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与三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谛与三性-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真正懂科学的人,比如西方的一些大科学家,处在理论物理领域最前沿的人,他



们对科学对理论物理都有很深刻的思考。但是他们并不认为科学可以成为衡量真



理的一把尺子,而恰恰是那些对科学理论、对物理学理论一知半解的人才会把它



当作是一把尺子。




上次我通过讲二谛与三性未阐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佛法是无分



别智,见空性是悟道,是觉悟人生。但是得了无分别智还要有后得智,要起大用,



行菩萨道,这就是奉献人生。佛教很明确地讲:菩萨要于五明处学(内明;因明;



医方明;工巧明;声明)。而且菩萨修到七地,五明不是可学可不学,菩萨不学



五明不能成佛。所以在佛教里面从来都不废世法。作为一个要行菩萨道的佛教徒,



如果在这个社会的现实生活当中,你没有超然于他人的一种技能、一种方式来贡



献社会,那“奉献人生”这四个字只能是空谈。有人学佛就想什么都不干,甚至



有朋友讲:我现在可学佛了。我问他:你是怎么学的?他说:我辞职了(众笑)。



好象辞职了就表征他学佛有多么虔诚。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佛教徒奉献人



生,一定要在社会中找到一个你应处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作出你应做的贡献。



而且我觉得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所从事



的劳动的不可替代程度有多高。不可替代程度越高,你在社会当中越重要,你对



社会的贡献也越大。如果你所从事的劳动,中国十二亿人中有十一亿八千万都能



干,那么你在这个社会当中几乎是可有可无的,你对这个社会所能做的贡献是微



乎其微的。对于佛教徒,特别是在家的佛教徒,绝对不能废了世法。我们不是反



对科学,不是反对大家学习科学。恰恰相反,而是要鼓励大家在自己的行业当中



深入地学习。如果你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可替代程度越高,那么我说你这个人



学佛学得越好。如果因为学佛,废了世法,不好好上班,白拿工资,最后让单位



给开除了,这就是对佛教的误解。其实,菩萨现种种身。从佛法上讲,各行各业



中有成就的人,很多都是菩萨的化身,他们都是在往昔发了大愿要来人间利益众



生。




这次夏令营结束之后,可能有些同学会出家,但是更多的同学还是作为在家的佛



教徒。这就有一个出家与在家的关系问题。出家与在家都很重要。在家佛教徒要



恭敬僧人,恭敬僧宝,那是人天的福田;但是作为在家的佛教徒,我们也有我们



的作用。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里讲:出家佛教徒犹如佛教的骨骼;在家佛



教徒犹如佛教的皮肉、血液。缺了哪个都不成。没有出家人,佛教无以立足;没



有在家的佛教徒,只是一个骨架子也不成。四众弟子要齐心协力地弘扬佛法。所



以作为广大的在家佛教徒,在世间学习世法,行菩萨道,贡献社会,奉献人生,



这是最重要的行持。佛教不反对科学,不反对技术,不反对世间的学问。作为在



家的佛教徒,不仅学习这些世间学问,而且正因为是佛教徒,他应该是最能够善



于运用这些学问真实地利益众生的。科学与技术的文明在当今这个社会是起支配



作用的,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享受。但是末法众生贪心很重。由于我们末法



众生贪图科学与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充分的物质享受,就使得现代的人类对于科学



与技术这种文明产生了很大的依赖。这种依赖甚至就发展成了一种崇拜,发展到



了把科学与技术这种文明的标准当作衡量人类文化的唯一标准。这个观念的影响



是根深蒂固的。一个人,这一辈子得人身,有具生的东西;还有一种后天的文化



与习俗所影响的东西二比如说“我执”,佛教讲就有具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与生



具来就有一种我的观念,这是具生我执;我们也在后天的文化、后天的学习不断



地熏习、影响下,强化这种我执,产生分别我执。大家不要轻视了后夭文化的影



响。其实我们每个人头脑中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们心里边真理的标准,很大程



度上都受到了后夭文化的熏习与影响。例如我在讲课中提到日心说与地心说。究



竟太阳是中心还是地球是中心,这在人类科学史上曾是一场激烈的斗争啊。激烈



到什么程度呢?激烈到可以把布鲁诺先生用火烧死。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谁是



中心啊?学过初中物理学的人都晓得运动的相对性,谁绕谁转问题就在于坐标点



的选择。当然对于天文学来讲,从地心说变为日心说的一个不同就是行星运动轨



道在描述上比较方便。因为太阳系的质量百分之九十九点八几都集中在太阳上,



如果把坐标点选在太阳上,诸大行星的轨道是一个近似圆的椭圆,描述起来比较



方便,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方便而已。面对真理来讲,地心说与日心说这两者本



身是完全等价的。但是在哥白尼的那个时代,人们所受的文化的熏习与影响是地



心说,人们坚信地球是中心。当有人说太阳是中心,那简直太难理解了。哥白尼



创立日心说后,又随着人们对于行星运动轨道的观测、研究,特别是伽里略的三



大力学之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人们认为把坐标点选在太阳上行星运



动轨道比较好描述,于是就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心说。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日心



说。所以当我在课上和学生讨论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时候,有个同学马上提出他怎



么也不能在头脑中想象出地心说来,地心说太难接受了。你就可以想见在当初有



人提出日心说人们有多难接受吧!




我们从小就受着后天文化的熏习,它的影响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这种影响其



实在障碍着我们对真实的认识,障碍着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这种观念确确实实是



要破除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你想如实地认识佛陀的教法,那么我



们首先就要破除头脑里边科学所带来的一些障碍,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所知障(众



鼓掌)。






四、生死问题




这两天大家也常谈到生死问题。有同学讲:只要能让我相信六道轮回,我就相信



佛教。这条要是相信不了,终归我还是对佛教半信半疑。对于生死问题,在人类



的诸多学说中有三种说法。一种叫一世说。从母亲生下来到死的那一刻,生命结



束了,因果结束了,就这一生。人死如灯灭。再有就是两世说。死了以后还要再



生。有的宗教就讲到了世界末日的时候,大家都要再生,然后接受谁的审判。而



佛教是三世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




很多朋友对于佛教讲因果很难理解,觉得是迷信。其实因果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



如果世间本来就是没有因果的,那首先要废除的不是寺院,首先要解散的应该是



中国科学院。再简单不过了,一个函数Y=F(X),给一个X出一个Y,这是什么呀?



这是因果。如果连因果都没有了,科学也没办法建立了。所以因果并不是佛教所



独有的,轮回的观念也不是佛教所独有的。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前,印度很多



学派都是讲轮回的。佛教所独有的是对因果、对轮回的独到的见解:在因果与轮



回的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无自性但又因果相续。




广义地讲三世因果的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那么这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



有多长呢?△T取多长呢?任取。当下这一刹那是现在一刹那,势必就有前边的



过去一刹那和未来一刹那。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的三世因果观就是在



解释这三个刹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佛教的教理讲此一刹那决不是前一刹那,无



常!后一刹那也决不是此一刹那,无常!如果认为在过去一刹那、现在一刹那、



未来一刹那背后贯穿着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就不是佛教的见解。刹那都是变化



的,但变化之间是相续的,有因果关系。虽然此一刹那不是前一刹那,但依前一



刹那而有;后一刹那不是此一刹那,但依此一刹那而有。所以从缘起法上来理解



因果是佛教所独有的。当把△T扩展,道理一样。那么,此一生有没有前一生,



有没有后一生?从理论上讲,我们当下生的这一刹那,难道就没有生前的一刹那,



完完全全没有任何来历,莫名其妙就来了吗?我们这一生所行持的,所做的一切



的善、一切的恶,随着我们断气的一刹那,因果就断掉了吗?有人说相信来世太



迷信了。其实大家仔细想,你承认有来世跟不承认有来世,这两者本来是等价的。



你问我能证明一定有来世吗?那我问你能证明一定没来世吗?在理论上这两者是



绝对等价的。那你为什么绝然对于有来世就始终不能理解呢?这就是后天文化对



你的影响。其实我们死的那一刹那,是一种生命存在形态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刹



那都有,只是死的时候发生的是一种重大转换。但是面临这个重大转换,我们愚



痴啊。总以为到死那一刹那就断灭了,因果就不再相续了。这是后天文化对我们



的影响。




上次还有同学问法师能不能当场作实验,证明有来世。这个问题好象很尖锐,好



象能把法师给难住。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就怕你不敢做。买一根绳子挂房梁上,



往脖子里一套,你立刻就知道有没有来世了。但可惜的是你不能回来告诉我们。



去年在北京有人请我讲弥陀法门、弥陀法门重临终往生,死后往生弥陀净土。那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死后呀?很多人说这个不能肯定,对阿弥陀佛的信心



就建立不起来。怎么在理论上给他分析,他都不信。最后我说我实在没有办法,



但是我郑重地告诉各位,每个人都逃避不了死这一关。我们也不要争论有没有来



世了,等着你死那一天,到你死那一刻到来的时候,你自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有



没有来世。到那个时候如果你觉得还真没完,就想想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份听一个



姓于的说人死有来世,那时你再提起一念还不晚,抓紧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众鼓掌)。




当一个生命结束,生命形态要发生重大转换,直到下一个新的生命形态出现之前



的过渡状态,佛教称为中阴。在佛教的很多经典里,都清楚地谈到了中阴的状态。



在藏传佛教里边还有一本《中阴救度》。它把人即将断气,以及死亡后进入中阴



状态,我们意识当中出现的种种的景象一点一点地都给你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告



诉你,当某种景象出现的时候意谓着什么,你对这种景象的执著会导致什么结果。



比如出现一个你很贪爱的景象,但是中阴救度就告诉你,千万别跟着去,它将会



把你指向畜生道;也可能出现某个你很畏惧的景象,它却恰恰指引着你趋向解脱。



可是那些没有受到过佛法熏习,不懂得中阴救度的人,往往在死的时候对这种种



的景象把握不住。




现在西方也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人的濒死状态。那些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很明确



地感受到死后神识的转移。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人员不知从什么渠道得到了



一本西藏的关于中阴救度的法本,他惊奇地发现那些经历过濒死状态的人对死亡



那一刹那出现的景象的描述,竟然与西藏高原的那本佛教书籍中所讲的几乎一样。



就此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濒死研究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死并不是因果的结束,不



是一了百了啊。有人认为佛教讲三世因果是为了建立世间的伦理。确实,如果以



一世说这样的文化作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干一辈子好事或者干一辈子坏事,到死



都是一样,那我们世间的伦理道德真是太难建立了。所以一世说对社会的精神文



明建设是不利的。但是佛教的三世说也不仅仅是从建立世俗的道德伦理,鼓励大



家做好事的角度来讲的。三世说真实不虚。这就涉及到当前佛教界弘传最广泛的



弥陀法门。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往生法门,重在临终往生。这个法门之所以殊胜,



就是因为它是中阴救度。中阴状态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状态,众生在中阴状态时对



于未来的生命存在形态的抉择力相对来讲比较大。所有宗教都重视临终,重视死



的这一刹那。佛教强调临终助念。要为临终者讲他一生的功德,让他欢喜,不让



他贪恋世间,更不要让他起嗔心。因为他此时的一念、此时的心情对他下一生生



命存在形态的转换作用是非常大的。




阿弥陀佛的法门是无比殊胜的。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尤为殊胜。这个法门主要依



据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写到法藏比丘在因地,在



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也就是表了四十八个无我的决心,要成



就一方净土。这方净土有种种的殊胜,其中很重要的殊胜就是能令往生到这里的



众生,皆成阿鞞跋致,得不退转果。在这四十八个大愿中还有很重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