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拉于1860年问世的《靛蓝园之镜》,描写英国殖民主义者开办的靛蓝种植园 

中印度工人所遭受的残酷压迫和他们的反抗。它不仅在孟加拉语地区,而且 

在整个印度,都是最早表现反殖民主义主题的剧作。它的演出,促进了人民 

群众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印地语戏剧,这时还主要停留在翻译梵语古典戏剧以及改编两大史诗和 

往世书中神话故事作品,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吉利特尔于1841年改编的《友邻 

王》。赫里谢金德尔是印地语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他一生改编了10部剧本, 

创作了9部剧本,大都成功地搬上了舞台。他于70年代创作的《按吠陀杀生 

不算杀生》、《信守不喻的国王》、《印度惨状》和《印度母亲》,标志着 

当时印地语戏剧的最高成就。 

     乌尔都语戏剧,一开始主要受民间戏剧和英国及欧洲戏剧的影响。18世 

纪末,英国殖民当局为宣扬英国文明和给在印度的英国人提供娱乐场所,在 

孟买建立了第一家剧场——维多利亚剧院。到 19世纪,名存实亡的穆斯林王 

朝的一些君主和王宫大臣在宫中让宫女演出歌舞剧,有的还亲自扮演角色。 

其中最突出的是瓦吉德·阿里·沙赫,有人认为他是乌尔都语最早的戏剧家。 

不过,一般认为阿玛纳特奉沙赫之命于1853年创作的《因陀罗天廷》,才是 

第一部乌尔都语的正式剧本,也是首次在舞台上公演的乌尔都语戏剧。此后, 

印度的一些波斯裔拜火教徒,在孟买、德里、加尔各答等地区纷纷组织剧团 

和演出公司,上演乌尔都语戏剧;还聘请专业剧作家改编和创作剧本。于是, 

英国和欧洲的许多名剧,伊斯兰教的传说,印度两大史诗和往世书的神话, 

古典梵语戏剧,印度其他地区的方言戏剧,也都被陆续翻译和改编成乌尔都 

语上演,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乌尔都语戏剧的繁荣。 

     此外,印度马拉提语、古吉特语、马拉雅拉姆语等方言戏剧,也都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 



      (3)阿拉伯地区的国家 

     阿拉伯原来只有剧情十分简单的神话剧、宗教剧和皮影戏、木偶戏,而 

且有现代意义戏剧的出现,则是19世纪的事了。 

     叙利亚人马龙·奈喀什 (1817—1855)是阿拉伯的第一位剧作家。1848 

年,他由意大利回国后,与两个兄弟一起组织家庭剧团,演出了由他根据莫 

里哀《悭吝人》改编的5幕喜剧 《悭吝鬼》,一般认为这是阿拉伯现代戏剧 

的开端。演出的成功,促使他集资修建了一所剧场。尔后,又上演了他取材 

于《一千零一夜》的《愚蠢的艾布·哈桑》和根据莫里哀《伪君子》改编的 

 《嫉妒者》,产生了很大影响。继马龙·奈喀什之后,叙利亚人喀巴尼(1833 

—1903)在大马士革和贝鲁特组织剧团,从事编剧、谱曲、导演和演出活动。 

他的剧作多反映社会弊病,表现了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因而遭到土耳其当局 

的查禁。后他离开叙利亚来到埃及,继续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19世纪上半叶,埃及还没有阿拉伯人的剧团演出,只有欧洲的一些剧团 

应国王聘请来埃及演出、1868年,在开罗艾兹伯克耶广场修建了喜剧院,次 


… Page 90…

年又修建了国家歌剧院。同时,有人集资在亚历山大市修建了札札尼亚剧场、 

汉姆巴拉剧场、菲利剧场等,开展各种演出活动。1870年,埃及人塞努尔(1839 

—1912)在开罗成立了第一个埃及剧团,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可以说 

是埃及的第一个剧作家和演员。他先后创作了36部剧本,包括话剧、歌剧和 

皮影戏。其中有些剧目是从法国和意大利名剧移植过来的,人物、背景、情 

节都作了修改,使之埃及化。他编导和主演的剧目,多描写下层人民的贫困 

生活,针砭社会时弊。他擅长于演讽刺剧和滑稽剧,被称为“埃及的莫里哀。” 

塞努尔的剧作和演出,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1872年他的剧场被关闭,继而又被驱逐出国。 



      (4)墨西哥 

     在西班牙征服者进入之前,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就有戏剧表演的雏型。西 

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墨西哥戏剧多为诗人所作,深受西班牙文艺思潮的影响。 

1800至1821年间,是墨西哥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新国家的时期。 

戏剧活动由于政治斗争的激化而停滞。墨西哥独立后,戏剧有所复兴,但仍 

然受到西班牙和欧洲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是新古典主义戏剧,接着浪漫主 

义戏剧占据着主导地位。1833年,在扩建后的首都剧场演出了戈罗斯蒂萨的 

新古典主义剧本《面包和葱头与你同在》。1841年,在同一剧场又演出了卡 

尔德隆的取材于欧洲历史的骑士剧《比武》,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尔后,加尔万的剧作《穆涅斯,墨西哥的来访者》浪漫主义色彩更为明显。 

孔德雷拉斯的大量剧作多以爱情、品德、荣誉为主题,其中最有名的是《国 

王的女儿》,将墨西哥浪漫主义戏剧推向了高峰。 



      (5)越南 

     越南戏剧是一种舞蹈和歌唱相结合的形式。19世纪流行于北方的民间戏 

剧叫嘲剧,流行于中部的南方的传统戏剧叫■剧。 

     最初的嘲剧大体是一种以谐谑、调笑为主的雏形戏剧,由农夫一类半职 

业性艺人在村祠堂表演,伴奏乐器有锣、鼓、箫、胡琴等。由于它的剧目内 

容反映现实,音乐明快轻松,唱腔接近民歌,所以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吸 

引力。到19世纪,经过长期口传下来的剧本又经文人改编,艺术性有所提高, 

如《引狼入室》等,至今仍在上演。但越南的达官贵人,却视嘲剧为一种低 

下的艺术,在北方的一些城市禁止演出。这一时期只有少数嘲剧班子到农村 

巡迴演出,所需经费由村社或有钱的股东提供。 

     ■剧的产生发展较为复杂。根据现状推测,是以中国元杂剧为基础,吸 

收了一些越南流行的歌曲后形成的,是传统的古代戏,兼有韵文和散文,分 

折演出。唱词和说白全用越汉音。唱腔缠绵绯恻,多演忠臣孝子等故事。■ 

剧曾一度形成了在宫廷及整个上层社会的独占局面。到了阮氏王朝,帝王们 

对■剧的爱好不亚于其祖先阮氏家族,武王阮福括在富春专为演■剧修建了 

一座“同乐轩”。明命(1820—1840)时,阮朝的中央机构中还设有越常署, 

专门管理■剧的编导和演出。嗣德 (1848—1883)时除把管理机构改为清平 

署由礼部直接管辖外,还把全国最优秀的300余伶人招进宫中演戏作乐。当 

时,一些王子和文人秉承皇命编出了一些■剧剧本,后来均由陶晋补充修改。 

陶晋由此而列入当时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 


… Page 91…

                                    4。中国话剧的兴起 



        话剧是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它和由生、旦、 

  净、丑等角色行当扮演剧中人物,有着虚拟性和程式化特征,以唱、念、做、 

  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戏曲是有区别的。中国话剧是“舶来品”, 

  也就是说是一种外来的戏剧样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被移植到中国。 

  中国早期话剧并不叫话剧,为区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当时叫新剧,又称作文 

  明戏,后来还叫过“爱美剧”、“真新剧”、“白话剧”等。1928年,戏剧 

  家洪深提议将它定名为“话剧”,意在使之与中国戏曲、歌剧、舞剧、哑剧 

  等相区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话剧已在广袤的华夏大地落地生根,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台艺术,也成为世界戏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早期话剧的萌兴和衰落,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末,上海西 

  方侨民的演出和一些学校演出的学生剧,使话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大 

  地上诞生,可看成是中国早期话剧的萌芽期;从1906年春柳社在日本演出《茶 

  花女》、《黑奴吁天录》开始,到辛亥革命前止,是其初始期;从辛亥革命 

  前后到1917年,以进化团的崛起和“家庭戏”的繁盛为标志,是其扩展期; 

  从1917年到1924年,由于各种原因,新剧剧团相继解散,话剧演出陷于停 

  顿状态,是其衰落期。根据历史分期,本节主要论述的是萌芽期和初始期的 

  中国早期话剧。 

        上海是新剧的发祥地。早在19世纪末,就有西方侨民在上海演出西方话 

  剧。1950年,徐半梅在上海《新民报》上发表文章,曾谈到“四十几年前” 

  的上海戏剧情况。他说: 

               ……当时上海博物馆路,香港路北,有一所外国人经营的兰心戏院……同时,上海还有 

        一个外国人的业余剧团,简称A、B、C,团员都是旅沪侨民,他们每年必定演剧三、四次…… 

        每次演剧的戏单上,总把历年来演过的戏名,一一附印着,而且还有开演日期。在四十几年前, 



                                                      ① 

        我看那戏单时,已晓得它有四五十次的演出历史了 。 

  可以作为印证的,是包笑天在《钏影楼回忆录》中也曾谈到这个剧团和剧院, 

                                                              ② 

  还说到自己常“被留学西洋的朋友,拉去观光。”据此推算,上海兰心剧院 

  演出“西洋名剧”,当在上世纪末,至迟也在本世纪初。与此时间不相先后, 

  1898年,上海基督教圣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取西哲之嘉言懿行,出之粉 

       ③ 

  墨”;法国在上海创办的天主教徐汇公学学生也演出“数出短剧,剧本相当 

                                                              ④ 

  有名,大半是他们平日上英语课、法语课的课本” 。当时,上海许多学校一 

  些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学生、教员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社团,为变革现实,正 

  在急切地寻找新的文艺武器为现实斗争服务,他们受外国侨民和教会学校演 

  剧的影响,也纷纷试行演出这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台剧。据 

  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的回忆,当时上海各学校和社团演出的时事新剧 

  有:1900年,南洋公学演出《六君子》、《经国美谈》、《义和团》三出戏; 

  1903年,育材学堂演出《张文祥刺马》、《英兵掳去叶名琛》、《张廷标被 

  难》、《监生一班》四出戏;1905年,有汪仲贤兄弟等组织的文友会,演出 



①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年版,第4 页。 

② 包笑天: 《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年版,第404 页。 

③ 朱双云:《新剧史·春秋》,新剧小说社1914 年版。 

④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第7 页。 


… Page 92…

   《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两出戏;1906年,有朱双云、汪仲贤、王幻 

  身,瞿保年等组织开明演剧会,除从事时事新剧的演出活动外,还提出了六 

  大改良。这六大改良就是:政治改良——演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军事改良 

  ——练新兵;僧道改良——破迷信;社会改良——禁烟赌;家庭改良——诫 

                                ① 

  盲婚;教育改良——嘲私塾 。他们提出的戏剧主张和引进话剧这种戏剧形式 

  演出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时事新剧,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启发民智,配 

  合当时的政治斗争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它揭开了 

  中国舞台演出话剧的帷幕,催发了中国话剧的诞生。 

       中国话剧的正式诞生,一般以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于东京组建春柳社并 

  上演《茶花女》第二幕和《黑奴吁天录》为滥觞。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戏曲界在全国兴起改良运动,正是在旧剧改革和西方 

  戏剧的双重影响下,以日本的新派剧为媒介,1906年冬,由留日学生李叔同 

   (息霜)、曾孝谷发起,后又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黄喃喃、陆镜若等人参 

  加,在东京成立了综合性的艺术团体春柳社,下设演艺部。“冀为吾国艺界 

  改良之先导”的春柳社演艺部当即发表“专章”,阐明他们的戏剧主张,与 

  国内思想启蒙运动的鼓吹者遥相呼应。他们看到日本在19世纪末自由民权运 

  动中诞生的新派剧,为其民主精神和新颖形式所吸引,起而仿效;认为声情 

  并茂的新派剧,既能弥补“与目不识丁者接,而用以穷”的报章之不足,又 

  优于有声无形的演说和有形无声的图画,大力倡导这种戏剧形式的演出。1907 

  年初春的阴历年,在日本东京骏河台中国青年会的一个赈灾募捐游艺会上, 

  春柳社演艺部以日本新派戏的艺术手段,公演了法国小仲马《茶花女》的第 

  三幕。据欧阳予倩的回忆:“李息霜饰茶花女,曾孝谷饰亚猛的父亲,唐肯 

  饰亚猛,孙宗文饰配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话剧。这一幕剧的上演,得到 

   日本新派演员藤泽浅二郎的帮助。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松翁对李息霜的 

  演技极为欣赏。他说,他看了这个戏令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 

  演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