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生活习俗史-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岸欢呼喧闹,河水中选手们似鲛龙上下潜浮,争相捕捞最大的鱼。比赛结 

束评出几个等级的奖,颁发丰厚的奖品。 

     尼日尔的捕鱼节在每年5月,要举行开网捕鱼前的隆重的献祭仪式,祈 

求丰收。 

     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每年都要举行祭海仪式,祈求渔民出海平安,安抚 

海底的亡灵,这一习俗已有久远的历史。1975年安哥拉独立后,罗安达市政 

府在这一习俗的基础上,正式确立每年11月25—27日为渔民岛节。节日时, 

庄重的祈祷仪式过后,是向大海抛撒供品和鲜花。一时间,漫长的海岸被点 

染得五彩缤纷,蔚为壮观。祭海仪式后,有各种艺术表演和跳伞、帆船比赛, 

最吸引人的则是表现渔民与大海搏斗以及表现出海归来家人团聚的粗犷奔 

放的传统舞蹈。 

      (7)播种节 

     马里多贡人每年播种前都要举行连续三天的盛大庆祝活动,称播种节。 

节日里,小伙子们戴着面具,集体到原始森林中重温祖先过过的原始猎人的 

生活,然后突然归来佯攻自己的村寨。妇女们得知“敌情”,出来观看小伙 

子们模拟作战的舞蹈,然后和青年们共舞。 

      (8)打棍子节 

     伊斯通卡节亦称打棍子节,是索马里阿夫高依地区每年夏天喜庆丰收的 

节日。连续三四天的节日活动中,最重要也最扣人心弦的是互相抽打树枝模 

仿古代战争的游戏。“战场”上,非洲鼓声震天动地,只见无数树枝在空中 

飞舞,对阵双方都毫不手软,向着对方猛抽猛打。勇者越战越狂热,经不住 

抽打的小伙子仓皇奔逃,却又往往遭人奚落。过去进行这种游戏是以木棍作 

武器,往往打得双方鲜血淋漓,出事故者屡见不鲜。近年来才改用树枝,但 

游戏中所体现的勇往直前,剽悍的古朴风习却依然留存。 

     棒打节是与打棍子节异曲同工的节日,流行在西非富拉尼族中。节日 


… Page 22…

里,参赛的男青年每人都要轮流去棒打别人也要经受被人棒打的考验,许多 

人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仍坦然自若。这种看起来残酷的节日活动被外界多次 

要求停止,但至今盛行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富拉尼人认为棒打节可以培养本 

民族青年勇敢、坚毅的精神,而且“不打不成交”,可以化解敌意,增进人 

与人之间的友谊。 

      (9)月圆节 

     坦桑尼亚的月圆节却是斯斯文文的。这个节日相当于中国的中秋节。坦 

桑尼亚人视月光为吉祥的象征,每年9月月圆时分,当一轮明月刚刚出现在 

天边,人们就默默地走出房门,围坐成一圈,悄寂无声,直到太阳完全落山, 

月亮高高升起,才许开口说话,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10)闻风节 

    埃及每年4月的闻风节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闻风节,其意是闻到风香, 

标志着尼罗河两岸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这一天,埃及人都要出游踏青,到 

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光赏景、野餐、歌舞,来庆祝季节的转换,表达内心的喜 

悦。这一节日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据说这一天是慈善神战胜凶恶神的日子。 

但这种意义在今天的闻风节中已不见丝毫痕迹。 

      (11)尼罗河泛滥节 

    埃及的尼罗河泛滥节也富有诗意。这个节日过去是为了感谢尼罗河水泛 

滥,带给两岸肥沃的土壤和丰收的希望,有一整套包括为尼罗河娶妇的祭祀 

仪式。这一点不免体现了原始的愚昧和残忍。这种习俗沿袭了几千年,公元 

7世纪才废除。20世纪40年代这一习俗恢复时,“河神”所娶的“新娘” 

已改为蜡人了。1970年尼罗河上修起了阿斯旺大坝,靠尼罗河水泛滥耕作的 

年代如今已成为过去,人们庆祝尼罗河泛滥节的形式也改作了泛舟河上,在 

船上轻歌曼舞。 

      (12)非洲的宗教节日 

     如同在世界各个地区一样,非洲的节日中也少不了宗教活动。非洲的传 

统宗教是崇拜多神,自然万物、祖先、图腾、日月、风雨,皆可为神。这在 

非洲形形色色的节庆活动中至今尚有体现。外来宗教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颇有影响,印度教也有其势力范围。随之而来的宗教节庆活动,在各教教徒 

集中的地区便会流传,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非洲文化的特色,甚至与当地文 

化相融合,而改变节日的宗教意义。 

     如宰牲节,是摩洛哥穆斯林的盛大的宗教节日,每年七月下旬举行。节 

日习俗与其他穆斯林国家相差无多。节日前就开始了买羊卖羊的贸易活动。 

节日里,家家大摆羊宴,招待来客,还要到清真寺举行隆重的参拜仪式。与 

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摩洛哥的穆斯林们还要举行盛大的献羊仪式。每家备一 

只羊,祈祷后一刀插入羊颈部,然后背起这只鲜血淋漓的羊向清真寺跑去。 

到了寺门羊未死,即鸣枪明示这吉祥的征兆,接下来便是狂欢活动。据估计, 

每年宰牲节,摩洛哥都要宰杀数百万只羊以献祭,因此,哈桑二世国王1981 


… Page 23…

年号召节日里不宰羊,这一年摩洛哥的穆斯林以不宰羊的方式度过了宰牲 

节。宰牲节还是摩洛哥传统的和平节,各部族和家庭成员、邻里之间,节日 

里都要和睦相处,不得发生冲突和纠纷。 

     马斯卡尔节在9月27日,是埃塞俄比亚人14世纪就开始庆祝的一个基 

督教的节日。“马斯卡尔”是埃塞俄比亚语“十字架”之意,马斯卡尔节是 

基督教纪念公元326年圣海伦娜找到耶稣罹难的真十字架的日子。如今节日 

的意义早已变更,它标志着雨季结束,田间工作即将开始。它已成为举国欢 

乐,家家团聚,共庆团结、幸福的迎春佳节。节日前夜,村村镇镇都架起了 

圆锥形的大型篝火“达密勒”,欢乐的人们一手持马斯卡花,一手高举火把 

点燃“达密勒”,然后围着“达密勒”纵情歌舞。第二天亲友互访,祝贺节 

日,增进感情。节日结束时,男子们要点燃一只火把扔出门外,表示感谢马 

斯卡尔节。 


… Page 24…

                              三、生活习俗 



                                 1。服饰 



      (1)当代服饰的一般趋势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服装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成为不同社会阶 

层人的角色的标志。随着历史的发展,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服饰习俗也 

在发展变化。人们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时代、民族、性别、地位、职业等特 

点,也代表着当时当地的服装时尚。每个人都是在时代、民族服饰习俗的总 

规范之下,根据性别、职业、个人爱好进行选择。所以说服饰具有强烈的民 

族性和时代性。服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表征和文明的标 

志。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受到时代的政治、经济及各种思潮的影响,不仅反 

映着时代的精神,也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 

     当代世界服饰习俗是近现代服饰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工业现代化的 

深刻影响,与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体现着当代人的审美追求,是一 

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文化现象。 

     回顾近50年的服饰发展,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二次大战后,全世界经 

济逐渐复苏,人们在服装上有了新的追求。战争期间由于战时状态物资极其 

短缺,服装色彩低沉,式样简单。二战后人们希望摒弃战时的“制服式”穿 

着,各国政府也迫切要求服装的更新换代,以恢复并促进社会的繁荣。美国 

总统罗斯福曾亲自鼓动组织巡回讲演以驱散战后的萧条。法国高级时装重新 

回潮,法国服装设计师克里斯琴·戴奥尔于1947年推出了“新外观”女装, 

掀起了战后服装的新潮。这种服装强调女性曲线,纤细的腰肢,自然的肩膀 

轮廓,宽大的钟形长裙等。戴奥尔的新款女装成为战后10年的女装主流, 

在戴奥尔的影响下出现了1951年的低腰大褶套裙,1953年出现黑纱裙外套, 

1955年出现了平胸拱摆酒会裙。1957年戴奥尔去世。世界闻名的服装大师 

夏内尔推出了舒适、女性化、不标新立异风格的服装。这时青少年富有特色 

的时装已经开始形成。年轻人开始以服装标出自己的圈子。 

     1965年,玛丽·昆特推出了超短裙,女裙的下摆移到膝盖上20公分, 

1969年已经缩得更短,1970年短裙已到顶峰。70年代后裙子又逐渐加长1973 

年变为迷底裙,裙长至膝或至膝下。 

     70年代,时装已不被认为是简单的生活装饰,而被看做生活本身。这时 

反抗传统和追求新奇的思潮影响了时装。美国出现了嬉皮士青年的打扮,牛 

仔裤、乞丐装、工装裤等成为时尚。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妇女穿裤子和女 

装男性化成为一种时尚。 

    80年代以来世界服装又有了回归自然的趋势,袒胸、露背、减短裙子, 

以追求自然、纯真之美。以后又出现了以宽松阔大为时尚,没有身材的线条 

美,人们誉之为时代美,这股潮流把服装又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 Page 25…

     目前服装的趋势有五个方面。首先,体现了回归自然的心理。人类进入 

工业社会后,人象机器一样地工作,在生产力大为提高的同时,自然资源被 

无节制地开采,工业废弃物污染了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厌恶这个 

被毁坏了本来面貌的世界,渴望回归自然。为逃避城市的噪音和污染,人们 

把原始的自然环境当作乐土。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盼望一个有阳光和 

绿荫,有清新空气,有树、有山、有水的优美自然环境,以得到一份安宁和 

松弛。人们需要在大自然中汲取生命的活力。同时,人们对现代化生产中的 

高技术、快节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某种单调、刻板、缺乏人情味的环境、秩 

序和常规感到厌倦和疲惫。回归自然,去寻求一份静谧,享受生命的快乐成 

为人们内心的追求。“回到大自然去”成为当代世界人们的共同心理,人们 

向往恬静,和谐纯真,追求返朴归真的生活。这种思潮反映在服装上就出现 

了海滩服、阳光裙、沙滩色、森林色、服装式样上就有了粗犷朴拙,宽松舒 

适的款式。人们不愿意再受服饰的束缚,借助宽松简洁的服装和充满大自然 

色彩的风格使人们求得一种舒适和放松。妇女服装出现袒胸露背放开臂膀的 

趋势,是为了追求原始、本性、自然之美。过去欧洲上层社会女子从未在公 

共场合袒露过双腿,对穿袜子的要求一直很严格,一定要盖住自己的腿,否 

则就是失礼的行为。然而1983年查尔斯王子的戴安娜王妃参加坎培拉的一 

次宫廷式聚会时,直接露出了双腿,露出健美的肤色。现代社会以服饰遮盖 

身体、美化身体的作法已经有所改变,代之而起的是展露人的身体之美,表 

现人自身的价值。人们不愿用服装来束缚自己,也不愿用服装来抬高自己或 

炫耀自己。当代人要使服装从属于人的意志,而不再作服装的奴隶。因此服 

装越自然随意,越富有现代精神。 

     第二,战后世界女权运动的兴起对妇女服装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服装 

反映当代的时代精神,妇女投身到各种社会活动,政治运动和工作当中,妇 

女们对于历史上强加给她们的做为男性的陪衬的角色已十分不满。妇女要求 

男女平等,确认女性与男性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权力。在投身社会工作的 

同时,妇女抛弃了已往的服饰,如行动不便的裙子,紧束腰身的衣服,多余 

的装饰,让身体自由随意,可以轻松自在地走路,参加运动,骑自行车等。 

70年代以后女权运动进一步发展,着重批判了传统的性角色观点,认为它导 

致妇女性格的扭曲、两性关系的扭曲。女权运动反映在服装上是女装男化的 

趋势,欧美妇女穿起了长裤。又因为强调性别平等,要改变女性柔弱的历史 

评价,从而引发了人体审美观念的转变。力度不仅是男性美感特征,同时也 

是女性美感特征,这一新的观念导致服装观念的转化。宽肩本是男性特征, 

现代时装却也同样给予了女性,女性时装在保留女性特征的同时,引进了雄 

性风范,有意加宽两肩宽度,加强垫肩,夸张力度,增强力感,以显示女性 

的力量。另外,由于男性给女性所规定的性角色的范畴限定了妇女服装的原 

则,就是不让妇女穿各种暴露的衣服。这些原则遭到女权主义者的驳斥。她 

们认为男性无权干预女人爱美的权利,女人爱美是自己的事,女人高兴怎样 


… Page 26…

穿,就可以怎样穿。这种观点引出80年代更为开放、大胆、露、透的服装 

潮流。 

     第三,现代时装呈现出现代派的风格。设计师们以几何图形,英文字母 

形象概括出时装的各种造型,如上身紧瘦下身肥大的A字型;下身瘦长,而 

上身肥大的T字形;中间束腰的X字形;呈直线的H形;左右不对称的造型 

等这些造型的创造虽然出于50年代,但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既表现了现 

代人的观念,也体现了当代时装的特征。现代派的意识一直贯穿于整个当代 

世界服饰习俗之中。 

     第四,世界各国服装的交流日趋频繁。当代世界的服装不仅受本地区本 

民族的影响,也受着世界服装潮流总趋势的影响。由于电视的普及,地球 

通讯卫星的使用,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加之各国之间往来的频繁,旅游 

业的开展,人们之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