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记载在计算方百里耕地收获粮食的增减是按年年耕作计算的;计算 

一个男劳力耕田百亩的收获量时也是按年年耕作计算的。这正说明魏国 

大面积土地上推行了年年耕作、多年耕作。当时魏国在好地上每个男劳 

力分给百亩土地实行年年耕作,在贫瘠的土地上则采用轮作休耕制,《吕 

氏春秋·乐成篇》说“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就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这就是说在一块耕地上 

一年可以收获两次。《荀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 

治之,则亩数盆 (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所谓“一岁而再获之” 

就是一年两熟制已经出现的明证。 

     从休耕制到多年耕、年年耕作再到一年两熟制出现,可以大大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是耕作制度演变过程应当注意的事情。 

     战国时期亩产量较前提高,根据 《汉书·食货志》所载李悝所说的 

五口之家、“治田百亩”的小农一亩(约合0。28市亩)在一般情况下可 

收粟一石半,最好的年景为此数的4倍即亩收6石,其次为4石半,再 

次为3石。小的饥荒年亩收1石,中等饥荒年亩收7斗,大饥荒年亩收3 

斗。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田法》说:“岁收:中田小亩,亩廿斗;…… 

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 



      (3)手工业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进步,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①官府工业。周代的官府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国家和统治阶级服 

务的手工业生产,其中包括农具、武器和车辆、服装、皮革制品、奢侈 

品等等各种各样的产品。因此,有技能的各种工匠都罗致在官工业的有 

关各种部门中。《国语·齐语》载春秋时齐国“处工就官府”。《国语·晋 

语四》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礼祀·王制》说:“凡执技以事 

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不贰事,不移官”。各国 

及卿,大夫和郡守、县令都有一套官府手工业组织,负责各级官府工业 

组织的官吏,叫工师,其下有百工。据考古发现战国时官府工业品的铭 

文可知,工师也可称为右工师、右军工师。工师的助手有丞或佐。工师 

的任务是什么呢?《荀子·王制》说:“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 


… Page 71…

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吕氏春秋·三 

月纪》载官府手工业设材料库称五库,储有铜、铁、皮革、筋、角、齿、 

羽、箭干、脂胶、丹、漆等原料。据战国时器物铭文,管仓库的官吏称 

为大府、中府、小府。 

     官工业中已建立了产品质量责任制,战国时期这种制度已相当完整 

严格。《吕氏春秋·三月纪》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 

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句话中,勒作“刻”讲,就是说要把工匠的 

名字刻在器物上,以考察工匠是否精诚作工,如果工匠失误,器物质量 

不好,就要“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考古发现的战国时代手工业器物 

铭文,可知器物刻名的情况。如上郡戈铭文 说:“廿五年上郡守口造, 

高奴工师窘,丞申,工鬼薪■。”吕不韦戟铭文说:“五年相邦吕不韦, 

诏使图,丞口,工寅。”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楚漆奁,铭文说:“廿 

九年六月已丑,乍告,吏丞向,右工师象,工大人台。”从器物铭文中 

可以看出器物是三级负责制造,所以铭文中有这三级的有关人员的名 

字。一级是主管官府主要官员的名字,如中央一级有相邦 (相国)郡一 

级有郡守;具体组织领导制造的工官工师、丞、佐;具体作工的“工”, 

工有鬼薪等刑徒和服役的更卒。如果制造时发生偷工减料、质量不好等 

毛病,追查出来后,就要依法治罪,追究其诈伪之真情。 

     在周代国有制下,官府工业中不仅生产资料属于国有,劳动者也属 

国有。官府工业中的劳动者就成为官府任意处置的奴隶。《左传》成公 

二年(公元前589年)楚令尹子重与蔡、许两国军队攻鲁。鲁国以执斫 

 (匠人)、执针(女工)、织■(织工)各百人赂楚求和,楚许之。《国 

语·晋语七》鲁襄公十一年 (公元前562年),晋悼公伐郑,郑献“女 

工妾三十人,女乐二八 (十六人)”。这两个例子说明官府手工业工人 

如同牛马一样,可以由统治者送给别国,身份地位低下,显然属于奴隶。 

战国时官府工业中除工奴外,还有服役工匠和雇佣来的客参加生产。 

     ②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随社会的发展,民营工业出现并迅速得 

到发展。民营工业主要分三类:农民家庭手工业、独立小手工业、豪民 

经营的大工矿业。 

     农民所从事的家庭手工业在当时手工业生产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 

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的个体生产本身就是农业与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单位。 《墨子·非乐上》说:“农夫早出幕入, 

耕稼树艺,多聚升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多治麻 

丝葛绪细布縿,此其分事也。”这就是说农民个体家庭中,耕与织,农 

业与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农民家庭所从事事“纺绩织絍”解决了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穿 衣问题,在社会上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一 

些带有地区性特点的手工业产品,人人能制作,其主要生产者也是农民。 

 《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粤无镈”(锄类工具),燕无函(铠甲), 

秦无庐,……。粤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燕之无函也, 

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能为庐 

也。……”这类地区性的手工业产品,人人都能生产。是一个地区农民 

谋生的重要手段。 《禹贡》所列各州的贡品,也就是各州的土特产品, 

如兖州出产漆、蚕丝织品,青州出产丝、麻织物、野蚕丝等,都是当地 

农民手工业产品。这类产品也有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 Page 72…

     春秋时期,随着“工贾食官”格局的打破,独立小手工业阶层出现。 

战国时,《孟子·滕文公上》说农夫“以粟易械器”,手工业者“以其 

械器易粟”,“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春秋战国时,城市中百工 

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称为“肆”。“肆”就是城市市场设的作坊店铺,一 

面生产,一面销售。《论语·子张》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墨 

子·尚贤上》称这些手工业者为“工肆之人”。《庄子·逍遥游》载一 

个故事说:宋国世世以漂洗丝絮为业的手工业者,能制造一种使皮肤不 

裂的药,称为“洴澼絖”,有顾客愿出“百金”的高价买其药方,这个 

手工业者因此发家。这些手工业者人身有一定自由,可以迁往别国。《韩 

非子·说林上》讲了一个故事说,鲁国一家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者,本人 

善织屦,其妻善织缟,想迁往越国。有人对他说越人不穿屦,也不带缟 

作的冠。“以子之所长,游於不用之国,欲使不穷,其可得乎”,所以 

这个手工业最后未迁越。这说明这类手工业者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豪民经营的大工矿业。这些大工矿业主要集中 

在盐铁业、丹砂等的开采方面。春秋末、战国初的猗顿是经营煮盐发家 

的大富豪。猗顿与陶朱公范蠡为同时人,原为鲁国穷人,后到山西临猗, 

地近盐池,“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战国时,邯郸郭纵以铁冶 

成业,与王者埒富。1972年在河北省邯郸市区古代赵王城附近战国遗址, 

发现战国炼铁遗址两处,有大量铁渣、炭渣、红烧土,和铁铤铜镞多捆, 

每捆150枚。 《史记·货殖列传》载秦国在秦王政时,出现了开丹砂数 

世而成巨富的巴寡妇清,“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豈非富邪?”富豪经营的大工矿业 

使用的劳动者主要是贫民。 《管子·侈靡篇》说“丹砂之穴不塞,则商 

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管子·轻重甲》等篇谈到孟春三月 

和阳春农事方作”时,规定“北海之众无得聚庸(佣)而煮盐”,也说 

明煮盐的劳动者是贫民转化来的佣工。 

     ③手工业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铜、冶铁、煮盐、纺织、木工、 

漆器等手工业无论生产规模与生产技术都比过去大为进步。 

     青铜冶铸业,在商周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湖北大冶铜绿山铜 

矿遗址和山西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这时期从采矿、冶铜到青 

铜器的铸造有了新认识。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表明矿井有竖井、斜井、 

平巷、斜巷。而且矿井支护技术、排水、提升、通风等已达到很高的水 

平。如矿井的提升工作原来依靠人力,战国时已将辘轳用于提升矿石和 

水,提高了劳动效率。古矿井附近发现了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经实验 

证明这种竖炉可用木炭还原进行熔炼,并可连续加料、排渣、放铜。春 

秋时期山西侯马的铸铜遗址出土了3万多块陶范,可复原的器形约百件, 

有各种礼器、工具、兵器、乐器、货币。陶范三分之一刻有花纹。据《周 

礼·考工记》载铸造各种青铜器时铜与锡的搭配已有一定比例:“六分 

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斧斤 

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 

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 

燧之齐。”春秋战国时青铜工艺技术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两项技术的 

使用上:一项是金银错技术,这项技术就是在铜器表面上镶嵌金银丝, 

制成图案或文字。战国初,铜礼器上出现了大片金银错图案。另一项是 


… Page 73…

战国中期刻镂画像工艺发展了起来,这项工艺是在比较薄的壶、杯、鉴、 

奁上制细如发丝的刻镂画像图画,一般多是水陆攻战、狩猎、宴乐礼仪 

等方面的图画。这些图画是在铸成器形后,用钢刀刻镂加工制成的。 

     春秋战国时考古发现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当时冶铁情况,春秋时的 

冶铁业“已使用鼓风竖炉”。1960年在河南新郑县仓城村发现战国时郑、 

韩冶铁遗址,出土了大批铸造铁器的陶范、残鼓风管、炼渣、木炭屑。 

1964年至1975年又于河南新郑县郑韩故城东城内发现的战国时的铸铁 

作坊,面积40000平方米,掘出残铸铁炉一座、烘范窑一座和一批陶范、 

铁器。1977年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古阳城遗址发现战国冶铁遗址,出土 

熔铁炉残块、陶鼓风管残片、泥制鼓风管、木炭屑和大量陶范。1953年 

在河北兴隆寿王坟战国冶铁遗址出土铁质铸范87件,大量木炭屑、红烧 

土,还在铸场西1。5公里的古洞沟,发现两个古代矿井,当为铁矿产地。 

从冶铁遗址遗留的大量陶范、铁范和铸造的铁农具,铁兵器等看,冶铁 

业在社会生活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盐是生活必需品,人人要吃盐,不吃盐就要生病。本地无盐,就要 

仰赖外地供应。《管子·轻重甲篇》载管仲主张把齐国的盐“粜之梁(魏)、 

赵、宋、卫,……彼尽馈食之国也,无盐则肿。”盐不愁销路,所以一 

些国家产盐的地区,就成了该国的财源宝地。《左传》成公6年载晋诸 

大夫曰:“必居邭瑕之地,沃饶而尽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夫 

山、泽、林、盐,国之宝也”。春秋战国时,齐、燕两国是最重要的产 

盐基地。《管子·轻重甲》说:“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史 

记·货殖列传》说:“山东多鱼、盐”,“燕有鱼盐枣栗之饶”。《管 

子·轻重甲》借管仲之口,请齐君伐薪,煮海水为盐,从十月至来年正 

月,成盐三万六千钟(钟,六斛四斗)。《管子·地数》也有类似记载。 

这些内容相似的记载,反映了煮盐业已是齐国一种重要的生产事业。 

     木工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很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制造农业生产工具和 

车、舟等交通工具,建造房屋,生活用具等都离不开木工。《周礼·考 

工记》:“凡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轮即 

制造车轮及有关部件;舆指造车箱、轿的工人,泛指造车工人;弓,指 

造弓的工人;庐,在这里是指造矛、戈、戟木柄的工人;匠,系指主管 

营建宫室城郭沟洫的工人;车,指造车及农具的木工;梓,指造钟、罄 

等乐器架子和造饮器、箭靶的木工。春秋战国时由于铁器普遍使用,铁 

制木工工具广泛用于生产。这些工具主要有:斤 (斧类)、锯、锥、凿、 

钻、銶 (凿和斧类)、锛等。此外还有规、矩、悬、水、绳、隐括。规, 

是画园形的工具。矩是画方形或直角用的曲尺。悬,是测量垂直线用的 

悬。水,是测量水平线用的工具。绳,是弹直线用的墨绳。隐括,是一 

种矫正木材曲直用的工具。 《墨子·法仪篇》说:“天下从事者,不可 

以无法仪(度),……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 

园以规,直以绳,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故百 

工从事,皆有法度。”总之,后来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