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性恋研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同性恋研究-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否定自己的生理性别优势,甚至为自己的性别而自卑,于是认同于异性,并学习模仿异性。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女孩子学习模仿母亲这个榜样。 
因此,为父母的一定要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榜样作用,父亲为儿子树立起标准男性的角色形象,母亲为女儿树立起标准女性的角色形象,使孩子从父母的形象中确立自己性别的“认同偶像”和对异性性别的“崇拜偶像”。 
3.为孩子体现最完美的两性关系 
夫妻要使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发育成长,培养有关两性关系的良好情操。夫妻之间不应该有什么谁强谁弱的较量,而应该是平等、相互尊重、相敬如宾的关系。体现各自的性别优势绝不存在贬低谁、抬高谁的意思。性别特点是客观存在,男女又是相互补充的,只要互爱互敬,相互鼓动,相互帮助,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就能实现家庭生活的和谐。 
如果夫妻感情不和,家庭处于无休止的矛盾和争吵之中,孩子常常看到父母吵架、失态,会觉得自己所认同或崇拜的偶像远非完美,就会使他们的性别认同和性角色模仿、学习的过程受挫,甚至会认为结婚是多么可怕,还是不和异性结婚为好。 
4.给孩子与其性别相一致的养育态度和方式 
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以与其生理性别相一致的特定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他们,如姓名、服饰、玩具,乃至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儿童常常是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开始体会到自己的性别问题。 
事实上儿童的性别认同离不开成人尤其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当孩子看到自己的性别是父母喜欢的性别,自己的性别形象是父母所喜爱的,他自然就会与自己的性别认同,而健康地发育成长。

/* 121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预防(3) 


 
5.对孩子行为的正确评价和要求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行为评价一致非常重要。父母和其他亲人要一致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和要求,以男性角色的行为规范要求男孩,以女性角色的行为规范要求女孩。注意培养男孩的勇敢、坚强、果断、豪爽等男性性格和气质,使他们符合社会对男性的角色要求。注意培养女孩的温柔、细心、贤淑、体贴等女性性格和气质,使她们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角色要求。 
当然,男女两性以上这些性格气质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例如不能认为男孩就不必细心、女孩就不必坚强了,但应该是各有侧重。如果侧重点颠倒过来了,就会发生问题。 
四、重视0~3岁儿童的性心理卫生 
0~3岁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其性心理发育主要包括皮肤依恋期、口鼻腔依恋期和肛门尿道依恋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人脑发育、各种能力的学习和各种行为模式也包括性行为模板发育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人的观念、社会性萌芽和认识性别、性取向定势形成的决定性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儿童早期性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同性恋预防的“第一关键期”。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1.在生活护理中给孩子适当的皮肤接触 
美国著名的性学家姜莫尼John Money等认为,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中包括了躯体的全面接触、拥抱、依偎和抚摩以及有节奏的摇动,孩子从中得到所谓的“接触安慰”。人们把儿童都需要皮肤接触称为“皮肤饥饿”。 
人的皮肤中分布着大量的感觉器官。适度适宜的刺激可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育,所以从新生几期开始对孩子的皮肤要增加接触。但是接触要适度,使其既能促进皮肤的健康发育,又不至于阻碍性欲的发育。应该适当地抱孩子,抚摩孩子,但也要避免刺激性敏感区如大腿内侧、肛门、外生殖器等,成人抚摩戏弄孩子会阴区、外生殖器的习惯更应禁止。孩子如果有外阴搔痒、会阴部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疾病时要及时治疗,以避免各种原因的额外刺激因素。 
2.喂哺活动中的性心理卫生 
喂哺活动即使孩子满足食欲,也使口腔获得刺激。一般说来,不论是母乳喂哺还是人工喂哺,正常的喂哺活动已经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口鼻腔刺激,满足了孩子的吮吸需要。有些孩子在吃饱以后仍喜欢含奶头或含奶头睡觉,这可能是孩子的吮吸需要尚不满足,或是仅仅是一种坏习惯。 
对新生——婴儿期孩子的口鼻欲不可放纵,也不可压抑,轻者发生不良的口腔习惯,如吮指、咬指甲、吮唇、舔牙等,重者导致日后特殊的性行为模式,如口交、舌淫等。 
儿童的吮吸需要略强于食欲需要,所以孩子在食饱以后还想多一些吮吸,那么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补充,但不能经常地或长时间如此,放纵孩子这方面的需要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适时、科学地断乳是保持儿童性心理卫生的另一个方面,断乳时间不要早于6月龄,也不要超过1岁。断乳的方法要科学,不搞突然袭击、强制断乳,要给孩子一个准备时间,断乳期间要注意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 
3.科学地进行大小便训练 
儿童大小便训练是肛门尿道依恋期最重要的性心理卫生问题。训练的方法要科学,以奖励为主,要有充分耐心。大小便训练不仅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更重要的是促进肛门尿道需要的健康发展。要注意指导孩子不要憋大便、小便,大小便时不磨蹭,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排便器官,不要去探索肛门和尿道,尤其不要用物体去探查。同时,对孩子想玩大小便也要注意引导。 
4.注意早期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常常反映了需要欲望发育的偏异。皮肤需要发育的偏异可能出现经常要抱、喜欢成人搂着睡觉、俯卧、夹腿的习惯等;口鼻腔需要发育偏异可出现吮指、吮唇、舔牙齿、咬指甲、咬唇、咬铅笔、咬衣物、伸舌、吐舌,以及不良的吞咽习惯、偏侧咀嚼习惯、口呼吸习惯等;不良的鼻腔习惯主要有揉鼻子、挖鼻孔和鼻腔塞物习惯等;肛门尿道需要发育偏异可能发生憋大便、憋小便习惯、大小便磨蹭习惯,探查肛门、尿道习惯等等。 
孩子一旦出现不良习惯,应立即调整环境或改进教育方式,并针对孩子不同的习惯予以科学矫治,越早矫治越好。矫治可采用转移注意力或行为治疗,而避免责骂、强制,否则,会给孩子一种不良的“强化心理刺激”。

/* 122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预防(4) 


 
五、对子女的亲情要正确引导 
父母在和孩子的亲密接触中,形成父母子女之间强烈的爱恋关系,从而产生“亲情饥渴”。当子女对父母的“亲情饥渴”带有了性的意念,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爱恋关系,即所谓“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 
许多调查研究发现,孩子接受成人的爱过多过少,恋父母情结是否完整,是否适时转移、淡化等,都可能与形成同性恋有关。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还要懂得怎样科学地爱孩子。 
1.给孩子的爱不可过少,也不可过多 
爱孩子要恰到好处,爱得过少的“冷漠型”家庭固然不好,但爱得太多的“溺爱型”家庭则不仅有害于孩子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使孩子只会被爱而不会去爱别人;或离不开父母,不愿接近同伴。异性父母的溺爱又会深化恋父母情结,使孩子不能及时地把性兴趣转向异性同龄者,也可能引起“乱伦、偏好同性恋”的发生。 
刘达临教授在《现代家庭管理艺术》一书中曾经提出,父母对子女之爱往往很难用爱得过多、过少来衡量,父母对子女之爱似乎永远是不够的,这里主要不是数量的多少问题,而是爱的内容和方式、性质等问题,“孩子要星星,就替他去摘月亮”是一种爱,严格要求、看到长远也是一种爱。这意思和上述是一致的。在这个问题上要看到深层,看到长远。 
在家庭中对孩子的爱,应以父母为主,其他人的爱为辅,不能喧宾夺主。父爱和母爱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父爱的早期参与对男孩更重要,以便于孩子认同男性,学习男性,3~6岁的男孩需要母爱,使他了解异性,爱慕和崇拜异性。同样,女孩早期应获得更多的母爱,以便于她认同偶像,3~6岁时应获得更多的父爱,让她了解、爱慕和崇拜异性。 
2.父母之爱的科学表达 
父爱不仅表现在照料子女、与子女肌肤的接触和其它的亲密行为之中,而且要以与母爱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不仅要让孩子在父爱中体验男性的力度,还让孩子在父亲的形象中体验男性性格、气质和风度,这对男孩和女孩都很重要。男孩要在父爱之中确信父亲男性相对于母亲女性的性别优势,从而确立以自己的父亲作为认同偶像;女孩要在父爱之中体验男性与自己女性相比的性别优势,从而培养自己对父亲男性的爱慕和崇拜的感情。 
母亲的爱可更多表现为对子女的照料、体贴、与孩子的肤体亲密接触和依偎、爱抚等等。母爱更适合于女儿,女儿会倍感亲切,她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学习。母爱对男孩来说是对异性爱的一种享受,他既能从博大深厚的母爱之中感受母亲的伟大,也能从中品尝异性之爱的真谛,从母爱那暖温的怀抱移情于对温柔异性的渴望、爱慕和追求。 
所以,一个是决定孩子认同和模仿的偶像,一个是决定孩子爱慕和崇拜的偶像,两个偶像缺一不可。 
其他成人对孩子的爱不可没有也不可过少、过多,孩子对其他人的印象,可能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3.适当注意与异性子女的亲密程度 
当孩子的恋父或恋母情结出现以后,异性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接触要适当,不宜过分,要逐渐确立非性关系的成人关系,即以非性关系的异性之间表达爱的方式代替原来的亲子关系,逐步减少肤体接触和其它亲密行为,促进孩子恋父母情结的正常发展和适时淡化,并使之向同龄异性身上转移。 
儿童处在恋父母期,会对异性父母有过多过分接触的要求和行为,成人一定要正确对待,不要责骂、羞辱孩子,不要打击孩子接触异性的欲望,不要给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朦胧性冲动造成挫折,否则会带来日后严重的性问题,甚至使孩子转而取向于同性。 
六、正确指导儿童的社会交往 
孩子的社会交往不仅能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为孩子提供性别影响的重要方式。 
自1.5~2岁开始,儿童间的社会交往的愿望增加,3~4岁时儿童的社会性开始进一步显露,有主动、积极地与同龄儿童交往的要求,4~5岁以后儿童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一般的3岁的孩子可能已进入幼儿园生活,在园内应注意:孩子以集体活动为主,鼓励孩子不分性别地一起玩,适当引导、干预孩子的单性别交友趋向;适当配备男性保育人员,对孩子予以双性别成人老师影响;给孩子介绍一些男女明星和英雄人物,结合现实中的人物,给孩子介绍一些标准的男性和标准的女性,强化孩子对同性的认同和对异性的仰慕。 
小学是孩子社会性形成初期阶段,成人不仅要支持、指导他们与同性别的朋友友好相处,珍惜朋友间的情谊,还要鼓励他们结交异性朋友,互相帮助、互相友爱。成人要注意,这个阶段孩子通常没有组织双性共同活动的经验,所以必须参与组织好男孩和女孩的共同活动。 
在同性恋的个案分析中可以见到不少同性恋者在7~11岁年龄阶段有结交异性倾向,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正好相反。正常儿童正处于同性依恋期,同性朋友多,友谊深,同性交往甚密者常可见到。但对此期儿童明显的异性结交倾向要进行有效干预,要鼓励这些孩子的同性结交,必要时为孩子改变环境,介绍同性朋友,促进孩子同性依恋情感的发展。 
“南京研究”表明,在第一次与同性接触有性体验的儿童中,最小的仅5岁,平均10.9岁,大多数都是小学生。国外一项研究认为,在9岁前发生同性行为的占1%,9~11岁的占28%,12~13岁占59%,14岁以上的占12%,也多集中于小学高年级。 
由此可见,对孩子的同性依恋也要予以指导,不可盲目地、过分地鼓励孩子的同性结交。尤其是发现同性交往过于亲密,如过早的经济互通,过多的亲密接触,明显的同吃、同住、同行,语言的相互调情,说脏话,讲淫秽故事、桃色新闻,有互为性取乐的行为等等,一旦发现要严格制止,必要时要及时劝导孩子终止关系。 
指导初中以上儿童的异性交往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事。此时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随着性意识的萌发,性兴趣和性欲日趋强烈,出现积极接近异性的心理态势,这是正常的性心理发展。 
这时父母要热心指导孩子的异性交往,指导孩子既不要冷淡同性朋友,也不要无视或压抑自己接近异性的冲动。要教育孩子加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努力疏导性欲和攻击、征服异性的冲动,努力把与异性的交往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同性恋调查提示,有不少同性恋者由于与异性接触的困难,或者因为与异性接触受过严重挫折,转而取向于同性。可见在青少年最初和异性交往中要注意引导,注意保护孩子积极地接近异性的心理态势,而不能使其受到伤害。

/* 123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预防(5) 


 
七、同性依恋倾向的早期干预 
有些同性恋者在早年就有同性依恋的倾向,成人要注意孩子从小的性别偏向,及时予以干预。这些倾向有: 
1.性格的异性化倾向 
男孩子具有内向、孤僻、温柔、懦弱、依赖、退缩等性格特点,而缺少男孩子应有的活泼、开朗、进取、独立性强的性格特点。父母和教师对这些孩子应予以特别教育,及时为他们调整环境,设计有利于培养男子气质的各种环境,动员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标准的男性成人为伍,与男性特征强的男孩多游戏、多交往。对这些孩子的勇敢、坚强等表现要予以鼓励,对懦弱、退缩等表现要予以批评,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