湿温一症。见第八卷不可汗门中。 
雍曰。天行温疫。虽症不多。用药亦多端。如千金方言辟温疫 
气。并断温疫相染诸方。及千金翼弹鬼丸、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 
萤火丸等方。前人虽尝选用。更尝缺省。收其遗逸用之。大抵治疫尤 
要先辨寒温。然后用药。取阴阳表里之在伤寒也。故庞安常又述其 
治寒疫诸方。盖以赤散、解圣散之类。皆宜治寒疫。若施之瘟疫。则 
益热矣。 

卷十八
伤寒相似诸症十四条
属性:雍曰。活人书论痰症、食积、虚烦、香港脚四者。皆与伤寒相似。而 
实非伤寒。医者见其发热恶寒。多作伤寒治之。因兹夭横甚多。故特 
立此名。使览者知其非伤寒也。雍取此论而广之。然虚烦一症。已置 
之前卷者。仲景言病。有本是霍乱。今是伤寒者。孙真人言伤寒后虚 
烦。故以霍乱虚烦二病次于前卷 湿 之后。今独取朱氏之说。继 
之以疮毒。虫毒、溪水、瘴雾诸症类伤寒者。皆当辨症而后用药也。 
活人书曰。病有憎寒发热者。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膈痞满。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而头不疼。项不强者。此为有痰也。虽类伤寒。 
但头不疼。项不强为异。宜服柴胡半夏汤、金沸草散、大半夏汤。若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用瓜蒂散吐之。古法服瓜蒂散用一钱匕。药 
下便卧。欲吐且忍之。良久不吐。以三钱匕。汤二合和服。以手指 
之。便吐。不吐。复稍增之。以吐为度。若吐少病不除。明日如前法再 
服之。但不可令人虚也。药力过时不吐。饮热汤一升以助药力。吐 
讫。便可食。无复余毒。若服药过多者。饮水解之。雍曰。凡吐后。须 
服糜粥二三日。忌生冷油腻物。 
又曰。头疼脉数。发热恶寒。而身不疼痛。左手脉平和者。食积 
也。虽类伤寒。而左手人迎脉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