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悟_圣严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与悟_圣严法师-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讲于北加州的Ukiah Sarwa Dharma,讲出时的英文题目是“Inner Peace and Outer Peace”,由哈佛大学的音乐博士Dr Loni Baur女士担任英语翻译。嗣后由甘桂穗居士根据我的演讲大纲及录音带,分别整理成为中英文稿)
  禅——你·我·他
    有一位禅宗祖师在开悟后,非常欢喜而手舞足蹈。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欢喜?”他说:“我现在才发现我的鼻孔,原来是朝下的。”未开悟者与开悟者之不同,在于前者有分别、有执著、有烦恼、有“你、我、他”。所谓“你、我、他”是人与人间产生的反应。“我”在中间,以我为主,与前面的“你”和后面的“他”相互牵绊。但是,一切问题的重心在“我”。而如《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没有“你、我、他”的存在。
    当释迦牟尼佛传佛法的涅槃妙心予大弟子迦叶尊者时,佛仅拈花而迦叶微笑,师徒之间不说一字一句。相传禅宗第一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亦不曾言语。真正的禅是无法可说,虽然说出来的绝不是禅,可是,仍然需要用言语介绍什么是禅。
    一、禅是什么?
    禅是佛法。我所理解的禅,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是佛教的教理,只不过用禅的方法,可以很直接、很快速地有受用、得利益。禅,不是口头说的,是生活中亲身体验的。如果仅是口头说的,一定不是禅。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临涅槃时指示,四十九年的说法,未曾说得一字。因此,真实的佛法是无法可说,可说的是方便法。譬如手指指月,手指下等于是月亮。如果没有方便法,让人们体会佛法,则无法接受佛法的利益。
    二、禅是离开文字、语言或符号
    佛法是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思”,是无法用头脑想象,“不可议”,是无法用言语议论、介绍或说明,即使千言万语,也无法表示出完整的佛法。所以,禅宗祖师有句话:“说一物,即不中”,又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只要开口说出任何一件事,都是错的。
    有一位禅宗祖师未开悟前问师父:“佛法是什么?”
    “南京的萝卜。”或说:“青州的布衫。”师父回答。意即,萝卜是禅,青衫也是禅。
    又有弟子问:“禅是什么?”
    祖师说:“你吃饭了没有?”
    弟子说:“还没吃。”
    弟子吃过了饭,再来问:“什么是禅?”
    祖师说:“洗碗筷了没有?”
    弟子答:“还没洗。”
    祖师说:“你洗碗筷去吧!”
    洗了碗筷,又来问:“什么叫做禅?”
    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穿衣、吃饭、洗碗筷、睡觉等事情,而在这些日常琐事中,如果有“我”的执著心存在,看到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禅”;放下自我的执著,见到的一切皆是禅。
    三、禅在世间,不离世间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是虚妄的。因为我们不了解世间是虚妄的,遂引出种种执著,产生许多烦恼。佛告诉我们人无法离开生老病死。佛法在人间最大的用处,就是教人如何离开、解决生老病死苦。因此产生很大的误解,有人厌恶生死,认为自杀、离开世间,便得离苦,这非但不是脱苦的方法,甚至是苦上加苦。
    佛告诉我们的方法是修学佛法。除却心中的执著,消除烦恼,则对生死无有恐惧,才是解脱、离苦。《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并不是离开世间,就是脱离苦海。不是离开世间,还有一佛法可求。
    世间有人忘却自己的困难、痛苦,而以解决众生之苦难为职志,这是修菩萨行的人。菩萨也会受苦挨饿、遇害、遭凌辱,但受众生之所依赖、寄托,为使众生离苦得乐,而没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因此,不觉得是在受苦。所以,发菩萨心的佛教徒和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所见到的世间是不一样的。
    佛法和世间法是不即不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即佛法不离世间法。菩萨知苦而不觉苦,但是世间的苦确是实际存在的。对凡夫而言,世间法是世间法,佛法是佛法。菩萨或发菩提心的人,在世上做种种事,皆不离佛法,因此,对他们而言,佛法和世间法是一样的。
四、“你·我·他”是世间法
    所谓世间是指时间和空间。时间是从古到今往未来,是因果的循环,是因果的继续不断。空间是无限广大的世间,它说明一切人、事、物彼此发生的关系,是因果不可思议,是因缘不可思议。
    有几位居士对我说:“我的过去生究竟做了什么事,使我这一生,这么受苦,在家中,夫妻间、儿女间彼此摩擦、争吵,在社会上,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间也有不愉快,究竟造了什么罪?”
    我说:“你现在受的果报,皆是你过去对人做过同样的事。从无始以来,由于贪瞋痴、无明暗动,而做出杀、盗、淫、妄等恶业、世世恶业交缠,致因果复杂不可思议,因缘也不可思议。”
    因此,只要修行佛法,放下自我中心的“我”,“你、我、他”不分家,则罪业渐消,烦恼渐减,苦渐少,当没有受苦的烦恼时,就不觉得自己在受报,这个世界亦如佛国净土一般。境既随心转了,所见到的人,都是好人,所有的事,都是好事,则不论佛国、人间或地狱,皆能安然处之,如此即是禅。
    五、“你·我·他”就是禅
    释迦牟尼佛出世,即是要度众生,佛法在世间受重视,就是因人有执著、烦恼苦,故需要佛法。佛经记载,须弥山之北的北俱卢洲,彼处人民,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且寿命长,无有诸苦,亦无佛法。又说,欲界的天国中,天人有天福,无苦的感受,故不需佛法,也不知修行。既无机会修行,也不可能成佛。而在人间,有“你、我、他”的存在,有苦的经验,所以诸佛因此而能修行成佛,佛国净土因此而建立,菩萨、罗汉因而有自利利他的度化。虽然“我”不是好的,但是没有“我”,我们不知学佛修行。因此,修行,当从“我”开始。
    六、烦恼是产生智慧的根源
    《六祖坛经》云:“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学佛就是要除却烦恼、求得智慧。但是,不要讨厌烦恼。没有烦恼,则不需要有智慧,也不知智慧是什么。发觉当下的烦恼是烦恼时,就已不是烦恼。修行时才能发现有烦恼,修行者随时警觉有烦恼的暗流在心中时起时灭,而注意不为烦恼所转。
    有人向我说:“打坐时,头脑里,时常有妄念,妄念中,时常有坏念头出现,而在念经、念佛时也会产生妄念及坏念头,这样子,罪过岂不是越大了?”
    我对他说:“你的业正在消,你的烦恼正在减少,你的智慧渐渐增长,所以你能在念经、念佛中,发现起了妄想。”
    有清净的正念,才能发现自己有烦恼的邪念。修行的人,不要怕有烦恼、妄念或邪念。有一自我中心做主宰,当自己发现有邪念时,这邪念已不存在。烦恼,必定有对象,不是“你”就是“他”,不论“你”、“他”是物或人,如果没有“你”、“他”,便不可能有烦恼。因此,当自己发现起烦恼时,要感谢使你产生烦恼的人、事、物,因为,他们是在帮助你修行。
    七、没有分别心,即是禅
    所谓“烦恼即是禅”,是就已经在修行或已经产生智慧者而言。因智慧而知有烦恼,便是禅。如果没有修行,不知有烦恼,智慧不生,则烦恼依然是烦恼。
    《六祖坛经》云:“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是悟后的境界。若是以世间禅定的功夫,修行到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你、我、他”的分别,这是属于世间定的境界。虽然,烦恼心不现前,可是“我”仍存在于“有”与“无”之间。当感觉“无”时,事实上,在“无”之外,还有“有”;当感觉全体统一时,在“我”之外,还有一个“无”。
    佛法的禅悟与世间的禅定不同,对于“你、我、他”了然于心,而不是视而不见。但是,没有相对的执著心。
    求智慧或除烦恼,是增加烦恼的原因,因为有一个“我”要求智慧,有一个“我”要除烦恼。禅宗的方法,就是将这个“我”通底打得干净,才是智慧显现。所以,不论起清净心或烦恼心,皆是妄心。
    因此,修行的人,不要讨厌烦恼心,烦恼心便会渐渐减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句,是教示修行的人,不要追求菩提,也不要讨厌烦恼,知道有烦恼即是正在修行,烦恼本身是产生菩提的原因。
    (一九八八年三月七日讲于高雄女中)
 禅——多·一·无
    所谓多,是多多益善。一,是大一统。无,是了无一法当前,没有执著。我将今天的主题分七段说明。
    一、禅是万法
    万法是所有一切现象。用现代的名词解释,是自然的、物理的、心理的、生理的现象。一切可用眼睛看、耳朵听、身体接触或心思考的,都是法。法也是道理、原理,由原理而产生的种种人、事、物的活动现象。
    禅是佛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教人从踏实的生活中体验万法,净化人心,而成为觉者。觉万法是因缘所生,万法是暂时的、变易的。了解万法既然是因缘所成,则须以努力不懈的精神,改善自己和环境。也因努力改善因缘,致力修行,则成佛是可能的。所以,佛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人世的,是努力主义者。
    万法有虚妄法和真实法。虚妄法是“多”、是“二”,从时间的过程或空间的位置产生变化,称为“多”种现象。因未认清一切现象皆由因缘所生、变化无常,认为种种现象是永远存在,而去追求、占有或排斥,所以便产生“多”。如果知道万法是虚妄的,则易看得破、放得下、舍得掉。如此,看一切现象而不理会、不逃避、不执著一切现象,这样就是返妄归真。
    在宗教或哲学的范围,将“真”视为一永远不变的真理或真神。佛教认为所谓的真理、真神,仍然是一种执著,佛法说“一法不可得”,不论真理、真神或任何一法,都不是真实的,是属于人的虚妄执著。
    但是,修行佛法或禅,还是须从“多”的妄想分别开始,经过统一的阶段,才能到达“无”的层次。禅宗有句名言:“万法归一,一归何所?”万法归一,是宗教的经验,也是哲学的理论。“万法”是形而下的,到“归一”,则是形而上的,“一”是宗教与哲学共同的归处。
    宗教家看一切现象,皆是由神创造,最后仍归于神。哲学家看形而下的一切事物,皆是从宇宙的原理或原则出现,一切事、物既不离宇宙的原理或原则,便是统一的现象。
    可是,哲学家或宗教家的观念里,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既有“一”就有“二”,“一”本身不能单独存在。譬如在黑板上画一圆圈代表一,这个“一”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因为有黑板才现出圆圈的面貌,黑板和圆圈,实际上是二。如果,神是一,则此“一”是存在何处?如果原理或原则是一,则此“一”又在何处?“一”是因对立的“无”而存在,既有对立,便是“二”不是“一”。
    二、禅,一即是多
    有人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所?”
    赵州禅师回答:“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当时,禅师身穿一件在青州缝制的新长衫,长衫就是法。禅师的回答,说明任何现象皆不离“一”,万法即是“一”,“一”也是由万法而来。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一生二”,实际上,一是由二而生,一不是圆满的,一不离多,一和万法是相同的。
    若欲在现象外,追求所谓神或真理的“一”,似嫌生僻,也太抽象,除非是宗教家或哲学家。而禅却教人只做普通的人,做人的事,说人的话。
 三、禅,多即是一
    赵州禅师有一次上堂说法时,开示三句话:“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不论是金造的、木雕的或泥塑的佛像,都是代表佛。对学佛中的人而言,佛像是一种修行的工具,或礼拜,或供养。修行到某一程度,了解一切法不是真的,了解真正的佛不在心外而是在心内,清净心即佛。到达这种层次,便是由多归一,由心外的万法(多),回归内心的佛性(一)。
    可是,如果执著有一佛性或清净的心,则仍是烦恼。禅师的第二句话:“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佛性、菩提、涅槃,既仅如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烦恼。如果真如、佛性像衣服,我们这个身体又是什么呢?如果菩提、涅槃是烦恼,什么才是没有烦恼呢?
    一般学佛的人,都希望了生脱死、证菩提、见佛性、入涅槃。紧抱着一种叫作真如、称为佛性的东西,这是尚未离开由多归一而至由一归无,是执著也是贪。因此,宗教上回归真理或神的最高层次,并未得到解脱。哲学上,回归到理念的层次,亦未解脱,仍然有执著。
    第三句:“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是统一的、不变的、经常在同一状态中的念头,即使一心也不产生,才是无念,才是离开虚妄,真正解脱。因此,认为自己得解脱,或认为自己正在解脱中的人,并没有得解脱。
    要达到一心不生,不容易。真正到一心不生,就是无念、无杂念,甚至一念也没有,这便是大自在、大智慧的人。他虽在万法中,见万法,随万法做一切事,不妨碍他的一心不生。
    四、禅,不是多,不是一,也不是无
    在修行的过程中,念佛、拜佛而能见佛,是初步的阶段,但是已经很不容易了,净土宗的宗旨,就是要见佛,而在禅宗的修行过程中,也会见种种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