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常常在一边注上旧历,但第二年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添注旧历几乎 


… Page 21…

成了可笑的事情。“事实上,在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所创造的所有 

新事物中,共和历应该说是最长寿的一个:它不仅为一代法国人施行了 

12年之久,而且还在后来法国历史上的革命风暴中屡屡被战斗的人们所 

重新采纳或提及。”如1848年的革命者称他们的斗争为“共和56年革 

命”,巴黎公社社员们使用着“共和79年”的年号。法国人对共和历有 

一种不可遏止的怀旧情绪,“共和历无疑是共和二年革命精英最富于人 

民性的、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之一”①。 

     ②服饰与饮食的革命化。服饰在大革命时期具有象征符号的意义, 

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三级会议期间,与会的第三等级代表身穿朴素 

的黑衣,而贵族代表则衣着华丽,显示出不可一世的样子。革命者从一 

开始就意识到要革除服装款式、面料上的不平等现象。1790年以后,“爱 

国妇女装”开始在妇女中流行。这种服装以兰色为基调,朴素大方,配 

以黑毡帽,帽上别着三色徽。大革命时期最流行的男装被称作“无套裤 

汉装”,由短衣、长裤和木底鞋三部分组成。  1793年4月10日,佩蒂 

翁在国民公会上说:“无套裤汉并不是指除了贵族以外的全体公民,而 

是指那些区别于有产业者的无产业者。”身着套裤被看作是游手好闲的 

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标志而遭到人们的唾弃。罗伯斯比尔直截了当地把“穿 

金色套裤者”和无套裤汉对立起来。巴贝夫干脆把全体法国人分为“套 

裤汉”和“无套裤汉”两大类。  1792年3月成立的新内阁被称作“无 

套裤汉内阁”。内政大臣罗兰公然违反礼制,穿着有带的鞋,戴着圆帽, 

不修边幅地晋见国王。司仪官惊讶地对外交大臣说:“啊!先生,您看, 

他鞋上连个鞋袢儿都没有!”1794年5月,救国委员会责成画家达维德 

设计一种统一的平民制服样式。达维德的服装样式包括一件带腰带的敞 

胸紧身短上衣,一条紧身裤,一双短靴或皮鞋,一顶窄边软帽和一领大 

半身长的斗篷。显然服装样式已远离了无套裤汉装的朴素风格,带有某 

种高雅的趣味;“但尽管如此,这种试图让所有公民(不论是军人还是 

平民)一律穿制服的设想,却终究反映着一种人民大众的对于服装象征 

性的高度重视和对于社会平等的强烈追求。” 

     大革命时期,一种红色无边尖顶软帽即小红帽非常流行。不仅人们 

头戴小红帽,而且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各种硬币、印章上,甚至在屋 

顶以及帆船桅杆上,到处都出现了小红帽的标志。由于人人头戴小红帽 

参加盛大的庆典活动,庆典场所往往成为小红帽的海洋。 

     小红帽是从自由帽演变而来的。古代罗马举行解放奴隶的仪式时, 

通常要给被解放的奴隶戴上一顶圆锥形的帽子,以示其获得了自由,此 

帽被称为“自由帽”。以帽子象征个人解放或政治解放成为西方世界特 

有的一种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自由帽在法国流行起来。起初帽子的颜 

色为白色或兰色,头戴此帽者大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随着大革命的 

深入,吉伦特派为了动员民众,提倡以无套裤汉常戴的小红帽来取代白 

色或兰色的自由帽,小红帽立即走俏起来。1792个6月20日,巴黎群众 

冲入王宫,抗议国王解除吉伦特派大臣的职务。路易十六被头戴小红帽 

的群众团团包围起来,惊恐万状。当群众用长矛尖挑起一顶小红帽递给 

他时,他恭恭敬敬地戴在头上。这一举动暂时缓和了与群众的紧张关系。 

1792年“8·10起义”以后,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们对小红帽的崇 

拜逐渐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巴黎市府总议事会规定所有市议员都 


… Page 22…

必须戴小红帽;国民公会专门下令不许苦役犯再戴小红帽以免渎圣,在 

各区民大会上,只有戴小红帽的人才可以发表演说;在各教堂,立宪派 

教士不得不戴着小红帽做弥撒。”① 

     与小红帽同样流行的革命象征物是三色徽。三色徽是一种由红、白、 

兰三色组成的圆形标志,其中红色和兰色是巴黎徽记的颜色,中间的白 

色是波旁王朝徽记的颜色。1789年7月13日,三色徽被巴黎群众采纳为 

集合的标记,由此迅速风行全国,“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 

的革命象征物”。  1792年7月15日,立法议会通过法令,规定所有男 

子必须佩戴三色徽,以后这一规定又扩大到所有妇女身上。 

     大革命剥夺了贵族们的特权,使数以百计的名厨师脱离了贵族的控 

制,获得了自开餐馆的自由,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餐馆业。在此 

以前,法国不乏下馆子的去处,然而这些酒馆简陋不堪,既不高雅,又 

不卫生,所供应的食物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东西,酒的质量也很差。那 

时的小酒馆被称作“大吃大喝处”,用大罐子出售啤酒,小饭馆论杯或 

成瓶地卖葡萄酒,捎带卖些吃食,但从不准备餐巾和盘子。旅馆仅向旅 

客提供睡觉的地方。客栈作为乡村客店,虽然为旅客提供膳食;然而只 

要旅客自己愿意,可以在外面找traiteurs(代客做菜并送上门的菜馆经 

营人)订饭①。 

     餐馆业兴起后,经营者开始在固定的时间里,以文明的方式让顾客 

们分桌进餐。餐馆优美高雅、清洁卫生,主、客人彬彬有礼。巴黎第一 

家真正的上等餐馆是由一位曾效力于普罗旺斯伯爵的名厨师开设的。去 

餐馆吃饭成为巴黎人的一种时尚。大革命时期,这些餐馆高朋满座,生 

意兴隆,美味佳肴进入寻常百姓口中。 

     ③娱乐活动的革命化。节庆和娱乐活动是向人民大众传播革命思想 

的一种重要形式。革命者非常重视节庆和娱乐的政治功能。人民和共和 

艺术协会在报告中指出:“事实上,在一个共和国里,每一件事都有道 

德的目的,人民甚至在娱乐时也应当是在上课。”因此,含有政治信息 

的游戏诞生了。 

     法国历来不乏国际象棋的高手,民间也盛行象棋热。为了对群众进 

行革命教化,国际象棋的形式和规则得到了改造,以体现自由、平等的 

原则。如“国王”改成必须“将”之的暴君,“王后”改成副官,“象” 

改成龙骑兵,“车”改成炮,“卒”改成步兵等,彻底扫除了国际象棋 

中的封建色彩。以往一方“将死”另一方的结局,也拟改为由一方通过 

 “封锁”另一方取胜而结束。 

     革命者对扑克牌也进行了改造。1793年10月12日,国民公会颁布 

了关于改造旧制度社会娱乐方式的法令,扑克牌革命化的步伐大大加 

快。大革命时期扑克牌制造业比较兴旺,有扑克牌作坊10所,生产的“革 

命扑克牌”达4O余种。其中“K”牌上国王的形象一般均为战争之神、 

艺术之神、贸易之神、和平之神或海军之神所取代;“Q”牌上的王后变 

成了头戴小红帽、手执长矛的自由女神,分别象征着宗教信仰自由、出 

版自由、艺术自由、贸易自由、职业自由和婚姻自由;“J”牌上的王子 

则变成了军人,无套裤汉或古代奴隶的模样,以代表平等。1793年 11 

月,八位艺术家制作了一副别具一格的扑克牌:“K”牌上画的是卢梭等 

四位贤人;“J”牌画的是汉尼拔等四位古代勇士;“Q”牌上画的则是 


… Page 23…

审慎、联盟、正义和力量四种道德的象征①。 

     不仅国际象棋、扑克牌革命化了,甚至玩具也革命化了,大量烙上 

鲜明政治印记的玩具被制造出来。孩子们可以用玩具断头台处死玩具反 

革命分子,用玩具炮去轰击玩具巴士底狱,等等。 

     大革命时期各种节庆活动气势雄伟,场面壮观,对人民大众进行革 

命教化。罗伯斯比尔认为建立各种革命节日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公民责任 

感和共和道德。“谈到道德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国民的节日”。 

为了颂扬大革命的重大事件,如1789年7月14日起义、1792年8月10 

日起义(推翻王权)、1793年1月21日处死国王、1793年5月31日起 

义 (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创立了四个全国性的重大节日,每逢周年日 

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其次是一些纪念革命烈士,如马拉、勒佩勒蒂埃、 

巴拉以及维亚拉等的节日。此外,每个旬末日都作为全国性节日,用以 

纪念一种公民的或社会的美德。节庆组织者运用了造型艺术、绘画和雕 

塑的一切手段;音乐艺术、服装艺术及装潢艺术也被利用起来。最后, 

由仪仗队伍的排列布局把这些艺术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感人的气 

势,“使具有共同爱国信仰和一致忠于共和国的全体人民焕发了最高的 

热情”。 

     1790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一周年纪念日,革命者举行了名为联 

盟节的庆祝活动,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各地区、各阶层的团结。联 

盟节前一个月,巴黎市民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人人 

献计献策,“其中有些主意稀奇古怪,实在妙不可言”。结盟节在马斯 

校场举行。清晨7点,选举人、各公社代表、各县县长、国民议会、国 

民自卫军和军队的代表、各郡的结盟军,秩序井然地从巴士底狱旧址出 

发,穿过整个巴黎市区。飘舞的旗帜,多彩的服装,悠扬的乐声,醒目 

的标语,使游行队伍具有庄严的气势,沿途受到成千上万群众的欢呼。 

游行队伍越过塞纳河,直到下午3点才进入马斯校场,在指定地点站立。 

宽阔的马斯校场周围的草坡看台上大约有40万观众。场中央是一个古式 

祭坛,国王、宫眷、议会和市政官员坐在祭坛周围的圆形观礼台上。身 

着祭礼服装的奥顿主教在军乐声中举行弥撒。弥撒完毕,国民自卫军总 

司令拉法耶特以自己的名义,以军队和结盟军的名义进行宣誓。结盟大 

会在感恩歌声中结束。大会结束以后,巴黎市为各郡代表举行了竞技会、 

灯会和舞会。舞会是在巴士底狱旧址举行的,铁栅、刑具和碎砖烂瓦到 

处可见,在巴士底狱的门上写着“舞场在此”。一位当时的目击者说: 

 “人们确实在这块曾有无数人流泪、无数勇敢的有天才的和无辜的人呻 

吟、绝望的喊声经常被窒息的土地上,愉快地、安心地跳起舞来了。” 

     共和二年牧月20日(1794年6月8日)举行的最高主宰节更是盛况 

空前。国民公会主席罗伯斯比尔手持鲜花和谷穗亲自主持了这一庆典。 

游行队伍约有50万人,以五彩缤纷的仪仗队为先导,在雄伟的乐曲声中 

从杜伊勒利宫的国家花园行进到马斯校场,给参加者或目击者留下了难 

忘的印象。有人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相信在历史上还能找到这样的日 

子。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看,这个庆典都极为壮观……每个有感 

情的人都会对这个日子永世难忘。” 

     革命者举办各种庆典,旨在反复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弘扬各 

种美德,加强道德风尚的教化。1789年到1794年间,仅各地的雅各宾俱 


… Page 24…

乐部就举行过成千上万个仪式、宴会、游行和节庆。此外,大革命时期 

法国人特别喜欢演唱各种革命歌曲。作曲家曾把《人权宣言》的三十条 

编成歌曲让孩子们演唱。当时的歌曲往往是用老曲编上新词,使大家都 

会唱。因此,在演出过程中,常常出现观众和演员一起唱的现象,台上 

台下融为一体。据统计,大革命中产生的政治歌曲在3000首以上,至于 

具有革命倾向的歌曲就更多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唱歌的时代①。 



     (3)热月政变与旧习俗的复辟 

     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 

月党人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统治,于是旧习俗的复辟开始了。由 

若干青年资产者组建的“金色青年团”,在大街上疯狂追打因服饰朴素 

而被认为是雅各宾派的人,自由树被砍倒,三色徽被践踏,《马赛曲》 

被禁唱,严肃刻苦的精神被荒淫放荡所取代。大资产阶级的喉舌——《晚 

间信使报》不无得意地报道:“被恐怖驱走的优雅与欢笑现在又回到巴 

黎了。我们戴金色假发的漂亮妇女多可爱!无论是公共的音乐会还是社 

团界的音乐会都是那么美妙!” 

     风行一时的无套裤汉装现已不流行了,巴黎到处都是穿着奇装异 

服、招摇过市的时髦女郎和浪荡公子。希腊式的半透明短连衣裙在贵妇 

人中非常流行。“金色青年团”成员穿着方领制服、紧身套裤、花纹长 

袜和大敞口的皮鞋,蓄着怪诞的发型。为了丑化、嘲讽革命者,他们还 

故意穿破衣烂衫装扮成无套裤汉的模样。“最近有人穿着破衣装扮无套 

裤汉,他们的穿戴和语言都是荒诞不经的。”②某些“金色青年团”成 

员还把三色徽戴在脑后以示轻蔑,甚至公然喊出“打倒三色徽”的口号, 

并将粗暴地抓下来踩入污泥。贵族们的社交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塔利安 

夫人成为时髦女郎们的楷模,她所住的别墅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跳舞 

之风越刮越烈,到处都在举行舞会。有一种被称为“牺牲者舞会”,只 

有那些家中有人死于断头台的人才能参加。参加者梳着蒂图斯式发型 

①,把脖子后的头发剪短,类似刽子手给即将上断头台的人剪的那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