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前3世纪前期小亚的一个叫拉里库斯的奴隶主的铭文中说:“无论 

在他的地产上还是在城市里,他的牲畜和奴隶一样免税”。这个奴隶主 

在农村的地产上和城市里都有很多奴隶,别人家的牲畜和奴隶不能免 

税,而他家的则可以免税。安条克四世(公元前215—前163年)时的一 

个叫狄奥尼修斯的大奴隶主竟能派出一千名奴隶各持一个价在1000德拉 

克马以上的银盘去参加庆典队列。这说明古老的奴隶制度在塞琉古王国 

时被延续了下来。 

     ③国家的财政收入。塞琉古王朝是个多种族、部族、部落的国家。 

这个国家对不同的居民视其在国家的地位课以不同赋税。塞琉古王国支 

配下的各小国的居民、部落和城市的居民都要以货币或实物和货币、实 

物二者兼用向国家缴纳贡赋。除贡赋外,国王还征收什一税和其他捐税 

 (如向进贡城市征收田赋)。此外,城市、部落、个人还要按不同场合 

向国王奉献珍贵礼物。另外,国家还有一个收入来源是间接税,如签订 

换货契约时的契税、盐税、关税等。关税不仅在国境上征收,而且在商 

道、过河渡口、海港等地征收。各种赋税对臣民是繁重的负担。塞琉古 

王朝不采用包税制,王室的行政机关也不直接征收贡赋和其他捐税。负 

责征税的是地方政权如市政管理局、部落首领等。 

     塞琉古王朝掌握着铸造金币和大型银币的垄断权,铸币采用雅典衡 

制。 

     除了国家的经济收入外,国王还有自己的私人经济,王室土地由缴 

纳实物租的王室农民耕种,此外自然财富如小亚细亚的矿山、叙利亚的 

森林、采石场等方面的收入也归国王的私人收入。 

     塞琉古王朝和国王对许多珍贵物品的取得是以战利品形式。对罪犯 

罚款和没收财产等形式取得的。所以,国家和国王掌握着巨额的财富。 


… Page 52…

                       四、公元前8至前3世纪 

                            印度的经济发展 



     在古代,印度一词泛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从印度的历史发展看, 

古代有以下几个发展时代值得注意:其一是哈拉巴文化时代,这个时代 

的中心区域在印度河流域,许多城市和村落的青铜文化遗址分布在以印 

度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从时间上考察,这时大约为公元前2300— 

前1750年左右。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并且已出现了奴隶制城邦。 

其二是早期吠陀时代。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圣书,共四部。其中《梨俱吠 

陀》是最古老的一部,《梨俱吠陀》所反映的大约为公元前1500至前900 

年的社会状况,史称早期吠陀时代。其三是后期吠陀时代。在雅利安人 

的四部圣书中,《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三部书 

编纂较晚,大约反映公元前900至前600年的社会状况,史称后期吠陀 

时代。本书所要谈的印度的经济发展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 



                      1。后期吠陀时代的经济发展 



     后期吠陀时代,在时间上约为公元前900至前600年。这时期雅利 

安人从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向东南扩展达到恒河,朱木拿河之 

间,并逐渐进入整个恒河流域。其活动中心为恒河、朱木拿两河中间地 

带和恒河中游。在这里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混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文 

化因素,推动了社会发展。 



      (1)铁器普遍使用与社会经济发展 

     次大陆居民何时使用铁器,学者们是有分岐的。如有的学者认为“次 

大陆的早期铁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有的学者则认为“铁 

器工艺知识是在公元前5世纪随着波斯人入侵传入印度的”①。然而, 

近年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次大陆早期铁器时代约在公元前 12世纪左 

右。如阿特兰吉克拉是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铁器有锛、匕首、锄、 

                           14 

钳子、矛头、鱼钩等,碳 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1025±110年。在现在 

印度中央邦的埃兰黑红二色陶器文化层发现了与其共存的两件铁器,经 

   14 

碳 测定年代分别为公元前1265年和前1040年。在南印度占优势的达 

罗毗荼人也已掌握冶铁技术。近年在迈索尔、赖丘尔等地考古发现了铁 

制的斧、锹、锛、短剑等。从通伽巴德腊河流域的哈卢尔看,南印度早 

期铁器开始约在公元前1105年②。 

     铁器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印度在公元前 

1000—前600年及其以后铁器才普遍使用的。近年在恒河上游密拉特附 

近发现了冶铁遗址,出土了公元前9—前8世纪的铁矿和熔渣。《阿闼婆 

吠陀》也常常提到“黑金属”——铁。这都说明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值 

得注意的是,铁器的普遍使用几乎是同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的扩张,开 

拓同时发生。 

     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发展。首先农业生产向前 

迈进了一大步。农业生产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农业 

生产工具较前进步:早在哈拉巴文化时代已出现了犁,不过那时耕田时 


… Page 53…

使用的是安着燧石犁头的轻犁,或使用木犁。牛已被用于耕田。到公元 

前9至前6世纪的后期的吠陀时代,采用了先进的犁耕技术,《耶柔吠 

陀》反映,当时耕作采用了铁犁头,使用6至12头耕牛牵拉的重犁。这 

种重犁的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而且有利于深耕。其二, 

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雅利安人的农业经营发生了变革,从主要种植大 

麦、小麦改变为大量种植需要精耕细作的水稻。随着雅利安人在恒河流 

域的大量开垦、定居,次大陆出现了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其三,农业在 

其他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进步,如在修建水利灌溉工程方面,在农田上 

开沟作畦,以抗旱排涝。在作物品种上,这时棉花已大量种植,《阿闼 

婆吠陀》还提到了甘庶。《百道梵书》说农业生产过程有:耕地、播种、 

收割、打谷等。 

     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饲养马、牛等大牲畜,开始 

饲养大象作为运输畜力。 

     吠陀圣书中提到了木匠、织工、铁匠、陶工利其他工匠。《耶柔吠 

陀》中提到的许多手工业中,最受尊敬的是铁匠。雅利安人这时已能制 

造船舶。 

     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交换也发展了起来。铁器、 

陶器是主要商品。交换常常以物易物,有时则以牛为货币。公元前7世 

纪恒河平原上已开始使用铸币,其中有的是商人行会、有的是部落行政 

当局发行的。铸币的形式和重量都不统一,钱币的一面有冲压印记。《百 

道梵书》、《森林书》等著作中提到被称为“帕拉达”、“尼什卡”等 

贵金属货币。《阿闼婆吠陀》中咒语有商人祈求诸神保祐生意兴隆的善 

咒和诅咒同行竞争者的恶咒,并说经商是有利可图的事业。 

     在商业交换中,恒河水道成了天然商路,水路的汇合处就成了商业 

和手工业的中心,并逐渐发展为早期的市镇或城市。早期的城市是一些 

交易市场,有的城市则是从筑有堡垒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有些是较大的 

部落行政当局的都城。 



      (2)奴隶制的发生与国家形成 

     早在早期吠陀时代奴隶已开始发生。奴隶制是伴随雅利安人对土著 

居民的征服而产生的。雅利安人称土著居民为“达萨”或“达休”,并 

不断对“达萨”进行战争。在战争中战俘逐渐沦为奴隶,于是“达萨”、 

 “达西”分别成了男女奴隶的名称。除了战俘奴隶之外,还有因负债、 

赌博沦为奴隶的。 《梨俱吠陀》提到奴隶被作为礼品赠送的情况,如有 

的一份礼品是100名男奴,有的是50名女奴。奴隶制虽然产生,但社会 

的主要劳动者仍是部落、氏族成员。 

     到了后期吠陀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次大陆战争更加频繁、 

规模扩大等等因素,奴隶制有了发展。当时奴隶来源有:战俘奴隶、家 

生奴隶、买卖来的奴隶、赌博赢来的奴隶、受赠赐得来的奴隶等等。《爱 

陀利亚梵书》曾说国王有次赠给一个婆罗门一万名女奴。虽然这个数字 

是夸大的,但也说明奴隶制在发展之中。当时的战争不仅在雅利安与土 

著人之间进行,雅利安各部落之间也进行着战争,因此“达萨”中也有 

雅利安人。而且,随着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的扩张,这一地区的奴隶制 

也在逐渐地产生和发展之中。这时的奴隶是主人的财产,处在主人绝对 


… Page 54…

支配之下,没有任何财产。总之,在后期吠陀时代奴隶不仅数量上较前 

增加,奴隶制发生发展的地域范围也扩大了,奴隶的来源的途径也较前 

为多。 

     后期吠陀时代是古代次大陆国家产生的时代。随着阶级的产生,反 

映在政治领域内则是部落军事民主制的组织为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所代 

替。反映了公元前8至前7世纪次大陆北部历史轮廓的史诗《罗摩衍那》 

表明,部落军事首领逐渐转化的“罗闇”(王)。王位可以世袭,“王” 

的权力不断扩大,到《罗摩衍那》时代有一些较大的部落联盟发展为部 

落国家。随着这种发展,部落民众大会“萨米提”的权力逐渐失去,长 

老会“萨巴”转化为供国王咨询的贵族组织,军事领袖的亲兵转化为国 

王左右的文武官吏。 

     公元前7世纪以后,次大陆从印度河上游到恒河中游地区出现了一 

些以初步发展的城市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如:犍陀罗、居楼、般阇罗、 

迦尸、克迦耶、马德拉、鸟希纳拉等。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统 

治地区。 



      (3)“瓦尔那”种姓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瓦尔那”制度萌发于早期吠陀时代,后期吠陀时代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阶级分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并对印度的社会结 

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瓦尔那”一词梵文原义为色,与居民的肤色差别有关。所以贾瓦 

哈拉尔·尼赫鲁说:“在起初,种姓是根据肤色的。”①这种区分是为 

了把雅利安人和被征服者非雅利安人严格区别开来。有的学者认为在《梨 

俱吠陀》时代,唯一的种姓区别是肤色淡的雅利安人与肤色较黑的达萨 

之间的不同②。因此,不难看出,瓦尔那制最初是在雅利安人与被征服 

者土著部落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其后,随着雅利安人向 

恒河流域扩张,奴隶增多,达萨成了奴隶的专用名称,而雅利安人内部 

的阶级分化也日益加剧,于是有了初步的四个瓦尔那的划分。雅利安人 

内部出现了三个等级:一个是从事祭祀职能的婆罗门;一个是以军事领 

袖罗阇尼亚为代表的军事行政贵族刹帝利;一个是雅利安人一般的公社 

成员吠舍。此外,再加上达萨瓦尔那(后称首陀罗),就出现了四个社 

会等级。《梨俱吠陀》最后一卷,也是形成最晚的一卷《原心篇》说, 

人祖布路沙被诸神用作祭祀牺牲,身体的不同部分分割后就变成了不同 

的等级,并说:“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双臂变成了罗闇尼亚;双腿变 

成了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 

     后期吠陀时代,把社会居民划分为四个“瓦尔那”的制度才逐步固 

定了下来。瓦尔那制度是社会等级划分,是不变的。瓦尔那与阶级不同, 

不等于阶级。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这个等级是主管宗教祭祀、掌握 

神权的氏族贵族。这个等级垄断宗教文化大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 

者,并对政治生活施加影响,以占卜、念咒等方式影响国王的行动。婆 

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奴隶,除直接的剥削收入外,婆罗门另一项收入是 

接受布施。国王和贵族的布施是统治阶级对战俘和国家税收的再分配, 

来自劳动者的布施则是婆罗门对他们劳动收入的再盘剥。第二个瓦尔那 

是刹帝利,是由罗闇尼亚(王族)和掌握军政权力的世俗贵族集团组成 


… Page 55…

的。刹帝利也是拥有大量土地、奴隶的统治阶级,比婆罗门更富有,他 

们直接占有战争掠夺和国家征收的财富。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吠舍原 

指氏族部落成员,日后则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一般平民大 

众。他们人口最多,大多数是村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吠舍 

中有少数人发家致富,但一般属于劳动群众。吠舍在政治上无权,是婆 

罗门、刹帝利统治下的平民,在经济上则以自愿奉献和纳税的方式供奉 

婆罗门与刹帝利。第四个瓦尔那为首陀罗。首陀罗的大多数是由被征服 

的达萨瓦尔那演变来的,有一部分是由于雅利安社会分化降落到首陀罗 

中的雅利安人。所以,首陀罗是个以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为主的包括由各 

种来源组成的卑贱等级,是为前三个种姓服务的被奴役的低级种姓。这 

一等级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处于无权的地位。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 

的乔达摩《法经》说:“属于第四瓦尔那的首陀罗仅有一生,他们的义 

务就是恭顺服从,安守本份,为高等瓦尔那服务,吃主人的残羹剩饭过 

活。”但是首陀罗人身上较自由,不属于某一主人所有,在早期首陀罗 

作为被征服的土著部落是征服者部落或公社的共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