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神圣 
〃(Hearst, 
1979 ; p。7)。心理学家保罗·梅尔( 
Paul 
Meehl)曾经提过,〃在当代社会科学所使用的实验和统计方
法尚未发展起来之时,对于人们只靠‘尽人皆知'所获取的
知识(这里的人是指只要是人类的→员即可),几乎从来没
有进行过任何批判性的检验〃 
(Meehl ; 1991 ; pA40)。基


。 34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于此,心理学欲建构可实征之课题的战争可谓刚刚才取得了胜
利。但是随着科学的进展,许多问题逐渐变成可以用实征方
法来解决,心理学家将去挑战人们更多的固有观念。诸如,
道德推理的发展、恋爱心理学、种族偏见的本质、宗教信仰
的心理及社会决定因素等,都是现在心理学家正在探索的问
题。最近,关于幼童性行为的研究引发了很大争议( 
Hagen ; 
2001; Rind ; Tromovitch ; & Bausermao ; 2001)。有些人
仍然反对对这一领域进行实征研究 
(Huot, 
1999),但是心
理学在这一领域还是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莱维和多恩尔曾总结出,一些人反对心理学研究的原因在
于他们宣称他们〃没有需要知道〃 
(Levin & O'Donnell; 20∞)。
他们叙述,当一个校董会提出要家长来决定是否要他们的孩子
在有不同年龄学生的班级学习时,有教师提出应该先做一个研
究看看再说,但学校董事会否决了这一建议,因为他们认为不
管〃多龄〃教学或〃单龄〃教学,哪种方法更有效,家长都会
强迫学校完全转向那一较好的教学方式。莱维和多恩、尔 
(2∞0)
从而提到:〃(对于可能的研究结果)校董事会根本就不想知
道 
!〃(p。66)。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人们常常否定心理学
研究,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由
此所可能带来的麻烦。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了,对心理学的批评中有一个很大的矛
盾之处。一方面 
j一些人反对把心理学称为科学,否认心理
学家可以经实征来验证有关行为的事实。另一方面,另一些
人由于害怕心理学家有可能发现某些行为领域的事实,而反对
心理学家在这些领域里做研究。斯金纳行为学派的心理学家总


第一章充满活力的心理学。 
35 。 

是必须面对这类矛盾的批评。例如,反对者说行为主义的强化
律不适用于人类行为。同时,另一些反对者又害怕人们会运用
这些规律去规范及控制他人的行为。这样,行为主义者腹背受
敌,一些批评者否认行为主义者所找到的行为规律是可以应用
的,而另一些批评者则害怕这些规律被滥用。

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
学,刚刚开始探索以前人们没有想到要研究的行为问题,它
的青涩多多少少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自身作为一门实征科学的地
位一直受人质疑的原因。在第十二章中,我们也将讨论到心
理学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也对外界的这种误解产
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awda 
& Martin ; 2001)。这些行为
忽略了心理学是一个依靠实征研究方法的学科,从而模糊了心
理学与其他领域的重要区别。由于心理学起步较晚,许多研
究领域现在还只是在婴儿期,刚开始步人研究成果收获期,
以及建立有解释力的理论的阶段。但无论如何,在过去的 
40
年里,心理学已经稳固地建立在我们称之为科学、其中各学
科紧密联结的知识结构之中。

小结


心理学是一个主题非常广泛,但相对松散的学科。它包
括→些不能用同一个内容来概括的众多研究主题。然而它可以
通过〃都是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行为〃这一标准被整合为一门
学科。科学方法绝非是指→套生硬的规则,而是指一些非常
通用的原则。最重要的三点是:①科学采用了系统实征主义


。 36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②它是以可以公开予以验证的知识为研究目标;
③它努力寻求用实征方法可以解决的,而且可以发展出可以付
诸验证之理论的研究课题(下一章的主要内容)。系统实征主义
所指的有结构的及有控制的观察是本书随后几个章节的主题。


科学通过同行评审的程序


的公开

性。

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因而经常会和世俗的智慧相冲
突。这种冲突是任何新兴科学都会遇到的,了解这个冲突有助
于我们理解那些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带的敌意。但是与世
俗常识之间的冲撞同时也令心理学成为→个非常让人振奋的学
科。现在很多人加入了这个领域,正是因为它可以提供机会来
检验那些存在了几百年的、被广泛认可的〃常识智慧〃。 


( il 6。华徘)


第二章可证伪性。 
37 。 



可证伪性

第二

如何阻挡脑袋中的鬼精灵到处捣吾 


1793年,美国内战爆发期间,费城曾流行一种严重的传
染病一一黄热病。当时费城的一个名医,也是美国《独立宣
言》的签署者之一一一本杰明·拉什( 
Benjamin Rush ),据
说是少数几个可以治愈黄热病的内科医生。拉什的药物理论认
为,凡伴有高热症状的疾病都必须通过大量放血(用手术或
水蛙虫吸走体内的血液)来医治。他用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
病人,其中还包括他自己。然而,有人却指责他的放血疗法
比黄热病本身更令人恐怖。黄热病流行过后,拉什更加坚信
放血疗法的疗效,虽然事实上已经有好几个接受放血的病人在
治疗中死去。他是怎么得到这一结论的呢?

有人这样描述拉什的观点:〃一方面坚信自己的药物理论
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却缺乏有效的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研
究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因此,他把每一个病情好转的病例都
归结为治疗方法的功效,而把每一个失败的病例都归结为病情
本身的严重性 
〃(Eisenberg, 
1977 ; p。ll06)。换句话说,
如果病人情况好转,那么这种好转就被看作是放血疗法有效的
证据;如果病人去世了,那就表明病情已经严重到任何治疗
方法都无法奏效的地步。现在我们知道对拉什的这一批评是正
确的:他的放血疗法的确和黄热病同样危险。在本章里,我


。 38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们将讨论拉什究竟错在哪里。他的错误在于违反了科学思维的
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时也是评价心理学理论特别有用的
一项标准。

本章还将详细探讨在第一章中曾提到的气个话题,关于科学
的第三个普遍特征:科学家只能研究〃可解决的问题〃。科学
家所说的〃可解决的问题〃通常意指〃可验证的理论〃,他
们通过保证理论在实征观察时,有可以被验证是错的可能性
(即〃可证伪性〃),来确保其可验证性。也就是说,一个
理论所欲解释的行为现象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能表现出来,以致
可以通过观察事实或现象是否存在,得知该理论是否是对的。
我们将在下面看到为什么可证伪性这一标准在心理学中是这么重
要。

理论与可证伪性标准


拉什在评估放血疗法的疗效时掉进了一个致命的陷阱。他
评价证据的方法使他不可能得出该疗法无效的结论,因为如果
病人的康复是对疗法的肯定(从而也是对他的医疗理论的肯
定),那么病人死亡就应该意味着是对其疗法的否定,这样
才算合理。但是,他却把这种否定合理化掉了。拉什这种解
释逻辑违反了建构和检验科学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令他的理
论永远不可能被验证是错的。

在表述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从理论推
导出的各种预测要有被证伪的可能性。在评价某一理论的新证
据时,必须看在收集该新证据时,是否有可能也证实该理论是


第二章可证伪性。 
39 。 

错的,这个原则就是可证伪性标准。著作在科学工作者中间广
为流传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Karl 
Popper )就一直竭
力强调可证伪标准在科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Magee, 
1985 )。

可证伪性标准是:要说一个理论是有用的,那么根据它
所作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理论在告诉我们如果
它是对的话,哪些事情应该发生的同时,还必须说清楚哪些
事情不会发生。一旦后者发生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
这个理论有些地方出错了。这时就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修改,
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这两种做法都会
使我们提出的理论更接近真实情况。相反地,如果一个理论
的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这个理论将永远不
需要也不会修改,我们也就将停滞于现有的思维槽臼而不会取
得任何进步。因此,一个成功的理论并不是那种可以解释或
预测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事实或现象的理论,因为这样反而恰
恰丧失了该理论的预测能力 
O

由于本书其余章节经常对理论进行评估,所以有必要先澄
清一下这个经常被误解的名词:理论。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
口头禅,就是〃噢!这仅仅是一个理论罢了〃。从这句话不
难昕出,外行人在使用〃理论〃→词时,他们的意思是指
一个未被证实的假设,仅只是一种猜测,一种预感。但这决
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理论〃。科学家的〃理论〃,不是指
没有被证实的假设。

科学的〃理论〃是指一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这套楠
念可以解释一组已有的数据(所反映的事实及现象),并且


; 

。40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能对未来尚未进行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假设〃则是指由
理论(相对假设而言具有较概括和较广泛的意义)所推衍出
来的更为具体的预测。现存比较好的理论都是那些由其所推衍
出来的假设已经得到验证的。也就是说,这些理论的结构到
目前为止是与众多的实征观察结果相吻合的。但是,一旦观
察数据开始与理论所推衍出来的假设产生矛盾时,科学家们就
会重新去建构另一个新的理论,以便给所观察到的数据提供更
好的解释。因此目前正在进行科学讨论的理论,都是在某种
程度上已被实征验证过,它们所作的预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和
观察到的数据产生矛盾的理论,因此它们不仅仅只是猜测或预
感而已。

外行人和科学家使用〃理论〃这一术语的差异,经常会
被一些虔诚的正统基督教徒所利用,用之作为将上帝创世说带
人公立学校之讲堂的支持证据( 
Pennock ; 1999)。他们的辩
词通常是〃毕竟人类是由物种进化而来的进化论仅仅是一个理
论而已〃事。这种论调中所用的〃理论〃,就是外行人所理解
的〃仅仅是一种猜测〃的意思。然而,主张〃自然淘汰〃
的进化论并不是外行人所说的〃理论〃(而应是他们所说的
〃事实〃),而是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它是有大量观察
数据支持的构念体系( 
Berra ; 1990; Maynard Smith ; 1998; 
Ridley ; 1996、 
1999)。它不等同于那种〃纯属猜测〃的说

*在美国除了私立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之外,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
规定一律不准在上课时宣传〃上帝创造宇宙〃的说法。理由是进化
论已经指出人类是物种进化而来的。反对这项规定的人则辩称进化论
只是一个理论而已,而〃人是上帝创造的〃这一说法也是一个理论,
为什么就不能在公立学校的课堂上讨论呢?

第二章可证伪性。 
41 。 

法。著名生理学家西欧都萨斯·杜赞斯基( 
Theodosius 
Dobzhansky )曾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讲到这一点,他的
论文的题目就是〃生理学中除了进化论以外,别无他物〃 
( Dobzhansky ; 1973),说明这一理论的重要性,不能等闲
视之。

敲门节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可证伪性原则是如何起作用的。我的
一位同事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敲门节奏会不同,他说他可以据
此来推测来访者为何许人物。例如,有一天当一位学生来敲我
办公室的门时,在我开门之前,这位同事预测敲门者是一位女
性。我打开门,果真是一名女学生。我对该同事说,他的理
论很难说服我,因为即使不根据他的〃敲门节奏理论〃推衍,
他也有 
50%的几率猜对。同事听了之后说他的理论可以有大于 
50%的预测率。又来了一个人敲门,这一次该同事告诉我是一
位 
22岁以下的男性。我打开门,是一位我认识的男学生,他
刚刚高中毕业,小于 
22岁。于是我告诉该同事,这一次他的
理论有一点说服力了,因为我们学校 
22岁以上的学生有很多, 
22岁以下的确很少,因此如果只是靠瞎蒙,猜错的几率较高。
不过我仍然坚持这一次还是太容易猜对了,因为年轻的男性在
校园里本来就很常见。该同事看我很难侍候,于是提出再做→
次检验。当第三个人来敲门时,他预测说:〃女性, 
30岁, 


1。 
57米高,左手拿着一本书和→个钱包,右手敲门。〃我打
开门,发现他的预测完全正确。这→次,我的反应绝然不同
了。如果这 
3个人不是与我同事预先串通好的话,那么现在他

。42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的理论可以说完全说服了我。

为什么我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呢?从一开始的〃那又怎
样?〃,到后来的〃哇!〃。答案就在于预测的具体性和精
密性有所不同。越具体的预测在得到证实后,越能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但是请注意,预测的具体性是直接与其证伪性
挂钩的。越具体、越精密的预测,就越可能被将来观察到的
数据所推翻。比如,有太多的人并不是 
30岁、1。 
57米高的
女性。我对我同事之预测的不同反应,隐含着这样的意思:
一个理论的预测越是能够把依其理论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之范围扩大,该理论就越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好的理论所作的预测总是显示自己是可以被证伪的。差的
理论则不会置自身于被证伪的危险中,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