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娘一一吻她们的手以示感谢。”① 

     新郎见新娘之前也要沐浴,在摩洛哥,新娘一来到新郎家,人们就 

把牛奶、水、染料等具有祛邪作用的东西捧给新娘或洒在新娘身上,以 

求真主保佑。 

     在伊斯兰国家中,堂兄妹间通婚比较普遍。“古代阿拉伯人认为, 

男子有与伯叔父的女儿结婚的权利;这种权利至今仍为穆斯林世界所承 

认”。如果没有堂兄弟,姑娘则可以嫁给一个远房亲戚。1867年,一位 

波斯王子娶其堂妹为妻。新娘和新郎都年仅16岁。婚礼仪式极为豪华。 

新娘离开娘家时,送亲的队伍排成长长的一列。前面由一百匹马、骡子 

和骆驼引路,上面载着仆人、卷起的帐篷和华丽的地毯。六匹马拉着新 

娘的马车,新娘坐在木遮帘里。后面是骡拉的轿子,里面坐着新娘的随 

从、女眷。达官要人们骑马殿后。乐队沿途演奏着欢快的乐曲。路途持 

续了33天。到达目的地后,新娘被安置在一座宫殿里。婚礼日那一天, 

太阳落下后3小时,新娘乘上轿子,两边是持炬者,前往新郎的宫殿。 

     按照伊斯兰教义,一个男人可以拥有四个合法的妻子和数量不等的 

妾。妇女地位明显低于男子。离婚只能由丈夫单方面提出。因此,在近 

代伊斯兰国家中,夫妻间的联系比较脆弱。丈夫只要连说三遍“我和你 

离婚”,妻子就得离开他。在埃及,已婚多年而不曾离弃一个妻子的男 

子是不多见的,有些人仅在二三年内就娶过几十个老婆。妇女外出必须 

蒙面纱,显得庄重、严肃,不能有任何轻佻行为。一个未婚女子一旦出 

了桃色新闻,那么这个女子的全家就会名声扫地。她的父亲和兄弟会在 

家中私下将其处死,无人前来过问。 

     根据伊斯兰教法,父亲可以为未成年女儿选择婚姻伴侣,而无须征 

得她本人的同意。父亲的权力“一到女儿进入青春期便应中止”。如何 

确定女儿的青春期,伊斯兰各教派的意见不尽相同。有的教派竟将姑娘 

的青春期定在30岁以上。父亲为成年女儿缔结婚约时,必须征得她的同 

意。“如果她是处女,至少也需要得到她的暗示。在这种情况下,她的 

沉默或微笑都被认为是同意的表示。”但是,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突尼斯和巴勒斯坦的许多地方,父母根本不征求女儿的意见就将她嫁了 

出去。成年男子(15岁以上)在婚姻上拥有较多的自由,可以不经父亲 

同意而订婚。然而事实上,在摩洛哥等地方,即使儿子已经成年,父亲 

也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他的婚事。在两性严格隔离的伊斯兰世 

界,男性青年容忍父母对其婚事的干预,因为他可以很容易地离弃自己 

所不喜欢的妻子。已婚妇女若有小孩,那么她在家中的地位就有了一定 

的保障。丈夫出于多种考虑,不敢轻易遗弃妻子。在伊斯兰世界,签订 

婚约时男方须向女方的父亲或监护人支付一定的聘金,即“萨达克”。 

聘金的多少视家境而定。如果娶的是寡妇或离婚妇女,“萨达克”通常 

要少一些。在埃及,娘家要拿出不少的钱为女儿置办家具、衣物和装饰 

品。在非斯,按照风俗习惯,要求新娘父亲用于女儿嫁妆的支出,不得 


… Page 71…

少于“萨达克”的数额。虽然“萨达克”要交给新娘的父亲或监护人, 

但依据《古兰经》的规定,应成为新娘本人的财产。因此,与西方已婚 

妇女相比,穆斯林女子在经济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嫁妆同小孩一样,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尽管丈夫对嫁妆有使用权,但 

这终究是妻子的财产。一旦婚姻关系中止,妇女可以索回嫁妆。穆斯林 

家庭规模比较大,众多妻妾生活在一起,膝下环绕着各种年龄的子女, 

过着一种群居生活。富裕人家的妇女一般足不出户,她们活动的空间主 

要是庭院,四面建有高墙。妇女们大部分时间坐在室外,有时做些精细 

的刺绣活,有时则看着她们的孩子玩耍,在平静、无聊中打发岁月。由 

于通奸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伊斯兰国家私生子较少。 



               2。西风东渐与伊斯兰世界生活习俗的变化 



     1683年,奥斯曼大军围攻维也纳时,遭到了惨败。从此奥斯曼帝国 

国力疲敝,军事上一蹶不振,道德价值的堕落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 

西方国家却日益强大。伊斯兰世界受到来此进行贸易的英、法、意商人 

的影响,西方习俗文化首先渗透到上流社会中。1760年,一位西方人士 

在伊斯坦布尔出席了希腊“首席通事夫人”举办的招待会。当时在伊斯 

坦布尔的希腊人信奉伊斯兰教,衣食住行完全伊斯兰化了。但在西方习 

俗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又与当地人有所不同。“一张圆桌,四周放着椅 

子、勺、叉俱全,惟独缺少使用它们的习惯。这里的人对我们的习俗可 

谓亦步亦趋。我们的习俗得到希腊人们的欢心,犹如我们喜爱英国人的 

习俗。我眼见一位妇女吃饭时用手指抓住橄榄,然后插到叉子尖上,学 

法国人的样子送进嘴里。” 

     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占埃及。尽管法军占领的时间不长,而影响 

却颇为深远。因为在此以前,伊斯兰世界的人民还过着一种自给自足、 

因循守旧的生活,不求进步,也不关心外界的进步。“他们对于改变, 

不感兴趣。与西方的突然接触,是对他们的当头棒喝,使他们从中世纪 

的酣睡中惊醒过来。” 

     如何抵档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及习俗的冲击、渗透,使伊斯兰 

教的原有精神和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在伊斯兰 

世界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 



     (1)宗教和道德的复兴运动 

     18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统治阶段的骄奢淫逸日甚一日,他们贪婪 

成性,大肆挥霍,根本无视下层民众的痛苦。素丹的宫殿规模宏大,金 

碧辉煌,后宫妃子数以百计,有些妃子也许一辈子也未见到素丹,在百 

无聊赖中消磨青春岁月。因此,宫中女性同性恋现象非常普遍。有时, 

素丹会莫名其妙地把大批妻妾扔进海里活活淹死。最残暴的一次事件发 

生在易卜拉欣素丹 (1640—1648年在位)在位时期,一次,他尽情纵欲 

之后,突然下令把后宫里的几百名女子全部扔进海里淹死。“他之所以 

这样干,只是想满足重新挑选美女进宫的欲望”。一位在离皇宫不远的 

海面遇难获救的幸存者,向搭救她的人说:她在海底看见了大量歪歪斜 

斜的麻袋,所有这些沉甸甸的麻袋上端都拴着一具具僵硬的女尸,随着 


… Page 72…

海水的流动,这些尸首来回慢慢地摆动①。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生活极 

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社会上的堕落现象日趋严重。与此同时,西方生 

活方式及习俗又不断侵蚀伊斯兰世界,对社会各阶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 

响。一些上层人士为了赶时髦,在衣着打扮、饮食习惯等方面模仿西方 

人。这就引起了虔诚、正直的穆斯林的忧虑和愤怒。 

     18世纪中期,伊斯兰世界兴起了瓦哈比运动。瓦哈比运动实际上是 

一次宗教和道德的复兴运动,成为近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前驱。在生 

活习俗方面,瓦哈比派坚持复古主义,要求革除种种偏离正统信仰的恶 

习陋俗,禁止穿着丝绸和华丽服装、佩戴首饰,禁止吸烟、饮酒、赌博、 

听音乐、跳舞,反对一切腐化、堕落和违背人格的享受。他们希望恢复 

穆罕默德时代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礼仪习尚,提倡素朴的宗教和生活 

方式,对一夫多妻制、蓄奴制等封建陋习给予了一定的批判。坚持宗教 

原旨教义的传统主义在伊斯兰世界有很大影响。19世纪初,在苏门答腊 

岛发生了著名的“巴德利运动”。1803年,3名从麦加朝觐归来的哈吉, 

在瓦哈比教义影响下,企图以武力来改革社会习尚。他们在当地居民中 

发起一个净化信仰的运动,要求人们戒绝赌博、斗鸡、饮酒、抽烟、吸 

鸦片的恶习,恪守伊斯兰教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巴德利运动是在荷 

兰殖民者侵略扩张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矛头直指荷兰殖民者;所 

以巴德利运动遭到荷兰殖民者的残酷镇压①。 

     19世纪80年代,苏丹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马赫迪起义。马赫迪起义既 

是一场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战争,又是一场习俗变革运动。马赫迪 

教义同瓦哈比派的主张如出一辙。马赫迪起义的领导者是穆罕默德·艾 

哈迈德·伊本·阿卜杜拉。他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严格遵循《古 

兰经》教义,洁身苦修。艾哈迈德先拜苏菲派教长为师。但是,这位教 

长并不遵循圣训教规,生活上贪图享受,爱慕虚荣,使艾哈迈德深感失 

望。当教长的儿子行割礼时,教长竟然大宴宾客,欢歌狂舞。为此艾哈 

迈德当面进行规劝,结果触怒了教长,被撵出苏菲派教门。艾哈迈德决 

心复兴、纯洁伊斯兰教义,革除各种社会恶习和弊病,“我对我的宗教、 

我的民族负有责任,我应该净化我的宗教,拯救我的民族。”艾哈迈德 

提倡禁欲主义,反对奢侈腐化。为了打破贫富差别,他规定了统一服装。 

艾哈迈德参照伊斯兰教法,提出一系列的规定、戒律、禁忌,以此规范 

信徒的衣食住行、行为举止。主要内容包括:禁止偷盗、饮酒、吸烟, 

违者分别处以断手、100鞭或80鞭的惩罚;实行共产制,一切财富归公 

共金库,统一分配,禁止举行婚礼、葬礼,禁止蓄长发、痛哭死者和用 

草书写信,除战时外,不得骑马,一律步行等等。此外,还要求信徒规 

避三种“邪恶”(忌妒、傲慢、疏忽礼拜),遵守两大美德(贫困、圣 

战)。另有十戒,主要是针对妇女的,诸如披带面纱、不上坟祭奠死者、 

不索要大量聘礼等。 



     (2)现代主义者的维新改革运动 

     与传统主义者不同的是,现代主义者主张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潮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要被消除,穆斯林的社会生活 

日益世俗化、现代化。 


… Page 73…

     18世纪末,伊斯兰世界产生了维新改革思潮。就社会实质而言,这 

类思潮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当时有两条道路可供改革者选 

择:一条是全面、彻底地批判传统文化,从根基上摧毁它,在衣食住行、 

婚丧娱乐方面全盘西方化,但此路障碍重重,凶多吉少;一条是从内部 

去修正传统文化 (包括习俗文化),把它改造得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赶上世界潮流。这是一条较有希望、风险较小的道路。伊斯兰世界的开 

明官僚及仁人志士们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1791年,奥斯曼帝国素丹赛里木三世(1789—1807年在位)召集军 

事、政治、宗教界要员22人,征询帝国衰落原因,并商讨对策,决定成 

立一个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事宜,以挽救帝国的危机。但是改革遭到近 

卫军团、大封建主和伊斯兰教上层人士的强烈反对,大批改革派人士被 

杀。1807年赛里木三世退位。麦哈茂德二世(1808—1839年在位)继位 

以后,削弱顽固派的势力,把赛里木三世的改革推向深入,从而为以后 

更大规模的“坦齐马特改革”奠定了基础。 

     1839年,素丹阿卜杜勒·麦吉德一世(1839—1861年在位)颁布敕 

令,宣布全面改革,开始了土耳其延续37年之久的改革时期,直到1876 

年宣布立宪为止。改革一词在土耳其语中叫坦齐马特,根据敕令进行的 

改革,称之为“坦齐马特改革”。当时,一些开明官僚和知识分子通过 

各种渠道接触并了解了西方文明,意识到土耳其在政治、经济及习俗文 

化方面已远远落后于西方。1830年,海军司令访俄归来后说:“我比任 

何时候更加相信,要是继续拖延效法欧洲,我们就只有退回到亚洲,别 

无选择。”改革敕令即玫瑰园敕令的起草者雷希德首相曾担任过驻法和 

驻英大使,对法国、英国的习俗变革深有感触,因此他把移风易俗列为 

改革的重要内容。敕令宣布:保障全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尊严,“人 

身安全是人最重要的天赋权利”,“如果没有财产安全,大家都会对政 

府、国家的召唤漠然置之”;“公民安稳地掌握了各种财产,就会热心 

于自己的事业,致力于扩大业务范围以求增加自己的利益”。这显然是 

受西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思想的影响。敕令指出,“在按圣法进行 

公开审讯、作出公正判决之前”,不允许用毒药或其他方法秘密或公开 

地处死任何人,也不允许损害任何人的荣誉。根据敕令,全国人民不分 

宗教和种族,一律平等,在财产继承方面,女子享有同男子一样的权利。 

过去,一个未婚女子一旦沾染上一星半点丑闻,就会立即被家人处死; 

丈夫也有权利随意杀死一个有不忠实行为的妻子。改革提高了妇女的地 

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政府还开办世俗 

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发展世俗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成立世俗法 

院,将民事审判纳入世俗法院的职权范围,并且编篡一部民事基本法。 

至此,刑法和民商法不再受伊斯兰教法的制约,但教法仍适用于穆斯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