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证治汇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89-证治汇补-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末。枣子五十枚。生姜四两。同切片。煮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以肉研入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二陈汤 瓜蒂散(二方俱见痰症) 异功散(方见血症) 六君子汤(方见中风) 

卷之二内因门
伤酒
属性:x大意x 
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内经)气味俱阳。阴寒之时。少饮能御邪助神。壮气活血。恣饮则生痰益火。耗气损 
精。令暴病暴死。世人认为痰厥中脏。而不知酒色自戕之所致也。(三锡) 
x内因x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酒气与谷气相抟。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内经) 
x外症x 
轻者。头痛眩晕。呕吐痰逆。神昏烦乱。胸满恶心。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医鉴)甚者。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 
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汇补) 
x酒伤各经x 
酒循经络。留着为患。入肺则多嚏多痰。入心则多笑多言。入肝则善怒有力。入脾则思睡。入肾则思淫。及 
其久也。伤肺则变咳嗽消渴。伤心则变怔忡不寐。伤脾则变痞满疸胀。伤肝则变胁痛吐血。伤肾则变腰 
软阳痿。此五脏之受病也。又酒后汗多者。胃受之。酒后面青者。胆受之。酒后多溺者。小肠受之。酒后溺赤 
者。膀胱受之。酒后积利者。大肠受之。数者皆能成病。惟胃与小肠受酒者。汗多则从表而泄。溺多则从便 
而出。所以善饮不醉而变病亦少也。(说约) 
x酒毒损肺成痈x 
酒毒留于肺者。缘肺为清虚之脏。酒多则损其清虚之体。由是稠痰浊火。熏灼其间。轻则外为鼻 准赤。 
内为咳嗽痰火。重则肺叶受伤。为胸痛胁胀。咳唾脓血。痰出腥秽。肺痈溃烂。宜化痰清肺。庶可保全。(汇补) 
x酒毒传胆成痈x 
酒毒传于胆者。缘酒性清洌。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从胃至胆。胆为清净之腑。同气相求者也。其次虽 
入小肠膀胱。化溺而出。然酷烈之性。惟胆受之。故湿热郁于经隧。为环跳疼痛。久成痈肿。宜清彻之剂。和 
解少阳之邪。或冀免焉。(喻嘉言) 
x酒湿成疸x 
醉卧卑湿之处。或食乳面等物。寒湿外郁。束其湿热。无从发泄。而成痞胀酒疸。初则两目小便俱黄。后则 
遍身牙爪亦然。速宜分解湿热。久则难治。(汇补) 
x酒湿成痹x 
好酒之人。湿热内积。生痰动火。往往发为口眼歪斜。舌强肢废。混似风中血脉。宜解酒除湿。消痰清火。不 
可以风药误治。(汇补) 
x脉法x 
脉浮而数为伤酒。若挟宿食。必兼滑数。 
x治法x 
当初醉昏妄时。治宜发汗。醒后则热去湿留。莫如利便。乃上下分消其湿热也。(兰台秘藏)若传于五内。则宜本 
病药中。兼去湿热。盖酒之形质可化。而湿热之气终久不变。非若他症。六淫七情。传变不齐。(说约) 
x伤酒忌下x 
酒性纯阳。最耗元气。若复下之。徒损津液。反生痰火。元气消烁。卒成虚损。所以慎下。(兰台秘藏) 
x用药x 
初宜汗以二陈汤。加干葛、苏叶、黄芩。继宜渗以四芩散。加干葛、山栀、花粉。其有他症。俱以二方酌用。如哕 
呕。加竹茹、生姜。痰盛。如黄芩、贝母。胸满。加浓朴、枳壳。腹痛。加木香、砂仁。泄黄。加芍药、黄芩。酒癖块 
痛。加蓬术、木香。小便不利。调益元散。东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汤。其方多用辛热之味。盖为饮酒时。食冷物太 
过。郁其毒于胃中。吐而烦躁不宁者设也。非酒家常用之药。昧者不知。但遇饮酒致病。必曰解酲汤最效。 
殊失立方本旨。盖葛花、葛根。乃阳明经轻扬之药。酒客恶心懊 。头痛如破。乃毒在阳明经。用此药顺其 
性而扬之。使毒从毫毛而出。非葛根能解酒毒也。若酒病传于肺脾肝胆肾者。则葛根又何与乎。(汇补) 
赵以德云。饮酒人发热者。用枝距子最效。此药一名鸡距。一名枳 。一名木蜜。俗呼癞汉指头。北人名烂 
瓜。江南谓之白石树。杭人货卖。名蜜屈五。又称蜜金钩。诗所云枸是也。树形似白杨。其子着枝端。如小指 
屈曲相连。春生秋熟味如锡蜜。以此木作屋。则一室之酒皆淡。其意可思。凡酒伤各经者。俱宜加用。中 
酒呕恶头痛。脉弦大。或弦滑。以二陈汤。加姜炒黄连、山栀、苏叶、干葛。煎成。加姜汁热服。酒积痛泄黄沫者。 
以酒蒸大黄作丸服。或用香连丸。加大黄最效。其余调摄。六君子汤、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俱加干葛。或 
缩脾饮。随人虚实选用。 
x伤酒选方x 
二陈汤(方见痰症) 四苓散(方见湿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益元散(方见暑症) 
葛花解酲汤(东垣) 治酒食太过。呕吐恶心。胸闷溺涩。 
赤苓(一钱半) 葛花(五钱) 白术(二钱) 人参 橘皮 猪苓(各一钱半) 木香(五分) 神曲 泽泻(各 
一钱) 豆蔻 砂仁 青皮(各一钱) 生姜(七片) 
末之。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半夏茯苓汤(和剂) 
半夏 茯苓(各二钱五分) 生姜(五片) 
水煎服。 
缩脾饮(和剂) 治恶心烦渴。 
砂仁 乌梅肉 草果(煨去壳) 炙甘草(各四两) 干葛 白扁豆(炒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八分服。 
丹溪方 治酒积作痢。下血不止。成藏毒。病脉滑而有力。见内热实症者。 
苍术 枳壳(各一钱) 当归 槐花(各一钱半) 地榆 干葛(各二钱) 炙甘草(三分) 黄连(五分) 
水煎。食前服。戒酒可愈。 
附简易法 酒后发厥。四肢俱冷。不省。先以姜汤灌下。然后服药。不可即投寒剂。凡大醉不省。用生熟 
汤浸身。则汤皆酒气而苏。烧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发。又以青布浸湿贴胸背。仍以盐调井水细 
细灌之。至苏乃已。 
伤酒食停滞不快。以盐花擦牙。温汤漱下。实时通快。酒积作痛。以官料酒药炒研。空心。汤调下二钱。 
三服可效。 
益脾丸 古云。服此饮酒不醉。亦好事之说。备之参考。 
葛花(二两) 小豆花(一两) 绿豆花(一两) 木香(二钱五分) 草豆蔻(一两) 
蜜丸。夜饮。津下五丸。 
脾气虚衰。色欲伤肾。每每饮酒不化。精神潦倒异常。呕泻不食者。竟以独参汤浓煎呷之。 

卷之二内因门
郁症
属性:x大意x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丹溪)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 
得变化。(医鉴)故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或服药杂乱而成者。 
x内因x 
郁乃滞而不通之义。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浸淫。或酒食之积聚。 
而为留饮湿郁之候。(汇补)其因有六。气血湿热痰食是也。然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 
而血不行。血郁而食不化。六者。又相因也。(丹溪) 
x外症x 
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痰郁胸满喘促。起卧倦怠。血郁能食肢倦。溺淋便赤。食郁嗳酸作胀。恶食痞硬。 
湿郁关节重痛。首如物蒙。遇阴则甚。热郁目蒙溺涩。口干烦躁。遇暖便发。(戴氏) 
x五脏郁症x 
有本气自郁而生病者。心郁昏昧健忘。肝郁胁胀嗳气。脾郁中满不食。肺郁干咳无痰。肾郁腰胀淋浊。不 
能久立。胆郁口苦晡热。怔忡不宁。(汇补) 
x七情郁症x 
七情不快。郁久成病。或为虚怯。或为噎膈。或为痞满。或为腹胀。或为胁痛。女子则经闭堕胎。带下崩中。可 
见百病兼郁如此。(何氏) 
x脉法x 
郁脉多沉。在上见于寸。在中见于关。在下见于尺。又郁脉或结或促或代。盖血气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 
其间。脉必因之而止矣。(脉经) 
x总治x 
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汇补) 
x郁宜调中x 
治郁之法。多以调中为要者。无他。盖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肾肝处下。四脏所受之邪。过于中者。中气常先 
受之。况乎饮食不节。寒暑不调。停痰积饮。而脾胃亦先受伤。所以中焦致郁恒多也。治宜开发运动。鼓舞 
中州。则三阴三阳之郁。不攻自解矣。(汇补) 
x郁分五行x 
五行之理。木性条达。火性发扬。土性冲和。金性清肃。水性流通。一有怫郁。失其性矣。(滑氏)故木郁达之。火 
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内经) 
x木郁治法x 
胁胀满。目赤暴痛。此木郁也。治宜达之。达者。通畅之义。如怒动肝气。火因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 
者。则用升发之品。加厥阴报使之药以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清气在下为飧泄者。则用轻扬 
之剂举而升之。又如木实为病。脉弦而急。用降气苦寒不愈者。则吐以提之。使木气舒畅。则痛自止。此皆 
达之之法也。 
x火郁治法x 
咳嗽痰喘。风疹潮热。此火郁也。治宜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如腠理外闭。邪热怫郁。则解表取汗以 
散之。又如生冷抑遏。火郁于内。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则用升浮之品。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势穷 
则止。此皆发之之义也。 
x土郁治法x 
食滞中焦。痰凝脾藏。热壅肠胃。皆土郁也。治宜夺之。夺者。攻下也。劫而衰之也。如邪热入胃。用咸寒以攻 
下之。如中满腹胀。湿热内甚。其人壮实者。则亦攻下之。其或势甚而不能顿除者。则劫夺其势而使之衰。 
又如湿热为痢。非轻剂可已。或行或通。以致其平。皆夺之之义也。 
x金郁治法x 
癃闭气喘。胀满不眠。皆金郁也。治宜泄之。泄者。渗泄而利小便。疏通其气也。如肺受火烁。化令不行。致水 
源郁而渗道闭者。宜清肃金化。滋以利之。又如肺气 郁。胸满仰息不得卧下。非利肺气不足以疏通之。 
此皆泄之之法也。 
x水郁治法x 
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如胀满之病。水气浸 
淫而渗道以塞。乃土弱不能制水。当实脾土。资运化。使能制水而不敢泛滥。则渗道自通。或病势方锐。非 
上法所能遽制。则用泄水之药。伐而挫之。或动大便。或利小水。或发表汗。三法酌举迭用。以渐平之。此皆 
折之之义也。 
x调气总法x 
五郁之治。各有其法。然邪气之客。正气必损。故必调平正气。以复其常于治郁之后。苟调其气而尚未平 
复。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郁不已。当清肺金。火郁不已。当滋肾水。水郁不已。当补脾土。金郁不已。 
当引火归源。土郁不已。当养肝调气。此皆以其所畏而治之。即过者折之之理也。(汇补) 
x用药x 
主以二陈汤。加香附、抚芎。如湿郁。加苍术、白芷。热郁。加黄芩、山栀。痰郁。加枳实、贝母。血郁。加桃仁、 
红花。食郁。加山楂、麦芽。气郁。加枳、朴、乌药、木香。盖气血痰食之病。多有兼郁者。故必以开郁药佐之。古方 
越鞠丸。是得治法之要也。(汇补)若夫思虑成郁。用归脾汤。恚怒成郁。用逍遥散。俱加山栀。盖郁则气涩血耗。故用 
当归随参补血。白芍随术解郁。复用炒黑山栀。取其味清气浮。能升能降。以解五脏热。益少阴血。若不早 
治。劳瘵之由也。(入门) 
x【附失精脱营】x 
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病从内生。其先富后贫而病。曰失精。先贵后贱而病。曰脱营。外 
症身渐瘦。无精神。(钱氏)又有郁结在脾。不思饮食。午后发热。酉戌时退。或烦闷渴呕。或坐卧如痴。喜向暗 
处。妇人经少。男子溺涩。皆郁病也。更有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图。过于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因而内热。亦郁病也。宜归脾汤随症调之。(入门) 
x郁症选方x 
越鞠丸(丹溪) 一名芎术丸。统治诸郁。 
香附 苍术 抚芎(各二两) 山栀 神曲(各一两半) 
为末。水泛成丸。如绿豆大。白汤下百粒。 
气郁汤 治郁怒。气滞胸膈不行。胀满嗳气作酸。 
香附 苍术 橘红 半夏(各一钱半) 贝母 茯苓 抚芎 山栀 苏子 甘草 木香 槟榔(各五分) 
水煎。加姜五片。如胁膈痛。此血滞也。参血郁汤。 
湿郁汤 治湿气熏蒸。身重倦卧疼痛。天阴则发。 
苍术(三钱) 白术 香附 橘红 羌活 独活 抚芎 半夏 浓朴 茯苓(各一钱) 生姜(三片) 甘草(五 
分) 
水煎服。 
血郁汤 治挫闷跌仆。身有痛处。胸膈不宽。大便黑色。 
香附(二钱) 丹皮 苏木 山楂 桃仁 赤曲 穿山甲 降香 通草 麦芽(各一钱) 红花(七分) 
水酒煎。入姜汁半盏。和匀服。 
火郁汤 治火郁于中。四肢发热。五心烦闷。皮肤尽赤。 
连翘 薄荷 黄芩 山栀 干葛 柴胡 升麻 芍药 
水煎服。 
保和丸 治食郁吞酸。腹满噫臭。身热便硬。(方见伤食) 
润下丸 治痰郁肠胃。脉滑而沉。变生百病。 
南星(一两) 半夏(三两) 黄芩 黄连(各一两) 橘红(五钱) 白矾(三两) 
姜汁竹沥和丸。 
逍遥散(方见火症) 归脾汤(方见中风) 二陈汤(方见痰症) 

卷之二内因门
脾胃
属性:x大意x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经文)脾胃盛则善食而肥。多食不伤。过时不饥。脾胃衰则少食而瘦。多食易 
伤。过时易饥。或虽肥而四肢不举。此脾实而邪气亦盛也。或善食而四肢削瘦。此脾强而邪火旺也。脾胃 
盛衰可见也。(东垣) 
x内因x 
胃可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生化气液。(指掌)乃传于脏腑。故胃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 
(经文)若饮食饥饱。寒暑不调。则伤胃。胃伤则不能纳。忧思恚怒。劳役过度。则伤脾。脾伤则不能化。二者俱 
伤。纳化皆难。而恶心胀满。面黄倦怠。食不消化等症作矣。(汇补) 
x外症x 
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肠鸣泄泻。脾胃既 
病。下流乘肾。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