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医学源流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18-医学源流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 
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概也。其次,则推天运 
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 
应。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 
气无害。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 
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证,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 
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 
言之明白详尽,学人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 
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 
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 
重者;或有根据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 
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 
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 
,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 
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卷上脉
症脉轻重论
属性: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 
后知 
之。然症脉各有不同,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者。其中有宜 
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 
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 
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 
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 
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 
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枚举。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 
。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又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 
火,火刑金也。余可类推,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之愈密 
,失之愈远。若脉之全体,则《内经》诸书详言之矣。 

卷上脉
脉症与病相反论
属性: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 
最易 
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伤暑之病,反身寒而恶寒;本伤食也 
,而反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 
即死生判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如伤寒本当发热,其归尚未发热,将来必 
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或有名无实,如欲食好 
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或此 
人旧有他病,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或其人本体之脉,与常 
人不同。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 
危险,气通即复。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 
认,审其真实,然后不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端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然苟非辨症极 
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也! 

卷上病
中风论
属性: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 
定病 
之名,必指其实。各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 
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 
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 
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 
,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 
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 
,此大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万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 
矣。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 
有纯用温补者。譬之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 
垣者。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家人以御盗也。最又不然。盖服纯补这药,断无专补正不 
补邪之理,非若家人之专于御盗贼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属虚 
,骤病属实。所谓虚者,谓正虚也。所谓实者,谓邪实也;中风乃急暴之症,其为实邪无疑 
。天下未有行动如常,忽然大虚而昏仆者,岂可不以实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属阴虚、阳虚, 
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症加减之。汉唐诸法俱在,可取而观也。故凡中 
风之类,苟无中脏之绝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 
无恙者甚多。惟服热补者,无一存者矣。 

卷上病
臌膈论
属性:臌膈同为极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盖臌者,有物积中,其证属实;膈者,不 
能纳 
物,其证属虚。实者可治,虚者不可治,此其常也。臌之为病,因肠胃衰弱,不能运化,或 
痰或血,或气或食,凝结于中,以致臌 胀满。治之当先下其结聚,然后补养其中气,则肠 
胃渐能克化矣。《内经》有鸡矢醴方,即治法也。后世治臌之方,亦多见效。以惟脏气已绝 
,臂细脐凸,手心及背平满,青筋绕腹,种种恶证齐现,则不治。若膈证,乃肝火犯胃,木 
来侮土,谓之贼邪。胃脘枯槁,不复用事,惟留一线细窍,又为痰涎瘀血闭塞,饮食不能下 
达,即勉强纳食,仍复吐出。盖人生全在饮食,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 
以受气。今食既不入,则五脏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少纳谷,则不出一年而死;全 
不纳谷,则不出半年而死。凡春得病者,死于秋;秋得病者,死于春。盖金木相克之时也。 
又有卒然呕吐,或呕吐而时目时发,又或年当少壮,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至于类 
臌之症,如浮肿水肿之类,或宜针灸,或宜泄泻,病象各殊,治亦万变,医者亦宜广求诸法 
,而随宜施用也。 

卷上病
寒热虚实真假论
属性: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热虚实,然必辨其真假,而后治之无误。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 
也,虽大寒而恶热饮;假热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而恶寒饮,此其大较也。假实者,形 
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其中又有 
人之虚实,证之虚实。如怯弱之人而伤寒、伤食,此人虚而证实也。强壮之人,而失血劳倦 
,此人实而证虚也。或宜正治,或宜从治;或宜分治,或宜合治;或宜从本,或宜从标;寒 
因热用,热因塞用;上下异方,煎丸异法;补中兼攻,攻中兼补。精思妙术,随变生机,病 
势千端,立法万变。则真假不能惑我之心,亦不能穷我之术,是在博求古法,而神明之。稍 
执己见,或学力不至,其不为病所惑者,几希矣! 

卷上病
内伤外感论
属性:七情所病,谓之内伤;六淫所侵,谓之外感。自《内经》、《难经》以及唐宋诸书,无 
不言 
之深切着明矣。二者之病,有病形同而病因异者;亦有病因同而病形异者;又有全乎外感。 
全乎内伤者;理会有内伤兼外感,外感兼内伤者。则因与病,又互相出入,参错杂乱,治法 
迥殊。盖内伤由于神志,外感起于经络。轻重浅深,先后缓急,或分或合,一或有误,为害 
非轻。能熟于《内经》及仲景诸书,细心体认,则虽其病万殊,其中条理井然,毫无疑似, 
出入变化,无有不效。否则彷徨疑虑,杂药乱投,全无法纪,屡试不验。更无把握,不咎己 
之审病不明,反咎药之治病不应。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卷上病
病情传变论
属性: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一定之传变,如伤寒太阳传阳明,及《金匮》见肝之 
病, 
知肝传脾之类。又如痞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预知而防之也。无定之传变,或其 
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知,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 
,医者不能预知而为防者也。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 
重,轻病亦变危矣。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 
,则诸病亦可渐次乎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至于药误之传变,又复多端,或过于 
寒凉,而成寒中之病。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或过于攻伐,而元气大虚;或过于滋润 
,而脾气不实。不可胜举。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 
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之类,将邪火尽行补涩,始若相安 
,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如中风之状。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医家、病家犹 
以为病后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余见甚多,不可不深戒! 

卷上病
病同人异论
属性: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 
同而 
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不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 
,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 
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 
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心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 
后之法。因之而定。《内经》言之极详,即针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故凡病者,皆当如是审 
察也。 

卷上病
病症不同论
属性: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太阳伤风是病也,其恶风、身热、自汗、头 
痛是症也,合之而成其为太阳病,此乃太阳病之本症也。若太阳病而又兼泄泻,不寐、心烦、 
痞闷,则又为太阳病之兼症矣。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 
为疟,此乃疟之本症也。若疟而兼头痛、胀满、嗽逆、便闭,则又为疟疾之兼症矣。若疟而 
又下痢数十行,则又不得谓之兼症,谓之兼病。盖疟为一病,痢又为一病,而二病中有本症 
,各有兼症,不可胜举。以此类推,则病之与症,其分并何啻千万,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绪 
也。而治之法,或当合治,或当分治,或当先治,或当后治,或当专治,或当不治,尤在视 
其轻重缓急,而次第奏功。一或倒行逆施,杂乱无纪,则病变百出,虽良工不能挽回矣。 

卷上病
病同因别论
属性: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 
有阴 
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怯、虫病,此谓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盖热同 
而所以致热者不同,则药亦迥异。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别者尽然,则一病而治法多端矣。 
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热而腹痛,则腹又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复不同,有 
与身热相合者,有与身热各别者。如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热为 
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何食,则以何药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 
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若不问其本病之所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 
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 
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则幸中者甚少,而误治者甚多!终身治 
病,而终身不悟,历症愈多而愈惑矣。 

卷上病
亡阴亡阳论
属性: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 
之药 
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则阴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 
惟用大剂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蛎之类,冷冻饮料一碗,直达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 
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而 
转机在顷刻。当阳气之未动也,以阴药止汗。乃阳气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蛎 
、黄 、五味收涩之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其界限,则用药 
无误矣。其亡阴亡阳之辨法如何?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 
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 
,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至于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