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部经-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两处即于现法,诸智者予以称赞,又具坏命终后,当往生善趣、天界。如是对彼,此无戏论法是善成就善受持偏满已,充满两边而住之,舍不善处。
  居士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居士等!对彼等沙门、婆罗门,另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作反对之说:“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居士等!汝对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门、婆罗门为互相相反之说,其为非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世尊曰:“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其为予所不见。又,其他沙门、婆罗门师尊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此为予所不知。而予实为不知者、不见者,予可一向决断言:“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予对此断言为不适当。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则见此:“凡彼等有色之天,为意所成也;予定当往生彼处。”有是理也。然而,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则见:“凡此彼等无色之天,为想所成也,予定往生彼处。”因色而起诤论,执刀杖.现出斗争、异执、论争、抗争、离间语、妄语、此一切行相实于无色界不有是理也。彼如是思择而成为对诸色厌恶离欲、灭尽之行者。
  居士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居士等!对彼等沙门、婆罗门,另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作反对之说,彼等如是言:“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居士等!汝对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门、婆罗门互相为相反之说,其为非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世尊曰:“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其为予所不见。又其他沙门、婆罗门师尊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其为予所不知。而予实为不知者、不见者,却一向决断说:“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则予对此之断言为不适当。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则见此论:“凡彼等无色之天,为想所成也;予定当往生彼处。”有是理也。又,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则见此谓:“予以现法当般涅槃。”有是理也。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彼等之此见,为贪欲现于前、结缚现于前、爱乐现于前、执着现于前、取着现于前。又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彼等之此见,为无贪欲现于前、无结缚现于前、无爱乐现于前、无执着现于前无取着现于前。彼如是思择而成为对色厌恶、离欲、灭尽之行者。 
  居士等!知于现世有此等8四种人,云何为四?居士等!在此,有一类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居士等!又在此,有一类人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居士等!又在此,有一类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居士等!又在此,有一类人,不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便自苦,不便他苦者,于现法无贪欲、达涅槃、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
  居士等!然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者耶?居士等!在此,有一类裸形者、脱粪行者舐手者(如中部经典第五十一经干达建罗迦经中之广说)行如是种种身体之苦行、难行。居士等!此谓之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者。又,居士等!云何是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者。居士等!在此,有一类人为屠羊者、屠猪狗者……乃至……或作其他之残酷业者。居士等!此谓之专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者。又,居士等!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者?居士等!在此,有一类王者或王族之灌顶者……乃至……对彼等以杖胁之、以恐怖而吓之、使之流涕悲哭而作(诸牺牲祭之)准备。居士等!此谓之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也。又,居士等云何为不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不便他苦、不再修使他苦之行;即彼不使自苦亦不使他苦,而于现法无贪欲、达涅槃、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居士等!在此,如来出世为应供、等正觉者……乃至……世尊。彼舍此等五盖诸心秽、慧羸、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初禅……乃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成就第四禅而住之。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向于宿住随念智。彼忆念种种宿住,即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忆念行相、境遇种种宿住。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向于有情生死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贵贱、美丑、幸与不幸……乃至……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受报。彼知是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向于漏尽智。彼如实知:“此是苦也”……乃至……“此是漏灭之道也。”彼由如是知、如是见,由欲漏而心解脱,由有漏而心解脱,由无明漏而心解脱;于解脱,有“已解脱”之智。彼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更受此轮回之状态。居士等!此谓不便自己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槃、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 
  如是言已,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等如此白世尊曰:“伟哉!师尊瞿昙!伟哉!师尊瞿昙!世尊恰如能扶起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对迷者能导之以道,于闇中能持来明灯、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是师尊瞿昙以种种方便开示法。在此!予等归依师尊瞿昙、蹄依法及归依比丘僧伽。愿师尊瞿昙认予等,自今以后终生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



第五十一
1 密林(gahana)巴利圣典协会出版注释本有gahana(取着)其释义及见次文,还是gahana较正确,富林者,如密林深茂之阴暗,应为众生被深重罪恶所蔽,不易脱出之意。
2 显露处(uttanaka)以人为密林,以兽类罪浅露于表面。却易防御之意。
3 以下之文参照中部第六十经。 
4 最高者,以brahmabkuta译之。
5 以下对此节参照中部经典一。

第五十四
1 “依多种”(nanattasita)依注释,意为依五种欲分(panca…kamaguna)。次“依一种”(ekattasita)指第四禅之舍。想是指前者于感情情绪等为中性(即舍受),后者指心完全平静状态(行舍)。
2 火坑(angarakasu)中部第二十二经译为炭窝。

第五十五
1 耆婆迦养童子(jivaka…komarabkacca),耆婆迦是“有寿命者”之意,养童子是“依依王子拾而所养”之意,依传述是娼妇所生之子。舍而被王舍城无畏王子拾养故称耆婆迦养童子。拾时还有命,故称为“有寿命者。”后成为名医,北传有译为耆域药王,童子医王耆域等。

第五十六
1 漉酒人 参照中部经典第三十五经、注2
2 麻洗  参照中部经典第三十五经、注3
3 意着天(manosatta)于生前,意有执著者之往生处。
4 以下四制戒文sabbavarivarito sabbavariyuto sabbavaridhuto sabbavariphuto于长部第二经亦有同文。vari谓水之语,始之一通此意义,予亦依此意而译之。第二以下照这样即不通,vari置于其次,见有varita之有略,予如本文译之。但依佛音注以水为vari、varana(有防拒)之意。第二以下解为后者之意或然亦说不知。原来此句,本来是否完全同文亦是不明白。现在耆那教典中有否此句,予未曾见闻。如北传汉译亦未曾见。故本来如何意义,如何文句以不得明了。予即如本文译之,并附记佛音之注。 
5 以“为敌对者”于原文有paccanikatabbam如佛音注pscsnkm katabbam译之。
6 罪恶(okara)此语,于原语不明,中部经典一(原文一一五页),予为由avakr来的,译堕落。出佛音注谓avakar.a之同义语,同时并记有lamakabhava(罪恶)字。我在此取其后者之意,而为罪恶。北传有相当于此者有“生死”,以合其次之秽字,故有“生死为秽。”想是原文之文字,故唯有如是之译。
7 度一切(vessantara)佛音对比为度贪欲等之过(ragadi…visama)有牵强之嫌。vessam是vissam(梵语visvam)(一切)而来的解为度一切者甚为至当。vessantara是出本生故事中菩萨之名,(南传本生经最后者)南传之注释vessa生于市镇之(庶民族)故vessa…antara名为(生于庶民族间)此亦是牵强附会之谓。认为从度一切者之意而来才是适当。
8 “幢被降”(pannadhaia)谓战胜而终。
9 第七仙(lsisattama)过去六佛之次,释为第七佛,以第七仙称释尊。
10 “得三明”(tevijja)者,谓得忆宿命智、天眼智、漏尽之三。婆罗门对比此,示为通三吠陀。
11 “达梵天”(Brahmapatta)者,信梵天为最高者,“信梵天者,信为达最高者,如达梵天,如是达最高者”之意。
12 破城帝释(purindadassa sakkassa)佛音以purindada为“与最胜之法施者。”sakka梵语sakya(有可能者之意)其意义无多大关系,但在译语,当然可近于本来之意译之。
13 译为无畏、据暹罗皇室出版本有appabhita巴利圣典协会本有appahina想是错误。
14 应令供养原语yakkha译之,此语北传音译为普通夜又,非天、非人,为毗沙门天之从属者,此语俗语之原解释√yaj由(供养)之语来的,为应供养之意。怕此颂亦豫想其意义想不出,于此而译之。

第五十七
1 进入请看中部第七经注。

第五十八
1 “共其他三人”(atta…catuttha)其文字之意思,“以第四为自身”,即自己以外有三人。

第五十九
1 百八受 巴利圣典协会本,此处有atthasatam vedanasatam pi暹罗皇室出版本及巴利圣典协会本相应部之原文有atthasatam pi vedana于注释有atthasatam vedana之说明。没有vedanasatam之说明,故依暹罗皇室出版本等译如本文。

第六十
1 无戏论法(apappaka…dhamma)对此译语参照南传藏二十八 注1于此panna梵语panca之转变,panca与parpanca大体同意义。予亦从此译之,但panca与parp…anca本来均是“扩大”之意,因此从多歧互意,多歧互迷议论之意想可释为戏论。然不见为panna是panca转变,可见为parna(羽、叶)的转变。即于羽于叶二者均为多数故apanpaka可得解为“二又或不分为多数”之意,可见是不多歧指根本一道,即中道。佛音常注为aviruddha(无障)advejjhagamin(不分开)ekamsagahika(执于一向)之意,panna不解为羽、叶,但原语之意结果是同样。
2 此说参照长部第二经一七中部第四十一经第七十六经等。
3 “恶”(dus)此字巴利圣典协会本及暹罗皇室出版本及本与亦无,注释本之暹罗皇室出版本有应取其有的之义。
4 说有论者(atthikavada)是对前者之无戏论者(natthikavada)。
5 “作者”原文有karato异本有karoto佛音之释有明显之karontassa故依而译之
6 此说长部第二经二0,中部第七十六经等参照。
7 “定”apannakam前面译为戏论,此用为副词,不多歧如前注1,用为副词故译“定”。
8 以下参照中部第五十一经。


第六十一 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

   北传 中阿一四.罗云经(大正藏一、四三六页。)
   本经是世尊以水盘之譬喻,王象之譬喻教诫罗喉罗。说法之要点,应时常反省,以净化身、口、意之行。大纲与北传虽然一致,但文意即有所不同。又,王象之譬喻的后面,有相当于巴利文法句经三O六、三0八之偈,又最后亦有偈。

第二品  比丘品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哆园。尔时,具寿罗喉罗住庵婆檗林。世尊由晡时宴默而起,往访庵婆檗林具寿罗喉罗。具寿罗喉罗遥见世尊正前来,为敷坐具与备洗足水。世尊坐于施设之座,洗足已安坐;具寿罗喉罗顶礼世尊坐于一面。 
  于是,世尊将极少量残余水留于水盘,唤问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汝确实见此极少量残余水留于水盘耶?”罗喉罗答曰:“如是,师尊!”世尊曰:“罗喉罗!彼等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是如少量如残留于水盘之水也。”于是,世尊将其少量残余水倾舍之,问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汝见彼少量残余水倾舍耶?”罗喉罗曰:“如是!师尊!”世尊曰:“罗喉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倾舍也。”于是,世尊倒置该水盘,问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颠倒也。”于是,世尊将该水盘直立之,问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汝见此水盘是空、虚无耶?”罗喉罗曰:“如是,师尊!”世尊曰:“罗喉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虚无、如是空虚也。”“罗喉罗!犹如象王,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而彼于战阵时以两前足作业,亦以两后足作业;又以前身作业,亦以后身作业,亦以头作业,亦以两耳作业,亦以两牙作业,以尾作业,唯护象鼻;于是,乘象之士作如是念:“此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象王,彼于临战,以两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