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药是这样制造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的药是这样制造的-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的药是这样制造的 作者:言多
题记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
题记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

一家在“一夜暴富”中崛起且很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集团,再想靠“一夜暴富”中壮大,但受自身难以克服的劣势和经营者自身素质等问题,企业几乎又在一夜中消沉了。小说通过民营集团中药厂经营中新老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新老两代人及新一代人之间的认可,友谊和爱情,提示民营资本在生存发展中特别是在用人、用权、继承、决策、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及经营理念等方面应思考的问题。

小说故事纯属虚构,大于世界巧事颇多,我只好写下《题石头记》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简介:中狮集团下有一家医院一家制药公司一家化妆品公司等;

金董事长和他的三个儿子,副董事长(金董事长的老伴);

药厂三位领导:葛总,卢副总,严副总;

医院的几个人:吕副院长,院长等
相遇在飞机上
A

一架银白色大型客机从北京机场徐徐起飞,这是一架北京飞往新加坡的国际航班。

初秋的北京晴空万里,真得是没有一丝云彩,客机直升高空。北京,在人们的俯瞰下成为了一幅绚丽油画的缩影。离开了祖国的人们或兴奋,或激动,或惆怅,或忧伤……

空姐在说着什么使我收敛了思绪。几个空姐开始例行服务,分发着物品,并和乘客对话着。

我这时要“顾盼左右而言他”了。我看了看左右邻座的同行者,右边是位女士,显得很冷淡,像一位俄罗斯女人,虽近中年,但没有俄罗斯中年女人那样臃肿。我瞥了她一眼,的确漂亮且时尚,我不再欣赏,但我想表面上显得淡漠的女人更容易产生爱情。左边是一位中年男子,清瘦,圆脸,戴一幅金丝眼镜,一看是那种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白领。我们对视时都不自觉地笑了笑,他显得很谦恭。

职业让我不管什么场合,见什么人,总有一种想了解人们身份的冲动,因为记者的职业就是了解人。每一个人都是一部书,是一部没来得及整理的书稿。人人都有心中或经历的秘密,人们的一个个秘密就是新闻的源泉,待积淀的文化,是司马迁还没来得及写的《史记》,是作家“刀”下的“五花肉”……

我作为国内第一家探索民族资本的刊物——《民营资本》的首席记者,这次去新加坡采访一位在国内投资的新加坡华裔商人,见识他对中国新崛起的民族资本的现状、发展和存在问题的见解。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我和他相识,聊了些这方面的话题,他是最早关注温州人两次进上海的资本运营理念的人,他很有见的。我们并约好再见,这次刊社派我赶写一篇稿子便有了这次公务出国。

是的,*在他的《资本论》中说:“资本自它产生就滴着血。”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者是残酷的甚至是不择手段的,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无可非议。就像人类生存就要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一样。但通过原始积累,拥有了资本的资本拥有者们如何做好资本的再积累,这仍是一个对资本所有者来说很残酷的问题。特别是生产资本的拥有者们,一旦从“金钱拜物教”迷入“商品拜物教”,他们可能就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资本拥有者。资本投资于生产和投资于股市有时没什么两样。

中国的民族资本,近三十年来通过艰难的积累,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和希望。但商品经济大潮也无情地淘尽沉砾浮沙。有些很有生命力的资本个体和群体如流星一闪而过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体制、文化、理念以及个体素质等等说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作为《民营资本》的记者,有责任思考、总结他们生存、竞争、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引导我们民族资本的拥有者真正认识商品、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及其规律,以及资本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中国经济崛起中成为中流砥柱。这是一个大课题,虽不是一本刊物所能解决的,但我们应为之努力奋斗,所以对这次采访我心里感到沉甸甸地。

我和左邻乘客开始交谈。他精神很充沛而直言。他告诉我,我右邻座的女人是他的新夫人,准备到新加坡结婚,票分两次订的,所以没坐在一起,他说这些似乎有意,我立刻起身和那个女人换了个位置。这样他成了我的右邻。我们很快熟悉了。当知道我的身份后,他更显得感兴趣并很健谈,表现出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这位中年知识分子姓葛叫葛龙,八十年代初毕业于国内一所工业大学,是学医药化工工程的,现在新加坡一企业工作,去新加坡两年多了。出国前在国内一家民营集团下属的制药厂当过总经理,这使我对他更感兴趣。他的经历很丰富,是那种刚大学毕业就进入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历了风雨洗礼的那批知识分子。他曾在国有药厂工作十几年,从技术员到副总工程师,主持和参与过企业技改、达标等到项目,经历和看到了改革和转型时期国有资本的演变过程,后“下海”于民企,又经历了这家民企的兴衰过程。我的采访直扣主题,他也很有针对性的叙述着,使我一时置身于了这家企业,感受到了它的青春它的生命力,更感受到了它如何在充满希望地实施它的鸿猷大计中突然衰退的过程,和他们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家典型的民族企业衰变的故事。我用心听着他的讲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发家史记也心酸
B

溪流大川,滔滔东流;

春秋雨雪,花开花落;

岁月如泻,人世沧桑——谁主宰着?

一座仿照国际伊丽沙白医院建筑风格建筑的白色楼房座落在鲁中S市新华路上,这座不很宏大的建筑,风格奇特,别具一格,国内手屈一指。这就是中狮集团。

中狮集团位于S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现拥有一家专科医院,一家制药公司和一家化妆品公司。该集团从*年创办呼吸病专科医院起步,发展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后又创了中狮制药和中狮化妆品公司。并以此准备实现第二次飞跃。当年中狮是S市民营第一大户,市、省及中央部委都很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扶持。可以说是:抓住了机遇,起步早,发展快,充满了旺盛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中狮集团董事长金鑫今天起得很早。他昨夜没睡好。他是一个天塌下来只要合眼就打鼾的人。这阶段他一直在思考中虎集团的未来,思考中狮大厦何时立起,完成这件他死而瞑目的事,以及目前让他痛心而棘手的一些工作,特别是他的制药公司如何扭亏的事。思考已处决策阶段,有很多事需要马上着手,尤其是药厂组建新班子人选的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想腾飞,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一个班子的事,班子的事主要是人的事,人才是目前困扰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人才问题也是目前最令民营企业家们头痛的事。这就是金董没有睡好的原因。

这位目前拥有上亿资产的老板,前身是一县级医院的内科主任,是位思维敏捷,勤于医术的医生。他几十年前就利用中西医结合开展一些顽固性疾病的研究,曾被指名为“只专不红”的臭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他名正言顺地开发了他的科研成果,并用于临床,名声雀起。*年在大家都看不透形势的情况下,有人支持他创办自己的医院。他思维超前,观念更新,立志“下海”创业并成功了。就在人们还惺忪着的早晨,他和他的老伴(副董事长)便掏回了第一桶金。

他不得不想起当年他的创业。那时需要的是胆量。八十年代末正值人们对“下海”搞个体议论纷纷的时候他“下海”了。没钱可借一点,一点一点的挣,只要有一个能为人治病的药方就可以干,没有生产线可手工制作,现在可不行了。一个投资几千万的企业又要市场又要开发,又要生产又要达标,特别是国家对制药企业管得严又有了法律。这几年面对自己的这个药厂真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了,也使他明白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

金董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也是超前的。当人们还不知“鼠标”为何物时,他的手提电脑已换了两代了。这就说他享受信息时代给人们的馈赠也比一般人早得多。应该说,他已不是十七世纪欧洲安东、弥勒式的资本拥有者了。当然有了资本后他也读过《资本论》,他也知道*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他更认识到*在他的《资本论》中似乎没有论述技术在资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谓他不是那种为哗众取宠而翻书也算是精读大师之作的人了吧。

金董事长个子中等,超胖,国字脸,两眼是炯炯有神。虽七十有余看也不过五十出头。他注重仪表,西装革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学者,是台商,更像一位重量级政要,当然也很称职于拥有巨额资产的现代老板。

其实他很善良,最喜欢唱《祈祷》,爱过圣诞。他常对孩子们念叨的是《圣经、传道书》里的一句话“生在阳光下看到,快跑的未必能赢,力大的未必能胜,智慧的未必有食,明哲的未必富足……对于他们,全在时间和机会!”他也信“马太效应”——《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金董的早餐很简单,他容不下那中国式西餐,改不了的是老饭谱:小米稀饭、馒头加几个清拌小菜。今天他没有吃馒头稀饭,而是改为他也善食的肉丝面。所以他吃得很快,额头总是有汗珠浸出来。

他急急地来到小客厅,这是他和老伴商量事的地方,中狮集团的重大决策多是在这里产生的。客厅里有一只外国友人很早送他的玩具狮子,这可能是中狮集团名称的来由吧。今天他要和老伴商定他思考成熟了的人事问题。

老伴也随之来了。老伴是中狮集团的副董事长。这老伴可不是坐在家里的“富婆,”,她是一位高级药剂师,研究治疗呼吸病的药方她的贡献不亚于金董事长。她有些守旧,“妇人守旧则主富”,也不是件坏事。

今天老俩商量的事很重要,不但是聘人才,还要让大儿子金中让位。

坐好后的金董急切切地对老伴说:“我想了好几天了,药厂班子的一把手,几个人选中最合适的是本市第一制药厂开发部部长葛龙。这个人在市制药界很有名声,他参与过几家药厂的FDA认证(美国制药规范认证)工作,还去南药进修过药理,他思想活跃,有工作经验,也有组织管理能力……本单位应提拔他副厂长但没有提起来,据说他有情绪,这是个机会……”

老伴听着他的表述。

“我们的药厂目前正面临着GMP认证(国家制药质量规范认证),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不通过认证就要下马。通过认证后的产品开发、扩建以至于药厂的腾飞,没有这样一个人才是不可能的……再抓不住这次认证机遇这个药厂就真得下马了……你看人家万马制药,和咱们一时建厂,现在据说养着一个篮球队,我们呢,建厂四五年了还在亏损呢……”

说到此,金董事长一脸怫郁之态。

老伴听着金董在讲,心里也一直在思考。是啊,药厂创办这么些年了一直让金中管着,年年亏损,各项工作都没做好,现在又面临着国家对制药行业进行整顿,想到此就说:

“药厂真得到了非改革不行的时候了,金中是坚决不能让他在干下去了,成立一个由三人组成的领导班子,那就让葛龙任总经理,再给他配上两个副手,看准里就把他赶快挖来吧。”……

关于药厂的两个副总的事,老俩也正在商量。

老伴提出了现任药厂副厂长的卢兴,金董虽对他有些看法,老伴提出了也表示同意说:“留下他也行,他熟悉药厂的情况,熟悉药品开发,GMP认证要马上着手,他也是葛龙的个帮手,但要和他好好谈谈……据网上讲国家计划三年时间,通过GMP认证工作将淘汰三千家制药企业,三千家啊占全国全部药厂的一半,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否则就下马,葛龙要抓及紧挖来开展工作……”

对于第三位副总人选老俩此时还真没底。金董一直在沉思。他想:葛龙卢兴是可用,但这么大个药厂全部交给外人,谁不定有失控的危险,再说搞认证和开发都是一项投入很大的工作……一个好的班子必须有制约和监督,仅靠制度是不行的……

老伴也正在思考此类问题,担心不是多余的,医院也出现过失控的问题,现在的经验是班子里要有自己的人,这样就有了一种无形的监督机制,这几年医院的吕副院长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想到此老伴就想起了她表姐的儿子。此人叫严明,现在金董老俩原来工作的那个县里。老俩对这个下辈很熟悉,大学毕业,又学经济,在工业上干了这么些年管理,有文采,人品也好,老俩一拍即合了。

“好!这样班子里就有了亲戚,‘是亲三分向’吗”。金董继续说“人选就这样定了。对于金中,我们的意图向他保密,葛龙还要靠他去挖,就说葛龙来是给他做助手,只要葛龙来了,再处理金中的事……”

老伴是心有余悸的,让儿子再让位真怕他闹翻了天,这个厂是他参与创办的让他让位也是个难题,至今也没想出个合适的办法,她此时表现出了“击鼠忌器”式的沉默。

“旧神不搬新神难安,宁养着他也不能让他占着位子!”金董在老伴面前表现得很坚决

金董这时站了起来,想起忘了吃药了,他心脏不好。站了起来的金董自言自语道:

“《红楼梦》第十三回有语:如今我们家族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副董事长听后指责说:“不吉利的话以后少说为佳!什么《红楼梦》,他们是享乐,我们是创业,不是一个阶级!”书包 网 。  。。  想看书来
好儿不在多,养老是妄言
C

好儿不在多,养老是妄言;

一儿能当关,群狼吃空山。

金董事长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