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证治汇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89-证治汇补-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x劳倦选方x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 
加白芍药、五味子。名调中益气汤。加半夏、神曲、黄柏、草豆蔻。名升阳顺气汤。 
小建中汤 治脾胃劳伤。肝木太过。及阳气不足诸病。 
桂枝 甘草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大枣(二枚) 饴糖(一斤) 
加黄 。名黄 建中汤。 
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大理中焦。兼益元阳。所谓大虚必挟寒也。(方见中寒) 
补中宁嗽汤 治内伤中气。胃弱恶食。或食不生肉。不长气力。常常微热。怯冷神疲。或带痰嗽。 
白术(炒一钱半) 茯苓(一钱) 半夏(八分) 干葛(七分) 陈皮(八分) 山楂(一钱) 人参(一钱) 砂 
仁(五分) 炙甘草(三分) 
加姜枣煎。 
人参养卫汤 治劳役辛苦。用力过多。以致内伤发热。 
人参 白术(炒) 麦门冬(各二钱去心) 黄 (蜜炒) 陈皮(各一钱半) 五味子(十粒研) 炙甘草(七 
分) 
加姜枣煎。食前服。如劳倦甚者。加熟附子五分。 
白雪糕 养元气。健脾胃。生肌肉。润皮肤。益血秘精。安神定智。壮筋力。养精神。进饮食。功同参苓白术散。 
白茯苓 怀山药 芡实仁 莲肉(去心皮各四两共为末) 陈仓米(半升) 白砂糖(斤半) 
先将药米二末。用麻布袋盛放甑内。蒸极熟。取出。入白砂糖。同搅匀。印饼晒干。男妇小儿。任意取食。 

卷之二内因门
虚损
属性:x大意x 
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绳墨)大抵七情五脏之火飞越。男女声色之欲过度。是皆虚损 
之所致也。(正传) 
x内因x 
由足三阴虚损。当炎夏金衰水涸。不能啬养。至冬月火气潜藏。时亲帏 。或精血未满。而早年斫丧。或气 
血方长。而劳心亏损。皆能致之。(立斋) 
x外候x 
外症食少体倦。潮热自汗。身热咳嗽。腰协作痛。男子则遗精寝汗。女人必带漏经枯。素问云。二阳之病发 
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则不月。此之谓也。(汇补) 
x外因新损x 
感寒损阳。自上而下。一损于肺。则皮聚毛落。二损于心。则血脉不荣。三损于胃。则饮食不为肌肤。感热伤 
阴。自下而上。一损于肾。则骨痿不起。二损于肝。则筋缓不收。三损于脾。则饮食不能消化。(难经) 
x内因久虚x 
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经年不愈。谓之久虚。有五劳六极七伤之分。五劳应五脏。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力谋 
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矜持志节则劳肾。六极应六腑。血极则面枯咽肿。发堕善 
忘。筋极则拘挛转筋。爪黯甲痛。肉极则体瘦肉削。倦怠嗜卧。气极则喘嗽少气。皮枯毛焦。骨极则面垢齿 
浮。腰酸脊痛。精极则目暗耳鸣。遗浊茎弱。七伤者。推原劳极之由。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 
伤骨。久行伤筋。房劳思虑伤心肾。(入门) 
x辨因x 
凡阴阳亏损。皆因水火不济。(入门)真阴内亏。虚火炎灼。肺金受伤。无以生肾水。肾水枯竭。无以济心火。心 
火一旺。肾火从之。而梦遗精脱之病作。肺气一虚。则腠理疏豁。而盗汗自汗之病生。火动其血。血随火升。 
而咳嗽吐红之症起。(指掌) 
x辨症x 
虚损之症。因名以责实。不过气虚血虚阴虚之异耳。凡脾肺不足。皆气虚也。心肝不足。皆血虚也。肾水不 
足。即阴虚也。(指掌)故心肺损而色惫汗多为阳虚。肾肝损而形痿汗多为阴虚。(机要) 
x脉法x 
虚脉多弦。弦大无力为血虚。弦微无力为气虚。沉微为气虚甚。沉涩为血虚甚。寸微尺大。为血虚有火。浮 
急中空。为血脱气孤。(汇补) 
x治法x 
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补阳。(子和)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补其营血。损 
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难经) 
x用药x 
气虚主以补中益气汤。血虚主以四物汤。气血俱虚。主以归脾汤。阳虚主以黄 建中汤。阴虚主以六味 
地黄汤。阴阳俱虚。主以八味丸。 
x虚损选方x 
补中益气汤 四物汤 六君子汤 归脾汤 还少丹 四君子汤 八珍汤 人参养荣汤 
十全大补汤 六味丸 八味丸(以上方俱见中风) 逍遥散(方见火症) 建中汤(方见血症) 
琼玉膏 治劳虚干咳。 
生地黄(洗净十斤石器内杵烂取自然汁忌铁器) 人参(十二两) 白茯苓(去皮三十五两) 白沙蜜(五斤煎去 
沫) 沉香(五钱) 琥珀(五钱) 
仙曰。今予所制此方。加沉香、琥珀二物。其功效异于世传之方。右以参、苓、香、珀。俱为细末。先将地 
黄汁与白蜜搅匀。用密绢滤去渣。入药末搅匀。入瓷瓶。用绵纸十数层。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锅内。以长 
流水浸没瓶颈。用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换油纸扎口。以蜡封固。悬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白汤点服。 
龟鹿二仙胶 大补精髓。益气养神。 
鹿角(血取者十斤) 龟板(自败者五斤) 枸杞子(三十两) 人参(十五两) 
用铅坛如法熬膏。初服酒化一钱五分。渐加至三钱。空心下。 
补天大造丸 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阴精干涸。阳事痿弱。能生精养血。益气安神。顺畅三焦。培填五脏。 
聪耳明目。益智宁神。乌须黑发。固齿牢牙。润肌肤。壮筋骨。除腰痛。健步履。却诸疾。不寒不燥。诚补养之 
圣药也。 
紫河车(一具长流水洗净用乌铅匣拌蜂蜜八两藏入匣中仍将匣口烙没隔水煮一炷香候冷开出石臼中捣 
烂拌入诸药末中捶千下烘脆重磨) 嫩鹿茸(酥炙二两) 虎胫骨(酥炙二两) 大龟板(酥炙二两) 怀生地(九 
蒸九晒八两) 怀山药(四两) 泽泻(去毛三两) 白茯苓(去皮乳汁拌晒干三次三两) 牡丹皮(去骨酒洗三两) 山 
茱萸(酒洗去核四两) 天门冬(去心三两) 麦门冬(去心三两) 辽五味(三两) 枸杞子(四两) 补骨脂(盐 
酒炒二两) 当归身(酒洗四两) 菟丝子(酒煮三两) 怀牛膝(去芦酒洗三两) 川杜仲(去皮酒炒三两) 肉苁 
蓉(酒浸三两) 
上磨细末。入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可。加人参尤捷。 
金液五精丸(医圣) 能补虚助阳。壮神气。暖丹田。增颜色。和五脏。润六腑。除烦热。治淋浊。消积块。暖子 
宫。 
秋石(十两金精) 白茯苓(去皮二两木精) 莲肉(去心八两水精) 川椒(去目二两炒火精) 小茴香(五两 
盐酒炒土精) 
上为末。酒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或椒盐汤下。以干物压之。 
凤髓膏(医鉴) 
人参(四两) 山药(四两) 白茯苓(去皮四两) 胡桃肉(四两) 杏仁(去皮尖四两) 酥油(四两) 白 
沙蜜(一斤) 
上将人参三味为细末。次将桃杏仁捣一处。再将油蜜化开。瓷器内搅匀。竹叶封固。大锅内五七分水煮沸成膏。每 
服三钱。好酒下。 
接命膏 
人乳(二盏) 甜梨汁(一盏) 
上二味。倾入锡银旋中。入汤锅内顿滚。有黄沫起。开青路为度。每日五更后服。能消痰补虚。其功不能尽述。 

卷之二内因门
痨瘵
属性:x大意x 
男子之痨。起于伤精。女子之痨。起于经闭。童儿之痨。得于母胎。(指掌)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 
之。以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气衰火旺。蒸疰日久。则痨生焉。(心法) 
x内因x 
嗜欲无节。起居不时。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于中。饮食劳倦之过。屡伤乎体。渐而至于真水枯竭。阴火上炎。 
而发蒸蒸之躁热。(正传) 
x外候x 
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衄。肌肉削瘦。(杂着) 
x蒸分上下x 
蒸上则见喘咳痰血。唇焦面红。耳鸣目眩。肺痿肺痈。蒸中则见腹肋胀痛。四肢倦怠。多食而饥。善食而瘦。 
蒸下则见遗精淋浊。泄泻燥结。腰疼脚酸。阴茎自强。(入门) 
x痨有阴阳x 
阳病口干舌疮。咽痛声哑。能嗜滋味。五心烦疼。小便黄赤。大便燥结。阴病胃逆恶心。饮食难化。痰涎白色。 
四肢懈惰。小便常多。大便溏泄。又有嗽痰。仰卧不得者。必阴阳俱病也。(汇补) 
x五脏传变x 
凡阴病阳病。日久皆能传变。男子自肾传心肺肝脾。女子自心传肺肝脾肾。五脏复传六腑而死。亦有始 
终只传一经者。有专着心肾不传者。大要以脉为症验。(入门) 
x五脏形症x 
如精滑胫酸。腰背拘急。邪在肾也。惊悸不寐。自汗心烦。邪在心也。嗽痰咳血。皮枯声嘶。邪在肺也。胁痛善 
怒。颈项结核。邪在肝也。泄泻食少。腹胀嗜卧。邪在脾也。(丹溪) 
x病宜静养x 
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风寒暑湿之宜避。行 
立坐卧之有常。绝欲以养精。内观以养神。毋劳怒以耗气。则真阴之水自充。五内之火常熄。而痊安可期。 
惟其嗜欲无节。使神散而精竭。血涸而气亡。发热不休。形骸骨立。则难为力矣。(指掌) 
x死候x 
大抵虚痨之病。两颧赤者死。喉哑失音者死。大肉脱尽者死。泄泻不食者死。一边眠者死。咳吐白血者死。 
气促难眠者死。浊溺精脱者死。面目黧黑者死。下部忽发痈肿者死。病后复患痔漏者死。参 不受补者 
死。喉痛不能药者死。(医统) 
x脉法x 
痨脉或弦或大。大而无力为阳虚。甚则脉细。弦而无力为阴虚。甚则脉数。又大者易治。血气未衰。可敛而 
正也。弦者难治。气血已耗。滋补殊难也。尺脉洪大为阴衰火旺。左脉微细。右脉劲紧。为正虚邪盛。必死。如 
脉细而数。濡而散者。皆在不治。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汇补) 
x治法x 
万病莫难于治痨。若不究其源本。或投以大寒之药。或疗以大热之剂。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 
愈竭其内。滋阴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是洁其流也。(十药神书)向后势穷力竭。莫可如何。惟壮水丸以填 
阴。异功散以培脾。庶不失中和正治。(汇补) 
x脾肾分治x 
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以水为万化之源。无形之本。土为万物之母。有象之 
基。二脏安和。一身皆治。故救肾者。必本乎阴血。血主濡之。血属阴。主下陷。虚则上升。当敛而抑。救脾者。必 
本乎阳气。气主煦之。气为阳。主上升。虚则下陷。当升而举。(必读)故邵氏曰。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汇补) 
x脾肾合治x 
孙真人云。补脾不若补肾。许学士云。补肾不如补脾。以二脏为生人之根蒂。有相赞之功能。故脾安则土 
能生金。金为水源。水安其位。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故曰。脾安则肾愈安也。设以甘寒补肾。其人减食。又恐 
不利于脾。以辛温扶脾。其人阴伤。又恐愈耗其水。两者并衡。而较重于脾者。以脾土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必读) 
x肺脾审治x 
如扶脾保肺。两不可缺。然脾喜温燥。肺喜清润。保肺则碍脾。补脾则碍肺。惟燥热而甚。能食不泻者。润肺 
为先。而补脾之药亦不可缓。倘虚羸而甚。食少泻多。虽喘嗽不宁。但宜补脾。而清润之品。则宜戒矣。以脾 
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故补脾之法。尤要于保肺也。(微论) 
x治宜甘温x 
虚者。必补以人参之甘温。此阳生阴长。血脱益气之义也。自好古肺热伤肺。节斋服参必死之说。印定后 
人眼目。甘用苦寒。喜行清润。直至上呕下泻。犹不悔悟。不知肺脉实者。上焦伏热。非参所宜。肺脉虚者。金 
气大伤。非参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于保肺。水壮而火熄。毋汲汲于清心。信夫。(必读) 
x治禁苦寒x 
近世治痨。专以四物加知、柏。不知四物皆阴。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且血药常滞。非痰多食少 
者所宜。血药常润。久用必致滑肠。况知柏苦寒。能泻实火。名曰滋阴。其实燥而损血。名曰降火。其实苦先 
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所不待言。(必读) 
x用药x 
心虚。主以归脾汤。脾虚。主以补中益气汤。肺虚。主以生脉散。肝虚。主以逍遥散。肾虚。主以地黄汤。随症加 
减。若肺脾兼病。主以清宁膏。肝肾俱虚。主以生熟地黄丸。心肾俱虚。主以人参养荣汤。气血俱虚。主以八 
珍汤。阴阳俱虚。主以十补丸。脾肾俱虚者。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扶脾之中。主以五味、肉桂。随时活法可耳。 
x【附传尸痨】x 
痨瘵既久。其气必伤。伤则不能运化精微。痰瘀稽留。而变幻生虫。(医鉴)在肝为毛虫。食人筋膜。在心为羽 
虫。食人血脉。在脾为 虫。食人肌肉。在肺为介虫。食人肤膏。在肾为鳞虫。食人骨髓。(正传)其症蒸热咳嗽。 
胸闷背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腰膝酸疼。卧不能寐。或面色脱白。或两颊时红。常怀怒忿。梦与鬼交。虽分 
五脏见症。然皆统归于肺。所谓膏肓之内。针药所不及也。若虫蚀肺系。咯血吐痰。喉疮声哑。思食无厌。皮 
枯毛落。患至于此。良可悲悯。惟补虚扶元。杀虫以绝其根。纵不获生。亦可杜其传疰耳。(汇补) 
取痨虫法 用秘传黑虎丹三方。次第服之。取下恶物。以烈火烧之。藏之深坑。食葱粥将息。以复元气。 
视其虫黄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凡用药随脏腑见症。于滋补药中。加青蒿、百部、乌梅、朱砂之类。(汇补) 
x【附风痨】x 
风痨者。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则风邪传里。耗气损血。渐变成痨。在表令人自汗。在里令人内热。在肺咳 
嗽。在肝吐血。在脾体瘦。在肾泄精。此症载在灵枢。汉唐以来。俱未论及。后世医工。认为内伤积损。辄投峻 
补。闭住风邪。内热愈炽。以致不治。惟罗谦甫主以秦艽鳖甲散。吴参黄集柴前梅连散。二公可谓发前人 
所未发矣。(汇补) 
x【附郁痨】x 
郁痨者。童男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