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普济方·针灸-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属性:黄帝治热之穴。五十九 。头上五行。行五。谓督脉所过者。上星、囟会、前顶、百会 
、后 
顶共五穴。为一行。两旁各一行。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各二。共十穴。又次 
两旁各一行。谓临泣、目HT 、正营、承灵、脑空等各二。共十穴。凡二十五穴。以越诸阳之 
热逆也。大柱、膺俞、缺盆、背 。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柱、属足太阳。膺 、即 
中府。属手太阴。缺盆、在肩上。属手阳明。背 、即风门热府。属足太阳。气街、三里、 
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八穴并属足阳明。经云。云门、 骨、委中、髓 
空。此八者。以泻四时之热也。云门、系手足太阳。 骨、即肩 。系手阳明跷脉之会。委 
中。 中央,系足太阳。髓空即俞系督脉五脏 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谓魄户、 
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各二。系足太阳经也。上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故病热 
则刺之。又有刺热之法。肝热、则刺足厥阴少阳。心热、则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则刺足太阴阳明。肺热、则刺手太阴阳明。肾热、则刺足少阴太阳。 
凡热病未发。但见赤 
色来。皆热诊也。在颜为心热。在颐为肾热。在鼻为脾热。在左颊为肝热。在右颊为肺热。 
见赤色当急刺之。审其井荣经 之分。在阴则补阳泻阴。在阳则补阴泻阳。刺热之大法也。 
热穴之外。别有遗法。备载于后。 

卷二针灸门
针经直说
属性:踝中(腕骨是也) 肩解(背后缝是也) 手阳明大肠经。 
上柱骨(缺盆外横骨是也) (颧外是也颧谓项骨) 足厥阴肝经。 
足跗(足面是也) 胁(膝下是也) (屈心是也) 巅(顶心是也) 人迎(气颡上两旁动 
脉是也) 股(大腿是也) 督脉(从人中入巅下项是也) 足少阳胆经。 
颊车(宁车卷两二穴是也) 髀厌(膝下腿上节处是也) 辅骨(腹外是也) 绝骨(外踝上 
是也)三毛(大指上三毛是也) 马刀挟瘿(胳肘底胳 是也) 足少阴肾经。 
内(腿肚是也) 痿厥(节弱是也) 手少阴心经。 
锐骨(掌下节骨是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 
心包(包里心之内是也) 大动(心肿是也) 手太阴肺经。 
胃口(后门是也) 腋下 内(臂节是也) 足太阳膀胱经。 
膊(肩后是也) 膂(脊内傍肉是也) 髀枢(膊骨节是也) 足阳明胃经。 
颐后下廉(颐下周环是也) 乳内廉(乳内中间是也) 贲响腹胀(气上撞是也) 旨膺下曰 
胸。 骨( 骨是也) 手少阳三焦经。 
膻中(胸乳之间是也) 足太阴脾经。 
核骨(孤拐骨是也) 骨(胫足骨是也) 得后(大便是也) 与气(下气是也) 手太阳小 
肠经。 
若拟得与下气注解为说文理。反害经意。不可宗则。王冰之解素问。后之明者。多有议 
论取舍。岂止此焉。 

卷二针灸门
窦汉卿针经气血问答
属性:予问脉之理。果是气邪。果是血邪。答曰。气血之波澜。身体之 龠。此说特未契理。 
脉者 
、陌也。魂魄之生气。血之府也。天地之主。万物之宗。此说极有气味。吾尝拟此予问。经 
之理果何意邪。答曰。气血经历之路也。故曰经。予问身寸之寸。拟何寸。答曰。以中指大 
指相屈如环。内侧文两角为寸。各随大小取之。手太阴经起自肺何处邪。答曰。食入于胃。 
输精于脾。播气于肺。此之谓也。问曰。周身之穴。各有两如补泻时。只刺病所。两 
穴俱刺邪。答曰。 
不然。随病左右而补泻之。左则左补泻。右则右补泻。问曰。何为络。答曰。 
横者为络。络穴一十有五门。针经云。灸几壮。针讫而复灸。何也。答曰 
针则针。灸则灸。若针而弗灸。若灸而弗针。问曰。荣卫之理。果何为也。答曰。难经云 
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问捻针之法。有左有右。何谓之有左。何谓之有 
右。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如内针时。须索 
一左一右。 

卷三针灸门
九针式
属性:针。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其病热在头身者宜此。圆针。其身圆。锋如卵 
形。 
长一寸六分。肉气满宜此。 针。其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眇宜此。锋针。 
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泻热出血。发泄痼病宜此。铍针。一名破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 
长四寸。破痈肿出脓血。员利针。尖如 。且员且利。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调阴阳 
去暴痹。毫针。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调经络。去疾病。长针。锋如利。长 
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宜此。燔针。一名淬针。长四寸。风虚舍于骨解皮肤之 
间者。宜此。 

卷三针灸门
煮针法
属性:危氏方云。用乌头一两。去尖。巴豆一两。硫黄麻黄各半两。木鳖子十个。同入瓷石器 
内。 
水煮一日。洗泽之。再用止痛药没药。乳香。当归。花蕊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 
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 

卷三针灸门
折量取穴法
属性: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病患男左女右。取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 
以薄 
竹片点量分寸使用。或有人手长身短。或身长手短。或人长胸腹短。或人短胸腹长。揣穴 
尤宜用意。凡穴不离分肉之间。动脉之中。是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其经脉粗细 
状如细线。但令当经而刺之。根据法补泻。即能愈疾矣。明堂定尺寸法云。以八寸为一尺。 
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秦时扁鹊明堂经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 
一 
节为一寸。缘人有身长手短。有身短手长。取穴不准。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患人男左女 
右。大拇直节横文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亦有一法。令取男左女右手中指节第二节 
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针灸疗病以来。其病多获愈。此法有准。今以 
为定。 

卷三针灸门
点穴法
属性:凡点穴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毋令拳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坐点则坐 
针灸。立点则立针灸。反此,则不得其穴耳。 
又云。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烧好肉。虚忍痛楚之苦。若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 
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 

卷三针灸门
孔穴相去法
属性:甲乙经云。自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 
大椎在 
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虚即是第一 
椎若以大椎至尾 二十一椎长三尺法校之。则止节云椎。每椎节长 
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于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节 
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节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以下七节共二寸一分分之三 
亦是一说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节之数。大椎虽无骨。实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二十 
一椎。岂可不量大椎以下。或者之说。于是不通矣。 
自蔽骨下至脐八寸。而中脘居其中(上下各四寸)。气论注云。中脘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是也 
按明常下经云。鸠尾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从岐骨际下行一寸则是。欲定中脘之 
穴。当详有蔽骨无蔽骨也。又当准人长短肥瘠量之。自脐下寸半为气海。三寸为丹田。至屈 
骨凡五寸。千金云。屈骨在脐下五寸。明堂下经亦云。屈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当准人长 
短肥瘠量之。 
铜人经云。幽门夹巨阙旁各五分。肓 夹脐各五分(明堂经云。在巨阙旁各夹上脘旁相 
去寸 
半。三寸)。不容在幽门旁各寸半。天枢去肓俞寸半。夹脐。期门在不容旁寸半。大横直脐 
旁(不容天枢期门既各寸半。则幽门肓俞各五分。误矣)。又云。肾俞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 
与脐平。肓门在十三椎相去各三寸。与鸠尾相直。肾俞既与脐平。肓门乃与鸠尾相直。亦 
可疑也。 
甲乙经云。人有长七尺五寸者。发以下至颐一尺。结喉 一尺三寸。 至天枢八寸 
天 
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内辅上廉至下廉三寸半。内辅下廉至内踝一尺三寸。内踝至地 
三寸。又膝 至跗属一尺六寸。跗属至地三寸。又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节末四寸半。 

卷三针灸门
点灸法
属性:千金方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 
解节 
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决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许希亦云。或身短 
而手长。或手短而身长。或胸腹短。或胸腹长。或瘠。或肥。又不可以一概论也。又云。灸 
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卷三针灸门
穴名同异
属性:手有三里五里。足亦有三里五里。手有上廉下廉。足亦有上廉下廉。侧头部有窍阴。足 
少阳 
亦有窍阴。偃伏部有临泣。足少阳亦有临泣。既有五里矣。劳宫亦名五里。既有光明矣。攒 
竹亦名光明。肩有肩井。又有所谓中肩井。足有昆仑。又有所谓下昆仑。太渊太泉之名或殊 
天鼎天顶之字有异。丹田初非石门。禾 亦非和 。阳跷实为申脉。本非跗阳。阴跷实为 
照海。本非交信。肩 之名。扁骨见于外台。悬钟之名。绝骨童子 之名。前关见于千金注 
如此者众。可不审处而针灸耶。苟不审处。则差之毫厘。有寻丈之谬矣。爰举其略。以示 
世医。俾之谨于灸穴也。 

卷三针灸门
制熟艾法
属性:陈艾好灸。不以多少。择取叶。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热。以细筛隔去青滓。再捣再筛。 
如此三次。别以马尾罗子隔之。更再捣罗筛。候柔细黄热为度。 

卷三针灸门
艾炷大小法
属性:千金方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儿七日 
以上 
周年已还。不过七壮。炷如雀粪)。明堂下经云。凡灸。欲艾炷若根下广三分。若不三分 
即火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支则艾炷欲其小。明堂上经乃云 
艾炷根据竹筋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线。但令当脉灸之。如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 
如腹内疝瘕 癖块伏梁气等。惟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支。则但去风邪而已。 
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穴。灸之。不过四七炷。只根据竹筋头大。但令正当脉灸之。艾炷若大 
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 
无力。既失精神。又 
加于细。令人短寿。此论甚当。故备着之。 

卷三针灸门
点灸火法
属性:明堂下经云。古来灸病。忌松柏枳 榆枣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有大珠曜日。以艾承之 
得火 
有此火镜曜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诸番部落。用镔铁击KT 石。得火出以艾引之。 
凡人卒难备。即不如无木火青麻油点灯。灯上烧艾茎点灸是也。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疼痛。用 
蜡烛更佳。良方云。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舟行人以铁钝刀击石。先以纸灰为火。纸在 
下承之亦得火)。或用水晶镜。于日得太阳火为妙。太阴则以槐木取火。 

卷三针灸门
下火法
属性: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亦辉广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经络。缘荣卫经脉 
气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也。 

卷三针灸门
定灸多少法
属性: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缘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 
若灸 
多。令人头旋目眩。远视不明。缘头与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则气血滞绝于注下。宜歇火气 
少时。令气血遂通。再使火气流行。候主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 

卷三针灸门
用火法
属性:古来用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难瘥增病。柏木火伤神多汗。竹 
木火 
伤筋目暗。榆木火伤骨失志。桑木火伤肉肉枯。枣木火内伤吐血。柘木火大伤气脉。橘木火 
伤荣卫经络。 

卷三针灸门
定发际法
属性:凡灸发际。如是患人有发际正齐。根据明堂所说。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后脱落 
尽发 
际。或本人额项无发。难凭取穴。今定患人两眉中心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取大椎直上三寸为 
发际。以此为准。明堂上经云。如后发际亦有项脚长者。其毛直至骨头。亦有无项脚者。毛 
齐至天牖穴。即无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辄定。大约如此。若的的定风府正相当 
即测量相去各二寸。此为定穴。 

卷三针灸门
论壮数多少法
属性: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壮数。老少羸弱。可减半(又云。小儿 
七日 
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屎)。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曹氏灸法。有百壮 
有五十壮。短剧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多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用法不准 
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顶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同人若治风。则灸上星前顶 
百会皆至二百壮。腹背宜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四肢但去风邪。不宜多灸。灸 
则四肢细而无力。明堂上经而千金。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二三百壮。心俞禁灸。若中风则 
急 
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又不知其有一说也。下经只云。若是禁穴 
明堂亦许灸一壮至三壮。恐未尽也。又云。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切令疮渐瘥 
则瘴疠瘟疟毒瓦斯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里 
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卷三针灸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