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经络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48-经络全书-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虚则头重,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二、〔任〕
属性:(任之为言妊也,女子得之妊养也,行腹部之中行,为人生养身之本。从胞中上注目,亦长四尺 
五寸)《素问》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中极,穴名,在脐下四寸。其下则曲骨穴也,亦会阴穴之分),以上 
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关元,在脐下三寸,附足厥阴肝经,为生化之原),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循承浆环 
唇,上至龈交分行,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承浆、承泣,并穴名,承浆在唇下陷中,承泣在目下七分)。 
属阴脉之海(滑伯仁增此句)。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内结腹里,若结不通也。七疝者,一厥、二盘、三寒、 
四瘕、五附,六脉、七气也),女子带下瘕聚(瘕者,假物之形。其名有八,蛇瘕、脂瘕、青瘕、黄瘕、燥瘕、 
血瘕、狐瘕、鳖瘕也。聚者,聚而成块无常处也。瘕聚于腹,多因停血所致)。 
《灵枢》曰∶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滑伯仁曰∶ 
督与任一原而二歧,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然人身之任督, 
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而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也,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沈承之曰∶任督二脉,上则交于龈交,下则会于会阴,此二穴者,实二脉之枢纽也,故修养家, 
以五更漱咽津液,盖取二脉阴阳交会之气也)。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三、〔冲〕
属性:(以其起于气冲故名。娄全善曰∶冲脉亦行身之前,挟任脉两旁,张世贤谓直冲于上者非) 
《素问》曰∶冲脉起于气街(即气冲穴也,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并少阴之经(足少阴肾经也)。挟脐上 
行,至胸中而散。为病逆气里急(逆气,不上行也。里急,腹胀痛也)。《灵枢》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 
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 
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伏行 骨内廉( 骨,胫骨也),下至内股之后,入足下属而别,斜入踝;其下者, 
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属跗上,下入大趾间,渗诸络以为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故别络结, 
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张世贤谓∶《内经》言冲脉并足少阴之经,而《难经》却言并足阳明之经, 
不同,何也?盖足阳明胃经者,气冲脉之所发;足少阴肾经者,气冲脉之所行。一自其所行而言,一自其所发 
而言,故不同也。《灵枢》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 
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四、〔带〕
属性:(周如束带,故名)《难经》曰∶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季胁,章门穴也,一名胁 。在 
脐旁九寸,直季胁端,脾之募穴也。故洁古以为太阴所主,东垣以为脾之附经)。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刘河间曰∶妇人带 
下,由下焦湿热太甚,津液涌溢,从带脉淋沥而下也。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五、〔阳跷〕
属性:(跷,捷也。两跷脉,各长八尺)《难经》曰∶阳跷脉,起于根中(根,足跟也),循外踝 
(申脉穴也,属足太阳膀胱经),上行入风池(穴名,在项后发际陷中)。为病阴缓而阳急(阴,曰里。阳, 
曰表。阴缓而阳急,里和而表病也,宜汗之)。滑伯仁曰∶阳跷本足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与足少 
阴会于章门之下,又与手阳明会于肩端,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肩 ,从胛骨上廉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口 
吻,及鼻两旁,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目下。 
娄全善曰∶经独言阴跷而不及阳跷,脱简故也。凡阳跷所会二十二穴∶〔申脉〕(足太阳外踝下),〔附 
阳〕(足太阳外踝上),〔仆参〕(足太阳跟骨上),〔居 〕(足少阳章门下),〔肩 〕(手阳明肩端), 
〔巨骨〕(手阳明肩上),〔 俞〕(手太阳肩胛上),〔地仓〕(足阳明口吻旁),〔巨 〕(足阳明鼻旁), 
〔承泣〕(足阳明目下),〔睛明〕(足太阳目内 )。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六、〔阴跷〕
属性:《难经》曰∶阴跷脉亦起于跟中,循内踝(照海穴也,属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咽喉,交贯、 
冲脉(与冲脉之浮于外者,会于咽喉也)。为病阳缓而阴急。《灵枢》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足少阴也),起 
于然骨之后(然骨,俗呼孤拐骨),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句),气不营则目不合(张洁古曰∶肌肉之上,阳脉 
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其名为阳跷之络。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其名为阴跷之络)。 
《灵枢》曰∶阴跷之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不休,故 
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又曰∶跷 
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愚按∶人之经脉,上下 
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然必合跷、任、督三脉计之,方得此数。若但十二为一周,则积数少二丈 
四尺矣。当数,谓当十六丈二尺之数也。男子以阳跷当其数,则阳跷为经,阴跷为络。女子以阴跷当其数,则阴跷 
为经,阳跷为络) 
一云∶两足跷脉各长七尺五寸,而阴跷所生在照海,以交信为 ,阴跷脉病者取此,凡四穴∶〔然骨〕(即 
然谷之次),〔交信〕(足少阴内踝上),〔照海〕(足少阴内踝下,在然谷之后),〔睛明〕(足太阳目内 )。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七、〔阳维〕
属性:(维者,仅能维持经络于身,盈溢积蓄,不能环流灌溉于诸经也)《难经》曰∶阳维脉,起于 
诸阳会(诸阳皆会于头,风池、风府是也。或曰金门穴者非。盖风池乃足少阳、阳维之会,风府乃督脉、阳维之 
会,若金门则在足外踝骨下申脉穴下一寸,乃足太阳之 ,阳维之别属也。安得谓之会哉)。为病苦寒热(阳 
为卫气主表,故病在表而苦寒热)。 
张洁古曰∶阳维,七维络诸阳。凡阳维所会二十四穴∶〔金门〕(足太阳外踝下),〔阳交〕(足少阳外 
踝上),〔 俞〕(手太阳肩之后),〔天 〕(手少阳缺盆上),〔肩井〕(足少阳肩上),〔阳白〕(足少 
阳眉之上),〔本神〕(足少阳眉上),〔临泣〕(足少阳眉上),〔正营〕(足少阳目窗上),〔脑空〕(足 
少阳枕骨下),〔风 
池〕(足少阳颞 后),〔风府〕(督脉后发际间),〔哑门〕(督脉风府后)。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八、〔阴维〕
属性:《难经》曰∶阴维脉,起于诸阴交(诸阴皆会于足筑宾穴也,在内踝上 分中)。为病苦心 
痛(阴为营血,心主血,故病则心痛)。张洁古曰∶阴维八维络诸阴(《难经》曰∶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 
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溶溶,缓慢貌),凡阴维脉会十二穴∶〔筑宾〕(足少阴内 
踝上),〔腹哀〕(足太阴乳下),〔大横〕(足太阴腹哀下),〔府舍〕(足太阴少腹下),〔期门〕(足厥 
阴乳下),〔天突)(任脉喉下),〔廉泉〕(任脉舌本下)。 

后编·枢要
人迎气口篇第八
属性:〔人迎〕诊在结喉旁一寸五分(经云∶阴阳之定于喉手者也,此即人迎穴动脉,以候外感有余之症,足阳明 
胃脉也。越人以左关前一分为诊,正当肝胆之分,肝胆为风木之司,故曰人迎紧盛伤于风。夫寸关尺三部,各占 
三分,共成寸口,左阳右阴,阳应乎外,故以候表焉。今两存之)。 
〔气口〕(一名寸口,亦名脉口)诊在右关前一分(脉候内伤不足之症,穴在两手鱼际穴后一寸,手太阴 
肺脉也。此越人不失经旨,专取鱼后寸口,以决死生,乃不易之典)。 

后编·枢要
三部篇第九
属性:《素问》曰∶人有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有天、有地、有人。上部天,两额之 
动脉(在额两旁, 
动应于手,足少阳胆脉之所行也),以候头角之气(以其位在头角之分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 
两旁近于巨 之分,动应于手,足阳明胃脉之所行也),以候口齿之气(以其位近口齿也);上部人,耳前之 
动脉(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三焦脉之所行也),以候耳目之气(以其位当耳前脉,抵于目内 
也)。中部天,手太阴也(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以候肺;中部地,手阳明也(谓 
大肠脉也,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以候胸中之气(肠胃同候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谓心脉也,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以候心。下部天,足厥阴也(谓肝脉也,在毛际外, 
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女子取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是也),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阴也(谓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应于手),以候肾;下部人,足太阴也 
(谓脾脉也,在鱼腹上趋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宽 足单衣,沉取乃得之,而动应于手),以候脾胃之 
气(脾脏与胃,以膜相连,故以候脾,兼候胃也。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穴中,动脉乃应手。次第 
《三部九候论篇》文)。 
(顾英白曰∶轩岐之所谓三部九候者,亦非如后世之谓三部九候也。人有三部,部有三候,是总人之一身, 
而分为上中下三部耳,岂第以气口之一脉,而命为寸关尺之三部乎?一部之间,自有天地与人,三候之动脉耳, 
岂复以寸关尺之脉,而分为浮中沉之三候乎?若后人之说为是,则轩岐之说为非;轩岐之说为是,则后人之说 
为非矣!故不得不置一喙于其间也。浮之与沉,固无庸义矣,中则止有浮之中耳,奚能有沉之中乎?浮而无中, 
固曰无根,沉则必无中矣,何仅 
以为沉脉主里,而无必死之证乎?盖人但知有中正之中,而不知有中和之中。经言∶真脏脉见者必死。脉无胃 
气者,谓为真脏脉也。是除诸怪脉之外,皆得谓之有胃气,皆得谓之有中脉耳。何弃其彰明较置之经文,而反 
以浮沉与中,索摸于不可知之陋习乎?此事之不能解者也。况诊脉之法,或以手测,或以目视,而非徒事于按 
也。脉之缓者,其皮肤亦缓;脉之急者,其皮肤亦急;脉之滑者,其皮肤亦滑;脉之涩者,其皮肤亦涩;脉之 
大者,其皮肤亦贲而起;脉之小者,其皮肤亦减而少气。圣人恫 乃身,爰谆谆以诏后世,而反置之不讲,何 
不智若是耶?夫滑脉者,可以望,可以按,均不失夫脉之真者也。至于涩脉,则望之为甚易,按之则甚难,何 
也?但视其色之黑而悴者为涩脉,则孩童可以知矣。如必切其,沾沙刮竹而为涩,则虽有明智,若望洋焉。自 
扁鹊、仓公、仲景而下,沿袭至今,讹以传讹。予尝缔绎经文,人迎止隶于喉旁。三部须兼乎首足,脏则候 
之于左手,腑则候之于右手,寸以候上,尺以候下,脏腑皆然,庶不使有纤毫之疑而容惑于其间也。彼七表八 
里九道之纷然,智又出扁鹊下矣。世多识之,故不赘焉)。 

后编·枢要
诊脉篇第十
属性:《素问》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 
有过之脉(过,谓脉之异于常候者),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精明,谓视病患之目,旧注指睛明穴者非),察五 
色,观五脏有余不 
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决死生之分(《脉要精微论篇》)。 
王海藏曰∶凡诊必先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次以脉别之,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 
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有形也;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自外之内者,先无形也。人迎、气口俱盛,或 
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伤也。 
《素问》又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 
阴,数者为阳(《阴阳别论篇》)。又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通两尺脉而言,季胁近肾,尺脉主之),尺 
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里,亦内也。凡言外者,皆指臂之外侧;凡言内者,皆指近臂筋。季胁之上,肾之 
分也,故以候肾。肾候有二,左尺以候肾、膀胱,右尺以候命门、三焦。季胁之内,腹之分也,故以候腹中)。 
附上,左(近手为上两关脉,在尺之上。左,左关脉也)外以候肝,内以候鬲(鬲,与膈同,贲也,肝主贲); 
右(右关脉也,不言附上者,蒙上文)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脾居中,故以内候之,胃为市,故以外候之)。 
上附上,右(上,谓寸脉,又在关之上也。附上,即关也。右,右寸脉也)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肺叶垂外, 
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气管,故以内候之);左(左寸脉也)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心,心主,鬲中也。膻中, 
上焦也,在两乳间)。前以候前(上前,谓左寸口。下前,谓胸之前膺及气海也),后以候后(上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