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兰盲目的、追求金钱的中产阶级;斯利哥保留爱尔兰真正的文化;伦敦则是英国文学和艺术的中心。

  叶芝进入都柏林艺术学院,但不久就弃艺。他来到伦敦,遇见当时一些重要作家如王尔德等,与唯美主义者交往。1891年,他与一些诗人组织了“诗人俱乐部”,主张诗的语言要含蓄和超俗,他还接受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这时期叶芝的诗作表现出脱离商业文明社会的唯美主义倾向,带有浪漫主义梦幻色彩,富有音乐美感。诗作的爱尔兰体材和语言运用表现叶芝的独物的诗风。

  24岁时,叶芝遇见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女演员莫德·她是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的领袖人物。叶艺积极参加民族自动运动,既出于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也由于对莫德的爱恋。他领导了爱尔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以来以爱尔兰文艺复兴而著称。他研究爱尔兰历史、民间传统和语言,鼓励其他作家转向民族题材。1896年,叶芝与爱尔兰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相识,结为终生朋友。他们建立爱尔兰文艺戏院,1904年改名为阿贝戏院,获得世界声誉。叶芝为戏院写了26出戏,他的戏努力将精致的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学结合,以创造精美的爱尔兰艺术。1908年,年轻的美国诗人庞德来向叶芝学习写诗,这时,43岁的叶芝已名誉天下,发表了百余卷诗歌、戏剧、散文等著作。庞德的现代的诗风感染了他,他开始在选材、处理手法及选词用字方面表现出浓郁的意象派新诗的特征。他的最好的诗成于他最后的30年间。192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保护旺盛的创作精力和高水准,直到70四岁逝世前几天才辍笔。

  在哲学和历史观上,叶芝认为人类历史和个人生活呈盘旋上升状,一切在重复中提高。希腊罗马文明结束了巴比仑的时代,基督的降生结束了希腊罗马的文明,20世纪代表一个2000年螺旋的结束,将要出现新的盘旋,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充满喧嚣和骚乱;“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到处把纯真的礼仪淹没其中。/大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坏蛋们则充满了炽热的狂热”。 (《基督重临》)他不信仰现有基督教,但信仰超自然的力量。他在《幻想》(Vision,1925)里表达了他的思想。

  叶艺是著名诗人和剧作家,但他的声誉主要是建立在他的诗名上,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持续到本世纪30年代。《茵纳斯弗利岛》(1892)代表他早期抒情诗诗风:“我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阳下听蜂群歌唱。/……”,表现出“拉斐尔前派”的唯美主义的影响。他的大量抒情诗是为莫德所写。《当你老了》(1896)是一首构思新颖、情感真挚的动人情诗。诗集《苇中风》(1899)中的许多诗、《在七森林中》(1903)中的《亚当的罪孽》及《特洛伊不再》一诗,都叙述了一生苦恋莫德的内心痛苦,爱情中理智与情感方面的交织,颇有邓恩“玄学诗”的风格,这标志着诗人逐渐脱离了唯美主义时期,转向一二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

  后期,叶芝从感官世界转向永恒的艺术世界,在两首诗《驶向拜占庭》(1923)和《拜占庭》(1933)里记录了他的感情。诗人想象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生生死死的人间尘世,“他们都迷恋于种种肉感的音乐,忽视了不朽的理性的杰作”,一个是理想的永恒世界。拜占庭即今之伊斯坦布尔原为东罗马帝国首府,东正教的圣城。叶芝用这历史名城象征他理想的所在。拜占庭文化昌盛于公元1000年左右,按照叶芝的人生观。正处于一个文化学演变周期的高峰。所以诗人想象着航海来到拜占庭,呼唤教堂壁上金色瓷砖嵌镶显示的圣徒来接引他进入永恒的境界,把他“收进/那永恒不朽的手工艺精品”,象拜占庭宫中金银树,枝叶上小鸟鸣唱。诗哥表达诗人对情欲、现代文明的厌恶和对理性、古代贵族文明的向往,他把拜占庭看作是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政教与文艺得到了和谐统一的理想世界。他晚年的诗常将青年与老年、感官与精神生活、变化的物质力量与永恒的艺术智识作比,许多诗形容了迷人的艺术品。《丽达与天鹅》(1923)以米开朗琪罗的画为意念,指绘天神宙斯与丽达交合产出海伦和克利特耐斯特拉。

  象征主义是欧美古典主义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是现代派最早的流派,也是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强调刻划个人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对比、烘托和联想来表现的方法。这个流派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在本世纪20到40年代盛极一时,世称“后期象征主义”。叶芝是后期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代表人物。他中后期诗歌用洗练的口语和复杂的象征及富有质感的形象来描写现实生活,表达抽象哲理,色彩明朗,含义丰富。从他一生诗风的变化,可见出英国诗歌从上世纪末唯美派向本世纪20年代期间现代派的演变。

  四、传统小说的延续

  1、“美对私有世界的扰乱”——高尔斯华绥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本世纪初小说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位重要代表。他生于伦敦一位富有的律师家庭,早年在著名的哈罗公学就学,后又进入牛津攻读法律。在旅行中他认识了以后也成为名作家的康拉德,后成终生好友。他早期小说采用笔名,从《法利赛人岛》(1904)开始使用真名,小说中的年轻主人公在流浪汉的启示下,看清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原有自满观念动摇。他的成名作是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1906),这成了他一系列连续小说的开端。他在20多年中完成了《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剧》两组三部曲。在1931年1933的,即他生命的最后3年,他又写成一组三部曲《一章的结束》。他是位多产作家,除创作了17本小说和12本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他还是著名戏剧家,他虽出身中上层,但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观念,在易卜生影响下写社会问题剧,在揭露资本主义法律虚伪不公的《银匣》(1906)、《正义》(1910),有反映劳资矛盾冲突的《斗争》(1909)等,戏剧结构谨严。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剧》两组三部曲,记述19世纪80年代维多利亚后期至20年代福尔赛家族四代人的变迁。《福》包括3部小说及两部插曲《有产业的人》、《一个福尔赛的暮秋》(1917、插曲)、《进退维谷》(1920)、《觉醒》(1920、插曲)和 《出让》(1921)。乔利恩·福尔赛是这一家族的创始人,长孙老乔利恩的孙女裘恩于1886年订婚,准备嫁给年轻的建筑师波辛尼,家中举行茶会庆贺。 《有产业的人》开场便以家族聚会将主要人物引出场来。老乔利恩的侄子索米斯是家族中的强手、一位“有产业的人”,娶了穷教授的女儿伊琳为妻。他请波辛尼建造乡间别墅,小说便沿着福尔赛家族内部的矛盾,特别是索米斯、伊琳、波辛尼3人间的矛盾展开。索米斯性格鲜明地体现了福尔赛家族的特征:具有强烈的“财产意识”和不可抑制的占有欲。他对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产生的欲望便是占有它。他爱他绝美的妻子,但是以占有珍贵艺术品方式来占有。伊琳与波辛尼志同道合,他们厌恶利欲的冷酷,热爱美和艺术。索米斯迫害波辛尼来捍卫自己的私有财产,波辛尼在车祸中丧生,伊琳出走后走投无路,只好又回到家中。小说表现了对财产的占有欲和对艺术美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美对私有世界的扰乱和自由对私有世界的控诉” (作者自语),这出悲剧揭露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对美好的人性的扼杀,将福尔赛性格分析得鞭辟入里。《有产业的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是高尔斯华绥创作的代表作。他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生动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文笔流畅又文雅。三部曲的第二部《进退维谷》进一步讲述索米斯与伊琳间的关系。伊琳在独居12年以后,与福尔赛家族的另一成员小乔里恩情投意合而结婚,索米斯在与伊琳复合无望后,为使财产后继有人,娶法国女子安奈特为妻,生女芙蕾。到第3部《出让》,长大的芙蕾与伊琳的儿子乔恩相爱,遭到双方父母的坚决反对。乔恩忍痛离开芙蕾,远走美洲。绝望的芙蕾嫁给一个贵州青年。洛宾山别墅挂起了出让的招牌,仿佛昭示古老的福尔赛时代的结束。

  《现代喜剧》是《福尔赛世家》的续篇,由《白猿》(1924)、《银匙》(1926)、《天鹅曲》(1928)3部小说和两部插曲《沉默的求爱》(1927)、《偶遇》组成,写了青年一代福尔赛人的经历,反映了本世纪20年代的文化气氛。婚后的芙蕾遇到一个颓废派诗人威弗利的热烈追求。她最后选择留在丈夫身边。在索米斯送给芙蕾的画上有眼神忧郁迷茫的白猿,这是年轻一代迷惘与空虚的精神状态的象征。《银匙》情节围绕芙蕾与上流社会一女之间的争执纠纷和她丈夫迈克尔的政治生涯展开。《天鹅曲》中写了1926年英国工人的总罢工,芙蕾为工人开设了餐厅。她与乔恩重逢,旧情复燃,但乔恩再次离开。芙蕾在绝望中萌发轻生念头,在家中起火时有意求死,索米斯为救女儿身亡。他在痛苦的经历中。从感情冷淡的资产者转向富有情感的“妇人”。在危机的时代里,高尔斯华绥只有在老一代和传统价值中寻找理想归宿。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既有冷静的描写,也有浓郁的抒情,插曲《一个福尔赛的暮秋》里老乔恩无私地崇拜伊琳之美,具有抒情诗意味,而短篇小说《苹果树》更是哀惋动人。

  2、“文学像建筑一样是种工具”——威尔斯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是20世纪初传统现实主义传统的重要继承人之一。他出身在贫苦的小店主家庭,没读完中学便自谋生路,当过药店和布店学徒,靠奖学金资助在大学里学习了生物学,1890年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员,并给报刊写新闻稿。在他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写作了 50部长篇小说和几部短篇小说集等著作。他对社会下层生活有深刻体验,对社会问题极为关注。他参加过费边杜,主张通过教育和技术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他后来虽然退社,但资产阶级改主良主义思想一直未变。

  威尔斯在1900年以前的小说多为科幻性质小说,他自称为“科学传奇”。

  《时间机器》(1895)描写时间旅行者发明了一种飞行机器,能飞向过去及未来世界。他乘坐机器飞行到80万年以后的世界里,人类已变成两类:“埃洛伊”不劳而获、体力日衰;在阴暗的地下从事机器劳动的“莫洛克”养活“埃洛伊”,但夜晚就出来捕食他们。作品以幻想和寓言形式表明现代劳动与剥削阶级矛盾激化后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莫洛博士的岛屿》(1896)里,莫洛博士以器官移植术制造出一批兽人,强迫他们遵守社会秩序,但遭到失败,孤岛上野蛮惨杀的景象成了“一幅人生的缩影”。威尔斯与法国的凡尔纳并称为现代科幻小说的前辈,他们赞扬了科技的进步,而威尔斯同时还对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不当的后果表示忧虑。《隐身人》(1897)中,一个教师发明了隐身术想靠此使自己成为“超人”,后来在众从追打中丧生。《星际战争》(1898)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恐怖景象。这些状似章鱼的火星人持有毁灭性的武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与之抗衡,幸亏他们对地球上的病菌没有免疫力而死去。星际大战、发射“热线”和“黑烟”的可怕武器,常见于以后科幻题材作品。《最先登上月球的人》(12901)描写地球人登上月球后所见的月球景象,月球人根据不同的劳动分工,让身体某一部分畸形发展,如脑力劳动者头大,信使则腿健,在离奇的幻想中影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合理的劳动分工造成的人类堕落。威产斯的科学传奇,具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想象丰富并具有预示性,在《世界获得自由》(1914)中他描写到世界大战和原子武器给人类的威胁。在娱乐的同时,富有讽谕意义。

  从1900年开始,威尔斯写作一系列反映城市中下层人民生活的喜剧性作品,以辛辣幽默的笔触讽刺时俗,描写了一些可怜又可笑的“小人物”形象,显现出狄更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爱情和鲁维轩先生》(1900)中曾对事业无限憧憬的教师鲁维轩,在衰落、庸俗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时期的认真追求已经结束”。《吉普斯》(1905)作者最成功的社会讽刺小说之一。布店学徒吉普斯突然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不得不学习上流社会的规矩,感到别扭。后来他失去财产,但夫妻经营小书店,过得俭朴而愉快。《波里先生传》 (1910)中的波里像吉普斯一样可笑又可爱。他经营小布店,但对生活感到厌倦,自杀未成反成了救人英雄。他再次出走,隐居于乡村旅店。这个试图反抗命运的小人物沉浮于祸福变幻,最终也没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初到乡间是出于自我选择,再回到乡间则更多地是由于无奈了。 《托诺—邦盖》是这类小说中最出色的一部。乔治·庞德莱沃和他的叔父推销假药“托诺——邦盖”致富,又在竞争中破产。小说生动描写了19世纪末变动中的英国社会。乔治幼时随做女仆的母亲在乡绅庄园便目睹了英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他与贵族小姐比爱特里丝幼时天真的交往和发迹后的爱情关系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鸿沟。欺诈性的投机冒险事业的辉煌成功和失败崩坍,成为帝国衰败的一个象征:“英格兰与它的王国,大不列颠与它的帝国,昔日骄傲与昔日的忠诚……正在消歇……时尚的改变造成了分崩离析,一片混沌,徒劳无益的爱和悲像气泡一样漫无目标地膨胀。”作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