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笑脸,甚至明知对方有错,也不肯轻易得罪,这种人常被称为“好好先生” 

或称“老好人”。 

     “好好先生一词的起源,据考来自三国时代的水镜先生。 

    在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是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向刘备推荐过诸 

葛亮的司马徽。据《谭概》一书记载,司马徽从来不议论别人的短处。同别 

人谈论,事情不论好歹,他总是随口答应说:“好”。 


… Page 24…

    有人向他问好,他也说:“好!” 

    有一次,有人向他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说:“大好”! 

    他的妻子责怪他说:“别人推崇你的为人,因此才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你, 

你怎么听到别人的儿子不幸死去,也应声说 ‘好’呢?” 

    司马徽回答说:“像你所说的这番话,也大好!” 

    就这样,“好”来“好”去,众人尽知,便送他一个雅号——好好先生。 



                          “出尽八宝”的由来 



    出尽八宝是广州的一个口头俗语,意思是为解决问题而花费心机,想尽 

办法。何以称“出尽八宝”?溯其源,八宝是象征皇帝权力的8个玉石大印。 

唐太宗以前上至秦始皇,皇帝用印称“玺”,至武则天时,她决定“改玺为 

宝”。《新唐书·东服志》载:“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本应 

说“九玺”才对,但其中的传国玺因属于天帝赐予,故不准动用,所有实可 

动用的只有八玺,即武则天以后的“八宝”。“八宝”的具体名称和用途是: 

1。神玺,以镇中国;2。受命玺,以封禅礼神;3。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4。 

皇帝之玺,以劳王公;5。皇帝信玺,以召王公;6。天子之玺,以报四夷书; 

7。天子之玺,以劳四夷;8。天子信玺,以召兵、四夷。武则天后,“八宝” 

的称谓就固定下来。广州人根据“八宝”的功能,创造出“出尽八宝”这一 

俗语,让人想到把皇帝的“八宝”都用上了还未成功,实实在在是没有办法 

了。 



                          “知识分子”的由来 



    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雏形,按照传说可追溯到五帝时代,如黄帝命仓颉 

造字、命大挠作甲子、命容成作天球仪和历书,舜帝令禹治水、益开山泽等。 

这些在统治者身边记言记事、掌管图籍、制定法律的“史”以及从事文化教 

育、工程技术、制作器物的人,可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鼻祖。 

    周朝兴学校,选优秀之民入校深造,按不同的文化程度分为“俊士”、 

 “造士”和“进士”。从此,知识分子称为“士”。随着历史的发展,知识 

分子队伍越来越复杂,有文士、博士、儒生、秀才、举人、进士、贡生等数 

十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受西学影响,朦胧地把知识分子与知识阶层 

区别开来,如称知识分子为“学界分子”,称知识阶层为“知识界”等。直 

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党章上才正式用“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 

两词。 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明确规定知识 

分子是社会阶层,属于“脑力劳动者”。 



                          “十里洋场”的由来 



    1843年上海宣布开埠后,第一个在上海取得租地许可的是怡和洋行。不 

久,上海便出现了第一个外国租界——“英租界”。接着,美国以基督教圣 


… Page 25…

公会牧师布道为名,在虹口一带划定居留地;法国在上海县城的北门外,与 

英租界毗邻的地区作为居留地。如果把最初的英、法两个租界加起来,按其 

长度计算,大约正好是  10华里,故称“十里洋场”。 



                       “大千世界”一词的由来 



    大千世界常被用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大千世界”一词源于佛教用语, 

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传说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 

界的名称。据《长阿含经》等书记载:我们所生活的这世界,中央是须弥山, 

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铁围山。同一个日月照耀着这 

块大地,同一个佛教化着这个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中 

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又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 

个千世界,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千世界这个词就沿 

用至今。 



                       “半老徐娘”一词的由来 



    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 

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 

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 

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来讽 

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 

自重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贬义词用。 



                          “叶落归根”的由来 



    远在海外的中华赤子常用“叶落归根”来表示思念故土之情。叶落归根 

之意始见于《荀子·致仕篇》:“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汉书·翼 

奉传》的注里被引申为“木落归本,水流归末”。当时语义比较浅显,也比 

较接近“叶落归根”这句俗语了。宋人所作的佛教书籍《传灯录》便明确地 

出现了这句俗话,其中有云:“六祖慧能涅磐时,答众曰:‘叶落归根,来 

时无口。’” 



                          “生老病死”的由来 



    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各种生活现象。 

其语源说法:(1)源于北宋时一些福利设施与学校相邻的巧合。北宋崇宁年 

间,朝中有旨,令州县置居养院以存老者,按济坊以养病者,漏泽园以葬死 

者。而当时的吴江,邑小地狭,遂于县学之东的空隙地带,依次设置。当时 

以众多的儒生们在学,又与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相为毗邻,故有“生老 


… Page 26…

病死”之说。(2)源于佛家用语。佛家称生老病死为“四苦”。《涅磐经》: 

 “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 

苦、五盛阴苦。”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个人的一亩三分地,要多 

为大家着想着点!”以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何谓“一亩三分地”?原来, 

在我国清朝时,住在深宫大院里的封建皇帝,为了“了解”农时,“熟悉” 

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中南海划出了一块地,每年以演试“亲 

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于是人们把它推而 

广之,便称其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 



                         “天字第一号”的由来 



    梁代时,河南项城县有一个叫周兴嗣的人,撰写了一本作为旧时私塾所 

用的启蒙课本 《千字文》,他是拓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遗书中不同的字一千 

个,编为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后人在编排书号时也经常用“天地玄黄”作为 

标号顺序,与天干地支相同。“天”即是第一类第一号。沿袭下来,人们就 

习惯对第一者或最大、最高、最强者泛称“天字第一号”。 



                         “临时抱佛脚”的由来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句俗语,是借旧时某些人平时吝啬, 

不肯花费钱物去庙堂进香上供,待有了危难之事才去祈求佛爷佑护的做法, 

喻指平时不积极努力,关键时刻临阵磨枪仓促应付的行为。但“抱佛脚”的 

本意却是中国古代滇南某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据清人褚人获笔记《坚瓠二 

集》卷一“抱佛脚”条载:“云南之南,有番国,俗尚释教。人犯罪应诛者, 

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髡发为僧,以赎前罪,即贳(通赦)之。” 

是说那个番国人犯了死罪,只要到寺庙抱住佛脚悔过一番,皈依佛门,就可 

以不再追究了。 



                         “一问三不知”的由来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得,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 

不知”从何而来?究竟指的是哪“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 

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 

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 

也。” 


… Page 27…

    由此可晓得:所谓“三不知”,是指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 

果而言的。 



                         “给人穿小鞋”的由来 



     “给人穿小鞋”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背后使坏点子整治人,或者利用职权 

寻机置人于困难境地。这句俗语的来历是: 

    从南唐到清末,1000多年来,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把脚 

缠成弓形,美其名曰“金莲”。 

    在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不得见面,怎知 

女方脚大脚小呢?所以,媒婆说媒时,都要女方的鞋样儿,请男方定夺。为 

防受骗,男方同意了婚事就留下鞋样,按照尺寸做一双绣鞋(现在有的地方 

还残留着姑娘结婚时在娘家换鞋穿的风俗,不过已不是小鞋,也不是男方所 

送)。如果当初故意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就要丢丑。 

    后来,人们把这种风俗逐渐引申到了社会生活方面,“给人穿小鞋”这 

句俗语,也就流传开来。 



                         “千里送鹅毛”的由来 



    南宋罗泌撰《路史》载:唐朝贞观年间,云南土司缅氏为了表示对唐王 

朝的爱戴,特派部属缅伯高带着一批宝物和一只长得十分可爱的白天鹅,去 

京城朝见唐太宗。一路上,缅伯高对白天鹅精心照料。到了湖北沔阳湖边时, 

他见白天鹅非常口渴,便放它到湖边去饮水。谁知白天鹅饮足水后就展翅高 

飞而去。缅伯高赶紧扑上去,却只抓住了一根鹅毛。这可把缅伯高急坏了。 

他想来想去,实在无计可施,只好把这根鹅毛用锦缎包好,并写了一首诗, 

去见唐太宗。诗云:“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看了这首诗后,却并没有责怪缅伯高,反而高兴地收下礼物,并 

回赐丝绸、茶叶、玉器等中原特产,还留缅伯高住了一段时间。缅伯高深为 

感动,回云南后大赞朝廷盛情。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来形容“礼 

轻人意重”了。 



                       “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唐朝末年,黄巢率领起义大军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这位 

农民起义领袖习惯流动作战,在皇宫里呆不住,常常率领亲兵亲将百余人出 

长安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天,行至临潼县荆山原边,被一座高大坟 

墓挡住去路,上前一看,原来是刘邦之父——汉太上皇陵,占据着大片良田。 

黄巢心想,这个太上皇生前鱼肉百姓,死后还霸占着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 

挡我去路,实在可恨!便唤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他因用力过猛, 

锨把折了。于是,他又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顶,几锨就把墓顶 

挖了个大坑。黄巢放声大笑,朗吟诗一首: 


… Page 28…

    辗转中原逐惊鹿, 

    西进长安过齐都, 

    吾辈岂是山野人, 

    太岁头上敢动土! 

    吟罢,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竟把原边划了一条深沟,人们叫它铁锨沟。 

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后来,人们用来比喻敢于触犯 

有权有势的人。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由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形容金钱万能的俗语。这一俗语源于如下传说:东 

汉时,蔡伦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纸的销路甚佳。蔡伦的嫂子慧娘叫自己丈 

夫也学造纸。可是造出来的纸质量太差,卖不出去。慧娘想出法,她装死躺 

在棺材里,让丈夫一边哭,一边烧纸。当乡亲们都来帮办丧事时,慧娘却从 

棺材里坐了起来说:“我到了阴间,阎王让我推磨,这时,丈夫烧纸,纸是 

阴间的钱,几个小鬼为了得到我的钱,都争着帮我推磨。我又把我丈夫送的 

钱都给了阎王,阎王就放我回来了。”乡亲们信以为真,纷纷拿钱去买慧娘 

家的纸烧,给死去的亲人送钱。此后,就有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语。 



                      “三句话不离本行”的由来 



     “三句话不离本行”源自于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小村,村子里 

有4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