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舰队的覆灭 [日] 伊藤正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联合舰队的覆灭 [日] 伊藤正德-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特种潜艇”实际上是一种自杀性的进攻武器。这种潜艇长24米,直径近2 米,排水量为46吨,载鱼雷2 枚,采用电池推进器,可潜航5 小时,可以说是一个水底怪物。开战时,计划用潜水母舰把它们运到珍珠港湾附近,使其从水下悄悄地接近敌舰,然后施放鱼雷,袭击目标。这一作战构思和方案是由当时的中尉岩佐直治、松尾敬宇等立志舍身报国的青年军官提出的。看起来,这和“九死一生”( 请参照莱特湾海战一章) 的思想是不相容的。山本司令曾以出击后将无法回返为理由一度驳回了这一提案。但是,到9 月底,在进一步研究了回收方法之后,他们又一次提出了申请,山本司令官又以出击人员活着回来的希望极为渺茫为理由再一次驳回了这一提案。可是,这2 名中尉并没有死心,他们又多次向山本司令陈述这一方案,最后终于用热诚打动了山本司令长官,于是,山本终于允诺了,并把它称之为甲种潜艇——海军是这样命名的——同时,下令进一步研究能够活着回来的可能性,在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后,至11月中旬终于如愿以偿,至此,“特种潜艇”的续航时间增大到16小时。 
  实际上,“特种潜艇”并不是一种新式武器,上述2 个中尉的构思来自“载人鱼雷”——日俄战争时曾使用过。昭和14年,日本海军终于决定着手制造。昭和15年,“特种潜艇”第一号服役,取名为“小潜艇”,开战的当年日本已拥有近20艘这种潜艇,都是以“甲种潜艇”命名的。这种潜艇是以在舰队决战前后的混乱情况下进行袭击为目的而制造的( 一旦动力耗尽也可以逃脱) ,而不是为潜入严密警戒的敌军港去冒险作战而制造的。一旦真需要潜入敌军港作战的话,无疑那是需要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技术。然而,士兵们燃烧着的爱国心使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这种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就连山本司令长官也料想不到。现在,当人们冷静地回顾一下的时候,谁都会认为那样做简直不可想象,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事实。对这一自杀性的作战方案,许多人毫不畏惧,踊跃自愿报名参加,最后决定了如下10名队员:岩佐直治大尉、古野繁实、横山正治两位中尉,广尾彭、酒卷和男两名少尉,佐佐木、横山薰范、上田定、片山义雄、稻垣清5 名军士。他们分乘5 艘“特种潜艇”(一艇2人) ,于12月8 日上午3 时开始,每隔3 分钟启航1 艘,依次向珍珠珠挺进。计划里应外合,与空袭机群同时发起对珍珠港的进攻,攻击结束后,分别驶向在拉奈岛以西7 海里处接应的潜水母舰。 
  珍珠港入口处附近浅滩密布,在唯一的一条深水航道入口处,美军设置了防潜艇网,这个防潜艇网只有美潜艇通过时才打开,因此,“特种潜艇”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入口处待机,一旦有美潜艇通过,即刻尾随潜入港内。据美军战报报道,凌晨3时50 分左右,扫雷艇“秃鹰”号发现水面有一个黑黝黝的近似小型潜艇的舰只与之向港口同行,便立即展开了搜索,搜索结果,报告说黑影消失了。从上午5 时到8时,恰好有美扫雷艇进港,日本“特种潜艇”就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潜入港内。 
  在珍珠港大空袭中,当美舰连续发出“注意鱼雷”的警报时,人们才想起了“特种潜艇”的进击这件事情。大概炸沉敌舰的鱼雷中也混杂着“特种潜艇”的45厘米的鱼雷吧。 
  然而,水底奇袭的结局却很悲惨。有的潜艇机件发生故障,导致搁浅。参战者除不省人事的酒卷少尉被俘之外,其他全部阵亡。 
  主张使用“特种潜艇”进攻方案发起人之一的松尾中尉,因战前去夏威夷视察,回国已晚,未被选入10名敢死队员之列,心中极不平静,不久,终于在次年5 月对悉尼港强行进行的潜艇战斗中,一命归天。 
  在奇袭珍珠港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以“特种潜艇”方式作战而光荣牺牲的勇士们。   
  (五)“战略性失败”之说——假如进行第二次进攻,后果将会如何 
  从战术上来看,珍珠港一战作为世界性的大奇袭所取得的成功,永远写进了人类历史的史册。这一惊人之举是与山本五十六司令长官的战略思想分不开的。山本很早以前就是一名航空兵力的倡导者,他在任海军大佐的时候就担任过航空兵方面的指挥官。1940年3 月,他在观看联合舰队进行空中演习时,更奠定了他运用航空兵力袭击夏威夷的决心。 
  另外,英国地中海舰队利用舰载机夜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 主要是鱼雷攻击) ,从而给处在停泊状态中的意大利军舰以沉重的打击这一事件,使山本更坚定了上述信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方面也对“塔兰托事件”极为关注。昭和16年1 月,海军部长诺克斯在给史蒂文森陆军司令的关于夏威夷防御计划的提案中写道: 
  “我们一定要以英国成功地轰炸停泊中的意大利军舰为借鉴,一旦日美战争爆发,必须警惕敌人奇袭珍珠港。其中,首要的危险就是航空战斗队的鱼雷袭击。因此,必须增加战斗机,强化防空炮火,并要优先加强对空雷达设备。” 
  史蒂文斯回答说他也有同感,并把诺克斯的这番话传达给驻地警戒部队。然而,由于日本在宣战诏书公布之前就发动了奇袭,预防措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悔恨和悲痛交织在一起,凝成了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珍珠港事件。”这句话强烈地激起了美国国民的复仇心。毋庸置疑,这对美国决心同日本血战到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断然作出这样的结论:奇袭珍珠港是日本战略上的失败。去年这里系指1940年。罗斯福曾在他有名的竞选演说中说过:“我要反复,反复,再反复地向诸位宣誓,决不把诸位的子弟送到海外战场上去。”奇袭珍珠港就意味着打开了罗斯福这一“反复”演说的锁链。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华盛顿方面发生的事情。按日本最初的计划,日军将在野村大使把《对美备忘录》( 又称《最后通牒》) 递交给国务卿赫尔1 小时以后对珍珠港发动奇袭,因为这样做就不会违背国际法。后来,日本方面又把时间差改为30分钟。由于这份备忘录是洋洋5000字的、被分成14部分分别发出去的长篇文件,原计划必须在华盛顿时间12月7 日下午1 时由日本大使亲手递交给美国政府,但是,由于翻译和打印工作迟误,待到野村大使赶到美国国务院会晤赫尔时,已经是下午2时20 分了,珍珠港事件已经在25分钟之前爆发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在52分钟前爆发了。当日本大使亲手向赫尔递交《最后通牒》时,赫尔正在收听日本飞机袭击珍珠港的战况广播。就这样,日本犯下了不宣而战的罪行。 
  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幕后发生的事情。日本的《最后通牒》的密码电报于12月7日上午8时整被美海军破译,于9 时15分报告给海军部长,并于10时左右送到了国务院。虽然《对美备忘录》并不等于就是宣战诏书,但事实上,美国方面,总参谋长马歇尔于上午12时就已给海外各武装部队的司令官发出了“战争警报”的告急密电。此时此刻正是夏威夷清晨6 点,美太平洋舰队完全有可能摆脱遭受日本突然袭击的命运,然而,电报到达夏威夷时,日本的空袭已经结束了。 
  美国方面采取的对策是否奏效姑且不谈,作为日本,已经在发表战争通告前的半小时发动了战争,事已至此,美国又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最后通牒》按原计划送到的话,奇袭珍珠港可谓作战史上的一大杰作。成功的奇袭还导致了既定的南方作战以出乎意料之外的辉煌战果与神奇的速度圆满地结束。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所说的“彩虹作战计划”已经确立,计划主旨是:一旦开战,菲律宾以下各基地听任命运摆布,而美舰队主力在6 个月或9个月内进击马绍尔群岛或西加罗林群岛一线,以便对日作战。如果日方在战前侦探到美国这一作战计划的话,恐怕山本五十六就不会冒奇袭夏威夷这个风险了。只有在马绍尔群岛近海进行伏击作战,才是30余年来朝夕训练的日本海军战略的真谛。然而,在开战前夕,日本海军判断,战争一爆发,美太平洋舰队就会立即从侧面威胁牵制日本的南方作战。在这种判断的支配下,日本毅然决定奇袭珍珠港。这也可以说是一场由判断错误而引起的悲剧。 
  最后,再探讨一下奇袭事件的本身。有人说南云舰队只进行了一次空袭( 分两波) ,就匆匆收场了,这真是莫大的遗憾。也有人说既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战果,当机立断急速返航,是符合兵法的,否则,贪欲者必失。但是,如果当时断然执行第二航空母舰战队司令山口多闻少将所主张的第二次攻击( 飞行队已准备就绪) ,即轰炸珍珠港巨大的燃油库、海军造船厂,并将其摧毁,日本方面固然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可以肯定,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复苏无疑将会大大地向后拖延。 
  美国战史学家们极力主张上述观点,并说,日本海军安于小成,还说,如果换成美国海军的话,不论冒多么大的风险,定会反复进行攻击轰炸。至于以后的战争评论家将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那是评论家们的自由。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出动数架飞机去炸掉美国的油库,恐怕奇袭珍珠港就会成为世界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奇袭战了。   
  (一)马来亚海面之战——“威尔斯亲王”号出战 
  世界海战史风云2000年,战斗形式几经变迁。昭和16年12月10日,一个完全新型的海战在马来半岛的关丹海面爆发——日本飞机与英国战舰在这一海域展开了一场以鱼雷轰炸对舰面炮击为主要形式的殊死激战。 
  这一划时代的海战,由日本海军陆基航空部队的95架飞机担任主角;英国方面参战的是威名赫赫的新型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以及战列巡洋舰“反击”号( 另外,还有护卫驱逐舰4 艘) 。交战的双方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英国号称“不沉战舰”的“威尔斯亲王”号终于悲惨地沉没了,全世界为之一震。日本方面所取得的这一辉煌战果不禁使各国评论家万分惊异,目瞪口呆。 
  在海战中,主力战舰与飞机相比较,究竟哪一方更具神通,能在激战中稳操胜券呢?对此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得出肯定的回答。如果两者的阵势是一对一的话,恐怕胜负难分,但倘若出动数量相当可观的战机展开进击,胜负将如何呢?对于这一点,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综合敌对双方进攻的阵形、环境、作战情绪及有关的其他因素,一决雌雄,方知高下。 
  马来亚海战,成败已定,举世皆知。以其战斗形式而言,完全可以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海战。坦率地说,日本海军对自己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也是始料未及的。英国方面,祸从天降,恐慌至极,自不必说,而盟友美国,突闻噩耗,亦无不震惊万分。美海军在惊恐之余,立即着手研究对策。于是,世界海战史上空中打击的新时代终于来到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史无前例的马来亚海战的详情吧! 
  12月2 日,日本御前会议作出了对英美开战的决定。几乎就在这一决定颁布的同时,担任进攻马来亚方面的部队就全副武装,于4 日拔兵南下,向海南岛方向挺进。预定的作战计划是12月8 日发动攻势,实施奇袭登陆。担任增援和护送任务的是近藤中将的第二舰队和小泽中将的第三舰队。但是,南下马来亚海面作战与奇袭珍珠港部队北进太平洋又有所不同。此行途中与外国商船相遇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航行中万事如意,未与外国船只相遇,自然求之不得。但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一旦被侦察巡逻的英国飞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果然不出所料,12月6 日下午,日本南下部队在法属印度支那南端的卡莫海角海面被英国大型侦察机发现,奇袭登陆的企图显然已经暴露,情形极其危险(5日黎明曾与一条挪威轮船相遇) ,于是,小泽命令击退一切前来接触的飞机( 只击落1 架) ,舰队继续向目的地航进。从12月8日凌晨开始,日军除在哥打巴鲁登陆时遭敌机空袭略有损失之外,在宋卡等6处登陆都获成功,而且,令人忧虑不安的敌机再也没有露面。 
  在此之前,11月2 日,英国发表公告,宣告英国远东舰队组成,主力舰就是“威尔斯亲王”号和高速战列巡洋舰“反击”号。英国远东舰队的组成对日本舰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在这以前,英国在远东只是以万吨级的重型巡洋舰“肯特”号为旗舰的巡洋舰队,这次一举派遣英国海军的至宝、新式快速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到远东来,显示了英国遏制日本南下的决心,也表明了英国力图加强它在远东防卫力量的信心。原来,在南洋日本习惯上把包括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帛琉群岛的广大海域称为内南洋,而把包括菲律宾、苏拉威西、婆罗洲(加里曼丹) 、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的广大海域称为外南洋。日本海军并没有足以能够与英国这一强有力的战舰相抗衡的军舰。具体地说,在日本海军的主力战舰中,能与“威尔斯亲王”号相匹敌的不过是“长门”和“陆奥”这两艘战列舰;即将竣工的“大和”战舰虽说炮火凶猛,足以压倒它,但在“威尔斯亲王”号14英寸的主炮面前,很难断言能够轻而易举地取胜,更何况,当时日本海军的南方部队是以近藤中将的第二舰队为骨干的,其主力是第二流的战舰“金刚”和“榛名”,这2 艘战舰虽然也拥有14英寸的大炮,但其火力之猛,远远不如“威尔斯亲王”号。另一方面,小泽中将的机动舰队中没有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调往珍珠港) ,其主力仅是“鸟海”、“熊野”、“铃谷”、“三隈”、“最上”这5 艘重巡洋舰。因此,日本海军深深地意识到,在南洋,自己在兵力上明显地处于劣势,如果和英国这样的2艘大舰相抗衡,后果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