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在生活中所感到缺乏的。     
  在开始我们的心理学探索时,我们将要熟悉一下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因果描写法。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心理学研究在科学的大家庭中只是非常年轻的一员,因此,它无疑从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这些历史悠久的科学中接受了价值观和态度。它学会了使用自然科学的语言,并且一开始就力图以这一套备受青睐的术语来描写和解释人类。这种努力已给心理学带来越来越多的困境和调整上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科学的描述性术语不能恰当地表达人类的自由。我们将详细地研究一下所谓行为被决定了究竟是什么意思。意义的问题也同样要加以考虑。我们将了解人们所特有的对立的或者说   矛盾的特性,而这些对立和矛盾使得他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两极意义之中。     
  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择是在这种非线性的、对立的抉择之中开始作出的。歌德在下面的诗句中对我们希望加以证明的人类精神作了表述:     
  我要使低微的升高,高贵的降低,     
  使弯曲的伸直,笔直的变歪——     
  这样儿才使我称心如意,     
  我要使世界上的一切都变得如此。     
  相信自由意志并不一定意味着支持教条式的宗教观点,谈到这一点,我们或许会觉得奇怪。历史上有些重要的神学家曾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人性目的论,尽管他们信奉神性目的论。在我们自己提出自由意志这一概念的定义之前,将对少数心理学家们使用自由意志概念的几种方法加以探讨。给读者提供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心理学证据,以证明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实际上,我们将超出心理学实验室的范围,表明现代心理疗法、东方哲学最新的魅力、被大量引用的有关脑刺激的著作,以及通俗心理学口传笔授的“如何做”一类的心理学著作是如何结合在一块,并勾画出一幅人类行为的图画,而这幅图画又如何跟我们关于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的诸主题相吻合。本书结束时将对人类的本性及如何保持这些本性问题作一番清晰而坦直的讨论。     
  简言之,本书提出的发现过程从历史和学术主题开始,但又系统地转到与作为一个人的读者更加相关的心理学的应用   上。实际上,我们在技术性很强的学术问题和应用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了便于理解一些不太熟悉的术语,本书的正文后面列有术语表。我们希望读者阅读完这本书后能够彻底理解作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里奇拉克著        
第二章    
   原因的种类与科学的兴起    
  自由就是没有拘束,有多种抉择,不受固定的行为进程的限制。当我们谈及政治自由时,行为中的自由抉择这一思想就集中体现在自由、独立和权利这类词语里。当然,政治上自由的个人仍必须服从规定其自由的法律上的约束。作为自由公民,我们受国法约束而不去侵犯他人的自由。虽然在本书里我们并不讨论政治自由问题,但政治自由和心理自由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有相似之处的。在这两种情形下,自由决不是指要么绝对(100%)自由,要么是另外别的什么东西。自由总有一个“或多或少”的问题。在讨论自由时,我们实际上关心的是加在我们行为之上的限制的类型及范围。限制越多,自由就越少。     
  这样,我们就直接遇到了被称为决定论的问题,因为既然一种行为被决定了,那么它就已经给可能具有的抉择加上了限制。不讨论决定论,就不可能讨论自由,反之亦然。可是,如果不首先考虑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即任何事物存在的种种原因,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决定论。这是因为所说的决定总是取决于正在受到限制的任何东西都要说成首先有其“存在”,正     是事物或事件的原因告诉我们这些事物或事件是什么样的,或使我们认为它们是什么样的。因此,在第二章里,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原因的各种含义,然后再表明在现代科学兴起的过程中因果关系的运用是怎样变化的。为了给第三章深入探讨决定论的问题作好准备,这种历史回顾是必要的。     
  四种原因      
  如果我们问一般人“原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很可能得到一些例子,说明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某物是怎样组成的,或完成任何一件事情的方法之类的东西。目前人们认为原因是事件的原动力,所以运动这个观点是因果关系概念的中心:原因确实推动事物的发展,否则就不成其为真正的原因。但是,当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50年)首先提出认识应按事物或事件假定的产生方式进行表达时,原因这个概念并非如此局限。亚里士多德所用的是希腊词aitiá,有责任的意思。所以,按照他的用法,我们就要替为什么某物存在或某事件发生归结出责任。从今天的用法来看,用这种方式来谈原因是很古怪而奇特的。我们不会说秋风对树叶从树上刮下来负有“责任”。下面我们将具体谈谈为什么多少世纪以来“原因”一词含义逐渐缩小,后仅限指事件随时间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把那些曾经尝试说明世界本质的几个前辈的思想综合了起来,组织整理成他所谓事物的四个原因(在特定的背景中可加上第五个)。这四个概念合起来构成   了一个模式或一个范例,可以用来解释现世上(及现世以外!)的任何事物。所以这些原因起着高度抽象的指涉框架的作用。用这些框架,思想家实际上可以给经验中的任何事物建立起系统的观念。作为一个统括一切、在许多不同事件中求取相似性的超级理论,这一描述体系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哪四个原因呢?     
  第一,质料因。早期的哲学家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曾用它来说明宇宙的本质。他们试图给事物赖以构成的实物(subs etance)命名(分别命名为 “ 水 ” 和 “ 无垠 ” )。在描写一把椅子时,我们可以说我们认识一把椅子,是因为像大多数椅子一样,它是木制的、铁制的或大理石制的,而棉花和冰淇淋制的椅子却不多。我们今天听到的最抽象的质料因概念莫过于物质(matter)。这一概念以非描述的方式表示具有有形性质的 “ 某物 ” 存在,用以与 “ 虚无 ” 相对。认为实物界存在的理论与哲学观点(唯实论)常被称为唯物主义,就是因为这一假定的有形界(palpable)与无形界(impalpable)的对立。     
  椅子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么一个事实:它是由人或机器制作或组装而成。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的这种原动因素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椅子的动力因。这是他自早期哲学家们关于事件的变化是虚幻的(巴门尼德)还是实际发生的(赫拉克利特)辩论以后的首开先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早期事件给后来事件带来种种变化似乎是可信的,正如在衰老的过程中时间本身似乎对我们的肌体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一样。很多世纪后,当休谟争辩说我们不能 “ 看见 ” 原因,而只是   按习惯假定一个因果关系时,如一只台球靠拢另一只后停下,而另一只开始滚动,他所说的只是动力因。到这一个历史时期(约1750年),原因与动力因在现代就完全等同起来了。     
  椅子还有其特殊的模式,它们符合我们对椅子的日常外观的设计构想。椅子的外观似椅子,而不是像脚踏三轮车或苹果树。这一用法是从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宇宙中存在定式秩序的早期观念中引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形式因。在分析怎样着手认识事物时,这些哲学家认识到,不管事物由什么东西做成,不管它们怎样被组装成形,辨认它们并把它们与别的经验事物联系起来的主要因素是它们自身的模式或形状。亚里士多德甚至根据形式因果关系在这种具体可知性中的作用把他所谓的?生与次生实物区分开来。我们常说的物质这个概念就是他所说的?生实物。它可以作为一种潜能进入很多事物的形成过程。可是,一旦给这一潜能加上一个可辨别的形状,次生实物就形成了,如马和羚羊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两种动物都有肌肉和骨骼,但它们的外形和典型的(定式的)步态却把它们最清楚地区别开来了。     
  如此例所示,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描写任何事物的本质时,限制我们可能使用的原因的数量是不可取的。有些实物可能没有固定形状,如一团泥土。我们甚至能够想到微风拂面那样的无形运动(动力因)。但泥土可以成型而煅烧成塑像或餐具;微风可以加强而形成人们容易辨认的旋风。科学家的任务就是用事物尽可能多的原因来阐明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在解释中他触及原因越多,其内容也就越丰富。     
  亚里士多德的第四个原因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   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导师)经常使用的目的解释法。在他们看来,世界的某些方面似乎明确地指向某一目的或目标,即表明自己的目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目的因,并把它定义为事物为之而存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那个”。此处不定指的“那个”可以替换为事物为何存在或事件为何发生的理由(目的、意向)。制造一把椅子的理由可以是为了一个人的舒适,这个人以我们常见的各种方式来使用它。当然,我们不必说椅子“本身”有一个目的。一个人获取木料(质料因),把木料做成(动力因)与其形体相称(形式因)的椅子,为的是他可以生活得更舒适一些(目的因)。可以说正是这个人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先有目的或意图,然后最终促成椅子存在这一事实。     
  我们正是在这里发现,作为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理论的方法却被当今大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欠妥,因为他的目的因说未能给我们对今天所谓的无生物界的描述增加任务内容。例如,在对植物界所作的物理解说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树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给树上的果实提供遮荫,他并因此而得出结论: “ 大自然是原因,是一个为某种目的而运作的原因。 ” 倘若要把这种理论归类,我们就会把它称之为自然目的论。但是,由于现代科学家不再接受目的性描述,所以这种理论被看作是前科学的或甚至是原始的拟人化理论而被摒弃。     
  拟人化是指用类似人的词语来建立理论(拟人化即anthro…pomorphize一词中的anthrop是从希腊语转化而来,意思是人类)。把邪恶或善良的意图分派给群星或一道瀑布那   样的自然产物的原始神话就是拟人化的例子。当然,亚里士多德是很难被称为“原始的”思想家的。他只不过想以某种方式讨论世界,但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在现在的科学背景中不再合适而已。亚里士多德不是什么科学产生以前的人物,而是第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他建立了生物学,并制定了人类最初运用的一部分实验观察程序。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提出,使用目的因果关系来描写事件并不与科学的基本目标相悖。事实上,只有返回到这样的描述上去,我们才能在科学上重获人的形象。下面我们将讲述现代科学兴起的过程中中止使用目的论术语的历史发展情况。      
  现代科学的兴起     
  一旦我们认为把目的归诿于自然是恰当的,这就向证实在这种理性秩序背后存在一个超级智慧(上帝)迈出了一小步。我们发现,在最早期对宇宙的解说中,科学与神学正是这样揉合在一起的。科学家和神学家都同样谈到上帝的目的或神圣的安排,用以说明被研究事物的可靠模式。这样认为宇宙中有一个可信的秩序的观点叫做唯理主义。在西方文明史中有过哲学唯理主义和数学唯理主义。因为这两个种类都以存在事物的秩序和模式的形成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说它们都极大地使用了形式因的意义。     
  哲学唯理主义探讨的是我们认识上更形象化的方面,或者说探讨与我们的常识性经验有关的事物。例如,当柏拉图   推测行星的运动时(约公元前350年),他认为行星可能沿圆形轨道运行,因为圆形是所有几何图形中最完美的;一个以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宇宙自然会舍弃质地较差的形式而选择完美无缺的形式。加上上帝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说既然上帝一定是完美的,那就必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帝只会使用所有几何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这种理论解释在整个中世纪非常普遍。在符合规律的事件中的规则性和可靠性概念也是哲学唯理主义的产物,并由数学唯理主义加以补充(见下述)。让自然界的规律变得飘忽不定而无法预料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会使人想到大自然的理性设计有缺陷。     
  大自然的这种非凡的秩序有时在相反意义上被用作证据,证明一个设计者必定早就存在于我们今天在宇宙中所看见的这种理性秩序之前,因此也就是这种理性秩序的创造者。神学家正是通过这种证明来证实上帝的存在。在这方面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圣安塞尔姆在所谓的第一因论证中使用了动力因。他是这样论证的:如果我们接受任何一个 “ 结果 ” 都有一个 “ 原因 ” 这一事实,那就必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逆时间而追溯因果系列,我们要么永恒地倒退,否则在某点上就会存在一个第一因,即上帝或原动者,它一开始就以因果方式让事件向前发展。这个论证完全依赖动力因果关系的意义,是从定义上论证。这是早期哲学经典论证方法,即推理者首先作出概念的可信定义,然后推断出从这种先行项意义引申出来又不自相矛盾的必然含义或结论。在神学研究领域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