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第3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得到精髓吗?”
1010。 行四行:对应之巴利文为“catu…yama…Samvara…samvuto”
      (DN。 III。 p。48),中文译为“已防护四种禁戒律仪”。
1011。 乐而不进:对应之巴利文为“abhiharati no hinay' avattati”
      (DN。 III。 p。49),中文译为“〔向上〕增长而不向下退失”。 
1012。 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巴利文为“silesv ev'
      assa paripurakari ajjhattam cetosamatham anuyutto 
      anirakatajjhano vipassanaya samannagato bruheta sunnagaranam”
      (MN。 I。 p。33),中文译为“他应该于戒圆满成就,专修内
      心的寂静,不轻视禅定,具足内观,在空闲处修行。”其中,“于戒
      圆满成就”是“增上戒学”(adhisilasikkha)的训练:“专修内心
      的寂静,不轻视禅定”是“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a)的训练;
      〔具足内观”是“增上慧学”(adhipannasikkha)的训练;“在
      空闲处修行”是指修习“增上心学”与“增上慧学”。 
1013。 因我:对应之巴利文为“pasannacitta anussaranti”(MN。 I。 p。
      33),中文译为“以清净心忆念”。 
1014。 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
      即是神已,便不知地:对应之巴利文为“pathavim pathavito
      sanjanati; pathavim pathavito sannatva pathavim mannati;
      pathaviya mannati; pathavito mannati; pathavim me ti mannati;
      pathavim abhinandati; tam kissa hetu:aparinnatam tassati vadami。”
      (MN。 I。 p。1),中文译为“想地为地,想地为地之后,思惟〔自
      己〕为地,于地思惟〔自己〕,从地思惟〔自己〕,思惟‘地
      是我的’,于地生欢喜。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他没有遍知。’”
1015。 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
      见、闻、识、知、意、一、
                                                                                 191

                                                                                 192
      切:对应之巴利文为“pathavim; apam; tejam; vayam; bhute;
      deve; Pajapatim; Brahmam; Abhassare; Subhakinne;
      Vehapphale; Abhibhum; akasanancayatanam; vinnnancayatanam;
      akincannayatanam; nevasannanasannayatanam; dittham; 
      sutam; mutam; vinnatam; ekattam; nanattam; sabbam; nibbanam”
      (MN。 I。 p。1…4),中文译为“地、水、火、风、众生、天神、造物主、
      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所闻、所觉、所识、单一性、
      种种性、一切、涅槃”。其中,地、水、火、风(pathavi; apa; tejo;
      vayo)是四大(参考注解401);众生(bhuta)是指欲界四王天以下的众
      生;天神(deva)是指欲界六天的天人;造物主(Pajapati),在
      吠陀(veda)经典中是指帝释(Indra)、火神(Agni)等最高的造
      物主,但在此是指魔王波旬(Mara),因为他使凡夫众生不断生
      起;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Brahma; Abhassara; Subhakinna;
      Vehapphala)分别是初禅、二禅、二禅、四禅天的天人(参
      考注解99; 100; 529; 530);征服者(Abhibh)是指无色界的征服者;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是指无色界的四层天
      (参考注解897);所见、所闻、所觉、所识
      (dittham; Sutam; mutam; vinnata)是指想的对象,所见与
      所闻是指色与声,所觉是指香、味、触,所识是指反省、抽象的想法、
      想像;单一性、种种性(ekatta; nanatta)分别是指有禅定者与无
      禅定者的特性,也指一元论与多元论;一切(sabba)是指包含所有
      特性的完整性,由此可形成宇宙即神论或一元论;涅槃(nibbana)
      是指六十二邪见中的五种涅槃,即得五欲自恣、成就初禅、二禅、三
      禅、四禅(大一˙九三中下)。 
1016。 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彼不计地即
      是神已,彼便知地:对应之巴利文为“so pi pathavim pathavito
      abhijanati; pathavim pathavito abhinnaya pathavim na mannati;
      pathaviya na mannati; pathavito na mannati; pathavim me ti
      na mannati; pathavim nabhinandati; tam kissa hetu: parinnatam
      tassati vadami。”(MN。 I。 p。4),中文译为“他证知地为地,
      证知地为地之后,不思惟〔自己〕为地,不于地思惟〔自己〕,
      不从地思惟〔自己〕,不思惟‘地是我的’,不于地生欢喜。
      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他有遍知。 ’”
1017。 林、冢间、村邑、人:对应之巴利文为“vanapattham; gamam;
      nigamam; nagaram;
                                                                                 193

                                                                                 194
      janapadam; puggalam”(MN。 I。 p。104…106),中文译为“森林、 
      村落、小镇、城市、国家、人”。
1018。 沙门义,巴利文为“samanna…attha”,中文译为“修行
      人的目的”,意思是“修行人所做之修行的目的”,此即《中阿含
      第一○七经林经》 所指的“正念、心定、解脱、漏尽、涅槃”(参
      考注解53)。
1019。 内止:对应之巴利文为“ajjhattam cetosamathassa”(AN。 V。
      p。99),中文译为“内心寂止”,意思是“自己内心的平静”。 
1020。 最上慧观法:对应之巴利文为“adhipannadhammavipassanaya”
      (AN。 V。 p。99); 中文译为“增上慧法观”,意思是“以增
      上慧观法的能力”。 
1021。 彼比丘住此善法已,当求漏尽智通作证:对应之巴利文为“tena
      bhikkhave bhikkhuna tesu yeva kusalesu dhammesu patitthaya
      uttarim asavanam khayaya yogo karaniyo。”(AN。 V。 p。100),
      中文译为“诸比丘!比丘安住于这些善法之后,更应该努力
      于彻底断尽一切烦恼。” 
1022。 所以者何?我说不得畜一切衣,亦说得畜一切衣:对应之巴
      利文为“Civaram p'aham bhikkhave duvidhena vadami sevitabbam
      pi asevitabbam pi”(AN。 V。 p。100),中文译为“诸比丘!我说
      有二种衣,应亲近及不应亲近。” 
1023。 饮食、床榻……村邑:对应之巴利文为“pindapatam; senasanam;
      gamanigamam; janapadadesam”(AN。 V。 p。100),中文译为
      “食物、卧具、村落、小镇、乡村地区”。
1024。 达梵行:对应之巴利文为“nibbedhikapariyayo”(AN。 III。 p。
      410),中文译为“抉择法门”。 
1025。 四想:对应之巴利文为“Cha yima bhikkhave sanna”(AN。 III。
      p。413),中文译为“诸比丘!有六想”(参考注解907)。
1026。 谓说也,随其想便说:对应之巴利文为“Voharavepakkaham bhikkhave
      sanna vadami; yatha yatha nam sanjaati; tatha tatha voharati
      'evam sanni ahosin' ti。”(AN。 III。 p。413),时文译为“诸比丘!
      我说:想是以言说为果报;当一个人如此知觉时,他会如此说:
      ‘我有如是想。’”
1027。 有想想色,或有想想声,或有想想香,或有想想味,或有想
      想触:对应之巴利文为“Anna bhikkhave sanna rupesu; anna sanna
      saddesu; anna sanna gandhesu; anna sanna rasesu; anna sanna
      photthabbesu; anna sanna dhammesu。”(AN。 III。 p。413)
      中文译为“诸比丘!有关于色的想,有关于声的想,有关于香的想,
      有关于味的想,有关于触
                                                                                 195

                                                                                 196
      的想,有关于法的想。” 
1028。 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对应之巴利文为“punnabhagiyam
      va apunnabhagiyam va”(AN。 III。 p。411),中文译为“福分或无福
      分”,意思是“善报或恶报”。 
1029。 思、已思业:对应之巴利文为“Cetan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 cetayitva kammam karoti kayena vacaya
      manasa。”(AN。 III。 p。415),中文译为“诸比丘!我说:思考
      是业,思考之后,以身体、嘴巴、意念造业。” 
1030。 或有业黑有黑报,或有业白有白报,或有业黑白黑白报,或
      有业不黑不白无报,业业尽:对应之巴利文为“Tividhaham
      bhikkhave kammanam vipakam vadami: ditth'eva dhamme
      upapajje va apare va pariyaye。”(AN。 III。 p。415),中文译为
      “诸比丘!我说:有三种业报于现世生起、于后世生起、正在生起的
      业报。” 
1031。 或有苦微迟灭,或有苦微疾灭,或有苦盛迟灭,或有苦盛疾
      灭,苦苦尽:对应之巴利为“Atthi bhikkhave dukkham adhimattam;
      atthi parittam; atthi dandhaviragi; atthi khippaviragi。”
      (AN。 III。 p。416),中文译为“诸比丘!有极端的
      苦,有轻微的苦,有变化缓慢的苦,有变化快速的苦。”在对应
      之巴利文经典中,这是苦的种种差别。 
1032。 不多闻愚痴凡夫,不遇善知识,不御圣法,身生觉极苦甚重
      苦,命将欲绝,出此从外,更求于彼。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或
      二、三、四、多句咒,或持百句咒,彼治我苦。如是因求生苦,因集
      生苦,苦灭: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bhikkhave ekacco yena 
      dukkhena abhibhuto pariyadinnacitto socati kilamati paridevati
      urattali kandati sammoham apajjati; yena va pana dukkhena
      abhibhuto pariyadinnacitto bahiddha pariyetthim apajjati
     ‘ko ekapadam dvipadam janati imassa dukkhassa nirodhaya'
      ti? Sammohavepakkam vaham bhikkhave dukkham vadami 
      pariyetthivepakkam va。”(AN。 III。 p。416),中文译为“诸比
      丘!此中,有一人被苦征服,心疲惫,悲伤、痛苦、悔恨、捶胸、哭
      泣,心生迷惑,因此到外面遍求‘谁可以以一句咒或二句咒灭除?
      我的’苦?’ 我说:苦会生起迷惑的果报与遍求的果报。”在对应
      之巴利文经典中,这是苦的果报。
1033。 阿奴波:巴利文为“Anupiya”,又译“阿奴夷、阿耨风”,是跋耆
      国的城市。 
1034。 阿夷罗和帝河:巴利文为“Aciravati”,又译“阿致
      罗筏底、阿耆罗婆提、阿夷罗婆提、阿夷罗、阿耆
                                                                                 197

                                                                                 198
      罗、阿脂罗”,靠近舍卫城,是中印度的五河之一(参考注解87)。 
1035。 提婆达哆:巴利文为“Devadatta”,又译“提和达哆、提婆达多、
      调达、天授”,是阿难的亲兄弟,也是佛陀的堂兄弟。在佛陀涅槃前
      的八年,他以神通力得到阿阇世(Ajatasattu)王的信服,怂恿阿
      阇世王杀害父亲频毗娑罗(Bimbisara)王,以取得王位。同时,
      自己也准备杀害佛陀,以取得僧团的领导权。他试图利用阿阇世王的
      弓箭手、滚落的巨石、野象来杀害佛陀,但都未能成功。反而引起大
      众的反感,连阿阇世王也在民众反对的压力下,停止对他的护持。于
      是,他便与另外四位比丘,瞿波离(Kokalika)、羯吒谟洛迦底沙
      (Katamoraka…tissaka)、骞荼陀婆(Khandadeviyaputta)、
      三闻达多(Samuddadatta)一起向佛陀要求五事,(1)比丘应终身住
      在森林中,(2)比丘应终身乞食不应供,(3)比丘应终身着粪扫
      衣,(4)比丘应终身住在树下,(5)比止应终身不食、鱼、肉。
      佛陀的回答是,愿意奉行的人可以奉行,但不必强制规定。提婆达哆
      不满意佛陀的回答,便到处宣传佛陀已经被欲望享受打败,并且另外
      成立僧团,吸引许多新出家的比丘加入他的僧团。佛陀便派舍利弗与
      目揵连去带回新出家的肉丘。当提婆达哆知道新出家的比丘因为舍利
      弗与目揵连的说法而离开时,便吐血而死。 
1036。 大人根智分别:对应之巴利文为“purisindriyananani
      vibhajeyya”(AN。 III。 p。404),中文译为“分别人根智”,意思
      是“能够分别不同众生的智慧”。 
1037。 诸法本:对应之巴利文为“dhammasamuppado”(AN。 III。
      p。405),中文译为“法的生起”。 
1038。 以何为和:对应之巴利文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