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因为,本着证据集中原则,研究者并不认为承认某个特
定研究的缺陷,就否定了关于电视暴力影响攻击行为所得到的
一致结论。这表示,在支持一个结论的众多研究中,也许某


。 198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些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另一些不带这些缺陷的研究,
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些研究自身可能有问题,但是另一
些研究则等于纠正了这些缺陷,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例如,有关电视节目与暴力行为关联问题的早期研究揭
示,儿童观看暴力节目的数量与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当
时就有人很正确地指出,这种相关证据不能被看作是因果结
论。也有可能是第三个变量造成这一联系,或者攻击行为高
的儿童倾向于看比较多的暴力节目(方向性问题)。

然而,科学界并非仅依赖上述相关证据就会做出任何结
论。我们也可以用许多比简单测量两变量之间关系更复杂的相
关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允许我们做出一些探索性的因果推论
(第五章中提到的偏相关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技术其一就
是,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在不同时间点测量相同的两变量

在这里就是电视暴力和攻击性。由这→设计所得到的相关
模式可以告诉我们两者是否有因果联系。这一类型研究已经有
人做过了,得到的结果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的确有增加
入们日后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也许,这时有人又会质疑起纵向相关技术,认为它是具
有争议性的。这也确实是如此。但是,最重要的→点是,电
视暴力和攻击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的结论并不完全依靠相关证
据,不管是简单相关或是像纵向相关技术这样复杂的相关分
析。实际上,已经有许多研究是用实验法来进行验证工作
的。在这些实验中,大量电视暴力被研究者操纵,而不是仅
仅对已有的节目(现实中自然的情境)进行暴力评估。第六
章中讨论过,在其他变量受到实验控制的同时,只对一个变


第八章署lJ了,爱因斯坦综合征。 
199 。 

量加以操纵,就可以避免相关研究对因果及第三变量问题的困
扰。如果其他变量均完全相同时两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攻击行
为水平,而且如果这两组仅有的差异就在于:一组看了更多
暴力节目,而另一组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放心地推论
说:被操纵的变量(电视暴力)引致结果变量(攻击行为)
的改变。在大多数相关的实验研究中都得到了这一结论。

这些研究当然又引来了另外一些批评,提出了〃这不是真
实生活〃的抗议。在前一章中已经讨论过的这一抗议的论点,
以及利用这些论点所进行的恶意攻击。无论如何,有关电视暴
力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是只在一群很古怪的小孩子身上才发现。
事实上,这一结果在美国不同地方,以及世界的不同国家都成
功地得到反复验证。使用不同的实验情境、不同的电视节目作
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实验,也都得到高度一致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不仅在实验室中,就是在现场研究,大都
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现场实验 
(field 
experiment)的研究
设计,也被用来探讨电视暴力…攻击行为这一课题。这类研
究设计的发明提醒我们,避免惯性地认为实验设计和实验室之
间的必然联系。人们有时候认为我们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操纵
变量,在现场研究中才能探索相关。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
实验室里也常常可以进行相关研究,而非实验室的情境下也常
常可以操纵变量。在非实验室的情境下操纵变量进行现场实验
研究,尽管有时需要相当大的创意,但却在心理学领域中变
得越来越普遍了。

当然,现场实验研究自身也存在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往往
正是其他研究设计的强项,所以可以相互弥补。总而言之,支


。 2∞·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持电视暴力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的这个观点的证据不仅依赖于
某一个特定的研究,或某一类特定的研究方式。

这个情况类似于吸烟和肺癌的关系研究。烟草公司老板常
常试图迷惑公众,暗示公众:香烟引起肺癌的结论只存在于
某些特定的研究中,并且攻击这些研究站不住脚。然而,大
量证据都集中指向一个强有力的结论。来自若干不同类型的研
究,其数据都趋向集中于一个结论,而且不会因为单一实验
受批评而发生重大改变。

在这里,很适合我们讨论一下类似肺癌病因之类的医学问
题。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许多决策都建立在不同类型研究
结果是否集中得出一个结论的基础上。例如,当流行病学
(可以说是一种涉及人类的现场研究,目的在于寻求某一疾病
与现场中其他环境及地理因素的关联),精确地控制的动物实
验,以及人类被试的临床试验等不同类型的研究结果,都趋
向集中于一个结论时,医学界才会对这一结论具有比较大的信
心,认定这→结论是可靠的,而医生们才愿意在这些证据的
基础上开展治疗方案。

然而,上述这三类研究都各自有其缺陷。流行病学研究
通常是相关研究,变量之间存有虚假联系的可能性很高。实
验研究虽然具有高度控制,但被试往往是动物而非人类;临
床试验虽然是在医院环境下,将人类被试放于一个真实的治疗
环境之中,但是又因此而有许多因素没有受到控制,例如安
慰剂效应以及治疗小组对病人的治愈期望等。虽然这些不同的
研究设计都各自有其问题,但是,当用这些不同的方法所得
到的数据都相当紧密地集聚在一块儿的话,医学研究者有理由


第八章别了,爱因斯坦综合征。 
201 。 

去肯定这个高度集中的结论。就像心理学家可以用这一证据集
中原则来帮助他们对诸如电视暴力对攻击性行为之影响的研
究,做出强有力的结论一样。

科学研究的共识


对电视暴力影响的评估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如
何通过数据的积累,最终回答心理学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
当涉及到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时,更需要牢记这些问
题的答案不会是顺手拈来的,总要累积许多不同实验的结果,
而绝不可能因为出现一个突破性的研究就一下子把问题完全解
决。用一个简单道理来总结:在评估心理学的实征证据时,
心中要想的是〃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是〃逐
渐集中〃,而不是〃飞跃进步〃。

遵守〃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原则,在围
绕着〃幼童补偿性教育计划〃的种种争论中,起了很重要的
作用。在 
20世纪 
60年代后期以及 
70年代初期,人们曾就林
登·约翰逊总统要建立一个〃优质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社
会政策项目是否真的有效,展开了许多争论,在这一争论进
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公众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头条:〃早
期介人可将智商提高 
30分〃和〃心智开启项目是一个失败〃
等等。一个外行人该怎样面对如此矛盾的信息呢?在这个例子
中,〃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原则,无疑可以提
供一些帮助,因为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这两个报纸头条所指
的实征结论可能都言之过早。实际上,也确实又花了十年的


。 202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时间,研究者才对这一重要的社会问题达成科学研究的共识。


这一共识不是建立在单一的、关键性的研究基础之上,
而是建立于康乃尔大学一组专家的精心分析工作之中 (Lazar; 
Darlington ; Murray ; Royce ; & Sniper ; 1982)。在进行
这一分析时,这组研究者合并了20世纪ω年代到70年代早期
收集的包括11个幼儿教育项目所提供的成百上千个被试的数
据。尽管单一研究项目的结果有时难以解释,但当把它们汇
聚起来之后,整体结果却还算清晰。早期介人的短期教育项
目并不一定会将智商提高30分。同样,〃心智开启〃和诸
如此类的项目也并非绝对失败。早期教育介人项目确能对参与
此项目的儿童的后期教育产生具体的、可靠的影响。这些儿
童留级的比较少,被送人特殊教育班较少,对学校和学业成
绩有比较多的正面态度,并且表现出持久的学业进步(参见 

Lee ; Brooks…Gunn ; Schnur ; & Liaw ; 1990; Bamey ; 
1999 )。

加拿大心理学家提摩西·摩尔(Timothy Moore )曾讨论
了如何通过增加人们对证据集中原则的敏感度,来促使法庭审
判更好地应用专家证词(Moore ; 1996)。他特别讨论到,
当某一个专家的证词只是表达个人意见,难以代表该领域专家
的共识。摩尔给出了一个叫犹太教士(JudasPri~st )的案例。
这个案例是关于两个少年自杀事件,他们的父母将〃犹太教
士〃的乐队告上法庭,因为他们认为是该乐队所奏出的音乐
含着某些潜意识的信息,诱导了他们的儿子去自杀的。尽管当
时科学在这→领域的共识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那些潜意识信
息会产生导致人走向自杀的效果(即使现在,这一共识仍然成


第八章别了,爱因斯坦综合征。 
203 。 

立)。然而该案的法官显然受到某一个坚信用心理动力学来解
释这一事件的学者的影响,而没有听从科学界大多人的共识。
摩尔就此下结论说:

但是,我们最终的分析结果是,误导法庭的不是那些一
眼就可揭穿的伪科学,而是这位专家的误导……他的观点虽然
极富想像力和逻辑性,但是却与先前科学界对这个现象的理解
大相径庭。很出色的履历和出众的职位并不足以保证一个专家
的观点具有科学依据。任何一个专家,如果他的证词独树一
帜,风格奇特,且不为科学界的多数同行所接受,那么他就
没有在法庭上发挥他应发挥的作用一…将他的专业知识传授给
法庭。 
(p。38 
) 


集中原则也告诉我们,心理学所有的研究领域都应该使用
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同一个问题。由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技术各
有千秋,从各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之中求取一个平衡作为一个
问题的结论,是比较妥当的。长久以来,心理学→直被批判
为过分依赖实验室的实验技术。这种批评也是心理学家们相互
争论的一个话题。它是不是正确要看具体是在讨论哪一个特定
的研究领域。但是,不可否认,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近年来都
已经开始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了 
O例如社会心理学家,他们
曾因为过于依赖实验法而受到最多批评,而如今都已经开始大
量转向富有想像力的现场设计,从而可以依藉证据集中原则来
支持其理论 
(Kunda, 
1999)。

心理学家比伯·拉坦( 
Bibb Latané )和约翰·达利( 
John 


。204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Darley)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例子。他们因研究所谓〃袖手旁
观〃现象而广为人知。这个现象是指,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人
们不向受害者施助的现象。拉坦和达利( 
1970)发现,在许多
紧急事件发生时,旁观者会向受害者施助的可能性,会因为有
其他旁观者在场而降低。

然而,这两位研究者清楚地知道,如果仅依靠观察实验
室中的被试,在遇到紧急事件时的反应,来下他们的结论,
那么这些结论就太令人置疑了。因为在实验室中,目睹紧急
事件的被试都是自愿到实验室来参与实验的。这些人可能都比
一般人更愿意帮助别人。为此,拉坦和达利设计了另外一个
有趣的实验,希望用另一个情境来观测这一现象。他们找到
一个愿意合作的卖酒的商店,该商店同意假装店里发生盗窃事
件。当收银员跑到店铺的后面去为一个〃顾客〃拿啤酒时,
该〃顾客〃(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同谋)拿了一箱啤酒走出商
店大门。这一假盗窃案的上演,总是安排在收银台前正好有
一两位真正顾客目睹这→事件的时候。收银员回来后问这一或
两个顾客,〃嗨,刚才在这里的那个人哪里去了?你看见他
离开了吗?〃这样,就给顾客一个机会向收银员报告刚才发
生的盗窃事件。与实验结果一样,当有另一个旁观者在场的
时候,亦即有两个真正顾客在场的时候,向收银员报告盗窃
案的行为减少了 
O

并非仅仅是社会心理学家企图在不同的情境中重验其研究
结果。认知心理学家们也开始探索如何将他们的许多实验结果
向外推广。例如,吉格瑞恩 
(Gigerenzer, 
1984)研究了
〃频率一效度效应〃的可推广性。这个效应是指,一个不熟


第八章别了,爱因斯坦综合征。205 。 

悉但看似有理的论断,不管是真是伪,仅仅经过不断地重复,也
会增加人们对它的相信程度。这个效应成功地得到了多次验证,
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在实验的情境中,用大学生为被试(并且绝
大多数在美国)。于是吉格瑞恩做了一个非实验室情境下、用非
大学生作被试的研究。他在德国慕尼黑的许多非大学生的成年
人家中进行验证,也发现有〃频率一效度效应〃,而且其程度与
实验室中美国大学生被试所得的几乎相等。

我们将在第十章讨论的〃概率推断〃原理许多都源于实验室
研究,但同时也在现场研究中得到证实。例如,研究者们曾经
探研过诸如外科医生、股票经纪人、陪审员、经济学家和赌徒
等人士,如何在其特殊的工作场境中做出概率推断 (Belsky & 
Gilovich ; 199隽 Gilovich, Grif缸,& Kahneman ; 2∞2; Kahneman 
& Tversky ; 2仪队 Wagenaar, 1988)。行为决策理论的原理也已
经应用在许多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例如,丹佛市警察局用它来
决定使用哪种型号的子弹为最佳(Hammo时,Harvey, & Hastie ; 
1992 )。亚利桑那州也用它决定是否需要在它的中部修建一座大
坝 (Hammond et al。; 1992)。

实验与非实验结果的证据集中也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突
出特点。例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