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证治汇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89-证治汇补-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假热。阴症似阳也。病热忽寒。手足俱冷。按之脉来鼓击于指下有力者。此阳盛拒阴。外假寒而内实热。阳 
症似阴也。(伤寒书) 
汇补曰。发热真假。幽显难明。苟不力辨。则刹那生死。能不畏哉。如上所说。深悉玄奥。真化工笔也。然究 
其参稽之力。非洞晓易义。不能道其只字。要知阴阳虽备于内经。而变化莫详乎羲画。若是则太少刚 
柔。阴阳动静。乌可不究乎哉。既明太少刚柔。阴阳动静。方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切真假逆顺。五脏 
幽显。无难推测矣。故医易曰。病治脉药。须识动中有静。声色气味。当知柔里藏刚。知刚柔阴阳之运用。 
而医中之玄妙。思过及半矣。 
x脉法x 
浮大无力为虚热。沉实有力为实热。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大是也。无火者死。心脉细沉是也。脉盛。汗出 
不解者死。脉虚。身热不止者死。身有热。脉涩脉静者。皆难治。 
x治法x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实热之气。下以折之。虚热之气。温以从之。郁热之气。因其势而 
发之。假热之气。求其属而衰之。(汇补) 
x用药x 
内伤劳役气虚。补中益气汤。肝经郁火发热。逍遥散。血虚发热。四物汤。阴虚发热。六味丸。阳虚发热。八味 
丸。郁火发热者。火郁汤。瘀血发热者。当归复元汤。伤食发热者。平胃合二陈小柴胡汤。 
x发热选方x 
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 八味丸 四物汤(四方俱见中风) 逍遥散 火郁汤(二方俱见火症) 秦艽鳖甲散(方见 
痨瘵) 桃仁承气汤(见血症) 二陈汤 滚痰丸 化痰丸(三方俱见痰症) 平胃散(方见暑症) 枳术丸(方见伤 
食) 
当归补血汤 
黄 (三钱) 当归(一钱) 枣(二枚) 
当归复元汤 
柴胡(八分) 当归 穿山甲 花粉(各一钱) 甘草 红花(各七分) 桃仁(钱半) 酒浸大黄(三钱) 加 
青皮(七分) 
小柴胡汤 
人参 柴胡(各一钱) 黄芩(五分) 半夏(七分) 甘草(七分) 
加姜、枣。 
大柴胡汤 
即小柴胡汤加大黄、枳壳、浓朴。 
白虎汤 
石膏(三钱) 知母 花粉(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加竹叶。粳米。 

卷之三外体门
恶寒
属性:x大意x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仲景)夜寒者。阴气旺于阴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重阴 
者。昼夜俱寒。(东垣) 
x内因x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内经)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 
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汇补) 
x外候x 
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 
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汇补) 
x阳虚恶寒x 
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辟。(内经)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 
也。其症必兼蜷卧足冷。 自汗。两尺沉细。(汇补) 
x劳倦恶寒x 
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 
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 之力。(东垣) 
x肺火恶寒x 
肺受火克。毛窍常疏。不能固腠理而洒淅恶寒者。必兼咳嗽咽干。治宜清金润肺。(汇补) 
x痰饮恶寒x 
痰饮恶寒。由痰滞上焦。荣卫阻滞。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恶寒。肥人多有此症。脉滑或沉。周身沉重。 
胸满食减。肌肉如故。(汇补) 
x伤酒恶寒x 
伤酒恶寒。因饮酒太过。热郁在内。不得宣越而恶寒者。症兼口渴昏眩。(六要) 
x伤食恶寒x 
伤食恶寒。由饮食过度。宿食内停。或食冷物所致。脉必沉滑。恶心头痛。饱闷咽酸。宜从消导。食化而寒自 
已。(六要) 
x疮毒恶寒x 
有背恶寒。脉弦数。寒热兼作。乃疮毒之候。审其有无痛处。随部分经用药。大抵恶寒之候。除气虚阳虚外。 
均宜发越。以辛散之。(六要) 
x郁火恶寒x 
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 
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脉数。宜升阳散火汤。(河间) 
x内外恶寒辨x 
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东垣) 
x脉法x 
表虚者浮濡。火郁者沉数。阳衰者细迟。痰饮者滑数。大抵脉来无力而恶寒者虚症。脉来有力而恶寒者。 
非外感。即内郁也。以见症参之。(汇补) 
x治法x 
阳虚者。益火之原。表虚者。固卫之失。脾虚者。补其中。火郁者。治其内。痰宜吐下。食宜消导。酒宜分越。(汇 
补) 
x用药x 
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加黄 、炮姜、肉桂、附子。表虚。黄 建中 
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桔汤加酒芩、门冬、山栀。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 
者。亦宜解郁。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 
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x【附产后恶寒】x 
产后。气血两虚恶寒者。腹中不和。脉虚大无力。八珍汤。若小腹胀痛。是恶露。心下饱闷。是食滞。乳中胀痛。 
是蒸乳。四者皆令恶寒。宜详辨之。(汇补) 
x【附呻欠】x 
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振寒。善伸数欠。欠者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俗名呵欠。(汇补) 
x恶寒选方x 
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二方俱见中风) 调中益气汤 黄 建中汤(二方俱见劳倦) 升阳散火汤(即火郁汤) 
防风通圣散(二方俱见火症) 升麻葛根汤(方见伤暑) 
甘桔汤 治肺受火克。洒淅恶寒。 
甘草 桔梗 
加酒芩、山栀、麦冬、五味、枣仁。水煎。 
黄 葛根汤 治酒郁。内热恶寒。 
黄 (一两) 葛根(五钱) 
煎服。大汗而愈。 
如痰湿恶寒。宜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蜜水调服探吐。吐后。以苍术、川芎、南星、黄芩糊丸。白汤下。冬 
月去芩加姜汁为丸。 

卷之三外体门
汗病
属性:x大意x 
汗乃心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肾复主液。在内为液。在外亦为汗。故自汗必由心肾虚而得之。(医圣) 
x内因x 
自汗者。卫气不固。荣血渗泄。(医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 
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素问) 
x外候x 
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躁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 
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症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 
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汇补) 
x汗分冷热x 
自汗有冷有热。阴虚阳凑者。发热自汗。汗出必热。阳虚阴凑者。厥冷自汗。汗出必冷。然有火邪亢极。反兼 
水化而汗冷者。又有相火出于肾中。挟水化而汗冷者。不可不审。(汇补) 
x汗多亡阳x 
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经文)此因汗多亡阳。重虚其表。阳虚极矣。故为寒中。凡病甚 
虚极之人。多有头面汗出淋漓。口鼻皆冷。手足青色。气促不止。急欲温补以追欲绝之阳。并外用扑法。亦 
有生者。迟则不及矣。(汇补) 
x脉法x 
浮而濡者为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自汗之脉微而弱。为阳衰。盗汗之脉细而涩。为阴弱。(汇补) 
x治法x 
阳虚自汗。宜补肺。然有扶阳而不愈者。乃表虚汗无以外卫也。当敛表以实之。心虚自汗。宜安神。然有补 
心而不愈者。乃血虚而汗无以退藏也。当养血以调之。汗出于脾。湿气盛也。当燥之。然有补脾胜湿而不 
愈者。乃火气蒸腾也。当先清其热。汗出于肾。阳加阴也。当清之。然有凉血养血而不愈者。乃相火作汗也。 
当滋其阴。肝主疏泄而自汗者。当调血清火。胃经气热而自汗。宜导痰通滞。此治杂病自汗之法也。若夫 
伤风伤湿而汗者。当发汗以解外。温病热病而自汗者。当寒凉以清中。又非前法并论也。(汇补) 
x治分五脏x 
肺虚者。护其皮毛。脾虚者。壮其中气。心虚者。益其血脉。肝虚者。禁其疏泄。肾虚者。固其封藏。五脏之内。 
酌其宜温宜清宜燥宜润而用之。惟存乎临症之顷也。(汇补) 
x死症x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凡汗出发润。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汗多喘满。汗雨淋漓。皆不治也。(汇补) 
x用药x 
阳虚。用建中汤、参附汤。表虚。用桂枝加 术汤。心虚。用归脾汤。肝火。用逍遥散。肾虚。用地黄安肾丸。相 
火。用当归六黄汤。湿胜。用羌活胜湿汤。痰病。用理气降痰汤。凡虚症服诸药汗不止者。重加枣仁。有微热者。 
加石斛。劳役气虚。寒热倦怠。少食自汗。脉虚大。或沉细。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五味、麻黄根。火气上蒸。胃 
湿作汗者。凉膈散。湿热自汗。卫气虚弱。不任风寒者。调卫汤。痰实膈滞。寒热自汗。能食便秘。脉实者。大柴 
胡汤下之。大抵气热汗出。多是有余之症。 
x【附盗汗】x 
盗汗者。睡则出汗。醒则渐收。因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 
而汗。醒则气周于表而汗止。此症多见于虚劳之人。阴气损伤。宜养荣清热。若大病之后。新产之余。及久 
出盗汗不止。则阳气亦虚。宜补气固阳。固阳能生阴。气为水母。甘温化气。阴液斯敛。若拘泥济阴。乌能卫 
外。故表而出之。(汇补) 
x【附头汗】x 
头汗者。以六阳之脉。上循于头。三阴之经。至颈而还。阴虚阳浮。故汗出头颈。不能周身。有相火迫其肾水 
上行心之分野者。有阳气失所根据附飞越于高巅者。有寒湿相搏者。有瘀血内蓄者。若关格小便不通而 
头汗者。难治。及阳脱唇舌口鼻清冷而头汗者。亦不治。(医统) 
x【附饮食汗】x 
饮食汗者。因正气空虚。反为饮食 悍之气所胜。故食入汗出。久不已。则心气耗散。令人消渴偏枯。宜安 
胃汤敛之。(医统)又饮酒中风。头面多汗。食则汗甚。常不可单衣。身常濡。口干善渴。名曰漏风。盖头为诸阳 
之会。酒性亦阳。所以饮必见面。醉后阳气升头。毛窍亦开。当风坐卧。风邪入之。故多汗。宜实表。(汇补) 
x【附心汗】x 
心汗者。圆圆一片。只在心膛。因忧思惊恐以伤其心。宜敛神益气。归脾汤主之。或用猪心一具。带血破开。 
入人参、当归末一两。煮熟。去药食之。仍以艾煎汤。调茯苓末一钱服。 
x【附阴汗】x 
酒色过度。每多阴汗。用六味地黄汤。加山栀、柴胡。有房劳汗出中风。下体多汗。不能劳事。十味锉散。加黄 
柏。(汇补) 
x汗病选方x 
黄 建中汤 治阳虚自汗。 
黄 桂枝(各一钱半)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饴。水煎。 
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盗汗。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各一钱) 黄 (二钱) 
水煎。 
玉屏风散 治虚炎自汗。 
防风 黄 (各一钱) 白术(一钱) 
水煎。 
实表散(澹寮) 治腠虚冷汗。 
附子(炮) 肉苁蓉 细辛 五味子(各一钱) 
与黄 建中汤合用。加小麦。水煎。 
羌活胜湿汤 治湿胜自汗。 
炙甘草(三钱) 黄 (一钱) 生草(五分) 黄芩(生) 炒黄芩(各三分) 人参(三钱) 川芎 本 防 
风(各三分) 独活(二分)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细辛 蔓荆(各三分) 薄荷(一分) 
水煎服。 
理气降痰汤 治痰病自汗。 
桔梗 枳壳 橘红 半夏 茯苓 香附 贝母(各一钱二分) 甘草 桂枝(各五分) 
防己黄 汤(仲景) 
防己(五分) 黄 (钱半) 白术(七分) 甘草(五分) 
姜、枣水煎。 
安胃汤 
黄连 五味子 乌梅肉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水煎。 
归脾汤(方见中风) 
封脐法 用五倍、明矾为末。津液调封脐中。一宿即止。女人津唾更佳。 
扑粉法 用牡蛎、白术、麦麸、麻黄根、 本、糯米、防风、白芷等末。绢包。周身扑之。 
快捷方式法 用青桑叶一味。乘露采。焙干为末。二钱。空心。温米汤饮下。 

卷之三外体门
疟疾
属性:x大意x 
夏伤于暑。秋成 疟。(经文) 者。疟之总名也。因其有战寒壮热暴疟酷疟之义。故名。大抵无痰不成疟。外 
感四气。内动七情。饮食饥饱。房室劳伤。皆能致之。其中气凝滞。鼓动痰涎。则一也。(汇补) 
x内因x 
夏时伏阴在内。阳浮于外。真气消烁。其汗大出。人多烦渴。或过食生冷瓜果。或坐卧阴地取凉。致肤腠闭 
密。邪留于胃。聚而成痰。至秋阳气收肃。阴气下移。中州之痰气愈加壅滞。胃气行至其所。与之相遇。而寒 
热作焉。阴阳之气。更相胜负。故卫气行过。与邪暂离。故有时汗解。及邪卫复集。病必再作。此阴阳之升降。 
邪正之合离也。(汇补) 
x外候x 
其寒也。欠伸毛悚。鼓颔战栗。汤火不能温。其热也。头疼脊痛。烦躁饮冷。冰水不能寒。或先寒后热。或先热 
后寒。或寒热多少。或单热单寒。(大全) 
x三阳经疟x 
太阳之疟。腰背头项俱疼。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阳明之疟。目痛鼻干舌燥。寒甚乃热。热甚而汗出。喜见火 
日光。少阳之疟。口苦胁痛而呕。寒热往来。身体解 。(入门) 
x三阴经疟x 
少阴之疟。寒少热多。呕吐独甚。舌干口燥。欲闭户牖而处。太阴之疟。惨然太息。腹满恶食。病至善呕。呕已 
乃衰。厥阴之疟。腰痛小腹满。小便数而不利。恐惧不足。腹中悒悒。(指掌) 
x风疟x 
凡疟皆生于风。风疟者。因避暑乘凉。汗出当风。闭其毛孔。热不得泄越而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