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方法-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在发现他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他们一个个都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深渊。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苦的方法。
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从进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人类远古历史影响了我们现在的行为。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 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反思:
你会不会因为过分在意财富或是名望,而影响到自己的幸福感呢?如果是,是如何影响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至高财富(4)
情感破产——幸福的大萧条
就在我们不断累积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的“至高财富”却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就像公司可能破产一样,心灵也可能破产。有收入,公司才能维持,但前提是收入必须要超过支出。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的长度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
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情感大萧条)。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会逐渐走向幸福的“大萧条”。就在科学和技术大迈进的同时,我们在感情和情绪的状况上却在不断倒退。
不幸的是,目前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将近1/3的美国青少年有抑郁的问题。美国、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的报告都指出,当今孩子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比起以往任何一代都要高得多。这种趋势存在于各个文化背景以及经济阶层中。
在《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里,作者丹尼尔·高尔曼(Daniel Goleman)指出,在20世纪里,每一代人心理压力指数都高过他们父母那一辈——不光是指沮丧,还有其他症状,诸如无精打采、颓废、自怨自艾及强烈的绝望感。高尔曼在这里提到的正是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的情感破产症候。所谓强烈的绝望感(虚无主义)来自于人们对自身的绝望,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克服这种情绪状态。
如高尔曼所说,“焦虑的时代”曾是20世纪的别称,现在它已经开始转变为“哀伤的时代”。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维克多·弗兰克称,20世纪里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存在的虚空”,并且指出他25%的欧洲学生以及60%的美国学生感到他们就活在这种“存在的虚空”中,一种从内心产生的空虚感。
今天的情况比弗兰克在1950年写书时更为严重,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在1968年对美国刚入大学的新生所做的调查中,41%想赚大钱,83%想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个情况在1997年时倒过来了,75%选择赚大钱,而只有41%想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将物质放在首位,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社会整体所面临的情感破产危机就显得更加严重。
情感破产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吸毒、酗酒以及宗教狂热。其实不难看出吸毒者的逻辑,生活乏味、压力大,而毒品可以帮助他们逃避现实。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利用宗教力量蛊惑人们成为狂热分子去做疯狂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我们个人及社会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
练习
完形练习——发现你人生的真正答案
“完形练习”这个方法是心理治疗师纳斯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发明的,人们公认他为“自信理论之父”。 这个简易的方法,通过在某个不完整的句子后创造多种可能的结尾,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洞见,从而带来有意义的转变。
这个练习有几项规则。首先,很快想出六个或更多不同的结尾,然后把它们填写在不完整句子的后面。你可以用写的方式,或是把自己的话录下来。要记住,答案是没有对错的,你的答案甚至会相互矛盾,请暂时把你的批判精神先放一边,事后再去反思。在写下了你的回答后,看看自己有没有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可能需要多试几次才能发现它的功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至高财富(5)
如果你学到了什么新东西,记得要把它们付诸行动。虽然填写句子的练习是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参加的,但有意识思考将帮助你收获更多。
以下是一个练习举例:
如果我可以对我的生活多5%的觉察……
我将发现经常说“是”的代价
我将无法避免困难
我将更珍惜我的家人
我将更珍惜我的生命
生活有可能会变得更难
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我将会对我的员工好一点
以下是我从布兰登的范例中列出的几个需要完形的句子:
如果我可以对我的生活多5%的觉察……
让我开心的事情是……
如果我的生活可以增加5%的幸福感……
如果我更多地担负起对自己内心需要的责任……
如果我可以将与自己的内心的一致性提高5%……
如果我可以直接地说“是”或“不”……
如果我深呼吸,用心地去体会幸福的感觉……
我开始了解到……
重复地做几次这个练习——你可以连续两个星期天天练习,或是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每周一次。你可以一次做完,也可以分开来慢慢地做。如果有某一个主题让你产生了特别的共鸣,你也可以一直去重复它。
幸福地图——不要错过身边的幸福站点
看看上一章练习里的那个表格,根据你所收集的资料,去创造你觉得理想的一周。当你头脑中的想法越具体、越形象时,它们实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更多。信念,通常就是实现的预言。
如果你想和家人多相处一些,比如说每周八个小时,那么就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要少看一点电视,就把你认为适当的长度写下来。包括其他所有你想做的事。这些事情越真实具体越好,因为太过于理想的事情,比如每周花20个小时看小说,可能会和你的实际生活冲突而难以执行。
是否有一些你能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可以给你带来幸福?每周去看一次电影是否会带给你快乐?每周花四小时从事你的爱好,每周外出三次,能让你更幸福吗?
如果你的生活确实很忙碌而无法做太大的改变时,那就量力而行。那些“幸福强心剂”(即那些简短但可以带来目前和未来获益的事情)是你可以考虑去做的吗?如果每天早上必须乏味地坐一小时车去上班,试着在其中去找一些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比如,听听音乐,或是在搭乘火车的时候静静地阅读。重点是,在你期望的改变上养成习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通常我会建议,定期去重复以上所有的练习,包括本书第3章的表格。注意自己的进展、变化,以及需要再加强的领域。
第5章  设定幸福目标——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在我16岁开始意识到追求幸福的重要性时,我所理解的真正幸福是我必须先到达一个无欲无求的境界——不再有需求与渴望,不再有使命与目标。因为我曾经渴望的目标(比如赢得冠军)不但没有带给我幸福,反而让我苦恼,甚至几乎精神崩溃。我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有目标并不是问题,关键是什么样的目标,以及那些目标在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时至今日我可以肯定地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但在开始探索如何去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前,让我们看看目标与成功的关系。
目标与成功——为自己的承诺付诸行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至高财富(6)
从整体而言,有目标的人成功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一种承诺,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心理学已经证明了目标和成功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已经被我们自身的经验所反复证明过。在英语的语源学里,“concept”(概念)和“conceive”(构想)的关系并非偶然。通过概念,通过语言,我们才能有所构思,新的真相才能显露。在希伯来语的《圣经》里,上帝用语言创造了世界,他说让光明照耀这块大地吧,然后就有了阳光。《约翰书》中开始的部分是:“原初,我们有的只是语言。”同样美国也是以宣言的方式建国,通过语言表达了国家的目标、任务和价值观。
目标向我们及他人传达了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把你的生命想象为一个旅程,你背着背包前进,忽然,出现了一堵墙阻挡了你的去路,你该怎么办?你是转身避开,还是把你的背包扔到墙的另一头,然后想办法去穿过、绕过或是翻过它?
1879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宣布,他会在年底公开展示电灯。事实上他之前的实验都是失败的,但他的做法就好像把背包扔到了墙的另一头,虽然他还面临很多的问题,然而在那年的最后一天,他真的成功了。1962年,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将会第一次把人类送上月球,当时甚至连一些太空船所需的材料都没有发明,技术方面更是完全不到位。结果他把自己以及美国宇航局推到了挑战的面前。“没有退路”让人类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虽然口头上的承诺不一定保证目标实现,但它确实可以加强成功的几率。
威廉·H。默瑞(William H。 Murray),一个苏格兰登山家,在他的著作《苏格兰人的喜玛拉雅探险》(The Scottish Himalayan Expedition)一书中,提到了把背包扔过去的好处:
人在下决心之前容易犯犹豫不决的毛病,容易退缩,效率降低。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当你真正决定兑现承诺的时候,命运也会开始帮助你。如果不清楚这个事实,再好的想法与计划也将付诸东流。当开始为自己的承诺付诸行动时,人们会发现,他们的运气变得出奇的好。我相当欣赏歌德(Goethe)的一句话:“无论你能做什么,或是你想做什么,行动吧!勇气本身就包含了智慧、魔力和力量。”
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帮助我们找到达到目标的路线。目标可以简单到买电脑,或复杂到攀登珠穆朗玛峰。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信念是会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当我们下定决心时,当我们把背包扔过墙头时,我们事实上已经相信了自己,相信了自身的能力。我们就可以去创造现实,而不只是对现实作出反应。
反思: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承诺过做某一件事?你当时承诺的后果是什么?你目前对自己的承诺是什么?
目标与幸福——一个不等式
实验研究和经验性的证据已经清楚地显示出目标和成功的关系,而目标和幸福的关系则不是那么明显。传统的观点告诉我们,幸福就是达到目标,但在几十年的研究后这种说法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虽然在到达目标之后会感到满足,但无法到达时容易失望,而这些感觉其实都很短暂。。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至高财富(7)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快乐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快乐的状态。同样的,因为车祸而残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车祸前的快乐心态。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继续拓展了此项研究,他发现人类对于未来情绪的预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常会认为一栋新房子、一部好车、职位晋升或是加薪等就可以使我们幸福,事实上,这些事情只能短暂地影响我们的整体幸福感。负面经历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如感情生活失败的痛苦、失业等等,而我们也会很快地回到之前的心态。
以上的研究除了挑战我们传统的认识外,也带来了两方面的消息:好消息是我们不再那么害怕失败,坏消息则是成功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再努力实现目标或追求幸福了。那样我们的生活就成了比尔·默里(Bill Murray)在《土拨鼠日》那部电影中的生活,或者就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