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证治汇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89-证治汇补-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火盛。乃虚阳发露。宜用肉桂、附子同诸补药。煎成冷服。则无拒格之患。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如误用寒药 
者死。凡火症左尺脉微细者。宜地黄汤丸。加麦冬、五味。右尺脉微细者。八味地黄汤丸。左关肝脉无力者。 
宜逍遥散。或加人参、麦冬、生地、陈皮。右关脾脉无力者。宜补中益气汤。加白芍、丹皮、麦冬。左寸心脉无力 
者。宜归脾汤。右寸肺脉无力者。宜生脉散。其出入加减。于各方中与病合宜者采用之。凡火过盛。必缓之 
以生甘草。童便降火甚速。火症见血者宜之。人中白降龙雷之火。阴虚者宜丸药中用之。火起脐下。小腹 
唧唧有声者。阴火也。败龟板主之。火从足底涌泉穴起。用附子末津调抹足心下。加蓖麻子尤验。 
x火症选方x 
三黄汤(东垣) 治膏粱醇酒太过。积热上中二焦。变诸火症。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 炒山栀 玄参(各八两) 知母(一钱半) 石膏(二钱) 甘草(七分) 
灯心水煎服。 
单用前四味。名解毒汤。为丸。名栀子金花丸。去栀子。又名三补丸。一名三黄丸。 
泻白散(钱氏) 治肺火实盛。 
桑白皮(炒)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炒五钱) 
王海藏加黄芩、山栀。 
泻青丸 治肝火实盛生风之症。 
当归(焙秤) 川芎 山栀 龙胆草(焙秤) 羌活 防风 大黄(煨) 
各等分。末之。蜜丸鸡豆大。每服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清胃散 治胃火。 
生地(三分) 当归(三分) 丹皮(五分) 黄连(三分) 升麻(一钱) 
加连翘、甘草、赤芍药。水煎。 
回令丸(丹溪) 治肝火。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为末。粥丸。 
导赤散(钱氏) 治小肠火。 
生地 木通 甘草(等分) 
为末。每用三钱。入竹叶七片。煎服。 
泻心汤(钱氏) 治心火。 
黄连一味。酒炒。加大黄、黄芩、名三黄泻心汤。 
凉膈散 治火郁上焦。 
大黄 朴硝(各五钱) 甘草 连翘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一两半) 
为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竹叶七片。煎服。 
白虎汤(方见发热) 
黑奴丸 治热毒发斑。烦燥大渴倍常。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而数。面赤目胀。身痛大热。狂躁 
欲走。又五六日已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病。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 
暖。拨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 
黄芩 釜底煤 芒硝 麻黄 灶突墨 梁上尘 小麦奴(各一两) 大黄(一两二钱) 
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新汲水化下。饮尽当足寒汗出乃瘥。若时顷不汗出。再服一丸。见微利。若不大渴。 
不可与此药。以上诸方。皆治实火之剂。 
大补阴丸 治下焦相火。 
黄柏一味。炒褐色。粥丸。或水丸。 
坎离丸(丹溪) 一名滋肾丸。治相火上炎。 
黄柏 知母 肉桂 
逍遥散(易简) 治肝脾二经血虚火症。 
当归 白芍药 白术 白茯苓 柴胡(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薛立斋加牡丹皮、山栀。名加味逍遥散。古方逍遥散。即前方。中无牡丹皮、山栀。有薄荷、陈皮、地骨皮。 
地黄汤 治肾虚火症。用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见中风) 
上渴足冷者。方中加肉桂、五味子。上渴足暖者。加麦冬、五味。 
四物汤 治血虚火症。 
四君子汤 治气虚火症。 
补中益气汤 治元气下陷。阴火上炎。 
十全大补汤 治火症气血两虚者。 
人参养荣汤 治心脾肾三经俱虚火症。(五方俱见中风) 
火郁汤(东垣)治火郁于中。不得舒散。因内伤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中而发热者。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柴胡(各一钱) 甘草 防风(各五分) 
加独活。名升阳散火汤。每服三四钱。水二盏。加连须葱白三寸。煎服。 
防风通圣散(河间) 治郁火症。因内有积热。外为风寒所束而发热者。 
防风 川芎 当归 赤芍药 连翘 薄荷 麻黄 大黄 芒硝(各半两) 桔梗 石膏 黄芩(各一两) 白术 山 
栀荆芥(各二钱半)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服。又名双解散。 

卷之二内因门
气症
属性:x大意x 
气者。氤氲浩大之元气。当其和平之时。源出中焦。总统乎肺。(原病式)在外则护卫皮毛。充实腠理。在内则导 
引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营运不息。(指掌)脏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皆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 
逆则病。(绳墨) 
x内因x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生。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滞。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 
则气结。忧则气沉。(内经)凡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清者遽变而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营运 
渐远。肺失主持。气乃病焉。(原病式) 
x外候x 
气之为病。生痰动火。升降无穷。燔灼中外。稽留血液。为积为聚。为肿为毒。为疮为疡。为呕为咳。为痞塞。为 
关格。为胀满。为喘呼。为淋沥。为便闭。(绳墨)为胸胁胀疼。为周身刺痛。久则凝结不散。或如梅核。窒碍于咽 
喉之间。咯咽不下。或如积块。攻冲于心腹之内。发则痛绝。(汇补) 
x脉法x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玄要)大凡气病轻者。肺脉独沉。重者。六脉俱沉。又气病轻者。肝 
脉独弦。重者。脾脉亦弦也。(汇补) 
x女人多气x 
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子属阴。得气多郁。故男子气病少。女子气病多。(正传)况娇养纵妒。性偏见鄙。或孀 
媳婢外家。志念不伸。恚愤疑忌。抑郁无聊。皆足致病。(汇补) 
x七情病异x 
喜怒惊恐。属心胆肾经。病则耗散正气。为怔忡失志。精伤痿厥。不足之病。怒忧思悲。属肺脾肝经。病则郁 
结邪气。为颠狂噎膈。肿胀疼痛。有余之病。(玉册) 
x五志相胜x 
五志所伤。以所胜者平之。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 
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危亡之言怖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凡此法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其耳目。易其视听也。又热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热。逸可以 
治劳。习可以治惊。若徒事汤药。失所务矣。(子和) 
x气症总治x 
调气之法。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气虚者掣 
引之。(素问)滞者导之。郁者扬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偏热偏寒者。反佐而行之。挟湿者。淡以渗之。挟虚者。 
补而养之。(六要)虚甚者。补敛之。浮越者。镇坠之。(汇补) 
x气病变火x 
气本属阳。亢则成火。(六要)气有余。便是火也。(原病式)故滞气逆气上气。皆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蒸熏 
清道。甚至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宜清降气道。(化气丸加黄连山栀)若概用辛香燥热之剂。是以火济火矣。 
(丹溪) 
x气病成痰x 
有寻常外冒四气。内着七情。或偏食浓味。致清浊相干。噫气少食。或痞或痛。此属气也。然有屡用辛温。暂 
开复结。愈劫愈滞。蔓延日久。为吞酸。为嘈杂。此乃气生痰之症也。若徒用香燥。则津液枯涸。痰凝血瘀。结 
成窠囊。为痛为呕。乃反胃噎膈之渐也。惟当平补调疏。使脾胃清和。则气道健行。痞塞自解。(六要) 
x气兼痰火x 
气与痰火。同出异名。三者凑合。重则卒暴眩仆。轻则胀痛痞塞。故治气者。不治其火则气不降。不治其痰 
则气不行。故清痰降火。为治气之关节也。(汇补) 
x辛香暂用x 
辛香之剂。但治初起。郁结之气。借此暂行开发。稍久气郁成热。便宜辛凉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如明知 
伤冷受寒而病者。方敢温散。亦暂法也。(丹溪) 
x气病和血x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者。乃气滞而血不能波澜也。宜少佐芎、归活血。血气流 
通而愈。乃屡验者。故妇人宜调血以理气。男子宜调气以养血。(医鉴) 
x气虚补脾x 
气因于中。(内经)故中州为元气之母。俗云气无补法者。此为气实人言也。如脾虚正气不行。邪着为病。当 
调理中州。复健运之职。则浊气降而痞满除。如不补气。气何由行。(丹溪)六君子汤加减之。 
x气虚和肝x 
上升之气。自肝而出。(原病式)故性躁多怒之人。肝木必旺。肝旺则乘脾。宜用伐肝之药。然克削太过。肝木未 
平。而脾土先受其害。脾益虚矣。(准绳)况造物之理。太刚则折。肝气过旺。肝亦自伤。不但脾虚。而肝亦虚矣。 
所以气病久而肝脾两虚者。宜调脾和肝。逍遥散出入治之。(汇补) 
x气虚补肾x 
肺为主气之标。肾为主气之本。肾虚气不归元。冲脉之火。主冲清道。为喘呼。为呃忒。为呕哕。为不得卧下。 
皆当从下焦补敛之法。不知者泛用调气破气。而终不下降者。气之所藏。无以收敛也。必佐以补肾。而气 
始归元。(入门)气喘。用观音应梦散。呃逆。用桂附理中汤。卧不下。用八味丸。大凡纳气归元。用砂仁、补骨脂、 
五味、胡桃肉之类。 
x气症用药x 
主以宽中散。胸满。加苏梗、枳壳。心下满。加枳实。腹胀。加浓朴、大腹皮。胁痛。加柴胡、橘叶。腹痛。加乌 
药、枳壳。小腹痛。加青皮。郁气。加抚芎、苍术。怒气。加木香、沉香。挟冷。加干姜、肉桂。挟热。加姜炒山栀。 
挟虚。加人参。实满。加大黄。大约青皮破肝气。多用损真元之气。枳壳泻滞气。过服泻至高之气。香附散郁气。须制 
过。木香调诸气。兼泻肺。橘红专泻。陈皮兼补。浓朴平胃气。前胡下气推陈。沉香降诸气。乌药、川芎、紫苏。俱能 
散浊气从汗而散。槟榔、大腹皮。能使浊气下行而去后重。有积者宜之。莱菔子、苏子、杏仁。下气润燥。肺气滞于 
大肠者宜之。豆蔻、沉香、丁香、檀香。辛热能散滞气。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用。须以姜炒山栀从治之。 
以上皆疏肝有余气病要药。若兼痰火。兼积滞。兼血有余不足。各随加减。调气用木香。然木香性温上升。 
如郁气不舒。固宜用之。若阴火上冲。胸喉似有气滞而非气者。则不可用木香以助火。当加黄柏、知母。少 
佐枳壳。血虚气滞。四物汤加香附、陈皮。阴虚气滞。地黄汤加沉香、石斛、砂仁。阳虚气滞。四逆汤加肉桂、补 
骨脂。气虚气滞。六君子汤加益智、苏梗。肥人气滞必挟痰。以二陈汤加香附、枳壳。燥以开之。甚者。加苍术、 
白芥子。瘦人气滞必挟火。宜苏子、山栀、归、芍。降以润之。妇人性执属阴。易于动气。痞闷胀满而痛。上凑心 
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一切气候。正气天香散、四七汤酌用之。如气 
不升降。痰涎壅盛者。苏子降气汤。气不归元。以补骨脂为主。取其壮肾气以收浊气归就膀胱。使气化而 
出也。或白术亦可。以其能和胃。胃和则气自归元。此为脾肾两虚者立法也。若肺肾两虚。气不归元。喘促 
不卧者。宜五味子、胡桃、人参之类。气郁久则中气伤。不宜克伐。宜归脾逍遥二方。佐以抚芎、香附、枳壳以 
舒郁。胎产同法。 
x气症选方x 
宽中散 统治气症。 
白豆蔻(二两) 甘草(炙五两) 木香(三两) 浓朴(一斤) 砂仁(三两) 丁香 青皮 陈皮(各四两) 香 
附(三两) 
为末。每服二钱。生姜水煎服。脾胃虚人。不可多用。当以六君子兼之。 
四磨汤 治怒忧悲思。气滞于中。 
乌药 枳壳 槟榔 沉香 
四件。各磨半小杯。温服。和。一法。以二陈汤同用。或煎或磨入同服。更效。济生方中所载。内有人参。无枳壳。 
正气天香散(河间) 治九气。 
乌药(三两) 香附(八两) 陈皮 紫苏 干姜(各一两) 
为末。每服一钱。淡盐汤调。 
苏子降气汤(和剂)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痰涎壅盛。 
苏子(二钱半) 浓朴(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二钱半) 前胡(二钱) 沉香(七分) 甘草(一钱) 
生姜水煎服。虚冷人加肉桂五分。当归、黄 各一钱。 
一法。去肉桂。加桑白皮、白术。治哮喘嗽症。愚意哮喘嗽症初起。不宜用白术。当以茯苓代之。若久而易 
感常发者。丸方中竟用白术以治痰之源。 
忿气饮 治忿怒太过。肝气上升。肺气不能降者。 
紫苏 半夏 青皮 陈皮 大腹皮 赤苓 桑皮 白芍药 木通 甘草 
四七汤(和剂) 治七情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梅核。在咽喉之间。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痰涎壅盛。上下喘 
息。或呃逆恶心。兼治忧思过度。小便白浊者。以此药下青州白丸子。最效。 
浓朴(九分) 茯苓(一钱二分) 半夏(一钱半) 紫苏(六分) 
生姜。水煎服。治妇人恶阻。大效。 
木香化滞汤 治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内微痛。心下痞。不思食。 
枳实(五分) 柴胡(四分) 木香(三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一分) 半夏 
草豆蔻(五分) 当归(二分) 红花(一分) 生姜 
流气饮子 治心胸痞满。膨胀呕吐。面目四肢浮肿。二便闭塞。及忧思太过。郁结成疾。又治香港脚肿痛。上 
喘作胀。大便不通。及气攻肩背胸胁。走注疼痛。 
苏叶 青皮 当归 芍药 乌药 茯苓 桔梗 半夏 川芎 黄 枳实(各一钱) 甘草 
陈皮 木香 大腹皮 槟榔 防风 枳壳(各五分) 
生姜、枣子。水煎服。 
木香流气饮(和剂) 治清浊不分。膨胀浮肿。二便不利。口苦咽干。但此方药味太多。似难执定。用者因时 
制宜可也。 
半夏(制二两) 青皮 浓朴(制) 紫苏 香附(炒) 甘草(炙各二斤) 陈皮(二斤) 肉桂 蓬术(煨) 丁 
香槟榔 麦门冬(去心) 木香 草果(各六两) 木通(八两) 藿香 白芷 赤苓 白术 木瓜 人参 石菖蒲 
(各四两) 大腹皮(制六两) 
每服四钱。姜枣。水煎服。 
四炒枳壳丸 治气血内滞。胸腹膨胀。 
枳壳一斤。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