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大义-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效忠竟然是不正义的!在两千年的专制社会里,这种不正义的行为竟然成了官方宣传下的最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这个专制时代的标准对封建时代也有追溯力的话,那么,伍子胥就是个不可原谅的大坏蛋了——楚王杀光你全家那又如何,再怎么着你也不能叛国呀,更不能带着外国兵杀回祖国复仇呀!
    有那么多的人至今还站在伍子胥的一边,我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生气,嗯,站在伍子胥的一边不就等于站在小山智丽的一边吗?
    那么,我们说这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关系才合乎人之常情,也许合乎的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的“人之常情”吧,或者说,这是符合人类的天性的,而要求单方面无条件的效忠却违背人性,所以才需要有力的宣传手段来给国民们灌输这种思想,使之变成人们心中的“常识”。
    人性毕竟是根深蒂固的东西,其实,我们再来仔细看看文天祥,他的思想里边也并非十成十地灌满了“三纲实系命”。——在南宋政权大厦将倾的当口,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他虽然始终主战,但太皇太后决定投降,他也反抗不得。据《宋稗类钞》,在赴元军大营谈判之前,文天祥召集幕僚议事,其间他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叫刘玉川的人,和一个妓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爱情,两个人山盟海誓,情比金坚。恋爱中的妓女再也不去接客了,全心全意地侍奉情郎刘玉川。不久之后,刘玉川金榜题名,被授予了官职,这就要赴任去。那个妓女自然为情郎高兴,一心追随,刘玉川也答应了她要带她一同赴任。可刘玉川嘴里这么说,心中却暗有打算,他巧做安排,用毒酒置妓女于死地,然后独自上任去了。——各位,你们应该不会拿刘玉川当榜样吧?”
    文丞相这个故事说得极好,拿这个故事来比喻臣节,其中暗示的是:君臣关系近似于男女之间两情相悦,只有双方都瞧对方顺眼,这才能走到一起,然后,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关系是相互的。如果人家对你投之以琼瑶,你对人家报之以毒药,那就太丧心病狂了。
    可是,如果人家对你投之以毒药,你还应不应该对人家照样报之以琼瑶呢?这文天祥就没有说了。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抛开忠君不谈,人家文丞相那到底也是爱国呀!为了祖国的主权完整,为了领土不受侵犯,这种爱国情怀可比忠君伟大得多!”
    ——文天祥的“忠君”确曾受过质疑:宋朝皇帝都已经作了俘虏了,甚至公开劝说文天祥投降蒙元,但文天祥拒不从命。蒙元将领问他:“你不听你们皇帝的话,自己还跑去另立皇帝,你能算忠臣么?”
    文天祥的回答是:“我的皇帝已经作了俘虏,这种时候,社稷为重,君为轻,我另立皇帝,为的是宗庙社稷,所以我当然是忠臣!”273
    文天祥这里谈到了孟子的名言,把社稷摆在了皇帝的前面,后来的于谦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不然的话,面对一个做了俘虏的明英宗,难道还举国投降了不成?但是,无论是文天祥还是于谦,他们心中的“社稷”却绝对不是现代“国家”的概念,而是赵宋私天下和朱明私天下的概念,这从文天祥把“宗庙”和“社稷”一起来说就可以看得出来了——但我们要留心的是,这里的“社稷”已经被偷换概念了,不是孟子当初所谓的那个“社稷”了。如果追溯到春秋以前,宗庙和社稷是“赵家村”全村共同的,而在秦汉以后的专制社会里,宗庙和社稷虽然还是原来的名称,但实质内容却早就变了,变成皇帝这一户人家的私家宗庙和社稷了。所以,对于这时候的文天祥来说,并不是国家主权高于赵宋皇帝,而是整个赵姓家族的统治合法性和江山所有权高于某一位特定的赵姓皇帝。
    别把古人想得那么现代,古代知识分子确实有很多都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但主权与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云云可都是非常现代的观念呀。
    文天祥的例子讲了讲主权,顺便就再来讲讲领土。现代人讲到国家领土,理所当然认为那是寸土必争、一寸山河也不该放弃的,可古人却没有这种观念,在他们看来,值钱的地盘当然该要,可不值钱的地盘大可以放弃,一切都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当然,找理由的时候有时还是要拿官方学术经典来做文章的。
    举个小例子:汉元帝的时候,海南岛土著又造反了,朝廷很是头疼。说起来,海南岛原本不是汉朝的地盘,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给扩张进来,可民风强悍的海南岛人民坚决不作“汉奸顺民”,屡屡杀掉汉朝政府派去的官员,公然造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如果我们以现代眼光来看,这些海南人分明属于妄图制造分裂的坏分子,应该严厉制裁;可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些“坏分子”未尝不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英雄。
    汉元帝烦透了:这大老远的,要不要派军队去镇压啊?
    这时候,有个叫贾捐之的儒家知识分子建议说:“照我看,海南岛那破地方咱们就别要了。”
    ——我们现在很难想像一个国家大臣会堂而皇之地提出这种建议吧?汉元帝还不三下五除二砍了他的脑袋!
    可汉元帝不但没生气,还一本正经地问他:“你这意见在典籍当中可有什么依据没?”
    ——汉元帝的这个问题也够让我们现代人吃惊的,难道说,如果真在书上有依据,就当真把这么一大片国土放弃了不成?
    贾捐之的回答是一篇斐然长文,《汉书》有录,《资治通鉴》也有节选,大意是说:“当然是有依据的。尧舜禹这三位都是超级大圣王,可从《尚书·禹贡》载明的疆域来看,他们的地盘还远没咱们现在大呢。圣王们对远方夷狄的态度是:如果他们自愿前来归顺,那就收留他们,如果不来归顺,那也不勉强。秦始皇不学尧舜禹的榜样,专门开疆拓土,结果搞得偌大个秦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咱们现在呢,海南岛乃是化外之地,犯不上立什么郡县。我的意见是:在现在的疆域里,凡是不和我们华夏文明相类的地方,凡是《尚书·禹贡》和《春秋》里没有记载的地方,咱们干脆都不要了,您就下命令吧,把这些地方的政府机关全部裁撤,官员全部撤回。”274
    ——咱们现代人肯定少不了骂贾捐之是汉奸、卖国贼的,一口气骂到他祖宗八代,可是,骂祖宗的时候千万要记住,这位贾捐之的祖爷爷就是贾谊。^_^
    无论如何,在汉元帝当时,贾捐之的意见还真是个正经的意见,更要命的是,汉元帝居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海南岛就这么不要了。——这种事不单汉朝有,其他时候也有,比如我在《孟子他说》第一册里边提到朱元璋开过一张“不征之国”的单子,中心思想是“大财主不抢盐碱地”;这种事情不单中国有,外国也有,罗马的奥古斯都皇帝在去世的时候,“元老院公开宣读了他的遗嘱。他作为一项宝贵遗产留给他后来的继承人的是,建议他们永远只求保守住似乎是大自然为罗马划定的战线和疆界之内的那一片土地: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边则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带。”而在能征惯战的图拉真皇帝之后,“哈德良继位后的第一件事是放弃图拉真在东部占领的一切土地。他让帕提亚人重新选举了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君王,从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亚述诸省撤回了罗马派去的驻军;同时,按照奥古斯都的设想,再次定以幼发拉底河作为帝国的边界。”275
    我们甚至可以在古罗马的这段历史上看到和儒家思想所鼓吹的感化型仁政异曲同工的地方:“罗马的名字在地球最边远地区的民族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尊敬。最凶悍的野蛮人也常把他们自己之间的争端提请罗马皇帝裁决;据当时的历史学家记载,他们还看到,有一些外国使臣以作为罗马子民为荣,曾自己提出愿意归顺,却遭到了拒绝。”更有意思的是,十九世纪的法国人埃蒂耶纳·卡贝,这位被马克思誉为“最有声望然而也最肤浅的共产主义代表人物”,在他虚构的《伊加利亚旅行记》当中把他心目中的那个乌托邦共和国的对外政策居然也作了类似的描述:“……还定下一条重要原则,那就是:尽可能不去干涉邻国的事务,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不要企图加速共产制度在各个国家的建立,而是相信只要这种制度在伊加利亚试验十分成功,就能对所有其他民族都有好处;反过来,要是别的国家急急忙忙地试验,试验效果又不好的话,反而会对伊加利亚的试验不利。……我们并不去鼓励邻国加速他们的步伐,恰恰相反,我们甚至还会运用我们的影响来劝说邻国首脑稍微节制一下他们的热情。……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们从来不企图征服任何国家,我们甚至不愿意接受一个位于我们国境之内的小小的民族要求与我们合并的建议。后来是因为他们在很多年里一再地请求,而且其他的邻国也主动地表示了同意之后,我们才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但同时又声明我们绝不再答应类似的合并。”276——看来卡贝并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些前辈们满怀拯救世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伟大情怀,他的乌托邦倒更像是儒家风格的共产主义,赞同和平演变而非输出革命。这种种的事例常常让我困惑,嗯,好比说,在那个完全没有孝道传统的西方世界里,难道不孝儿孙的比例真比我们中国要多吗?至于其他……
    还是赶紧把话题拉回到乐毅身上好了。
    乐毅不是已经在前文里死掉了么?——不错,可咱们还得接茬儿说说他的后人。《史记·乐毅列传》继续讲道:乐毅的儿子乐间被燕惠王封为昌国君,在燕国一住就是三十年。后来,燕王喜听信了宰相栗腹的主意,打算攻打赵国,于是来向乐间询问意见。乐间一来是将门虎子,二来老家就在赵国,确实是有发言权的。乐间说:“赵国是个‘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是强敌,毫无天险可守,国家经常打仗,老百姓都是战争高手,咱们可别去招惹人家!”
    忠言一贯逆耳,燕王喜执意要战,谁也阻拦不了。燕国和赵国在地理上距离很近,大体来说,燕国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赵国就是现在的河北邯郸一带。赵国很快迎战,领兵的统率就是大名鼎鼎的廉颇。
    廉颇出征,燕国理所当然地吃了败仗,栗腹和另一位高级将领乐乘作了赵国的俘虏。(《战国策》说,乐乘是赵国的将军。)277这位乐乘是乐间的同宗,两人的关系看来很近,乐间听说乐乘被捕,干脆就跑到赵国去了。燕王喜这时候才后悔没听乐间的话,又听说乐间跑到赵国去了,心里越发不是滋味,于是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乐间——真仿佛历史在重演啊。
    燕王喜在信上说:“商纣王的时候,大贤人箕子屡屡进谏,不被纣王采纳,可他还是继续劝谏,期望哪天老天爷开眼,能让纣王听自己一次;商容更惨,不但不被信用,还屡屡遭到侮辱,可即便这样,他仍然希望纣王能够变好。后来国家越来越乱,人心涣散,监狱里的囚犯全跑出来了,局面实在无法收拾了,箕子和商容这才放弃了劝谏,双双隐退。你瞧瞧,虽然商纣王是个头号暴君,可箕子和商容却不失忠圣之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在发现商纣王实在无可就药、国事实在不可为之后才不得不放弃了劝谏的。现在呢,我虽然算不上个好领导,可我比商纣王总要强上一些吧?燕国虽然也有些纷乱,可总比商纣王那时候的世道强上一些吧?你的忠言就算一点儿都没被我认真听过,可你在燕国也不至于会有箕子和商容那种遭遇吧?我觉得你就这么离开燕国了,可不大厚道呀!”
    这封信说得倒也有些道理,另外,《史记》里记载的信件内容虽然只有这短短一段,可《战国策》里却是一封长信,言辞恳切,足以和燕惠王致乐毅的那封信相提并论了。但乐间和乐乘就是不原谅燕王喜,说什么也不回去,赖在赵国不走了。赵国对他们也不错,封俘虏乐乘为武襄君。(《史记·乐毅列传》)
    到了第二年,风水轮流转,轮到赵国攻打燕国了,领军大将除了廉颇之外,还有一位就是乐乘。赵国军队包围了燕国的首都,燕国以重礼求和,赵国这才退兵。
    又过了五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想以乐乘来代替廉颇。廉颇不干了,打跑了乐乘,自己也跑到魏国去了。又过了十六年,赵国就被秦国给灭掉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不大理解:“廉颇这是怎么了?!在《将相和》里边他可不是这样的呀,怎么领导一撤他的权力,他居然造反了,居然还叛逃了!”
    ——这还真是个问题。的确,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将相和》这篇文章,可小孩子那么学倒也罢了,长大以后眼光就得变一变了。
    我查了一下近年小学六年级的某份语文教案,对这一课的授课计划里有这么一条:“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归纳中心思想是:“本文通过记述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了,这种说法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断章取义,二是拿现代观念套在古人身上。我们如果查到《史记》“将相和”这段内容的原文,往后继续看去,就会看到多年之后赵国新任领导人要以乐乘来取代廉颇的位置,廉颇不干了,火拼乐乘——《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说:“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乐毅列传》的原文说“廉颇攻乐乘”,用的都是一个“攻”字,看来还不是单挑,而是大规模武装械斗。
    廉颇犯了这么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